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踐教學是師范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師范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生態圈由“生物”和“環境”兩類要素組成。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按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整合內部、外部生態圈。通過教務委員會與學生工作組聯動,從“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基礎深厚、運動技術規范、教學技能扎實”四個維度改革培養方案;通過課堂學習與教學比賽聯動,打造“創造的教育”示范課堂和本碩一體化教學基本功大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聯動,培養“能教學、會訓練、懂競賽、善傳承、能科研”的高層次精英人才,生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促進實踐教學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體育師范生" 實踐教學" 生態體系" 生態圈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Eco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Take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I Cuij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4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eco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consists of two types of elements: \"biology\" and \"environment\".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ntegrat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creditation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outpu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academic affairs committee and the student working group,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reformed in four dimensions: \"strong ideals,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tandardized sports techniques, and solid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 the \"Creation Education\" model classroom and the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 programs are built to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based on the linkage betwee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volunteer service, advanced talents are trained to be \"able to teach, train, compete, inherit and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Ecosystem; Ecosphere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秉h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為教育強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圍繞如何發展教育、建設教育強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東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作為全國首批通過二級師范專業認證的院校,在7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尊重的教育,創造的教育”理念為引領,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向,秉承“身心兼修、魂魄并鑄”的教育理念,堅守“人民體育教師搖籃”的辦學初心,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基礎深厚、運動技能精湛、教學技能扎實”,具備卓越體育學科素養,富有創新思維和實踐智慧新時代卓越體育人才打下堅實基礎。有鑒于此,通過梳理學院實踐教學經驗,可為其他高校體育師范生培養提供東師智慧,提升育人質量。
1 實踐教學生態圈的內涵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具有有機性、交互性、生長性的特征。[1]生態系統的有機性體現在系統各部互相連接、互相依撐;生態系統的交互性體現在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交流、資源共享;生態體系的生長性體現在不斷發展的結構模式在動態的平衡當中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如同生態系統一樣,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生態圈也由“生物”和“環境”兩類要素組成?!吧铩币厥菍嵺`教學生態圈的核心,主要由教育主體、理論知識、實踐資源、實踐載體等實踐教學的基本要素構成。其中,教師和學生是主體,決定著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成效; 其他教育主體是輔助,使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多樣化開展; 理論知識是基礎,為實踐教學提供實施依據; 教學資源是硬核,保障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各生物要素要進行良性動態交互,形成一種整體平衡的生態共同體?!碍h境”要素是實踐教學生態圈的條件,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校內職能部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能夠為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提供外部性環境和條件的機構組成。[2]其中,體育師范生人才培養模式是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支撐性條件,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分比重、教學體系、綜合素質測評等方面會給予實踐教學極大支持;校內職能部門是實踐教學能否順利開展的保障性條件,在管理制度、物資保障等方面提供保障;校外職能部門是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性條件,在環境、資源和平臺等方面,為實踐教學提供真切、有利的社會環境。
認識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生態圈的內涵,必須追本溯源找到學校體育的思想源頭。學校體育思想在我國充分體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態度,諸如“三基”“體質”“快樂”“成功”“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立德樹人”等多元的學校體育思想,在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促著學校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為學校體育提供著多驅動力,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校體育發展歷程。[3]其中,“體質”和“三基”兩大學校體育思想使學校體育實踐過程在技能優先和體質優先之間搖擺不定。快樂學校體育思想和成功學校體育思想主張以以愉悅、輕松的方式施以教育,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感受運動的快感,提高體育運動參與興趣,達到育心、育體的教學目標。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立德樹人學校體育思想強調在實踐中構建學校體育思想“結構-功能”相融合的態勢,注重體育意識培養的同時,兼顧身體、心理、社會適應、道德等教育效果,實現學校體育多維視角的綜合效應,將身體階段狀態的訴求延伸至整個生命過程,造就學生健全人格。學校體育的每一種思想都源于學校體育的特定功能,它們雖然在指向上有所不同,但都需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本源的回歸,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教育方式。[4]由此可將體育師范生實踐教學生態圈定義為:“以學校體育思想為理論依據,以系統思維整合實踐教學教育主體、理論知識、實踐資源、實踐載體等‘生物’要素,和校內、外生態環境等外部性‘環境’要素,使之形成動態平衡的環形實踐育人生態模式。”
2 實踐教學生態圈優化構想
實踐教學根本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加深認識,最終掌握學科知識,整個過程中理論與實踐是深度融合的,并貫穿于師范生培養全過程。[5]體育教育師范生作為培養未來體育教師的重要群體,他們肩負著培養下一代健康體魄和塑造優秀人格的重要責任,更需要熟悉未來教學的實際,要能夠用理論指導實踐。學院按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整合內部、外部生態圈,通過教務委員會與學生工作組聯動,創造了實踐教學平臺;課堂學習與教學比賽聯動,延長了實踐教學時間;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聯動,拓展了實踐教學空間。[6]
2.1 做實師范專業認證,踐行多維度育人模式
教務委員會與學生工作組聯動,在“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指引下,從“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基礎深厚、運動技術規范、教學技能扎實”四個維度培養精英化體育人才。
“理想信念堅定”維度由學生工作組和軍事理論教研室負責考核管理。加分項目根據學生本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進行加分;扣分項目根據相關檢查記錄進行扣分。學院開展“五查”工作,即查操、查課、查寢、查行為規范、查儀容儀表。課堂管理部分由任課教師提供日??己擞涗?;早操管理部分、內務衛生部分由軍事理論教研室提供考勤記錄;歸寢情況、宿舍情況由輔導員、值班干部和宿管人員提供記錄;集體活動、集體勞動由輔導員提供考勤名單;行為規范由學院成立督察組進行每日檢查。
“理論基礎深厚”維度由學習成績、科學研究、理論知識、畢業設計四部分組成。維度中學習成績部分由教務秘書提供學習成績排名,輔導員根據學生排名范圍進行對應打分??茖W研究部分由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辦公室認定。理論知識部分由實踐教學辦公室設計題庫并組織考核評分。畢業設計由論文答辯委員會進行評價,學院實踐教學辦公室進行核分。
“運動技術規范”維度由基本體能、運動技能和體育競賽成績組成。維度中基本體能和運動技能部分由實踐教學辦公室設置考核項目、標準,組織測試和補測,并提供成績單。體育競賽部分由學生提供獲獎證書,競賽訓練辦公室負責認定并核算成績。
“教學技能扎實”維度由鋼筆字、口令指揮與隊列隊形、廣播體操、熱身操創編、教案設計、微課視頻組成。由學院實踐教學辦公室負責組織并出具最終成績。
2.2 做全學生成長指導,激發可持續內生動力
課堂學習與教學比賽聯動,建立“制度-課程-實踐-激勵”一體化成長指導機制。利用“創造的教育”示范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創造;利用基本功大賽和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近代做出了杰出的教育探索指引。[7]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創造的教育”理念,實施注重“知識形態轉變”的過程性探究教學模式,持續建設“創造的教育”示范課堂,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以創新思維賦能教育教學,從多個維度注重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的培養。如:創建課堂互動對話氛圍的主題教室;營造具有師生互動頻度與深度的小班化教學;以實操性能力為本位的深度學習方式;以延展教學空間和時間為目的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以直觀教學和體驗教學為主的教學手段,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教學理解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促進學生體育科學研究興趣。
面向體育學院全體本科生和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基本功大賽,是推動體育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學院進一步明確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的必然選擇。[8]
2.2.1 比賽內容
學生基本功大賽比賽項目分為教學技能、運動技能、基本體能三大部分。其中教學技能包括鋼筆字、口令指揮與隊列隊形調動、熱身操創編、教案設計、微課視頻、基礎理論知識6項內容,運動技能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武術4項內容,基本體能包括30秒仰臥起坐、20米逐級往返跑、一分鐘跳繩3項內容。
2.2.2 評價辦法
每學年按照教學技能、運動技能、基本體能測試項目單獨評價。運動技能采用全國基本功大賽評分標準,其它項目評分標準分別由體操教研室、武術教研室、課程與教學論教研室、人文教研室商討后確定,各項目總成績的60%為及格,未達到及格標準的允許補測一次,補測未通過視為不及格,取消該年度評獎評優資格。學術型研究生測試及格獲教學實踐課程1學分,專業碩士測試及格獲實踐課程1學分,不及格不能通過畢業審核??鐚I研究生(以國家反饋的碩士錄取信息中非體育專業為準,不包含高水平考生)可自愿提交申請放棄參加基本功大賽,連續三年承擔裁判任務后,成績最高分為及格。本科生四學年總成績不合格,基礎實踐成績視為不及格,不能參加大四的教育實習。各年級比賽內容如表1:
2.3 做強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
專業實踐與志愿服務聯動,利用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模式,著力打造與培養“能教學、會訓練、懂競賽、善傳承、能科研”的高層次精英人才。
教育實習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切入點,是打造高層次精英人才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教育實習好壞取決于教育實習的思想性、教育性、實踐性和開創性。通過創設具有強烈“反差”的教育實習環境,來反思大學教育、檢驗教育質量和審視教育對象,是更好的服務基礎教育、引領教育實踐和培養“卓越”師資的必然選擇,也是促使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9]
2.3.1 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模式的意義
(1)創新實習模式的教育內涵,激發實踐創造能力
所謂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即所有實習生先到城市教育資源優質的中小學校實習1個月,再下沉到偏遠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短缺的中小學校實習1個月,目的就是讓學生利用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夯實專業技能,[10]在面對鄉鎮農村學校師資緊缺、教學條件不完備的現實,實習學生在教學上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而這種創造力正得益于實習中差異化的教學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教法、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教學形式”綜合能力。
(2)淬煉“懂得疾苦、懂得珍惜、懂得奮斗”教師品質
面向我國體育教育發展不均衡現狀,通過創設具有強烈“環境反差”的空間變化實習模式,通過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下實習,逐漸了解城市與鄉鎮學校的現狀,使得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具備了一定的使命與責任。經過不同環境的洗禮,體驗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在環境反差強烈的不同實踐教學環境中,不僅提高學生從教技能,更從了解農村體育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中,感悟到了東師體育人肩上的責任,從而提高學生鐘情教育、奉獻教育、擅于教育的品質與境界,從而進一步落實東北師范大學培養“卓越教師”的宏偉目標奠定基礎。
(3)輸送先進教育理念,優化城鄉教育布局結構
對教育實習基地而言,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模式,可為欠發達地區學校輸送先進的教育理念,優化城鄉教育布局結構,確保區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提高基層學校教育質量,增加教育的社會效益,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同質的教育資源。
2.3.2 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模式的過程控制
教育實習內容由以往單純培養教師職業興趣、設計教案、講課等基本教學實踐能力為主,向全面提升為教師綜合素質轉變。增加了課堂教學設計與創新能力、提高業余訓練能力、課間操的組織能力、課外體育活動的裁判能力、班級管理工作的參與能力及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等內容。使學生通過教育實習實踐,得到全方位體驗和錘煉,畢業后能夠直接頂崗上位。
(1)在大三后半學期,要求學生在術科課中圍繞隊列、口令、基本動作示范、場地設計、利用等方面內容進行課內實習,提高運動技術示范與講解能力。
(2)利用《微格教學》課程要求學生就某一方面內容進行簡短的無生教學,提高學生的模擬教學能力。
(3)進入實習基地依照見習- 研習-實習三位一體的實習程序,完成一個“學中行、行中思、思中行、行中學”的螺旋式上升過程。1-4周,進入城市優質教學資源校。第一周學生在各自指導教師的安排下,對指導教師的觀摩課進行看課,對實習學校的上課風格、學生情況、上課進度、教學程序及講授的技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第二周,學生在與指導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后,完成2份實習教案,懂得如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接下來的獨立上課階段做好了鋪墊。第三周和第四周,在見習與研習之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課堂教學,獲得教學實踐的直接經驗。課后的集體評課使教學內容更加合理、教學方法更加得當,組織教學更加嚴謹,教學反思更加深刻。5-8周,進入資源匱乏鄉鎮學校,在場地器材不足的情況下,感受農村體育教育現狀,提高在體育場地不理想、體育器材短缺等情況下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的能力。
(4)實習結束后,每名實習生針對各項實習活動總結收獲和不足,并在實習小組總結大會上進行了個人匯報,實習生共同評議后做出小組鑒定,雙方指導教師根據小組鑒定和各項實習考核標準及實習生的具體表現,給實習生做出全面的實習鑒定,評定總成績。
2.3.3 城鄉“1+1”反差式教育實習模式的效果
(1)實現了從長寬高三個維度的育人
從長度來看,城市資源優質學校解決了學生知識和技能融合的問題。教育實習過程中,完成了學生體育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作示范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課余活動設計能力、訓練能力等能力的實習訓練。從生理學、心理學、保健學、體育課程論、教學論等學科角度,學生知識和技能得到充實,學會了細心觀察,不斷探索,大膽實踐。
從寬度來看,鄉村資源匱乏學校解決了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智慧培養問題。注重學生課堂設計與創新能力、課程知識生成能力、審時度勢處理問題能力、課堂即興發揮能力等培養。學生懂得了“孩子的心靈需求是我們教育的第一信號”;他們能夠從心理學視角,把每個學生都看成一個新的世界,細心探索他們豐富而脆弱的內心,發現他們每個人身上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師榮耀與快樂。
從高度來看,一體化的教育實習解決了學生師德、價值觀培養問題。學生實現了角色的成功轉變,他們能夠體現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教師品質。學會用愛的方式去上好每一節體育課。
(2)實現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結合
城鄉一體化教育實習模式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學生通過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化實習,體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感受。一方面,學生利用城市學校良好的體育器材、場地、設施、條件,將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夯實了專業技能,建立了批判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到師資緊缺、教學條件不完備的鄉鎮中小學,面對體育設施、場地、器材“零”配備的環境,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3結語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知識不是由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因此只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教學生態體系,才能促進實踐教學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生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形成學院自身的教學體系,組成實踐教學的內部生態圈;然后在此基礎上要與其他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生態實踐教學體系的外部生態圈,內外部生態圈之間要形成相互開放、相互滲透的有機生態鏈。
參考文獻
潘力,王偉珍.試論普通高校生態實踐教學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60-162.
陳靜,劉秀倫.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生態圈:內涵、結構及構建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4):130-134.
江文奇,袁國良.學校體育思想集置狀態的內生態機理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9):105-110.
苗培周,柴育青,谷偉.新時代我國教師職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5):61-64.
王向東,魏民.專業認證理念下師范生教育實踐體系重構和質量改進研究——基于東北師范大學的實踐探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No.316(2):141-147.
何勁鵬.卓越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探索[J].體育學刊,2017,24(2):91-95.
王聰穎,仇清泉,廖佳文等. 陶行知的教育觀(之四)[C]//揚州大學.《當代教育評論》(第12輯).[出版者不詳],2022:16.
施展,王偉.從學生基本功大賽審思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需求對接[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5):136-139.
鄭秀麗,王松,崔佳琦.體育教育專業“城鄉一體化”教育實習模式理論建構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8,5(5):49-54.
王松,鄭秀麗,崔佳琦.體育教育專業“城鄉一體化”教育實習模式初探[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7,4(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