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圖書館”和“海上禮堂”不僅成為阿那亞獨一無二的場域符號,也與后面陸續建造的美術館、音樂廳等一系列美學建筑一起,形成了阿那亞建筑群落獨有的精神主軸。
身在城市,自然空間被極大壓縮,取而代之的是太過于雷同的城市符號,高聳的住宅樓群和密不透風的城市建筑,無論站在哪個角落都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阿那亞出現的時候,看到的人們瞬間松了口氣。
“阿那亞”源自梵語,原意為“遠離喧囂的僻靜祥和之地”,原本只是秦皇島沿海的一個文旅地產項目,后因開辟了國內精神建筑的美學先河和多元的文化社群內容,被稱為“國內先鋒文化飛地”。
10 年前,位于秦皇島黃金海岸的阿那亞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方圓幾十里都是無人問津的爛尾度假村,沒有歷史感的建筑,也沒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唯一的優勢是靠近海岸線,有著出門五分鐘就可以散步在沙灘的松弛感。從那時起,接管項目的負責人就意識到,阿那亞如果想打一個翻身仗,就不能用傳統的操盤思路,而是要創造都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愿意來這里消磨時光,而阿那亞生活方式的展開,要從承載它的建筑說起。
什么是詩意的建筑?
瑞士建筑大師彼得·卒姆托曾把精神和建筑聯系在一起,他說:“當一個建筑的功能性需求遠遠小于精神需求時,就叫詩意的建筑。”他曾在德國鄉下一望無際的田野中建造了一座充滿神性色彩的教堂,那里被稱為“現代人類的終極神殿”,三角形的洞口窄得只能一人進入,內里是一層層被熏黑的墻壁,但進入整個空間后,身心會得到巨大的撫慰。
建筑設計師董功第一次來到阿那亞海邊,就感受到了一種孤寂的氣息,在這里,可以安靜地望著海平面的光,感受迎面吹來的海風,以及真實地聽到自己的心跳。
于是,2015 年夏天,中國渤海灣的沿線上,宏觀的背景下出現了兩棟幾何形雕塑一般的建筑:一個是面朝大海、微縮尺度的圖書館,沿著沙灘向前大約300 米,就是中國第一個海上禮堂。兩棟蓋在沙灘上的建筑遙相呼應,鳥瞰望去,像極了兩只被遺落在海邊的風帆。
孤獨圖書館和海上禮堂兩座地標性建筑讓阿那亞成功“出圈”,在各大媒體平臺出鏡率極高。
早在策劃之初,設計師就意識到,在這個地點不只是要蓋一棟漂亮的房子,光和風,海和景,都必須融合在整個場域空間中。所以在坐標擺放時,他特意把這兩棟建筑放置在靠近大海且與社區有一定距離的沙灘上,一方面可以讓建筑和海發生更直接的聯系,另一方面,一定的距離促使人要沿海行走一段時間,整個過程也是建筑體驗的一部分。
灰色的“孤獨圖書館”就像海邊長出的一塊礁石,1 ∶ 3 的盒子朝著海的方向張開,場內的閱讀空間被塑造成一個海邊觀景臺。一層木材質的玻璃旋轉門和20 米長的橫向水平窗,把景色分割成兩個巨大的取景框,視野寬闊的觀海界面,給前來閱讀的人們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觀景視角。圖書館內光的設計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筑師利用朝東的大面積玻璃吸收自然光線,再用東側的立面進深起到一定的遮陽功效,這樣一來,即使一天中有太陽光直射,也不會照射到閱讀區域,而是會把光線調節到適合閱讀的環境。其次,設計師在閱讀空間的屋頂開了三排通風口,既有利于空氣的循環流通,也有利于空間對自然光的接納,光線會在下午某個時候穿過這些孔洞,在室內形成游離的光斑,從而指向一種精神上的氛圍感。
與圖書館概念相似,阿那亞海上禮堂被稱為“停靠沙灘的冥想之船”。從遠處看,三角形的輪廓白得發光,走近了才發現教堂凌空懸浮于沙灘之上。空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用于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堂,人們可以從社區連接的白色甬道進入。教堂前,大臺階的正中間被設計師刻意留了一道60 厘米長的長方形縫隙,透過它,可以窺探到一部分海平線。拾階而上,進入教堂,繞過遮光的影壁,最終能看到的,只有一望無際的海面,也因為整個上層空間被抬高,被壓低的取景框內看不到沙灘和人。
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會發現整個室內空間也如同一個捕捉光的容器。光線隨著側面墻體縫隙傾瀉而下,墻壁上的白色顆粒感顯得尤為突出。在某些時段,陽光會順著北側的弧形通道滲入空間,墻上十字架的影子也被投射在地面或者墻面,留下神圣的光影,人們可以挑選一個安靜的角落沉思、祈禱,感受一塊光斑從一邊慢慢移動到另一邊。
相比上層空間的神性,下層的空間顯得更加生活化。懸挑的建筑形成了自然遮蓋的功能,給沙灘上活動的人們提供了避雨遮陽的休憩場所。他們可以坐在白色的寬大臺階望向前方,感受綿延海岸線的潮起潮落。由于教堂與海的距離很近,在漲潮的時候,下沉的空間會被海水淹沒,在這一瞬間,一座神性色彩的白色教堂,又好像變成了海平面停靠的一艘帆船。
圖書館和禮堂不僅成為阿那亞獨一無二的場域符號,也與后面陸續建造的美術館、音樂廳等一系列美學建筑排列在一起,由一條海邊的慢跑道串聯,形成了阿那亞建筑群落獨有的精神主軸。
用“出格”打破常規
有了充滿詩意的精神建筑做容器,下一步就是要把這里打造成社區情感連接的發生地。從阿那亞發展之初到現在,藝術一直是一個不變的命題,而社群也是阿那亞實現它的方式。
在阿那亞,看不到高端會所和宴請餐廳,取而代之的是圖書館、教堂、美術館等人文色彩濃厚的精神建筑,而強調社群文化的阿那亞,也一直在用“出格”的方式打破商業社會的傳統語境:音樂會可以在海邊圖書館舉行,戲劇可以在小區過道上觀看,看電影時可以手拿半瓶精釀坐在露天的草皮上。總之,在阿那亞的語境下,你會看到一個松弛又自在的性格特征,它不鼓吹消費,也不宣揚權利與階級對等的社交方式,而是鼓勵大家展示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無限探索。
起初,“社群”是一個西方的概念,每個社群都是由一個個相同價值觀的小團體組成。最初的社群聚集就來自西方社區的教堂,人們在這個空間里議事、交流、禮拜、辦周末市集,但在中國,卻沒有這樣的社區氛圍。這種狀態下,阿那亞如果要把“聚氣”的社群建立起來,要做的不僅是建立社區的規章制度以及信用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讓這“一撮人”達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共識。為了探索這一目的,在項目建成之后,阿那亞就在園區內舉行過多場藝術主題活動,同時為藝術家提供長期免費的駐留計劃,讓藝術家在園區內創作,并和社區的居民生活在一起。2018 年一整年,阿那亞一共辦了1000 場活動,孵化了近百個社群,每場活動的背后都是一場社交實驗,人們在這里發展興趣,結識同類,驅動自我,同時完善自己的精神需求。
阿那亞的活動都經過高質量的篩選,內容也相對細分,所以,同個社群的人很容易互相信任,建立聯系。久而久之,參加活動的人之間熟絡了起來,也從鄰居變成了朋友。阿那亞是活動的組織者和連接者,但隨著越來越多藝術家在阿那亞落戶成長,藝術家和各領域的創意人才換位成了活動的發起者。于是,阿那亞的社區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可復制并可以自然生長的生命狀態,相同價值觀和相似興趣的人待在一起,碰撞出新的靈感火花,創作出新的作品又吸引新的人加入。就這樣,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作家、藝術家、樂隊成員、DJ、詩人來到這里,隨著社群不斷擴大,品牌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從單場的沙灘音樂節、風箏沖浪節到馬術嘉年華,阿那亞開始對接國際頂級的藝術資源和人文機構,逐漸形成了如阿那亞戲劇節、阿那亞生活節、阿那亞電音節等獨立文化IP。
與奢侈品最近的一次
穿越回十年前,阿那亞可能做夢都想不到,處于空曠寂靜的地標建筑,竟然可以和奢侈品發生聯系。
從1854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做出第一只手工旅行皮箱開始,法國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就將“旅行”作為品牌永恒的靈感。阿那亞作為近年來國內新中產推崇的旅行度假目的地,也順勢成為了路易威登2023 年春夏男裝大秀場地的承接方。消息一經放出,阿那亞的業主們都興奮地在各自朋友圈轉發,畢竟,這是社區鄰里們離奢侈品最近的一次。
LV 此次男裝大秀的地點就坐落在阿那亞兩棟公共地標禮堂和圖書館之間,在兩棟建筑中間的沙灘上,平地筑起一座大型童話城堡,兩頭是兩尊巨大的人性雕塑,由一條320米的海邊環形T 臺串聯,形成一個“∞”形的無限符號,符號來自拉丁文“infinitas”,也呼應了此次男裝系列“無邊界”的概念議題。在夜色下,淺卡其色的雕塑和遠處拍打的海浪融為一體,隨著Sleeping Dogs現場樂隊的音樂旋律響起,大秀正式開場,觀眾眼前出現了五彩斑斕的LV 字母組合,童年的紙飛機,以及淺紫、亮橙、明黃和靛藍等絢爛的童趣顏色,阿那亞如同白板一樣干凈的沙灘被瞬間點亮。
LV 這次大秀的選址與多年來阿那亞社區的內容沉淀密不可分。在過去幾年,阿那亞一直以藝術為主旨,在時尚、文化、戲劇、音樂等各個領域生根發芽,集結了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并構筑出獨特的多元社群文化。對于路易威登來說,奢侈品購買群體的年輕化,意味著奢侈品的未來必須向多元化的青年一代靠攏,旨意去打造一個年輕、潮流、包容而多元的品牌形象。
LV 大秀結束不久,就迎來了意大利奢侈品牌華倫天奴(Valentino)為期一個多月的Pink PP 系列品牌宣傳快閃活動。阿那亞也受到合作方華倫天奴的邀約在園區內做落地活動,其中一項內容,就是要把寓意阿那亞沿海精神建筑地標之一的白色禮堂刷成耀眼的粉色,更巧合的是,禮堂三角形的屋頂剛好是一個倒寫的“V”字,呼應了品牌的標識。2022 年9 月22 日,華倫天奴的“粉色力量”驚喜登陸阿那亞,由于這一大膽舉動挑戰了傳統的建筑觀念,導致外部評價褒貶不一,這一“出格”舉動,很快讓阿那亞禮堂在互聯網上火爆出圈,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個圣潔而純凈的地標建筑的另一面。
這些年,阿那亞一直在藝術領域探索不同主題的內容實踐,從最初的精神地標建筑,到后來演變為承載社區文化的公共交流空間,建筑作為一個空間載體,正在與時尚、文化、藝術等主題發生有趣的跨界。阿那亞的建筑群落在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也在寄托情感,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生連接。“粉色教堂”的呈現像是一次當代行為藝術課題,打破了人們對建筑原有的認知邊界。而這種“隨性”行為的背后,或許無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同,但就像阿那亞本身傳遞的意義一樣:人不妨活得松弛一些,偶爾的一次大膽嘗試,也會讓我們發現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編輯+周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