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漢代畫像石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它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寫照。以農業題材的漢代畫像石為例,漢代畫像石對漢代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都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記錄了漢代農業的生產場景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過程,因此,保護和研究漢代畫像石可以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漢代農業社會。同時,漢代畫像石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農業生產;社會價值;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22
1 漢代畫像石蘊含的文化內涵與農業文明價值
漢代畫像石是漢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物、藝術、審美、社會、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價值與屬性。漢代畫像石是漢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是時代發展的生動寫照,其題材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其中,農業領域題材的畫像石較為流行。農業題材的畫像石文化特色鮮明,社會內涵豐富,這與漢代作為農業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因此,通過研究漢代畫像石,我們可以直觀地認識和了解漢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概況和特色產業,可以更好地了解漢代社會。
漢代畫像石對漢代農業文明的描述十分翔實,農業題材的畫像石內容豐富,包括打獵、耕田、插秧、采桑、放牧、捕魚、養殖、釀酒、制作農具等,體現了漢代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漢代社會崇尚農業生產、以社稷為本的主流理念,從遠古時期到漢代,一直延續農業社會的發展模式,農耕文明是最為重要的社會文明形態,因此,農業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眾所周知,農業是利國利民之本,也是戰爭的戰略資源,沒有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就難以發展進步和持續繁榮穩定,因此,漢代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例如:漢高祖劉邦建立政權后,就先后實施了重農抑商、減輕賦稅等政策,積極發展和提升農業生產規模,農林牧副漁在內的整個農業生產都實現了新的發展,還出現“文景之治”等盛世局面。
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農業生產題材的畫像石也有其地域特點,說明我國各地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不同,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習慣也不盡相同,農業生產的風俗習慣和農作物的品種等方面有著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例如:在漢代四川地區盛產食鹽,因此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就有很多體現鹽業發展的畫像內容,對鹽業生產的步驟和工序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是研究漢代鹽業發展的重要史料,這也說明了農業文化具有地域性。
此外,漢代農業題材的畫像石在浮雕工藝和繪畫方面,采用了較為樸實的寫實手法,對勞動人民農耕場景進行生動地描述,體現出漢代書畫藝術的發展,漢代工匠在石頭上進行繪畫創作,也賦予畫像石時代特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2 漢代畫像石對牛耕文化的生動刻畫
耕作是農業社會生產的主要環節,從耕作拉犁的種類看,漢代拉犁分為人力、牛力和馬力等,但以牛力最為普及。牛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牛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漢代較為流行并日趨成熟。漢代畫像石中對牛耕場景的畫像較多,也說明漢代牛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發揮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對人力而言,牛的生產力和效率要高出很多,因此,牛力也成為漢代社會家畜耕作的先進代表,屬于漢代農業社會的一種文化圖騰和象征。從形制和結構來看,漢代牛耕采用的主要是長直型的轅犁工具,如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收藏展示的牛耕圖拓片(圖1),出土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寨山村,長137厘米,寬37厘米,此畫像石刻畫了多個場景和畫面,其中就有一幅畫像描繪了谷穗圖和家禽圖,對漢代農業社會種植農作物的品種和飼養家禽進行了生動的描繪。
又如:滕州市博物館館藏牛耕漢畫像石(圖2),出自東漢時期,該畫像石主要題材為牛耕場景,其石寬84厘米,長180厘米,厚30厘米,重約1.5噸。牛耕漢畫像石上的畫像展示的是農民架著牛、馬犁地的場景,耕犁前后各有一農夫,前面的農夫牽著牛馬,后面的農夫扛著鋤頭。
3 漢代畫像石對漢代其他特色農業的描繪
除了農耕題材的畫像石以外,還有狩獵、捕魚題材的畫像石。捕魚和狩獵等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可以為勞動人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這說明漢代社會對漁獵等農業生產分工更加細致,農業生產體系更加完善,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農作物,還包括了現代農業的農、林、牧、養殖、釀酒、漁業等諸多特色產業。如成都市郊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石,生動描繪了種植水田的場景,畫像中有水塘、船、魚、荷花等景觀的描繪。此外,還刻畫了農民踩碓的畫面,據考證,碓是一種加工糧食的工具,使用時分手碓和踏碓兩種,也體現了漢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科技含量水平明顯提升。
漢代畫像石中的漁獵題材,如四川漢代荷塘漁獵畫像石(圖3),1985年由四川彭縣(今彭州市)義和公社收集,現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畫像石高26厘米,寬45厘米。畫像圖案包括兩部分:左右各一幅圖案,左側為池塘捕魚圖案,右側為狩獵圖案。左側圖案中包括對漁船、漁夫、荷葉、蓮蓬等景物和人物的描繪,水面上有兩條小船,上方小船上有一位漁夫和一條狗,漁夫正費力地用篙撐船前行,小狗在船頭向前張望。下方小船上有三位漁夫,船頭、船身和船尾各有一人,船頭一人正俯視下方的水面看是否有魚兒,中間一位漁民拿著弓箭,作拉弓狀,后邊的漁夫用篙撐船。此外,還可以看到池塘的水面上有很多水鳥因受到了驚嚇而逃離和躲閃。此荷塘漁獵畫像石體現出漢代勞動人民已經將漁獵作為日常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著豐富的生活趣味,給人以樸實和恬靜的心理感受。
漢代,稻、麥已經實現了廣泛種植,一般南方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種植小麥。如:成都博物館收藏的弋射收獲圖畫像石(圖4),其年代為東漢時期,此件畫像石上的圖案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為漁獵圖案,下部為農夫插秧勞作圖案。圖上刻畫了6位農夫,有男性,也有女性,他們都在忙著插秧苗,動作嫻熟,最左側的農夫挑著一擔秧苗,其他農夫都在不斷地俯身和取苗,體現了農業生產時節的繁忙景象。據史料記載,四川地區農業十分發達,自秦漢以來就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區。另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成果,四川還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遺跡和標本,充分證明了四川地區水稻種植的歷史十分悠久,從此畫像石可以看出在漢代四川水稻的種植技術和工序已經十分成熟。此外,四川地區還出土了漢代舂米畫像石,舂米就是將谷類的東西放入石臼,然后用杵反復搗碾,去除谷物表面的皮殼。經過舂的工序,去掉的是米糠,剩余的部分就是我們常吃的白米,從與舂米題材相關的漢代畫像石的出土,也說明四川地區水稻種植的繁榮和規模。
漢代畫像石題材中也有釀酒行業的畫像。當時糧食是釀酒的主要原材料,隨著漢代糧食生產量的大幅提升,也促進了釀酒行業的發展繁榮。如在山東博物館舉辦的“漢代畫像藝術展”中,就有漢代糧倉題材的畫像石(圖5)。此畫像石圖案紋路清晰,構圖巧妙,包括多個糧倉、人物、酒甕、家畜、老鼠、家犬等,展現了糧食豐收的年景,呈現出了收獲的幸福和喜悅,同時,糧食可以用來釀酒,也反映出漢代釀酒工藝的發展和酒文化的傳承。
漢代瓜果蔬菜的品種日益豐富,農業生產種植品種進一步擴大,除了我國本土的蔬菜、水果以外,后來還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引進了黃瓜、葡萄、苜蓿、胡桃、胡蘿卜、石榴、大蒜等品種,說明漢代我國蔬菜和瓜果的種植業已經十分發達。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還有涉及采蓮、養桑、播種、拾螺、制鹽等場景的畫像石,與地方農業生產特色緊密相關,說明漢代農業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開發型體系,不僅種植本土傳統的農作物,而且還積極引進和種植各類新品種,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質量。
4 漢代畫像石體現了漢代農業社會的秩序與習俗
漢代畫像石不僅記載了農業生產,而且還通過諸多人物和場景的設置,真實再現了漢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秩序和社會倫理。如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畫像石,該畫像石出土于山東省沂南縣界湖鎮北寨村,寬49厘米,長190厘米,圖案中不僅對糧倉進行了描繪,同時還刻畫了運送糧食的農民和運送谷物的牛車,較為宏觀地展現了糧食生產、倉儲規格、糧食的運輸、糧食的押運、糧倉的管理和糧食的儲存等生產秩序,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史料和文物價值。
又如: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牛耕畫像石(圖6),此畫像石為東漢時期的浮雕手法畫像石,出土于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刻畫了漢代農民耕田的場景。畫像中刻畫二牛抬杠犁耕,農夫單手扶犁,另一只手甩著鞭子驅趕著牛進行耕田,旁邊還有一個婦人正挑著擔子為農夫送飯,農夫后方還有一個小孩在玩耍,身邊趴著一只小狗,這些人物應該都是農夫家的親屬,在農耕時他們各有分工,體現了漢代社會農耕家庭日常的勞作秩序和家庭成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此畫像石信息量豐富,生活氣息樸實,采用了寫實手法,賦有詩情畫意和田園氣息,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崇尚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四川曾家包畫像石(圖7),1975年于成都市郊曾家包漢墓中出土,畫像石由三組自上而下的畫像組成,現收藏于成都博物館。此畫像石題材豐富,主要反映了農業社會的場景,畫像包括種植水稻、種桑、養蠶、家畜、植桑、織布等,反映了漢代四川的耕作技術和生活現實,對局部細節的刻畫都十分生動和細致,比如漢代百姓家中飼養的雞、鴨等家禽、婦人織布等,是漢代畫像石的精品和代表。通過觀賞此畫像石,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地認識漢代農耕社會的發展歷史以及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生活情趣。
5 漢代冶鐵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發展時期,漢代的冶鐵技術和工藝較前代明顯提升,因此,漢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也得益于冶鐵業的興起,冶鐵業有效提升了漢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科技水平和效率。漢代較為常見的鐵犁、鐵斧、鐵鍬、鐵鋤、鐵鏟等農業生產器具,已成為勞動人民日常勞作和農業生產使用的基本工具。鐵質農具硬度高,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其性能遠超過青銅農具,對提升農業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漢代還發明了活塞式和皮囊式鼓風等冶鐵技術,推動了冶鐵工藝的改進和冶鐵質量的提升。
如:滕州漢代制鐵場景畫像石(圖8),出土于山東滕州西戶口村。此畫像石刻畫了漢代的冶鐵作坊和打鐵工匠的勞動場景,畫像的左側有冶鐵的爐子,采用的是皮囊鼓風的方法,皮囊為橢圓形,畫像中有七八個鐵匠在忙碌,有的工匠負責澆鑄器物,有的工匠負責加熱后的鍛打,有的工匠負責拉皮囊送風,技術十分嫻熟,呈現出忙而不亂的生產場景。皮囊鼓風技術的流行大大提升了冶鐵生產效率,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鐵質農具,為漢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工具基礎。
又如: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牛耕畫像石(圖9),1971年出土于米脂官莊漢墓墓室,此畫像石畫像分為三層,每一層的題材和內容各不相同,最下邊一層為牛耕場景浮雕圖案,刻畫的是兩頭牛犁地的場景。兩頭牛并列而行,也被稱為“二牛抬杠”式,牛的鼻子通過一根長的繩子進行串聯,使兩頭牛在行進過程中可以步調一致,兩頭牛的頸部還有一根桿子,也是為保持兩頭牛的一致性,從犁具來看,應該為鐵質犁具,說明漢代的鐵質農耕器具已經十分普及,后方是一位農夫,雙手扶犁,低頭緩步前行,此牛耕模式在漢代較為流行,也說明漢代農業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了較高的發展。
漢代畫像石中的農業題材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漢代農業生產力的長足發展,是漢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生動寫照,也是我們研究和了解漢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保護漢代畫像石文化遺產,積極推動漢代畫像石的知識宣傳和普及,對于我們學習和認識中華農業文明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強.漢代畫像磚石農耕圖像的造型特色[J].農業考古,2009(3):156-158.
[2]王霄云.從畫像磚石看漢代農業生產技術[J].新西部(下半月),2007(9):252.
[3]程念祺.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牛耕[J].史林,2005(6):1-15,123.
[4]夏亨廉,林正同.漢代農業畫像磚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5]李發林.山東漢畫像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2.
[6]劉太祥.漢代畫像石研究綜述[J].南都學壇,2002(3):8-18.
[7]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