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文舟
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臨滄市作協副主席。
云南鳳慶古時為蒲滿地,兩漢時屬益州郡,居民主要是蒲滿族人,即今彝族支系的土族、倮族等少數民族先民。
據考證,鳳慶的蒲滿人是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祖先。明朝,鳳慶茶葉就有著名的“太平寺茶”“玉皇閣茶”的記述。《滇南新語》在論述了滇茶中的普洱風格后稱:“茶產順寧府(今鳳慶)玉皇閣,一族一槍,色瑩碧,不殊杭之龍井,唯香過烈”。1639年秋,徐霞客從昌寧來到順寧,在《滇游日記》里寫下這樣的話:“順寧有太平茶,細潤似碧螺春,能經三瀹,尤有味也”。在創制出滇紅茶之前,鳳慶只生產散茶和茶磚。1939 年,滇紅茶在鳳慶誕生,是鳳慶茶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
遙遠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有滇紅集團的銷售點,每個周末下午,都會有許多金發碧眼的女郎前來選購滇紅茶,或送親朋好友,或自己慢慢沖飲。在這里,女人如果不會喝滇紅茶,交際圈會小得可憐,可見滇紅茶的風行。更遠一些的英國,滇紅茶曾是當地上流社會喝下午茶的主要內容。在那里,提起下午茶,你就會想到細白的桌巾、精巧的點心、與玫瑰花一樣色澤的滇紅茶。午后溫暖的陽光下,以飲茶的方式,讓忙碌的身心得到一絲寬慰,實在是偷得浮生半日閑換來的美妙。
當然,下午茶還是離不開一個“茶”字,而中國紅茶,是絕對的主角。
作為紅茶系列產品里的精品,滇紅茶曾與著名的大吉嶺紅茶、伯爵茶、錫蘭茶一起,進入英倫上流社會的杯盞,興奮著英國人有些傲慢的神經與挑剔的胃口。紅茶與牛奶的組合,仿佛是優雅的貴族邂逅了名流紳士,無論是小啜一口還是大口暢飲,在寒冷的冬季,都無疑是一劑溫暖的秘方。
1986 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昆明訪問,省委領導人以鳳慶茶廠生產的滇紅特級工夫茶,作為禮品饋贈女王。這一巨幅相片,至今陳列在滇紅集團的檔案室里,每次陪客人走訪滇紅集團,我都要站在這幅相片前做一些講解,介紹時自信又驕傲的神色,常常被客人識破。
據說,英國女王接受滇紅茶后,將“滇紅”置于透明器皿內,作為觀賞之物把玩,她是否細品過滇紅茶,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她品了,想必會覺得品茶比賞茶、玩茶更有意思。
喝滇紅茶,喝的是一種健康。正常的紅茶水,浸出物中都有茶多酚類物質的芳蹤,有茶紅素璀璨奪目的笑臉,有茶褐素烏金一樣的身影,有茶黃素淑女一樣的姿容,有氨基酸極富營養的成分,有咖啡堿讓人興奮的元素,有可溶性糖迎合口味的誘惑,有水溶性果膠爽朗的口感,更有有機酸芳香油等物質必不可少的參與。而這些正是生命所必需的物質,聰明的英國人愛喝滇紅茶,絕不是追逐時髦的附庸風雅,而是講求科學的理性消費。
喝滇紅茶,喝的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紅茶起源的年代已不可考。成書于明朝初期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紅茶”這一名稱,是現存有關紅茶的最早記載。據推測,在明末清初,我國已經有人開始制作紅茶,與紅茶歷史相比,誕生于1939 年的滇紅茶是年輕了些。
滇紅茶創始人叫馮紹裘。抗日戰爭期間,祁門等出口茶產地相繼淪陷,祁門茶葉改良場的馮紹裘應中國茶葉公司電邀,到漢口負責茶葉產銷技術工作,于1938 年9 月中旬到云南下關,由下關步行到鳳慶。
馮先生到鳳慶看到鳳山茶樹成林,芽壯葉肥,白毫濃密,對大葉種茶極感興趣,于是他用其分別制成紅、綠茶各500 余克,湯色香味為國內罕見。后來,他將所制的兩個品種茶帶到香港茶市,被譽為上品。1939 年,馮紹裘受命籌建鳳慶茶廠(舊稱“順寧實驗茶廠”),試制紅茶十六噸多,經香港轉銷倫敦,優異品質引起茶葉界高度重視,后因茶葉產自云南,遂被命名為“滇紅”。“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這是鳳慶茶農家常在自己的門楣貼出的一副對聯。“人上人”,說的正是滇紅茶創始人馮紹裘先生,從對聯力盡贊譽之詞中,不難讀懂茶農們對滇紅創始人的愛戴與對生活于福地鳳慶的感恩之情。
滇紅茶早已成為鳳慶聞名遐邇的文化符號,一談起滇紅,鳳慶人的生活世界就完全敞開來。鳳慶滇紅茶好,好就好在山和水。山雖然是奔騰的走勢,卻提供得出富含各種礦物質元素的息壤;水的情況就更獨特,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而恰到好處的降雨量,不時云遮霧纏的合宜濕度,都是好茶不可或缺的前提。
山高坡陡的鳳慶,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把當年急匆匆趕路的馮先生留了下來,用葉質肥厚的云南大葉種茶,贏了他的半生。他創下的基業,也由現代化的茶廠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作坊,茶葉則由自然優勢變成了鳳慶的經濟優勢,成為鳳慶縣重要支柱產業。
隨著社會發展經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至信息文明,滇紅茶也有許多類別的產品,這些產品之間的細微差別和界限需要消費者慢慢品飲,有些茶品已經由單純的口味區別上升到文化意義,比如經典58。1958 年,鳳慶茶廠創制了滇紅特級工夫紅茶,并將這最好的一公斤滇紅茶寄送給毛主席報喜,中共中央辦公室收到茶葉并回信:“希望你們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并增加出口、爭取多創外匯,支持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經典58”應運而生,而中央的這封信,時至今日,仍在鳳慶滇紅茶博物館展出。
編輯+ 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