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理想城、印度洋綠寶石、南洋舊文化……馬來西亞的城市,溫柔如水又熠熠生輝。
坐在從吉隆坡機場歸程的飛機上,看著窗外漸漸亮起的晨光。飛機撥開云霧,向上海的方向駛去。我長舒一口氣,終于回家了。
出發前,馬來西亞西部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它有諸多絕美的自然景觀,悠久歷史記載著無數王宮的興衰。古老的傳統、百家爭春的民俗、多樣的建筑風格,全都薈萃于此,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馬來西亞風情。
盡管結束得有些倉促,但這段旅程依舊豐富多彩。
布城粉玫瑰吻過的馬來小城
一早,紅日冉冉升起。手機傳來了司導小馬的簡訊,第一站是布城。
在此之前,我對布城的了解,僅僅停留在那座大名鼎鼎的標志性建筑“普特清真寺(Masjid Putra)”,對這座城市知之甚少。司導小馬一邊開車,一邊介紹:不提歷史人文,布城算是馬來西亞最美的一座城。它本來只是雪蘭莪州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由于靠近吉隆坡,千禧年前,馬來西亞首相為緩解吉隆坡交通堵塞壓力,決定將布城打造為新的行政直轄區。他把首相府等政府機關遷至此處,又請知名設計師設計規劃。從空中俯瞰,首相府前面的廣場像一朵盛開的蓮花。一條大道從首相府直通會展中心,兩側是湖泊和中東風情的房屋,被稱為馬來西亞的“香榭麗舍大街”。
不久,我們抵達普特清真寺,這是布城最受游客歡迎的建筑。
我和先生下車,仰起頭望著眼前的清真寺,由衷感嘆它的美麗。溫柔的粉色如同一汪溺死人的春水,花崗巖外墻分外高潔。五個圓弧形屋頂布滿粉白相間的圖案,在晨光反射下宛若圣境。這座粉色清真寺,遺世獨立地矗立在湖畔,近在眼前,也遠在天邊。
我排隊領取緋紅長袍,戴上兜帽蓋住頭發,背著相機進入大殿,再次被美輪美奐的內庭震撼。穹頂布滿粉色花紋與幾何線條,被透光的藍色琉璃窗戶環繞。有了穹頂的空間顯得開闊、明亮,特別符合祈禱時的神圣感。很難相信,千年前的首座清真寺只是用椰棗樹葉覆蓋屋頂的小土屋,而如今分散在世界各處的著名清真寺,用絕美的外觀、濃烈的色彩與繁雜的內飾,變成了一座座永留人間的建筑圣堂。
司導小馬告訴我們,這座清真寺的主體結構參考了摩洛哥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而另一處“摩洛哥清真寺(Astaka Morocco)”,或許我們也會感興趣。于是我們一拍即合,立即啟程。
摩洛哥清真寺與普特清真寺外形截然不同,讓人覺得一秒穿越到了北非。奢靡的馬賽克花磚,浮華的長廊,鋪滿馬賽克瓷磚的泳池與噴泉……一切都如此華貴與綺麗。一道又一道圓形拱門引人探索,視線隨著蜿蜒的弧線起伏移動。來到這里,便來到了斑斕絢爛的世界。
我大膽想象:曾經,這里有一位身披薄紗、頭戴珍珠王冠的少女,踏在鋪滿玫瑰花瓣的地磚上。她手捧銀色油燈,穿梭在布滿石膏雕塑的走廊間與陽光做游戲,累了,便坐在水池邊小憩,和侍女笑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我總覺得,我在夢里來過布城。它成為我心頭高高掛起的粉玫瑰,永遠綻放著愛的余暉。
馬六甲太多的往事值得追憶
從吉隆坡到馬六甲,比我想象中方便快捷許多。乘坐當地大巴,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
馬六甲的名號如雷貫耳,歷史書、地理書,甚至是國際貿易學的書籍都有關于它的記載。馬六甲旅游局更是自信地喊出口號:觀光馬六甲就如觀光馬來西亞。 我對這座城市的期待非常高。一座從明朝就與中國有千絲萬縷關系的城邦,一定留有古代中國的許多印跡。明永樂元年(1403年),馬六甲的創立者——室利佛逝巨港城的王子拜里米蘇拉,隨京官尹慶到大明國拜見明成祖朱棣,被封拜為“滿剌加國王”。之后的幾百年內,馬六甲風云更迭,葡萄牙人征服過它,荷蘭人占領過它,后來又被割讓給英國……直至1957 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馬六甲才重歸馬來西亞人管轄。
馬六甲的風景與我想象中落差很大。來這之前,我以為古城應像一幅水墨畫,煙雨迷蒙,城內房子的彩色外墻被歲月磨礪得內斂含蓄。而現實中,我眼前的馬六甲城中心卻是一幅色彩鮮艷的油畫。高明度的色彩潑灑在社區高樓外墻,街道上空懸掛的傘,酒吧門口耀眼的招牌……哪怕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也被涂抹得如同彩虹。我穿梭在狹窄彎曲的樓道中,尋找色彩迷宮的出路。
市中心時尚且商業化。曾經,運河上裝滿貨物的舯舡往來不停;如今,行駛的輪渡載滿游客。印度裔大叔費力地踩著“花枝招展”的三輪車——為了吸引游客光顧,三輪車上裝點著Hello Kitty與皮卡丘玩偶。直通老店的甲板早已不復存在,河邊的米店、香料店變成了老外們最愛的酒吧。潮起潮落間,海上貿易起家的馬六甲經濟悄悄完成了轉身。
往事只能回味,現代的馬六甲城市景觀可謂賞心悅目,但想要尋找古早味與煙火氣更濃的馬六甲,還需要遠離市中心,去城外的老百姓居住地逛一逛。
步行離開市中心三十分鐘有余,街道的氛圍明顯變得閑適,兩旁不是商店、酒吧與咖啡館,而是某某百貨公司或裁縫店。英文字變成了繁體字,褪色的黑漆招牌上了年紀。長屋的走道上,當地百姓經營的茶室、午市陸續開張,老板張羅著將簡易餐桌擺放好,等待客人的光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伯吃力地將餐車推到路邊,點燃煤氣桶,擼起袖子炸起豬油春卷,不到五分鐘,餐車前便排起長隊。食客拿著布袋,高聲說:“今天我帶5 個回家!”
離開馬六甲前的最后一個傍晚,我們來到海峽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是馬六甲狹長的生命線上一顆耀眼的珍珠,巨大的金色圓頂,四四方方的建筑主體,伴有綠色的弧線裝飾。它扎實地站在海邊的人造島嶼上,遠看就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宮殿。光影如畫,微波蕩漾,海面發紅發亮,依稀能倒映出它宏偉的模樣。
檳城喬治鎮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檳城國際機場到喬治鎮,一路上種植著綠油油的檳榔樹,聽說檳城的名字就由此而來。檳城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城市,也是華人聚集最多的一座城市。隨處可見的同鄉會館與大街小巷傳來的中文,讓人恍然回到華人打拼的南洋舊時光。
喬治鎮很老,古意讓人一見鐘情。
18 世紀英國人在此建鎮,留下了許多在陽光下白得發光的建筑。后來大批潮汕人在此定居,又修建起諸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各種元素被完好地保留,并沒被現代化經濟發展帶走。2008 年7 月7 日,喬治鎮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人來到這里,心態變得舒緩,節奏也變得緩慢。此地最適合的旅行方式是騎一輛自行車,篤悠悠地穿行在檳城小道上,一路欣賞不同宗教的寺廟、華人會館、潮汕老屋,感受獨特的市井文化。累了就在路邊的長椅坐下,買一碗涼茶,聽聽樹上的鳥鳴,逗一逗路邊翹著尾巴一路小跑的貓咪?!伴e適”這個詞,此刻從書本蹦進了生活。
老習俗、老傳統也不再只存在于舞臺上。每天早上,這里的廟宇和宗祠前總是煙霧繚繞。一米高、碗口粗的香高高燃起,人們虔誠地舉起香火,祈求生活一切順遂。打扮成財神的男士手捧金元寶,貼著黑漆漆的假胡子,穿著金紅色的禮服,在大街上和人們打招呼,說吉祥話。這些場景不需要刻意尋找,它們總是不經意地撞進我的旅程。
喬治鎮也很新,不斷制造著新鮮血液來維持“青春”。一批又一批畫家,在城內斑駁的墻壁上繪出自己的夢想。在檳城幾乎每一家酒店,熱情的服務生都會為游客遞上一幅“壁畫地圖”,找到這些壁畫,便找到了檳城鮮活的生活狀態。絡繹不絕的人們按圖索驥,尋找每一處壁畫,并排隊留影,它們之所以動人,是因為畫家畫出了平凡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比如《姐弟共騎》這幅壁畫,騎著自行車的姐姐滿臉“放飛自我”的快樂,后座上,弟弟害怕的神情被惟妙惟肖地表達。《騎摩托的少年》中,男孩子傳神的回眸,讓人相信他下一秒絕對會從摩托車上一躍而下?!杜缐π『ⅰ分校┲S色上衣的小男孩吃力地踮起腳,將胳膊伸得長長的,讓人不由得好奇,他到底想探索窗戶那頭什么秘密?更別提隨處可見的貓咪壁畫,或是“會館舞龍”“老百姓喝茶”等主題壁畫……畫家們留住了檳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快樂、真實與煙火氣,這份文化遺產,同樣寶貴。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