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有效促進了電商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成為活躍經濟、拉動消費、增加就業的重要動力。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配送密度偏低,末端配送普遍采取企業“加盟制”運營模式,相關部門和快遞企業總部對“快遞進村”管控能力偏弱,“快遞進村”政策效果打折扣,“進村到戶”阻力較大,快遞支撐擴大農村內需短板明顯。應采取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方式,充分整合縣域“快遞進村”資源,采取共同配送等模式,針對不同農村地區分類施策,引導“快遞進村”健康發展,讓廣大農村居民充分享受互聯網發展紅利,并擴大優質農產品銷售,活躍農村供需雙側經濟發展。并以地級市農業強縣等為引領,加大對農產品上行電商和快遞物流組織力度,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培育品質農產品消費需求,進而擴大城鄉雙向消費規模。
一、農村快遞短板明顯,“快遞進村”堵點亟待打通
(一)應盡快解決農村快遞配送密度低、成本高,快遞“進村到戶”比例偏低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快遞市場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勢頭,快遞業務量已從2012年的56.9億件增長到2022年的1105.8億件,10年增長了近20倍,占全球快遞業務量的比重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快遞規模的擴張既不斷加密了配送密度,也推動了快遞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為我國物流降本增效貢獻了重要力量。占據我國快遞市場份額近八成的“通達系”和極兔快遞,其單票收入已從2013年的6元左右降低至2022年的2.5元左右,成為我國快遞行業的主力軍。與城市高配送密度存在巨大差異的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普遍存在人口密度低、綜合派送成本偏高問題,據相關企業測算,快遞配送到鄉鎮、部分到村的每票綜合成本較城市高0.5元左右,單獨核算此類業務已處于虧損狀態,現有農村快遞派送模式下,快遞“進村到戶”比例依然難以快速提升。
(二)末端加盟模式阻礙“快遞進村”,堵點明顯亟待政策精準發力
我國快遞末端派送環節主要采取加盟制模式,農村快遞派送由加盟商派送的比例更高。對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城郊結合部、人口集中的鎮區,因配送密度接近城區,快遞派送到家比例相對較高,而遠離鎮區的村屯,因成本升高派送到村到戶比例較低,普遍需要到鎮區網點取送件。以中部0e6a69477c1534cccce7aac36929a63ca9da05f6d3f006e9a794d728912a1634地區某縣為例,政府對“快遞進村”給予每票0.5元的補貼,以整合農村快遞需求,鼓勵開展共同配送。由于各鄉鎮快遞網點大部分為加盟商,加盟商為獲取快遞派送(鄉鎮網點自取)利潤,不愿將農村快遞業務交出,導致“進村到戶”業務整合困難,快遞服務鏈條在進村環節中斷。為加快推進我國“快遞進村”,應針對這一堵點關鍵環節,通過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補齊“快遞進村”短板,提高快遞到村比例,促進城鄉貨物雙向流通暢通。
(三)農產品上行快遞組織化程度偏低,綜合成本依然偏高,農產品規模化上行困難
一方面,由于“快遞下鄉”末端鏈條中斷,城鄉雙向流通鏈條在農村末端循環不暢,導致農產品電商快遞上行成本長期偏高,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快遞單票費用是快遞企業單票平均收入兩倍以上。對于附加值偏低的農產品,對快遞物流等綜合邊際成本較敏感,居高不下的農村快遞上行成本嚴重阻礙了農產品流通,也造成了生鮮農產品因流通渠道不暢產生較大變質損失和浪費。另一方面,諸多縣級城市政府雖推進電商快遞產業園建設,但是在縣域末端快遞運營方面,因加盟商考慮成本等因素,市場主體各自為戰,一般選擇簡易倉儲設施開展快遞分揀配送,快遞運作集中化程度偏低,與農村電商等協同發展水平不高,不利于農產品通過電商快遞渠道上行。
二、快遞發掘農村消費市場,推動擴大內需潛力巨大
(一)農產品電商消費迸發增長活力,成為農村快遞發展的亮點
近年來,快遞企業在困難情況下不斷進行農村快遞服務創新,快遞正加速成網,農村快遞時效持續提升,農產品快遞上行成本總體呈下降趨勢,為農產品通過快遞上行創造了更好條件。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13.8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較2021年提升6.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速約5個百分點,農產品電商增長勢頭強勁。此外,城市居民消費升級也對高品質農產品產生巨大需求,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電商新業態新模式的加速發展,使偏遠農村地區優質農特產品進入城市消費者視野,再疊加快遞不斷升級的服務品質,拓展了農產品電商快遞發展新空間,也為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徑。
(二)農村消費市場擴張潛力巨大,快遞有望成為打開農村消費市場的“金鑰匙”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1億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廣大農村地區將加快融入國內經濟循環,消費品下鄉市場空間廣闊。快遞因“到家”優勢,使廣大農村地區在家就能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價格的優質商品,城鄉消費時空距離大幅縮短。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直播電商等價格親民電商業態逐步打開農村市場,快遞已成為提升農村電商發展水平和打開擴大農村消費之門的“金鑰匙”。2022年我國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1.99萬億元,同比增長4.9%,扣除農產品電商后總額仍高達1.5萬億元左右,若農村快遞服務品質進一步升級,有望帶動農村萬億級增量消費市場發展。
三、多措并舉分類施策推進“快遞進村”,激發城鄉消費潛能
(一)針對東中西農村地區的巨大差異,分類補齊“快遞進村”短板,全面推動快遞“進村到戶”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農村地區居民分布密度差異巨大,“快遞進村”也應采取差異化的路徑。對于人口密度較高的我國東部或城郊結合部的農村地區,可利用相對較高的農村快遞配送密度,加強快遞企業與村便利店等合作,引導快遞企業服務到村到戶。對于中部地區鎮區人口密度大、農村人口分散的農村地區,引導快遞企業鎮區配送到戶,并發揮政府平臺作用整合農村地區快遞需求,加強與農村便利店等合作,政府適當補貼鼓勵共同配送實現“快遞進村”,以消費擴張引導末端配送規模發展。對于西部等人口密度較低的農村地區,縣級城市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充分整合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需求,采取共同配送實現“快遞進村”,同時釋放農產品規模生產潛能,以供給規模支撐擴大末端配送規模。通過“快遞進村”組織模式變革,營造農村生產消費規模擴張環境,創造適宜的物流成本和服務時效條件,在農產品電商等流通業態模式創新和農村消費升級驅動下,逐步將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培育成為內需擴張的新增長點。
(二)強化農產品快遞上行配送組織,拓展農產品消費增長新空間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成為拉動我國快遞業務增長的新領域,為克服農產品快遞發件不便捷、成本高、時效性不強弊端,以及山村小規模特色農產品分散發貨成本更高,阻礙農產品通過電商快遞等渠道進一步擴大銷售規模問題,在精準補短板的同時,從供需雙側引導“快遞進村”網絡有序構建,不斷擴大農村快遞覆蓋面,并積極培育具有需求支撐的共同配送發展,加快末端配送模式創新,不斷降低網絡運行成本,為政府補貼逐步退出奠定基礎。為配合農村快遞網絡建設,鼓勵農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紀人、農業種植大戶、個體農戶通過電商平臺和社交電商等渠道,廣泛開拓農產品消費市場,以具有吸引力的快遞價格和服務時效,擴大農產品電商等渠道銷售規模。依托農產品上行的規模擴量,提高農村快遞上下行密度,推動農村地區快遞集貨與配送雙向相對均衡化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村快遞降低綜合運行成本,實現農村快遞成本降低與農產品電商規模擴量的供需適配和良性循環發展。
(三)以地級市農業強縣為載體,高質量建設農產品電商快遞產業園區,打造城鄉雙向流通組織中心,擴大城鄉雙向消費
我國農產品種植地域分布廣、季節性變化較大,大量生鮮農產品流通又具有時效性要求高等特點,應主動適應農產品流通方式變革,結合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空間布局特征,在全國合理布局依托產地的農產品電商快遞產業園區,提升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水平。結合我國農產品種植和流通現狀,以地級市為區域主體,選擇地級市農產品種植規模大、交通相對便捷、農產品電商發展基礎較好的農業強縣為載體,政府主導建立集農產品預冷、包裝、分揀、電商孵化、快遞運營、預制菜加工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電商快遞產業園區。通過吸引頭部電商和快遞企業入駐農產品電商快遞產業園區,開展直播電商等的孵化培訓,快速形成區域農產品電商快遞運營成本洼地和效率高地,強化對周邊區縣農產品資源的吸引整合,促進農產品及加工品通過電商快遞進行規模化上行,并借助電商快遞網絡資源反向開展品質消費品下鄉,促進城鄉高品質農產品和工業品消費擴張。
(四)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開展先行示范,總結成功經驗全國推廣復制,形成適應不同農村地區的差異化“快遞進村”模式
應著眼于推動“快遞進村”擴大城鄉消費穩定內需這一主線,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電商和快遞企業多方能動性,制定具有本地特色和適應性的“快遞進村”和農產品上行組織政策措施,加快相關資源整合協同推進實施,力求取得實效。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應及時總結各地成功經驗做法,重點總結不同人口規模和不同配送密度的縣城、鎮區和村屯差異化可復制的經驗模式,分類引導各地區加強經驗借鑒和模式復制,加快補齊當前我國“快遞進村”短板,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高效流動搭建更好的組織和運營平臺,更好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有效支撐擴大內需。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