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陶瓷是中國璀璨文明中的一顆耀眼明珠,與絲綢和茶葉一同成為影響世界的三大貿易核心;精美的中國陶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出口世界各地區的國家與族群,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科學技藝和對藝術的審美,將中國文化成功地推向世界。中國陶瓷文化的世界性大發展離不開可以通行天下的港口,特別是具有重要地理環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大型港口。大型知名的港口往往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大要素,為大宗陶瓷商品的出海遠航及其安全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原產地生產信息的交互、包裝運輸的路線選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港口的興盛與發展直接帶動了陶瓷產業的進步,更擴大了人員與貿易往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文化傳播天下,通達四海。
關鍵詞:陶瓷;運輸;港口;發展;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28
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時期產生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窯口和產瓷區,比如唐三彩、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系列等,這些瓷器在不同時期都成為保障港口貿易的核心產品。
1 唐三彩通過港口成功商貿,傳播了陶瓷文化
在唐以前中原與西域的經濟往來主要依靠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隨著連年的戰爭,到了唐代陸上絲綢之路已不堪使用,于是便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有學者認為,在中唐時期,伊斯蘭在阿巴斯統治下,阿巴斯下達了禁止奢侈的命令,隨著金、銀、銅制品被限制和禁止,精美華麗的三彩瓷便于此時取而代之。在公元8世紀與9世紀間,中東與伊斯蘭地區大量進口瓷器,唐三彩作為當時的主要出口商品,由南北大運河到揚州港進入長江,再經海上出航①。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唐三彩的出口貿易,來自中國的三彩瓷為埃及與波斯的陶瓷生產帶來了改變。日本學者三上次男經過細致的研究后得出結論:“更有趣的是,中國陶瓷給埃及社會帶來的影響。當中國陶瓷的新品種以優美的姿態出現時,不管在什么時代,馬上就能造出仿制品來。輸入唐三彩,就出現了所謂的埃及三彩(多彩彩紋陶瓷)。這種風潮絕不只是埃及,同時代的波斯也是一樣。在公元8世紀,從中國輸入唐三彩和邢州白瓷后,馬上就造出華麗的所謂波斯三彩(多彩彩紋陶器和多彩刻文陶器)和白釉藍彩陶器。”②
2 成熟穩定的越窯燒制技藝與港口的大規模出口配套
越窯是我國古代高溫顏色釉青瓷系列的代表產品,區別于低溫燒成的唐三彩;越窯青瓷應當是景德鎮沒有成為世界瓷都之前,我國最早形成的大宗遠銷海外的高溫顏色釉類陶瓷商貿產品種類。越窯的出口貿易在唐代是以揚州和明州(今寧波)為主要輸出路線,唐代以后,揚州由于受到戰爭的摧殘,明州取代了揚州③。明州作為對外貿易港一直缺乏支柱性商品,但從唐代開始,越窯青瓷自身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從同時代的陶瓷種類中脫穎而出,在陶瓷燒制工藝和設計美學上達到了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狀態,由于產量大且質量穩定,備受中外商家的高度關注,成為當時我國最有競爭力的商品,但陶瓷的特性是沉重、易碎、占地大、運輸難度高,所以距離越窯產地近的明州有著近水樓臺的便利條件。
公元907年,因為陶瓷貿易的利潤巨大,錢鏐在明州設立了中國最早的管理海內外貿易的專職機構—博易務,博易務肩負市舶的管理與經營職能,負責辦理商舶的稅務。公元909年,又在明州設立望海縣,用來促進海外貿易,越窯成為吳越國收入的重要來源。公元978年,政府在杭州成立了兩浙市舶司,用于管理杭州、明州的市舶事務。《宋會要輯稿·職官》中記載太宗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政府規定:“自今商旅出海外番國販易者,須于兩浙市舶司陳牒,請官給券以行,違者沒人其寶貨。”體現了官方對港口管理的權威性。公元999年,政府更是在明州單獨組建了市舶司,進行專項管理。俞福海在《海港口岸》中記錄:元豐三年(1080),宋神宗令“諸非……明州市舶司而發過日本、高麗者,以違制論。”這里就明確規定只有明州港才可以得到去日本和高麗的政府簽發,明州港是指定的港口。元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又命令“諸非杭、明、廣州而輒發過南海船舶者,以違制論”,又增加了明州可以往東南亞通航的權力,為越窯青瓷的海外輸出創造了有利和專屬的條件④。為了應對巨大的外銷陶瓷訂單,需要改善運輸倉儲條件和規避惡劣的航海環境,這也對發展和改進運輸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唐宋時期,隨著釘接榫合工藝和船塢的廣泛使用,加上大批官方和民間的造船工場,使得船舶數量和質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僅明州、溫州兩地可年造各類船只600艘。宋朝出使朝鮮建造的神舟,其運載能力達1500噸以上。
3 宋元時期龍泉窯的興起以及港口的管理發展
隨著越窯逐漸沒落,同是青瓷系列的龍泉窯至元代進入了輝煌期,替代越窯繼續進行海外貿易,政府也高度重視,并承襲唐制,在多個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港口市舶和經營。
《宋會要輯稿·職官》中記載著不少官方就港口管理所作出的不少改進和具體辦法,如“紹興十六年九月,高宗又道: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短短的一句話,就將港口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政府的政策高度。另外,據文獻記載,當時的政府為了鼓勵陶瓷商貿,制定了針對性的獎勵政策,如對有多次大量商貨貿易的,并能招攬到更多商家泊船前來貿易的商人,政府將特別授予官職作為獎賞,本國的商人如能招攬生意也會授予一定官職,類似現在的招商引資。管理外貿通商的官員,如能擴大商貿的規模,也能夠得到晉級的獎勵等。還在通商港口設立外商招待所,如杭州有懷遠驛,明州、溫州、泉州有來遠驛⑤,南宋紹興三年(1133)政府又出臺辦法,讓官員在中國的海商出海時,要設宴歡送。為了保護外來商人與商船制訂了保護計劃,“番舶為風飄者沿海州界,若損敗及舶主不在,官為拯救,錄貨物,許其親屬召保認還。”這里說商船如遇風浪災害,使得船破桅毀的,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如果外國商人受到當地官員的敲詐勒索,可以越級上訴,如有官員參與了破壞海外貿易的,要受到上級的處分⑥。在政府如此積極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下,實現了港口商貿的系統化和專業化,此時的海外貿易日益興盛與繁榮。1975—1976年在朝鮮西南新安海域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船長34米,寬11米,載重達200噸,共發掘出20000多件陶瓷,其中龍泉窯瓷就有12359件⑦。
4 景德鎮窯對陶瓷文化的全面推動并與港口的深入合作
景德鎮的地理環境是與傳統制瓷大省浙江相鄰,水系發達,可自由出入長江。自宋代就可以生產較為成熟的青白瓷了,因釉面透明且含有淡淡的青色,也稱作影青瓷。因為高嶺土和釉果的使用,使得景德鎮燒制出的青白瓷胎體非常潔白并且輕薄,釉面更是明亮通透,為后來青花瓷的成功燒制打下了基礎,徹底改變了以往以顏色釉為陶瓷主題裝飾的時代。
當時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由水路過鄱陽湖,從湖口入長江,沿江出海到揚州、杭州、明州、泉州和廣州;也可以經水路到衢州,過金華,沿著富春江至明州⑧,明州被普遍認為是其主要的出海港口。1992年,衢州市博物館參與了常山縣閣底沉船的打撈,從中發現了大量的青白瓷。
元代后,隨著其他產瓷區的沒落,加上戰亂的影響,使得大量的外窯口的窯工涌入景德鎮,外來文化和制瓷技藝的融入,特別是釉下鈷料的出現與熟練使用毛筆技能等,它們成功地與景德鎮的透明釉融合后,一種全新的以釉下青花裝飾的元青花出現了,更奇妙的是,在釉下青花出現的同時,釉里紅工藝也同時出現了,大大豐富了釉下彩工藝。由于元青花用的是可以接受外來圖案和設計的訂單模式,備受外來貿易的喜愛,快速成為出口貿易中的一員(圖1)。元朝政府在公元1277年于泉州設立市舶司,廈門大學葉文程在《試論中國古外銷陶瓷的航線》一文中認為,當時的海運路線主要有從寧波、杭州、廣州等港口到朝鮮和日本,從泉州、廣州等港口到南海諸島。
明代在景德鎮設立官窯瓷廠,顯示出青花瓷真正進入成熟期,標志著我國陶瓷全面進入以景德鎮釉下彩青花瓷為代表的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通過海上貿易之路展示了國力和宣傳了優質商品,并且開創了更長更遠的航線,如此一來,各地對我國產品的需求量大增,這無疑形成了明代驛遞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明中期后,為了改變財政頹廢的面貌,也為了抵抗福建、浙江沿海的倭寇,關閉了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與港口,唯獨留廣東的市舶司,由此,廣東成了唯一合法的外貿港口。1514年葡萄牙人到達中國沿海,與中國商人建立了直接聯系,由于我國采取了近海的政策,直到1554年中葡簽署協議,廣州港對葡萄牙開放貿易。但是在這中間的40年里由于陶瓷貿易的巨大利潤,葡萄牙人對我國陶瓷進行了非常瘋狂的走私。走私的方式是由我國廣州的商人和葡萄牙商人避開港口的監管直接交易,葡萄牙人可以通過中介直接向景德鎮傳遞訂造瓷器的信息。私下在景德鎮定制陶瓷無疑有幾種情況:一是景德鎮陶瓷運往歐洲利潤極其豐厚;二是歐洲商人也希望能夠將本土的審美形式表現在景德鎮瓷器上,這也是其銷售的一個賣點;三是表明歐洲人在對中國陶瓷的喜愛程度上是到了近乎狂熱的程度。因為東西方文化在根本上有所區別,中國本土原創陶瓷并不能讓商人們滿意,于是,葡萄牙商人向中國景德鎮定制瓷器,其定制的內容大概分為三類:一是葡萄牙內部貴族階層定制的瓷器;二是宗教團體針對有關信仰元素定制的瓷器;三是個人姓名的紀念留存瓷器。
景德鎮在明萬歷時期生產的一種構圖繪畫繁密并且采用開光裝飾的青花瓷器被稱為克拉克瓷(圖2)。這種青花瓷銷往歐洲,設計風格區別于景德鎮傳統青花繪畫設計,將景德鎮傳統的繪畫元素與風格進行重新組合排列,融入了西方審美觀念和習慣,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與國際審美相結合的產品。根據歐洲學者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往來的信件統計,從1602年到1682年的80年間,有超過1010萬件的中國瓷器被荷蘭商船從廣州港輸送到荷蘭與世界各地⑨,龐大的貿易輸出量撐起了廣州港的繁榮。港口繁榮也為當時海關帶來直接利益,據張燮《東西洋考》記載:萬歷三年規定,西洋海船長一丈六尺,關稅為銀八十兩;二丈為銀一百四十兩;二丈二尺為銀一百七十六兩;二丈三尺為銀一百九十五兩五錢;二丈五尺為銀二百三十七兩五錢;二丈六尺以上者為銀二百六十兩等。
民國初劉子芬在《竹園陶說》記載:“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后則徑越廣州。清代中葉,海舶云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粵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很顯然,廣彩的出現就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縮短交貨的時間,將原產地與港口各自的優點有效結合起來,開創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純商業模式的不同分工合作。康熙三十八年(1699),英國在廣州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此后,英國商船不斷來華,估計有2500萬件到3000萬件中國瓷器從廣州和廈門運到了倫敦等港口⑩。18世紀的廣彩瓷通過廣州港大量銷往歐洲(圖3),這一時期是歐洲對中國陶瓷最喜愛的黃金時代,19世紀后,銷往歐洲的廣彩瓷逐步減少,但中美航線的開通,讓廣彩瓷輸出到了美國市場,繼續維持著貿易量,1784—1833年間,從美國到廣州貿易的商船達1040艘,貿易額從1784年的2.7萬兩白銀猛增至1833年的176萬兩白銀k。龐大的貿易量與貿易額,為港口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將陶瓷原產地與港口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奇跡。
對人類文明的解讀可以有無數角度,但是有一種角度是無論如何都不該忽視的,那就是分工!每個人做自己最專業的工作,通過合作與交易,不斷攀升物質文明的高度,才有了如今人類的一切。分工一定要確保人與人的交流和交易,其中實物、商品的遠距離輸送就成為一個大問題。簡單說,運輸成本的高低,將最終決定分工的規模和深度。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船無疑是成本最低的,為什么曾經荒蠻的長江流域最終一舉超越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流域,成為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江淮流域河網密布,舟楫通行無阻,從而大力推動了古代分工體系的演進。那么進一步,還有沒有比河運更高效、具有更廣闊市場發展前景的交通方式呢?有,那就是海運!廣闊的海洋連接著全球市場,海洋運輸是分工演進最為關鍵的一步。而有沒有建立大型優質的港口,則是能否實現大規模海洋運輸的關鍵。中古時期,我國在航海領域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建立了世界級的港口,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撐著農耕中國發展遠洋事業、建設大型港口呢?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商業利益!簡單來說就是古代我國的三種大宗商品,即茶葉、絲綢、瓷器。這是古代我國行銷世界的三大品牌,并且瓷器是其中最為特殊的文化品牌。
無論茶葉、絲綢,本質上還是一種農產品。茶葉是茶農種植后加工所得,即便可以大規模雇傭種植,也還是要看天吃飯,仍是種植業。絲綢雖是加工業,但絲綢是桑農種桑養蠶所得,歸根結底也是種植或養殖業。所以,無論茶葉還是絲綢,產量都受到土地、天氣以及氣候的較大限制,對產品的質量與研發不能進行科研式的研究改進,發展空間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約。而瓷器則不同,經過歷史的篩選和沉淀,將我國主要制瓷技藝匯聚在幾乎沒有災害與戰爭的千年瓷都—景德鎮,只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其發展空間遠遠大于茶葉和絲綢,故而更容易支撐起大型港口的建設和運營。
由于瓷器這種前現代工藝品的特殊性,古代商人總是將沉重的瓷器作為“壓箱底”的貨物,起帆遠航,與全世界互通有無,反過來,大型港口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能夠交互商貿之間的信息和要求,又進一步促進了陶瓷工藝的改進和藝術價值的提升,使得中國瓷器最終成為中國在海外最閃亮的名片,甚至成為“中國”在英文中的代名詞,CHINA沿用至今,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中國的瓷器和港口相伴相生、互為成就!
注釋
①張松林,廖永民.唐青花的興衰、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M]//馮小琦.古代外銷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②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訪中西文明的接點[M]//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88.
③④李軍.五代和北宋越窯青瓷的外銷與制瓷技術的傳播[M]//馮小琦.古代外銷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⑤⑥周宗.乾道臨安志:卷一[M]//王棣.宋代經濟史稿.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162-164.
⑦崔光南,鄭仁甲,金憲鏞.東方最大的古代貿易船舶的發掘:新安海底沉船[J].海交史研究,1989(1):83-88.
⑧劉祿山.古代江西外銷瓷出運沿海各港口路線探討[M]//馮小琦.古代外銷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⑨黃靜.廣東海上絲綢之路魚陶瓷外銷[M]//馮小琦.古代外銷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⑩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4:35-137.
k袁鐘仁.廣州和美國的早期貿易[J].嶺南文史,1999(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