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產業數字化轉型攻堅的重點領域。綜合研究發現,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持有積極態度,雖面臨“不會轉、不敢轉、轉不好”的現實困境,但在多年探索實踐下,形成的自主推進、龍頭牽引、平臺賦能、生態支撐轉型路徑,為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指引了方向。
一、“愿意轉”的中小企業仍面臨“不會轉、不敢轉、轉不好”的現實困境
中小企業占全部市場主體99%以上,對穩就業、促創新、強鏈條、筑生態、提經濟發揮重要作用,是市場運行的最大群體,也是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需要重點解決的短板。
(一)“愿意轉”的中小企業正在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
在政府大力推動和企業探索實踐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明顯上升,70%以上的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持有積極態度,已從最初的“不愿轉”變為“愿意轉”。多數企業表示,新冠疫情激發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愿,線上辦公、線上營銷為企業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期望擁抱數字經濟時代下的轉型浪潮。
(二)技術供給不足、數字化人才短缺,企業“不會轉”
難點一:普惠且實用的技術產品短缺。目前,技術產品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專業化、個性化需求,現有解決方案與企業供需匹配僅為19%。400余家中小企業反映,“技術供應商看不上小單子,不愿意按中小企業特點改進適配解決方案,導致‘小而美’的產品缺乏”。難點二: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我國數字化轉型人才市場結構性失衡,人才缺口達到2500萬—3000萬。調研發現,在結構性失衡的市場中,中小企業更處于劣勢地位。高達82%的企業未設立數字人才績效體系(見圖1),對人才吸引力低,普遍面臨“招人難”“留人難”等挑戰。
(三)抗風險能力弱、對數據安全心存顧慮,企業“不敢轉”
難點三:抗風險能力弱。企業負責人直言,“數字化轉型試錯成本高,‘不轉等死、轉了找死’并不是一句玩笑”。《經濟日報》顯示90%的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流動資金短缺。資金短缺疊加轉型試錯成本高,導致轉型一旦失敗,將危及企業生存。難點四:對數據安全心存顧慮。中小企業想要數字化轉型,“上云”勢在必行。然而,我國中小企業上云率僅為30%,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70%。究其原因,超過70%的企業對云服務數據遷移風險存在顧慮,表示“數據安全性是否有保障、會不會導致商業機密泄露”是一大疑慮。
(四)數字化應用層次淺、設備改造難度大,企業“轉不好”
難點五:技術應用層次淺。近80%的中小企業處于數字化應用的初步探索階段,未將數據價值充分釋放。調研發現,即使在數字經濟優勢地區浙江省,企業數字化也多集中于財務與人員管理(64.87%)、設備管理(61.42%)等淺層應用(見圖2)。在能耗與碳排放管理(27.16%)、產品設計與仿真(24.35%)等應用方面深度明顯不足。難點六:設備改造難度大。中小企業采購的生產設備源于多個品牌,且多數沒有預留端口,加大了設備改造難度。當前,超過55%的中小企業未完成設備數字化改造,數字化裝備應用率僅為45%,設備聯網率僅為35%,大幅落后于國內大型企業的同類水平。
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與模式
在數字化轉型工作多年實踐探索下,形成自主推進、龍頭牽引、平臺賦能、生態支撐的四大成功路徑,為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指引方向(見圖3)。
(一)自主推進:中小企業為提升市場競爭力自主推動轉型工作
中小企業自主部署數字化轉型工作,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模式一:自主研發部署數字技術。專精特新、數字原生企業是中小企業的“領頭羊”,通過自主研發部署數字化應用,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例如,某汽車零部件企業自研MES系統推動智能工廠建設,生產效率提高42%,不良品率降低33%,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3%。又如,某數字原生企業自主建設產品研發到市場營銷的全鏈路閉環,以數據驅動營銷決策,實現了5年4000億元銷售額的優異市場表現。模式二:自主抱團式推進。中小企業抱團取暖,搭建產品流轉的數字網絡,探尋數字時代共生共贏的生存之道。調研發現,大連市11家零部件企業建立產業聯盟,通過搭建數字供應鏈平臺,將11家企業的拳頭產品有效整合,大幅提升產品配套能力和面向大型供應商時的議價權。
(二)龍頭牽引:龍頭企業積極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轉型
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轉型。模式三:基于供應鏈協同。例如,吉利汽車建設供應鏈協同平臺,通過訂單與上下游零部件企業以及關聯企業相互融通,提升近1500家企業智能化水平,庫存降低5%—30%,生產工時效率提高10%,銷售周期縮短50%。模式四:基于創新能力共享。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牽引提升中小企業技術能力。例如,以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的方式,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合力。模式五:基于產業集群賦能。龍頭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加速集群內中小企業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例如,航空工業建設成都航空產業園,提升園區配套企業數字化應用能力,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提高零件周轉效率。
(三)平臺賦能:數字服務商提供技術服務賦能中小企業轉型
數字服務商搭建數字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模式六:產業互聯網賦能。產業互聯網構建上下游高度互聯的數字生態,為下游中小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上游中小企業持續導入大量訂單,同時對企業生產經營、物流配送、庫存管理等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例如,百布平臺為上游1000余家作坊式工廠植入云化MES軟件,實現了產品質量溯源,并大幅提升了企業排產效率20%。模式七:“平臺+低代碼”賦能?!捌脚_+低代碼”助力中小企業自行創建、部署、使用數字化應用,有效降低數字化轉型門檻。調研發現,熾橙科技通過“拖、拉、拽”的方式,簡易、快捷地實現了不同模塊的數字化管理,顯著提升中小企業二次開發能力和需求響應能力。
(四)生態支撐: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中小企業轉型保障
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技術、人才和產業交流等多類型普惠服務,有效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模式八: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美國依托制造業拓展伙伴計劃(MEP),賦能3.4萬余家制造業中小企業,就業、銷售、投資帶動效益明顯,同比增長18.9%、10.8%和6.1%。德國打造中小企業4.0能力中心,為6.5萬余家中小企業提供了服務,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13%。我國四川、重慶等7個省市,已認定區域型、行業型、企業型促進中心118家。通過發揮各地促進中心的關鍵要素協同效應,形成地域互助、跨區域擴散的中小企業服務機制。模式九: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計劃?;锇樾袆哟罱ā罢龑А脚_賦能—龍頭引領—機構支撐—多元服務”的聯合推進機制,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首批推出了500余項服務舉措,為超過840萬家企業提供線上解決方案,提供IT專業技能培訓300余人次。
三、相關建議
為破解中小企業轉型多重難題,應堅持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市場中的主體地位,遵從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圍繞自主推進、龍頭牽引、平臺賦能、生態支撐四大路徑施策,助力中小企業踏入數字時代。
(一)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自主推進轉型工作
研究制定國家層面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引領中小企業主動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強化供需對接、人才培養、融資支持、交流合作等系列配套政策舉措,支持企業自主開展轉型工作。健全成果庫和需求庫,征集細分領域內優秀中小企業轉型需求和數字技術供給,定期組織供需對接。鼓勵建設產業聯盟,由地方政府、技術服務商、金融機構提供支持,加快聯盟內企業協同轉型。
(二)積極推動龍頭企業數字化能力外溢
按照大企業建平臺、小企業用平臺的思路,引導鏈主和龍頭企業建設數字平臺,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支持龍頭企業發布數字技術創新需求,由中小企業“揭榜攻關”,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轉型合力。按照區域產業優勢,支持建設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龍頭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三)充分發揮技術服務平臺產品供給能力
由政府、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協同探索產業互聯網的底層結構標準,加快推廣應用。支持產業互聯網龍頭企業依托市場、數據優勢,發展按需生產、以銷定產、個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普惠型技術平臺研發,鼓勵用“平臺+低代碼”、應用軟件云服務等提升中小企業部署、開發技術能力,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
(四)系統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良好生態
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產業布局,系統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開展方案推廣、人才培養、測試驗證等公共服務,補足普惠性基礎設施短板。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計劃,建設數字化產品供給資源池,健全完善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主體資源共享、分工互促的良性轉型支撐生態。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數字經濟研究發展中心)數字經濟政策推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