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旌表制度作為嘉獎義行的方式,得到歷朝歷代政府的推崇。皇帝將提倡的政治理念、正統思想、道德標準通過旌表傳達給民眾,促使民眾為了得到褒獎而恪守規則秩序、嚴守人倫禮法,從而維護和鞏固王朝統治與思想統一。對貞節烈婦女的旌表,是封建社會對婦女貞節觀念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記錄了清代咸豐年間歙縣建立貞節烈婦女總旌坊祠的過程,是研究清代婦女旌表制度的原始資料。文章從入祠范圍、入祠標準、坊祠建立和總旌坊祠祠規四個方面進行介紹與分析,以此管窺清政府對婦女貞操觀的培養和婦女旌表制度的作用及影響。
關鍵詞:節婦;烈女;《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旌表制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18
在我國許多城市、鄉村都有一種用于旌表的牌坊、牌樓。所謂旌表,是古代統治者提倡傳統禮教德行的一種形式,通過皇帝御賜、皇帝恩準地方政府出資或皇帝恩準個人出資等方式,在當地興建牌坊、祠宇,制作匾額、碑石,以褒獎、宣揚符合封建禮法、仁義道德的行為,從而達到傳揚風教德化的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穩定,起到了教化民眾、安定民心的作用。自秦漢以來,各朝各代都對功臣、義夫、節婦、烈女、孝子、孝女、累世同居、百歲老人、樂善好施者、急公好義者大加推崇,每年歲末匯總提請,由皇帝欽定,彰顯“皇恩”,上至當朝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獲得旌表為至高榮譽。
清代以降,清政府推崇符合儒家道德規范的生活禮俗、鄉規族約,對民眾的思想和道德做了進一步的約束,對節孝的標準和對象也進行了更細致的區分。“節孝”意為“孝義忠節”,清順治五年(1648)題準:“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自元年以后,曾經具奏者,仍行巡按,再為核實,造冊報部具題旌表。”①這就限定了男女旌表的標準,孝子、順孫、義夫為男子旌表標準,女子旌表則以節婦為主。至于孝女,需“父母未有子侄,終身不嫁”,方可“照孝子一例旌表”②。旌表的對象及奏準方式主要依據清順治九年(1652)諭:“諸王宗室覺羅內,有孝友義順及守節貞烈者,宗人府核實具奏,交禮部提請旌表。又題準,直省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州縣官申府、府申道、道申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核實,奏請下部察勘,復準旌表。滿洲蒙古漢軍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該管佐領驍騎校送參領,參領送都統、副都統,都統、副都統送部,由部核實奏請旌表。”③節婦、貞女、烈女的旌表標準亦有限定:節婦,康熙六年(1667)定“民婦三十歲以前夫亡守節,至五十歲以后完全節操者,題請旌表”④,即守節需在二十年以上者,方可旌表;雍正元年(1723)放寬了節婦的守節年限,諭“至節婦年逾四十而身故,計其守節,已逾十五載以上者,亦應酌量旌獎”⑤。道光四年(1824)議準,“安徽全椒縣民婦王楊氏守節十三年身故,按照成例計小二年,應援已故貞女不拘年限之例,比照現存節婦二十年限例之半,為守節十年,一體旌表”⑥,就是說守節十年便可予以旌表。貞女,多指已有婚約的未婚女性,在許婚之夫死亡后,不另嫁他人,為夫家守節或自盡或守節病故者,“俱照節婦例,一體準其旌表”。康熙五十四年(1715)復準“有孀婦撫子守志,因親屬逼嫁投繯,原非激烈輕生,照貞女例旌表”⑦。烈女,康熙十一年(1672)議準:“強奸不從,以致身死之烈婦,照節婦例旌表,地方官給銀三十兩,聽本家建坊。”⑧《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即依據以上貞節烈婦女范圍及標準,為本縣符合條件的婦女建總旌坊祠,予以供奉。
1 歙縣總旌坊祠之入祠范圍
雍正元年(1723)十月,定“禮部遵旨奏議,八旗直隸各省,凡有孝行、節義之人,例得請旌給銀建坊……其設立祠宇,應令順天府、奉天府、直隸各省、府、州、縣、衛,每處各建二祠,一為忠義孝悌之祠,建于學宮之內,祠門立石碑一通,刊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設牌位于祠中;一為節孝婦女之祠,另擇地營建,祠門外建大坊一座,亦標題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設牌位于祠中”⑨。根據該旨,各地紛紛建坊修祠。歙縣是安徽古徽州府治所在地,當地男子多出外經商,女子在家料理家務、操持農事、撫育子女、照顧公婆,留守家中的多為老弱婦孺,為保家庭和睦、子嗣有賴、長輩有養,對“男女大防”“三從四德”“忠貞不渝”更為看重,因此除刊刻《女訓》《女誡》《女范》等教化、規誡之書外,還興建牌坊、祠堂,供奉貞節烈婦,讓女子以被供奉者為榜樣,如遇丈夫去世、盜賊脅迫、父母逼婚等情事,或以死保全貞節,或守寡撫養老幼,待守節超過十年或當時赴死成為烈女,即可旌表,光宗耀祖。
歙縣總旌坊祠即為供奉當地貞節烈婦女所建,其范圍主要包括:道光十九年(1839)十月后,遍采“族長、文會、鄰保,并該氏等母家陸續呈報核查,已入府、縣志,合例孝貞節烈婦女七千七十六口,補報未入志,孝貞節烈婦女一千一百三十一口。查府志烈女門,節烈貞孝各分子目,較之縣志便于檢查。今經查對明白,按次挨列,其府志不載,而見于縣志者,統行補入。至修志后,業已請旌,并其子孫自愿另報請題專旌,不入總坊者,俱行扣除。惟志中開載姓氏,歷經數代,問有未全,或名載而姓氏失考,或姓氏載而名字失考,更有姓名俱同,而都圖各別,均不敢遺漏,致湮苦節”。又續訪“已故現存貞孝節烈各婦女共六百八十八口”⑩,最終共搜集、記錄、請旌8895名貞節烈婦女。這些婦女“均系幽嫻天授,貞潔性成,謹櫛縱以奉晨昏,撤環瑱而勤侍養,事生送死,備歷辛劬,守志撫孤,單嘗艱苦,或舍生而取義,或矢志以全貞操,堪比乎冰霜,志并堅乎金石,清標久樹,洵為巾幗,完人眾論,式孚允沐,旌揚盛典”k之人,現請旌表,入總旌坊祠,以享祀奉。
2 歙縣總旌坊祠之入祠標準
歙縣總旌坊祠依據清政府對貞節烈婦女的標準確定了入祠標準:①丈夫去世,自愿守寡,永不再嫁的節婦;②丈夫或未婚夫去世,以死殉夫的烈婦女;③遇盜匪惡人,為保貞節自盡而死的烈婦女;④親屬有病,無藥可救,以身代藥的孝女。
在《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序言中有此記錄:“該節烈貞孝婦女等未請建坊,而志乘可稽,采訪可據者……生多至性,系出清門,事每見其從同,義實歸于各盡。則有鸞飛載詠,鵲寡旋悲,雖玉碎之奚辭,乃瓦全之倍重。死難塞責,桐何患其孤生,志可回天,草自甘于獨活。亦有良人見背,從夫更欲殉夫,榖我無緣卜吉,未能逮吉,投繯就義,跡類輕生,殺身成仁,節堅從一。禍逢強暴,雖之死而不污,時值艱屯,亦罵賊之不屈。指日表盟心之素,嗟哉!實命不猶;所天無謀面之緣,美矣!終身不改。深山有木,嘗見其貞,古井無波,彌征其靜。更若,事姑嫜而奉養,半憑弱線承歡,立孫子以修名,惟賴孤燈課讀。綿宗祊之血,食餒懼若敖,拒北山之張,羅義光共伯,親在而職兼乎子,力竭不遺,親病而禱濟以醫,身代恐后,既必誠而必信,亦成始而成終。凡茲懿行,日月爭光,溯厥徽音,鄉鄰增色,前次凄風苦雨,敢希仰達于朝廷。”l
3 歙縣總旌坊祠之建立
《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記:歙縣原有古節烈祠,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月受災,由舉人江廷鎮、江塏等勸捐重修,但該祠原坐落于街市,附近店鋪林立,喧囂吵鬧,對祠內供奉之人多有“褻瀆”,且易引發火災,已多次蔓延至節烈祠內,故而計劃重新選址建祠。已故紳士程洪溥曾捐上路街一塊地皮用于興建總旌祠坊,歙縣縣主決定與需重修的古節烈祠合并,原節烈祠址蓋造市房招租,用于節烈、總旌兩祠祭祀花費,但最終因工程浩大,延至二十九年(1849)四月,由戶部員外郎王茂蔭倡議,一面籌措資金(向士紳勸募),一面擇日開工,后定八月開工,計劃三十年(1850)十二月落成,祠中堂樓上供奉古節烈婦祠神主,樓下供奉總旌神主。原機巷口祠址建造店鋪,用于出租,所收租金作為兩祠祭祀、歲修及備辦將來總旌之用。
總旌祠宇坐東朝西,圍墻長二十四丈(80米),脊高四丈六尺(約15.3米),門楣建坊高四丈八尺(約15.9米),上有匾額題“孝貞節烈”。門前空地二丈(約6.7米),甃石左右建碑亭各一座,立石刊刻旌表名氏,堂中龕座設總主,按唐、宋、元、明、清順序依次安設,照孝貞節烈名目分立主牌。總旌坊對門為原建節孝祠,左右以墻壁相連,其匾額左題“敦化”、右題“流芳”。祠屋闊四丈四尺(約14.7米),深七丈六尺(約25.3米),堂高七級,堂上放置龕座三間,奉總旌栗主,堂左右廂設置閣梯,樓上為古節烈祠置龕,奉舊祠節烈栗主。門內左廡下間,另由一龕,旌表仆婦婢女栗主。圖1、圖2是總旌祠祠內圖和祠外圖。
興建總旌坊祠的經費由署縣、會館、商鋪、鄉紳等共籌,如署縣捐曹平(又稱“漕平”,上海通用)紋銀100兩、都門會館捐京平(北京通用)紋銀100兩、宋文德堂捐洋320元、王茂蔭捐洋30元等,最終共籌得建坊祠經費洋鈿3898元、曹平紋銀100兩(換洋鈿130元)、京平紋銀286兩(換洋鈿356.692元)、徽平紋銀9錢2分(換洋鈿1.134元)、徽平元銀3兩(換洋鈿3.453元)、錢72000文(換洋鈿47.368元),共合洋鈿4436.647元。
建祠支出:共支洋鈿4335.003元,其中磚料支洋鈿548.569元、石料支洋鈿844.661元、木料支洋鈿1239.121元、灰泥油索支洋鈿153.419元、鐵器支洋鈿39.644元、工匠支洋鈿1112.672元、祭器支洋鈿12.381元、其他雜費支洋鈿216.922元、寫牌勒碑支洋鈿137.465元、碑亭支洋鈿30.149元。
4 歙縣總旌坊祠之祠規
歙縣總旌坊祠建成后,對祠內日常事務處理、經費收支管理、每年春秋祭祀、祠宇修繕、坊祠維護等都做了規定,以維護總旌坊祠“闡幽光而垂永久”的作用。因為該總旌坊祠與古節烈祠共用一處地址,所以祠規亦分為總旌坊祠祠規和古節烈祠規。
總旌坊祠祠規:
①司匣當有專責也。于紳士中公舉一人,專管銀錢賬目并祠宇修理等事計。按年支銷外,尚有余存,逢春秋祭期,司匣者將現存銀錢若干,憑同公眾核驗,即憑兩祠上下首司事四人,封固書押,仍交司匣者收存,遇有應用,憑同司事當面開拆,毋得徇情移挪,致滋虧空之弊。總旌祠與古節烈祠一體合辦,以期永久不替。
②司事當有成規也,今公議,以同辦總旌坊之在城文會中二十人,按年分配,每年二人上下首交接,輪流經管,上手熟手者一人與下首新接者一人,公同辦理,以免事經隔手,致有錯誤,反多推諉。司事中或服官遠出,及事故不能與局者,知會同局諸公,隨時酌保在城文會中勤謹篤實者挨補。每逢祭期,司事者于三日前傳單邀請同局諸公,詣祠襄禮,以昭畫一。
③月朔應詣祠,拈香以昭誠敬,并查看祠宇滲漏與否,以便隨時整理,不致損壞。司事者,于月朔前一日同古節烈祠司事,到司匣家領祠門鎖匙,朔長詣祠,拈香畢,仍將鎖匙送還司匣家收存,每次開支香燭紙箔錢一百文。
④祭胙議不給發也。孝貞節烈神主幾及九千之多,后裔指不勝屈。此次建造祠坊,其經費皆系闔邑官紳士民捐輸,成此義舉。雖捐戶中亦有孝貞節烈后裔,究集眾力居多,與節孝祠體例迥別,每年兩祭均歸闔邑紳士辦理,庶可持久主祭。于紳士中推爵尊者為之,不拘后裔之列,惟冀后之君子同體斯意,庶可持久不敝。與祭者每人酌給面錢四十文,各分代席錢一百四十文,均不頒胙,唯主祭者,送豬肉大秤一斤,給隨封錢五十文。
⑤春秋官祭系縣禮房承辦,以水洞口舊節烈祠地租一千二百文給禮房經承收支,盡有盈余,不須另給酬勞。
⑥祭祀支用司事者,于前三日到司匣家領出錢若干,置辦祭儀(照上首所支之數),祭后一日公同開賬,交司匣稽核,據實支銷,不得浮濫。
⑦每年秋祭畢交代下首。
⑧每次祭期司事者,每人給代胙錢五百文。
⑨祠門鎖匙并新制祭器,存司匣家,不得私行挪借(祭畢即行送收,違者公罰)。
⑩機巷口店屋現出租開恒和藥店,每年租金除兩祠祭祀并香燭等費開支外,仍存銀若干,公同封固,以作日后請辦總旌之用。如遇修理祠宇,兩祠司事會同司匣估看開支,工料細賬實貼祠墻,務使功歸實際,毋稍浮濫。
k俟立定總旌祠戶,計糧則若干、米若干,于春祭之期,司事即開支掃數,全完其糧串,交存公匣。(稅在東關三圖五甲,總旌祠戶計則糧八分五厘,歸戶稅票繪圖并存公匣)
l總旌祠旁新建店屋一間,公議即與看守祠宇人收租,以作工食。
m祠祭每年二次,春秋兩仲次丁舉行,倘遇科場之年,文會諸公多赴省應試,秋祭改九月次丁。m
古節烈祠祠規:
①節烈祠老簿一本。縣主朱向舊日司事,民人吳日書追出今存公匣,原簿所載祭器等項,皆為伊等侵蝕無存,應否追究,系節烈后裔之責,茲不復贅。
②水洞口舊節烈祠地租,每年交租錢一千二百文,今存公匣,以作縣禮房辦春秋兩祠官祭之費。
③節烈祠機巷口地規,造店屋一切工費皆系總旌坊祠捐項內撥出,公議于此屋租金內提出錢文,歸節烈祠每年祭祀、頒胙正用,以抵地租(撥租錢數照現在開支為率,載明司匣總簿,不得多支)。
④司匣專司銀錢出入并修理祠宇,于紳富中公推,不得徇私輕舉。
⑤司事二人以節裔現列紳衿者充之,每年二人連環輸管,每人經管兩年,以便上下首交卸(節裔紳衿計若干人,列名祠簿,輪流經管,不得推卸,亦不得攙越,其不在紳衿之列者,不得濫充司事,致蹈從前故轍)。
⑥春秋祭照舊例,祭畢各節裔親到者,登名祠簿,給胙不得代領。
⑦每逢月朔,司事同總旌祠司事,到司匣家領祠門鎖匙,詣祠拈香,每次開支香燭紙箔錢一百文。
⑧春秋官祭與總旌祠同,歸縣禮房承辦,詳總旌祠規。
⑨每年兩次祭祀,頒胙支用,司事于前三日向司匣家領銀錢若干,置辦祭儀,祭胙據實開支,不得浮濫(祭后一日公同開司匣稽核,如有盈余亦登載簿上,交司匣收存,為歲修之用)。
⑩祭前三日,祠前揭帖通知,并傳單知會節裔之列在紳衿者,其余概不傳簽。
k每次祭期,司事每人給代胙錢五百文。
l司匣、司事并不開支薪水,永以為規。
m每年秋祭畢,交代下首。
n祠中鎖匙并新制祭器各款,存司匣家,不得私行挪借(祭畢即行送收,違者公罰)。
o于后裔中推爵尊者主祭。
p遇科場之年,秋祭改九月次丁。
q古節烈祠神主現計共二百三十位,將來閣邑節孝,其特旌者,自有節孝祠可入,其總旌者,有總旌祠可入。此祠神主永遠不得增入,違者公罰。n
5 總結
歙縣總旌坊祠于清咸豐二年(1852)建成,前后耗時3年時間,工費共計洋鈿4335.003元,均來自當地士紳、商戶捐募,由丁憂在家的戶部員外郎王茂蔭倡議興工,每年有春秋二祭,推舉逝者后裔中有威望的人主祭,日常有專人負責祠內各項事務,經費開支由原節烈祠址建造的商鋪收租抵付,專人看管、使用。
建總旌坊祠的作用主要是“表懿行而廣皇仁”,對于當地女性來說,這是最好的“教育材料”,這些被供奉的女子是她們的“榜樣”。清政府也通過一再縮減旌表的守節年限,來讓更多已婚婦女或已有婚約的少女甘愿守寡、孝敬公婆或撫育子女,從而在達到一定年限后,獲得旌表,光耀門楣;對于未婚婦女來說,總旌坊祠中供奉的孝女,是她們遵奉孝道的“標桿”,即“孝女以父母未有子侄,終身不嫁,照孝子一例旌表”;對于全體女性來說,獲得旌表的烈婦女,則是對她們的最高“要求”,不僅要看被強暴女子是否赴死,還要看她的赴死時間及是否能在暴行中守貞。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女性的自我意識和需求被不斷壓抑,甚至將這種壓抑作為正確的價值導向,在當時的社會中廣為宣揚和鼓勵,并且通過興建總旌坊祠來進一步頌揚這些為此付出一生的女性,這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社會穩定和儒家正統思想的重要一環,將女性限制在家宅之中,無論結婚與否,第一要務是守貞操,嫁人后,更要恪守本分,即使丈夫去世也不得再嫁,而應該在夫家繼續奉養公婆、撫養子女、操持家務、孤獨終老。這既保證了家庭的穩定,又維護了男性在家族、社會中的地位,將女性的付出與奉獻以偏概全為是否守貞、是否克己。那一座座屹立至今的貞節牌坊、節烈祠宇,即是封建社會對女性壓迫的最直觀證據,而歙縣總旌坊祠中祭祀的8895名貞潔烈婦女,則是封建禮教思想的受害者與犧牲者。
注釋
①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一[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8a.
②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一[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15b.
③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一[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8b.
④曾鐵忱.清代之旌表制度[J].中國社會,1935(5):44.
⑤曾鐵忱.清代之旌表制度[J].中國社會,1935(5):44-45.
⑥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四: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二[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12a.
⑦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一[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12b.
⑧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禮部 風教 旌表節孝一[M].重刻本.1899(清光緒二十五年):11b.
⑨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一):卷一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9-220.
⑩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M].刻本.1852(清咸豐二年):2b,3a,6a.
k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M].刻本.1852(清咸豐二年):3b.
l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M].刻本.1852(清咸豐二年):5a,5b.
m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M].刻本.1852(清咸豐二年):36a-37b.
n歙縣總旌坊祠征信錄[M].刻本.1852(清咸豐二年):38a-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