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山東作為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和產業大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擔當,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近期,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方式開展調研,深入了解全省糧食安全根基狀況,梳理分析問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
一、山東糧食安全基本情況
(一)組織運行機制穩
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定省委常委會、省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工作職責清單,印發2022年度、2023年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重點工作職責清單,推進對市級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專項考核,完善對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涉糧指標,將地方儲備糧和糧食流通監管風險防控、地方儲備糧油管理和儲存安全情況納入考核,落實地方黨委政府政治責任。強化糧食安全頂層設計。出臺《“十四五”時期保障糧食安全行動方案》《山東省“十四五”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發展規劃》。加強法治糧食建設。加快出臺《山東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修正實施《山東省糧食收購管理辦法》《山東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兩項政府規章,制定《山東省反食品浪費規定》。
(二)糧食供給水平高
耕地保護嚴。嚴格落實耕地“兩平衡一凍結”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全省耕地面積連續兩年實現凈增長。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11月底前完成422.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74.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任務。糧源建設好。全省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5000萬噸以上,連續兩年保持5500萬噸以上。持續推進節糧減損,指導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發揮作用,推廣農戶科學儲糧,糧食產后減損約4個百分點。據統計,全省農戶儲糧綜合損失率為6.11%,糧庫綜合損耗率為0.42%。糧油產業強。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范圍企業1415家,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企業6家、過30億元企業30家,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多年居全國首位,2022年突破550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1/8以上。全省小麥粉年加工能力5057萬噸,食用油年油料處理能力2637萬噸,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2871萬噸,2022年糧食企業加工轉化糧食8523萬噸,糧油產品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
(三)儲備流通能力強
糧食儲備充足。深化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地方儲備規模結構布局,2022年,新增3萬噸省級玉米儲備完成入庫驗收。全省地方儲備糧超額完成國家下達計劃,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16市成品糧油儲備均達到市場供應量時間要求。糧食流通活躍。2018年至2022年,全省累計從生產者收購糧食19824萬噸,占總產量的73%,其中,收購最低收購價小麥206.5萬噸;累計銷售糧食30228.5萬噸,全省糧食商品率70%以上,年購銷總量居全國前列。“齊魯糧油”品牌響亮。2021年中國品促會評定“齊魯糧油”品牌價值達681億元,列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單“產業集聚區區域品牌”第一位。“十四五”期間,“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帶動140多家重點糧食企業新增銷售收入500多億元,銷售輻射全國700多個城市。
二、影響糧食安全因素分析
(一)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仍有壓力
2021年第三次國土調查顯示,山東省耕地9692.80萬畝,且2021年、2022年,全省耕地面積連續兩年實現凈增長。但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方面,農資價格逐年攀高,種糧經濟效益偏低,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且隨著當前鄉村振興成果顯現,農村信息物流網絡更加暢達,部分糧農自發種植高價值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高漲,對有效保障穩定糧食產量帶來隱形壓力。
(二)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
今年,北方冬麥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降雨天氣過程,小麥質量受到影響,反映出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尤其是烘干配套方面應對風險水平較弱。省內部分縣域糧食產后服務水平相對薄弱,糧食收獲受機收進度、天氣變化、晾曬場所等制約,極易造成不同程度損失。
(三)糧食流通領域監管信息化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山東已按要求實現儲備糧油監管信息化全覆蓋,今年夏糧收購新入庫糧食全部采用糧庫信息系統進行收購作業。但部分基層成品糧庫信息化建設還處在初步信息化監管階段,建設資金不足,缺乏有力扶持政策,難以滿足糧食遠程監管、糧食流通安全監測、糧食流通執法等業務需求。
三、對策措施
(一)樹牢新糧食安全觀
統籌發展和安全,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保護、地方與全局的關系,嚴格耕地保護,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發揮好糧食安全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業務部門監管責任。完善對16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涉糧指標,對市級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專項考核。加強法治建設,提高依法治糧能力。
(二)強化供給保障
落實“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充分挖掘耕地潛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加快推進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以黃河三角洲為主戰場,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設置鹽堿地綜合治理示范區。實現“藏糧于技”。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和良種工程”,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難題。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特色糧食作物轉變,雙向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抓緊抓實種源繁育、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提高應急保障水平。提高糧食儲備能力,推進落實社會責任儲備,健全政府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加強應急保障基地及應急網點體系建設,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優化市場預警體系,密切跟蹤市場形勢,不斷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優化糧食儲備結構,在保證儲備規模的基礎上,逐步優化地方儲備規模結構布局,適當增加省級玉米、大豆儲備占比,提高糧食安全風險抵御能力。
(三)強化節約行動
加強倉儲減損。用好科技手段助力全鏈條儲糧保糧。加快糧食倉儲設施改造提升,建設氣密性、隔熱性好的綠色低溫準低溫倉儲設施,推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落地見效。建好科技糧倉,加快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等儲糧技術推廣使用。強化生產環節減損。興建一批現代化、機械化、跨區域化的產后服務中心,及時為農民提供糧食運輸、清理、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服務,減少農民糧食晾曬和售賣運輸過程損耗。推進加工科技轉化。將科技嵌入糧食精深加工全過程,推進加工層級由淺到深、加工鏈條由短到長。對小麥、玉米等糧食精深加工,循環利用,積極扶持一批糧食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保證每一粒糧食都能“吃干榨凈”。
(四)強化依法管糧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決定性作用,優化市場購銷環境,預期引導、規范管理、提升服務、維護秩序、強化保障,切實保障糧食市場平穩運行。嚴厲查處收糧過程中壓級壓價、拖欠售糧款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農民種糧增收和流通秩序。著力增強穿透式監管能力,對部分條件有限的基層糧食倉儲企業,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爭取盡快納入全省糧食購銷領域監管信息化體系。
(課題組負責人:劉緒斌、李化武。課題組成員:孫靖、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