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格局進入調整重構期。我國產業鏈運行面臨鏈主企業缺位、關鍵環節卡堵、創新合作受阻、外需市場收縮等新變化,既有組織架構和治理方式亟待深度更新,以構建更具自主可控能力和韌性安全水平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帶來的新變化,需要抓好統籌協調,全鏈條全周期全生態地推進產業鏈更新,關鍵是抓住本土根植性強、技術水平高、上下游帶動作用突出的創新融合型企業這個“棋眼”,把國內產業高效協作、順暢循環的體系建立起來,推動傳統產業鏈條架構再造、新興產業鏈條協同起勢、融合發展生態筑牢夯實,進一步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一、面對新變化,我國產業鏈更新進入關鍵期
(一)鏈主企業缺少待補位
由于部分國家搞逆全球化、實施“脫鉤斷鏈”策略,一些國外集成商、采購商、品牌商試圖降低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依賴,既往暢通的國際產業合作關系遭受諸多非經濟因素的沖擊。長期以來,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我國企業多處在代工生產商、加工組裝商、中間品供應商地位,外資企業在一些領域發揮著產業鏈組織者治理者作用,其投資布局和經營戰略調整將導致原有分工合作關系出現變化,產業治理體系面臨調整。如同雁陣需要雁首,面對形勢變化,大力培育具有鏈條組織和治理能力的本土鏈主企業成為我國產業鏈的當務之急。在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下,國內終端集成商與零部件及材料供應商、本土品牌及采購商與加工組裝企業的協作將更加密切,高效分工、順暢協作、安全可靠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就能逐步搭建起來。
(二)關鍵環節卡堵待暢通
由于一些國家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在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重要材料上對我國企業實施限供和斷供措施,導致我國產業鏈頻遭卡堵、運行不暢。如,部分國家收緊芯片和半導體制造設備管制,限制芯片先進技術產品投資和出口中國。2023年1—7月份,我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同比下降16.8%、金額同比下降21.6%。限供不僅局限在關鍵零部件領域,西方國家在高端數控機床、高性能電子顯微鏡、光譜儀、測量儀等高精尖設備上也對我國企業實行出口限制。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及重要材料進口受限導致部分下游企業優質產品生產和新產品開發受到一定影響,也對自主創新產品在質量、性能、品牌上對標提升、追趕超越提出了緊迫要求。事實上,我國本土企業也正在化危為機,在長期依賴進口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斷取得進步。
(三)創新合作受阻待突破
當前,歐美國家仍然集聚著全球最密集的創新資源、科技成果和創新企業,在全球原創性、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上處于領先地位。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排名前十的發達國家平均得分59.1分,比我國高3.8分。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2023年十大突破性技術中,我國在芯片設計、電池回收、電動汽車等領域占據一定優勢,但多數領域的前沿技術被發達國家所把持。由于部分國家對華科技策略轉向圍堵,我國企業引進國外技術和獲取創新資源的難度加大。在這種形勢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形勢緊迫、任務艱巨,需要統籌謀劃創新鏈產業鏈,在有條件的領域盡快取得科技突破并形成產業化優勢成為可行路徑。在這一方面,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并迅速形成國際領先優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探索。
(四)外需市場收縮待調整
受全球經貿摩擦、貿易訂單轉移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導向型產業發展挑戰增多,市場開拓難度加大,龐大的制造產能與震蕩的國際市場進入新的調整適配期。2023年1—7月,我國鞋靴出口額同比下降9.3%,紡織紗線、織物及其制品下降11.9%,手機下降12.8%,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下降24.9%;作為我國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我國對歐盟、美國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8.9%和18.6%。受此影響,部分出口型企業不得不戰略性調整、轉向國內市場,大量外貿產能釋放導致內需市場承壓、企業競爭加劇。2022年,廣州海關關區內企業加工貿易內銷貨值較上年增長48.3%。特別是一些面向國外中高端市場的制造企業,在轉向國內市場時產品不斷降級、市場不斷下探,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競爭,導致部分領域效益水平下降明顯。
二、抓住“棋眼”,聚力培育創新融合型企業
(一)培育產業鏈更新的強力引擎
創新融合型企業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也是推進產業鏈更新再造的“棋眼”。要以更大力度支持優勢領軍企業向創新融合型鏈主企業躍遷升級,按照國內根植性強、技術水平高、上下游帶動作用突出的標準,在重點行業領域培育一批創新融合型企業,提高對國內產業鏈建設的話語權、對全球產業鏈治理的影響力。發揮創新融合型企業在本土產業鏈建設中的主導和引導作用,抓好中央企業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和民營領軍企業產業鏈治理能力提升,推動上下游企業從彼此割裂轉向相互協作、從過度依賴外部聯系轉向內外協同合作,進一步強化本土企業間的技術、產品和市場聯系,提高國內外產業暢通循環協作水平。
(二)推動傳統產業鏈條架構再造
當前,傳統產業發展存在突出的“斷點”“堵點”“薄弱點”,亟待著眼國內產業自主可控與暢通循環,以創新融合型企業為紐帶,調整產業分工合作關系、構建鏈條協作新架構。聚焦紡織服裝、機械裝備、家電電子等傳統優勢產業,引導效率質量優勢突出的鏈主領軍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優勢,補齊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市場開拓、增值服務等短板環節,形成具有更強競爭能級和更高鏈條治理水平的創新融合型企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鏈架構再造,發揮創新融合型企業在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上的帶頭引領作用,推動全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輻射帶動關聯配套企業改造提升,引領帶動同類別企業轉型升級,構建貫通融合的國內產業鏈并向高水平的國際產業鏈邁進。
(三)推動新興產業鏈條協同起勢
科技創新破局需要統籌創新鏈與產業鏈。新興領域處在技術突破期、產業成長期,協同布局創新鏈全周期、產業鏈各環節的機會空間大,有助于搶占技術制高點,占領產業新賽道,形成國際領先優勢。發揮創新融合型企業的創新引擎作用,實施創新領軍企業培育行動,有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強化產業化導向,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銜接融合,提高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發揮創新融合型企業的關聯波及效應,加強新興產業鏈條一體協同布局,推動終端集成企業、核心部件企業、系統軟件企業、增值服務企業深度嵌套耦合,爭取在國際范圍內率先形成產業鏈整體優勢。發揮大國基建和大國市場優勢,配套新興領域發展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產品應用場景,提高全周期貫通融合發展水平。
(四)構筑企業融合發展的新生態
產業鏈更新核心是企業分工協作,良好的競爭合作關系是創新融合型企業成長的最優生態。引導創新融合型企業群峰并起,構筑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力,擺脫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發展模式,走技藝精湛、產品精致、品牌精美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多向高端和細分市場要發展空間,防止在低端過剩領域無序競爭。鼓勵創新融合型企業強強合作,在基礎共性技術攻關、重大功能平臺建設、標準規則制定、企業生態圈構建等方面加強銜接合作,推進資源優化配置,釋放耦合協同效應,防止重復投資、閉塞發展、惡性競爭。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前后側企業圍繞創新融合型企業差異錯位發展,形成合理有序的企業發展矩陣,推動優勢產業鏈做長做精做優。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