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體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數字時代背景下,體育教育的發展不能因循守舊,默守陳規,體育課堂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用適宜、合理的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實現體育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初中生正處于心智和技能學習發展的關鍵時期,打破傳統體育課堂模式的弊端,構建智慧體育課堂模式對初中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智慧體育課堂實施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智慧體育課堂的優勢,嘗試提出構建智慧體育課堂模式的路徑,為學校和體育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數字時代;初級中學;智慧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880.80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Smar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Model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Digital Era
Zhu Fengpeng1,Liu Jingao1,Lv Hao1,Zou Huayuan2,Wei Xing3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ili Normal University, Xinjiang 835000;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0, Hebei; 3.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710068, Shaanxi)
Absrt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to learn sports-related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not be conformed to the old ways, silently abide by the rules, in order to serve the students better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we should combine the suitable and reasonab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nd skill learning, breaking the malpractice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model, building a smar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model is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ry to propos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model, for school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Digital Age; intelligen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在信息技術的引領下,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VR技術、5G等技術的發展正在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等概念也隨之出現,未來學校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成為大勢所趨。2018年-2019年,國家先后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1]"[1]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2],進一步明確了學校教育走向信息化是必然趨勢,要求各個學校通網絡,每個班級都有優質學習資源,每位學生都有良好的網絡學習空間。體育學科作為初中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探索體育學科信息化的發展道路,即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面臨著向智慧體育課堂轉變的挑戰。
智慧體育課堂實施的可行性
1.1智慧體育課堂的概念
智慧體育課堂,簡單來說就是智慧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在傳統體育課堂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但這種融入并不是在體育課堂上生硬的使用信息技術,而是合理、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來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特點,體育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學習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
葉明等人將智慧體育課堂定義為“以建構主義、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宗旨,以物聯網、大數據、學習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將技術融入體育課堂教學中,通過構建多元交互的課堂環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習者高階能力的新型體育課堂[3]”。由智慧云服務、智慧平臺、智慧終端為體育課堂的智能化模式提供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學生通過課前先學先知、課中深度探知、課后勤練熟知實現運動技能和體育知識的共同提高。
1.2智慧體育課堂實施的可行性
無錫市作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區域綜合試點城市之一,早在2013年就開始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之路。首先第一階段采用錄、轉、播的形式實現遠程教學的目標;第二階段將多媒體設備引入教室,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其能夠使用簡單的編輯軟件進行備課、授課;第三階段就是開發網絡教學平臺,使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實現根本性的改變。經過幾年的探索,無錫市已經實現了教學網絡的升級、師生教學平臺的構建、家校溝通平臺的構建,為其他地方實行智慧課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智慧體育課堂的實施也是要基于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家校溝通平臺,通過智慧云服務、智慧平臺、智慧終端,結合體育課堂自身的特點來構建。無錫市等一些教育信息化區域試點已經給各地提供了范例,各個學校或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符合當地特色的智慧體育課堂。
智慧體育課堂存在的困境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愛上體育課,但不喜歡參加難度較大或較激烈的體育活動[4]。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學生是出生在信息時代的學生,他們一出生便離不開各種信息技術,我們也不難發現,現在一年級甚至幼兒園的學生都會使用手機看一些動畫片或者短視頻,有的甚至比成年人都了解手機的功能。現在手機上一些開發智力的APP或者一些益智游戲已經把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提高了好幾個檔次,這些APP或者益智游戲從某方面來看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現。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初中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他們更渴望接受一些新鮮事物。但在智慧體育課堂實際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體育教育者對于智慧體育課堂的概念了解不夠
我國很早就有了智慧體育課堂的概念,但由于學校、體育教師等對智慧體育課堂的認識程度不夠,對實施智慧體育課堂的意愿不強。學校以及教師不知道到底在體育課堂中如何有機的融入信息技術,也不清楚數字時代出現的這些新的技術到底怎樣應用到體育課堂中,導致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體育課堂遲遲沒有建成,很多地方的體育課只是有智慧體育課堂的名,但沒有真正到達智慧體育課堂的要求[5]。
2.2不能有效地形成完整的智慧體育課堂專用體系
由于對智慧體育課堂的內涵、特征以及整體的結構架構把握不到位,很多地方在實施智慧體育課堂過程中只能片面的根據自己的理解架構起智慧體育課堂的體系,但這種體系也是片面的。例如,有的學校有智慧終端和智慧平臺,但這種終端和平臺無法系統的應用到體育課堂,導致體育課堂的實踐效果較差,學生真正學到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也較少。
2.3學生家長對智慧體育課堂不夠充分的相信
現如今,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家長的認知水平在不斷的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便會對自己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部分的家長依然停留在人對人的教育,即老師對學生的現場教育,老師對孩子嚴格才是正真的教育。對智慧體育平臺的上課模式,與多家長認為是老師想要偷懶,不想對自己的孩子做到授業解惑的程度。同時學生的學習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共建關系,家長的不充分相信導致智慧體育課堂的教學模式開展較為不順。
2.4智慧體育課堂的監管流程不夠完善
智慧體育課堂是建立在數字時代、互聯網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線上學習、線下實踐”的最新教育理念;但恰恰是因為數字時代與互聯網的關系,一些充斥著不良的信息的廣告隨著交互的作用,會呈現在學生的眼底。初中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都是在這各階段而形成的,給予學生一個正確、良好的學習氛圍,則需要對不良的信息廣告做到更為有效準確的攔截與處理。任何一項教學改革即使理念再先進,政策設計再縝密,其要順利實施最終還需課堂的有效落實[6]。智慧體育課堂的建設發展不僅僅是學校與教師的責任,更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監管流程,給予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智慧體育課堂的優勢
智慧體育課堂即智慧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它打破傳統體育課堂的技術壁壘,用新技術裝備新課堂,新方法啟迪新思想,利用數字信息技術給體育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活力[7]。
3.1打破時空限制
傳統體育課堂中,在課堂上體育教師通常是根據學生的現實表現或者通過比賽或測試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對課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當一堂體育課結束后學生與教師的知識聯系基本上就中斷了,學生想要復習鞏固技術的動作的途徑是有限的。而智慧體育課堂通過與信息技術和移動設備相結合,可以很好地實現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體育教師也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課前的預習,提高體育課堂的效率。
3.2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
作為數字時代的產物,智慧體育課堂給學生和體育教師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去學習和提升自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情況,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在課后實時復習鞏固課上內容,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平臺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另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體育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課堂的需要搜集與教學有關的視頻放到教學平臺供學生學習。在智慧體育課堂中,教師備課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上的內容,通過學校搭建的信息平臺,拓寬體育教師的信息獲取途徑,豐富體育課堂,讓體育教師在課堂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上課效率。
3.3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
傳統體育課堂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練、教師看”,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容易走神、開小差。在智慧體育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那些比較難理解或者學習起來較為枯燥的技術動作,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技術動作的三維立體模型,讓學生全面了解整個技術動作的完成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可以通過VR等技術,讓學生體會完成動作的感覺,提高技術動作的完成度和完成效果。
此外,學生在學習新的技術動作之前,如果能夠通過動畫、三維立體模型等形式讓學生提前預習新的知識,一方面學生在課上能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聽課,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這也能夠提高學生對新的技術動作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更好的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和發展,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3.4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
體育課堂不是機械的傳授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更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沉悶的課堂既不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實施[8-9]。而在智慧體育課堂中,體育課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在智慧平臺及智慧終端的幫助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更加頻繁,互動方式更加多元化。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積極的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效率;課下學生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與教師或學生交流,更好的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
4.構建初中智慧體育課堂模式的路徑
在數字時代的大環境中,傳統體育課堂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要想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滿足數字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體育課堂就必須進行數字化革新,構建智慧體育課堂勢在必得[9]。因此,本文從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的層面,構建初中智慧體育課堂的模式,為初中學校智慧體育課堂的構建提供思路,以促進初中體育課堂效率的提高,更好的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1完善智慧體育課堂的硬件與軟件設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體育課堂的構建必須以完善的設施為基礎,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協調各方力量打造“智慧校園”,完善學校的網絡設施,讓教師和學生有一個流暢的網絡課堂[10]。各個學校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造學校智慧網絡教室,開發“智慧云服務”、“智慧平臺”、“智慧終端”等,為教師的數字化課堂提供得心應手的工具。如無錫市擴容升級教育云計算數據中心,構建“無錫無線教育城域網”等措施為無錫市的學校提供了流暢的網絡寬帶;目前很多高校搭建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了師生的有效溝通;青島市部分學校專門定制的關閉一切娛樂游戲功能、未安裝教學平臺和軟件的平板電腦等。
4.2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對智慧體育課堂的重視度
學校管理者、體育教師是智慧體育課堂的實踐者和具體操作者,學校管理者、體育教師對智慧體育課堂實施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智慧體育課堂在基層實施的效果[11]。如果學校、教師都不愿意實施智慧體育課堂,那么他們不僅僅使自己所在的學校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更是使新時代的青少年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步伐,這對于他們思維和視野的開闊、運動技術的提高都是極其不利的。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講座,或者實地考察等形式提高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對智慧體育課堂的重視度。
4.3加強對一線體育教師的培訓和指導
從智慧體育課堂方面來講,應加強線下操作使用方法的教學,關注體育教師的使用情況,當他們遇到操作困難時,應及時為他們進行講解并排除困難,鼓勵他們高頻率的使用智慧體育,讓體育教師真真切切感受到該平臺給他們的體育教學工作帶來的便利[12]。
體育教師對智慧課堂使用的熟練程度可以直接影響學生體育知識的獲取,如果學校實行了智慧體育課堂,但體育教師卻不會使用,那么就會造成體育課堂資源的浪費,讓學校和學生對體育教師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校要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學習,或者通過和其他學校的交流學習,使體育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智慧平臺,構建智慧課堂。不斷優化體育教師、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整體實效性,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對于推動初中體育教學整體水平的提升存在積極影響,同時,有助于改良體育課程設計[13]。
4.4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智慧體育課堂的正確認識
從學生層面來看,要改變學生智慧體育課堂就是讓他們在課上隨意玩平板電腦的錯誤思想。智慧體育課堂是一種新的獲取知識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好學校提供的智慧平臺和智慧終端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能。學校和教師也要通過智慧系統控制好學生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以確保學生的身體健康。
從家長層面來看,由于目前很多家長認識到電子設備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盡力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而現在學校竟然還要求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基于此,學校要主動向家長普及智慧體育課堂的優勢,盡可能多的讓家長明確智慧體育課堂實施的過程,減少家長不必要的擔憂。
5結語
智慧課堂作為數字時代的產物,其推動了課堂教學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智慧體育課堂作為數字時代下師生“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重要載體,體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智慧體育課堂對學生知識的技能的良好促進作用,充分利用好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資源、信息技術等,將抽象的動作轉換成易于理解的圖片、視頻等,結合現有的體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多元的學習途徑,促進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和發展。初中智慧體育課堂的建設與不斷完善的發展,在初中體育課堂起到極大的作用,學校和教師共建新型教學平臺、學生共享平等的教育理念、教師和學生共學智慧體育平臺最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提高中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提高對體育技能傳習的態度、增強對智慧體育課堂模式的認可程度。
參考文獻: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3]",2018-04-18[2018-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from=timelineamp;isappinstalled=0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4]",2019-2-23[2019-2-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葉明,金成平.智慧體育課堂內涵、特征及結構架構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21,36(06):60-65.
[4]翟淑會.體育課堂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J].現代教育,2014(Z1):93.
[5]戚磊磊.傳統與現代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利弊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11):131-132.
[6]王建.智慧體育教學實施框架與開展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23,No.251(05):103-110.
[7]李瑞釗,郭敏剛. 數字時代高校智慧體育課堂模式構建[C]//.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專題報告(學校體育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629-631.
[8]姚永峰.語文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探賾[J].成才之路,2022(25):73-76.
[9]石興斌,王春.“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青少年體育,2021(06):115-116.
[10]靳寧.體育課堂教學中智慧課堂模式的應用與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04):179-180.
[11]王其文. 大數據下智慧體育課堂的現代教育價值挖掘[C]//.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學校體育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651-653.
[12]萬靈娟. 高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及應用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9.
[13]章劍舞.高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實踐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25):126-127+130.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04-4953-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