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頓第42街排列著紐約最重要的一些建筑,這里是文化藝術的天堂,也是商業與娛樂的中心,一年兩次的曼哈頓懸日是這里最浪漫的“奇景”。
42 街是美國紐約市一條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全長約3 公里。這條街道所在的曼哈頓,是紐約五個行政區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區,也是最小的一個行政區,而它卻占據著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實際上,曼哈頓區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島上街道規劃整齊有序,以“大道”和“街”兩種方式命名,大道通常為南北走向,著名的有百老匯大道、第五大道、麥迪遜大道、派克大道等,街道則是東西走向,共218 條。
這些街,從南到北按數序排列,第42 街便居于島上靠南攔腰約五分之一處。第五大道將曼哈頓分為東區和西區,42 街則被分為東42 街和西42 街,街上排列著紐約一群最重要的建筑,從東到西目不暇接,聯合國總部、克萊斯勒大廈、大中央火車站、時報廣場、紐新航港局客運總站……集政治、商業、文化、交通、觀光于一體,擁萬千寵愛于一街,向世界展示著光怪陸離的紐約。
東42 街政治與藝術的殿堂
曼哈頓東42 街最值得說道的,是聯合國大廈與紐約大中央火車站,它們一個是國際領地,一個是世界上最大、最忙碌的運輸建筑。
聯合國大廈即聯合國總部大樓,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位于曼哈頓東側,大廈西側邊界為第一大道,南側為東42 街。這里的土地屬于國際領土,因此只要是持有護照的會員國公民都可以進入,哪怕該聯合國會員國與美國無邦交。
1946 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聯合國總部地址設在紐約附近,并成立了專門的選址委員會。起初,擁擠的曼哈頓并未成為候選選址地,美國財力最強的洛克菲勒家族,曾有意提供其在紐約州威斯特徹斯特郡的莊園土地,但因距離行政區太遠而作罷。后來,因曼哈頓地區的片巖有利于作高層建筑的地基,委員會最終確定其為總部所在地,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更是主動捐贈850 萬美元,協助聯合國興建大樓。整個聯合國總部分為秘書處、會議廳、大會廳和哈馬舍爾德圖書館四棟建筑。其中,為了便于工作人員利用42 街便捷的公交系統,設計人員特地將秘書處大廈的位置安排在選址的南端。
聯合國大樓的一層和大樓周圍的廣場花園中,展放著來自各個會員國贈送的禮物,這些禮物代表著會員國對聯合國的期許和祝福。有蘇聯贈送的“鑄劍為犁”的雕塑,象征著要把武器變為創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類;有1954 年日本聯合會贈送的和平鐘,由60 個國家的兒童收集起來的硬幣鑄成;最為著名的,要數盧森堡大公國在1988 年贈送的一座雕塑——Non-Violence(不要暴力),這座雕塑通常被叫做“打結的手槍”,它的造型如同其名稱,是一支槍管扭曲打結的手槍,寓意聯合國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維護世界和平。
從聯合國總部往西,在42 街與公園大道的交匯處,便是赫赫有名的大中央火車站。
大中央火車站始建于1903 年,占地49 英畝,是美國最大的車站,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運輸建筑。從入口處看,大廈正面的大理石哥特式立柱高大恢宏,代表智慧、道德的神像和美國國鳥白頭海雕立在建筑頂端,彰顯古典高貴的氣息。
車站最吸引人的是挑高的候車大廳和人車分道的設計。
候車大廳里的主樓梯,按照法國巴黎歌劇院的風格修建,拱頂的設計源于法國藝術家黑魯繪制出的一份《黃道十二宮圖》,拱頂共有2500 多顆星星,星星的位置由燈光標出,一通電源便滿目生輝。大廳中間問訊處的四面鐘,盤面由貓眼石造成,價值千萬,因為位置醒目,一直都是紐約人約會的優選地點。
候車大廳沒有慣常的候車區,旅客通過大廳分流到地下一層、二層的各處月臺,雖人來人往,卻空曠通透,保持著一貫的古典莊重。大中央火車站歷經百年洗禮,如今依舊廳堂華麗,血脈通暢,每日都處于高效運營之中。
西42 街書香沿著紙醉金迷的道路蔓延
2007 年,百老匯經典音樂劇《42 街》走進國內,這個曾兩度獲得美國最高戲劇獎項——托尼獎的劇目,在強勁的音樂與歡快的舞蹈中,展現出紐約年輕人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西42 街當之無愧地承包了曼哈頓文藝與紙醉金迷交織的浪潮,就如同紐約社會生活的縮影,如同自由、激情的《42 街》。
與東42 街的古典嚴肅不同,西42 街完全是另一種風情,紐約公共圖書館、時代廣場、百老匯……這里是紐約文化藝術的交匯處,也是商業娛樂的中心。其中,紐約公共圖書館優雅地矗立在第五大道上,即42 街的中間位置,走進這里,仿佛一下從物欲橫流的商業世界,被拉到了嚴肅莊重的常青藤大學。此館建于1911年,所有款項都由私人捐助,曼哈頓這處是主館,館中藏有很多名人的手稿和古代珍本,諸如杰弗遜的《獨立宣言》、愛略特的《荒原》、牛頓的手稿以及最早的手抄《圣經》等。
圖書館門前有兩個石雕臥獅。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紐約市長為了鼓勵市民戰勝危機,將門前兩座石獅取名為“忍耐”和“堅強”。現在,紐約市民一直把這兩只雄獅看作是紐約人的象征。建筑內部的部分房間仍保持著開館時的格局,頂樓的壁畫更是充滿歷史和人文氣息,館內最重要的閱覽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無柱房間之一,書架、長窗、大吊燈、長型閱覽桌,設施雅致完備,房間免費對外開放,難怪這里被紐約市民親切地稱作“平民天堂”。電影《后天》《蒂凡尼早餐》《蜘蛛俠》等都曾在此處取景拍攝,所以即使未聞其名,也絕對見過圖書館內的某些場景。
再往西,就是42 街最炫的地段——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它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時代廣場”。廣場因1904 年《紐約時報》在此建總部大樓而得名,由42 街、七大道及百老匯大道交匯形成三角形。熒光屏幕掛在道路兩旁大廈的外墻上,巨大而閃耀,滾動著細膩逼真的偶像肖像、色彩鮮艷的宣傳視頻、巨幅商品廣告、變幻莫測的股票指數以及新聞時事播報,晝夜不歇。這里是財富、娛樂與藝術的瘋狂三角地,代表的是流光溢彩,浮華易碎的美國夢。
至于我們經常聽到的音樂劇的代名詞“百老匯”,并非一座劇院,而是一個聚集了大量劇場、電影院、餐館等娛樂設施的劇場區,俗稱“百老匯區”。沿著百老匯大道,曼哈頓西41 街往北至西53 街的劇院,都屬于這個區域。百老匯區是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也是紐約重要的旅游景點。
曼哈頓懸日宇宙釋放了15 分鐘的浪漫
實際上,曼哈頓懸日的浪漫,遠遠超乎我們對落日的想象。
由于曼哈頓街道大多呈棋盤式布局且高樓密集,日落時陽光灑滿曼哈頓所有東西向街道,太陽如同懸在兩側高樓大廈之間,在長達十五分鐘的時間里緩緩下落,形成一幅“曼哈頓懸日”奇景。這樣的奇景一年之中只會出現兩次,一次在五月,一次在七月。42 街便是觀賞懸日的最佳地點之一。
每當懸日出現,車水馬龍的42街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切都凝滯住,只有一輪紅日在高樓大廈夾出的軌道里流動。它被無數雙眼睛注視,密集的人群里只能看得見舉起的手臂和手中正錄像的手機。它被天橋上擁擠的相機定格,掌心大的取景框與炮筒一樣的鏡頭耐心地記錄著。無論懸日下的人是以何種方式、何種姿態來欣賞,那十五分鐘里,他們的眼神中沒有過分的驚喜,而是一種近乎虔誠的震撼,一種思想被澆滅,誕生出的對自然的崇敬。
這個世界有很多浪漫,曼哈頓懸日卻是世間無雙。它就像太陽脫離時間的軌道,與42 街一起策劃的一出結局已定的出逃,他們要以天空為畫布,定格堪比梵·高之作《星空》一樣夢幻的圖像。只要是見過它的人,時間都會逐一從他們身上剝離十五分鐘,然后贈與須臾的記憶,展開又是一個人另一次的生命。
“至少在第42街的天橋上,一無所有的我們曾擁有懸日,哪怕只有15分20秒,”或許這就是42 街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