農村寄遞物流是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國民經濟循環和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是農村寄遞物流的關鍵環節,也是當前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難點、瓶頸和堵點所在。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農村寄遞物流難題,一切從老百姓內生需求出發,以解決好農民群眾急難愁盼為基準,找準問題根源,明確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和有效舉措,更加精準、有力地高質量建設農村寄遞物流體系。
一、當前農村寄遞物流領域存在的短板問題及成因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基本實現了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和95%的建制村有快遞服務,每天完成快遞包裹量超過了1億件,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但是,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已成為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快遞進村“駐村難、入戶難”。調研了解到,由于農村小規模作坊式種養殖模式以及山大地廣人稀、快遞集中處理業務量少、單票快件派送成本高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尤其中西部地區鄉鎮快遞網點進村、駐村積極性不高,進村入戶直投意愿不強,快遞“進村到戶”比例難以快速提升。許多已建成快遞駐村網點僅停留在“建起來”狀態,快件收派服務頻次低、寄遞時間隨機性強、網點運營穩定性差。同時,由于目前快遞下鄉、快遞進村主要采取個體加盟、商超代理或農戶代辦等模式,鄉鎮加盟商為獲取鄉鎮網點自取利潤并盡量壓縮成本,不愿意與其他快遞網點整合并開展進村共配業務;駐村快遞代辦點由于單票利潤薄、收派頻次低,也不愿意主動追加投入。在現有運作模式和營收機制下,“快遞進村”服務鏈條非常脆弱并已經頻發中斷現象。
二是農產品上行“流通慢、成本高”。2022年中國消費者協會農村消費環境與相關問題調查報告顯示,近一半消費者認為農村寄遞物流速度慢,快遞進村從電商發貨至收貨通常需要3—5天,有些地方甚至需要7天及以上。農產品由于貨源分散、攬收集貨困難,其上行時間通常比快件下行時間還長。同時,由于現有大多數快遞駐村網點經營不穩定,城鄉雙向流通鏈條在農村末端循環不暢,導致農產品電商快遞上行成本普遍偏高,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的快遞單票費用是快遞企業單票平均收入的2倍以上,一些邊遠山區甚至出現單票價格與成本長期倒掛現象。對于大多數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的農產品而言,居高不下的農村快遞上行成本是直接影響“出山入市”的重要因素。
從供需適配性看,造成農村寄遞物流領域短板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寄遞末端網絡供給能力不足問題,還與“一刀切”式供給和不同條件下農民群眾多層次寄遞物流需求間的矛盾有關。其內在原因,既有政府公共資源配置缺位錯位、市場監管失察乏力等問題,也有社會參與積極性不高、市場機制活力不足等問題。同時,在我國現行寄遞物流領域政府或市場供給制度下,政府財力、市場活躍程度等差異較大的農村地區享受國家政策支持的差別不大,一些有真正急難愁盼寄遞訴求的農村地區容易成為“燈下黑”。這也使得當下農民群眾面臨的寄遞急難愁盼問題,成為了我國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難題中的“難題”、短板中的“短板”。
二、錨定破除農村寄遞物流領域短板問題的基準點
(一)以滿足人民群眾對農村寄遞物流美好期盼為出發點
“公路通到哪里,快遞就送到哪里”“汽運到我家、快遞門到門”“能夠像城里人一樣享有便捷經濟的寄遞服務”,這是我們在湖北、貴州、新疆等地調研中聽到的農民群眾最樸實的聲音,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美好期盼。與城鎮城區和近郊區相比,目前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對快遞下鄉進村的便捷性、經濟性和服務品質滿意度總體不高。便捷性方面,全國仍有約5%以上的建制村尚未實現快遞服務覆蓋,約90%以上的已通硬化路的自然村(組)和數十萬個較大人口規模(30戶以上)未通硬化路的自然村(組)無法享受通村(組)寄遞服務;已有快遞服務覆蓋的建制村“通而不暢”,70%以上的建制村尚未配套建設快遞服務站。經濟性方面,快遞進村二次收費問題仍然存在,一些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寄取快件要額外承擔2—3倍的代理費用。此外,農村快遞包裝、信息保護、投訴維權等方面與老百姓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二)以解決好農民群眾寄遞物流急難愁問題為著力點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已基本解決了“交通出行難”“快遞進村難”問題,但由于快遞駐村網點不穩定、農村貨運組織化程度低等原因,農民群眾仍然急、愁于“快件寄取難”“農貨出山難”等問題。一些邊遠山區農民群眾寄取快遞,仍不得不自己搭乘便車或委托通村客運班車司機或親朋好友,在鄉鎮快遞網點自投、自取或代投、代取;農產品“出山入市”,也不得不依賴傳統的“農戶找經銷商代收代購”模式。此外,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不同交通條件、地理環境、人口密度和經濟基礎的農村地區,農民群眾面臨的寄遞物流急難愁問題具有一定差異性。同時,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和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農村地區逐步推廣,農村群眾在寄遞物流領域面臨的急難愁問題越來越具體化、多樣化。
三、構建以供需適配為核心的新型農村寄遞物流體系
(一)強化縣鄉寄遞物流體系自我造血、向下輸血功能
破解農村寄遞物流難題,要在認識上有突破,不能只想著甩手給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好縣、鄉兩級寄遞物流網絡弱競爭性、微盈利性特點,激發縣、鄉快遞市場主體活力,暢通快遞下鄉和農產品上行鏈條,引導快遞企業反哺進村駐村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鼓勵各地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或快遞電商物流園等資源平臺,打造縣域寄遞公共綜合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縣、鄉寄遞物流企業圍繞本地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采取駐村設點、集中收寄、專線直配等方式,主動對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產品上行提供專業化供應鏈寄遞服務。
(二)建立以公共需求為導向、差異化的政府供給制度
農村寄遞物流的本質屬性是公共服務,是農村居民享有寄遞活動和公平發展的基本權利。破解農村寄遞物流難題,應精準把握不同普惠程度的寄遞物流公共需求,強化政府供給有效性和民生保障功能。探索推動中央車購稅資金補助支持寄遞物流基本公共服務,嚴格落實地方政府有關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市場機制高質量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動作用,引導農村寄遞物流市場提供優質共享促發展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考慮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較大差異性,建議在人口密度高、快遞需求相對集中的東部農村地區,強化政策激活市場活力能力,提升寄遞通達深度和可及性,引導快遞企業通村(組)和鎮區 “到門到戶”;對于中部地區鄉鎮人口密度大、農戶人口分散的農村地區,應發揮政府平臺整合需求資源、補貼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引導鄉鎮快遞企業駐村設點,提升“快遞進村”的可持續性;對于邊遠地區和西部農村地區,應加大政府財政資金補助支持力度,探索推動寄遞物流公共服務政府購買。
(三)推動進村駐村快遞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
基本公共服務邊界范圍具有動態性,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公眾需求發生變化和國家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增強,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可以逐步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參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將城市社區公交覆蓋、行政村通客運班車、村村通郵等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的做法,建議《“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期評估或“十五五”公共服務規劃將城市末端收派服務、快遞進村駐村服務等“最后一公里”服務和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資金使用方式上,建議整合在村公共服務資源,研究統籌使用農村客運、郵政普服、鄉村振興等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共建共享兼顧客運、寄遞物流等多功能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浙江等地已開始了農村快遞公共服務化實踐探索,譬如杭州市桐廬縣實施“快遞驛站”行政村全覆蓋工程等做法,為國家層面加快推動進村駐村寄遞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圍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城鄉寄遞物流服務均等化
圍繞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聚焦農村寄遞物流短板和城鄉寄遞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促進均等與因地制宜、人民期望與實事求是相結合的原則,對標對表本省(區、市)城鎮化地區,推動城鎮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下沉,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寄遞物流服務能力差距,全面提升城鄉寄遞物流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建議圍繞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城鄉寄遞物流一體化研究,制定實施城鄉寄遞物流服務標準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成立農村寄遞物流產業引導基金,以資金紐帶為牽引促進城鄉寄遞物流融合發展。加大新技術新模式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力度,逐步推進在鄉鎮、農村布設智能快件(信包)箱。強化先行區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培育城鄉寄遞高質量普惠發展試點示范。支持浙江、江蘇等先富地區先行先試,全面建成產業發展、開放惠民、集約共享、安全高效、雙向暢通、均等普惠的城鄉寄遞公共服務體系,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發展經驗成果,并與中西部地區結對共建,以點帶面逐步實現全國寄遞物流服務均等化。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輸所交通咨詢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