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有原始先民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開始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淇河文化萌芽。在淇河之濱已經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存。它哺育過宣威赫赫的商王朝,西周初期泱泱衛國封國于此,漢魏以后的古遺存、古石窟、古墓葬數不勝數,傳承至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淇河文化。從文物遺跡的實證角度來挖掘和闡釋淇河文化,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淇河文化的背景、淵源、底蘊和內涵,以期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淇河文化,繼而創新利用這些文化資源。
關鍵詞:淇河文化;考古遺跡;歷史文物;文化力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34
鶴壁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非常適宜人類生活,從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淇河岸邊繁衍生息,目前已發現的鶴壁地區最早的居民是新石器時代的花窩人。遠古先民在石器的磨制、使用和陶器的發明、使用中,一步步積累著人類文明的腳步,從此點亮了鶴壁地區的文明曙光,使鶴壁地區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鶴壁淇河流域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十分豐富,淇河中下游僅七八十千米長的左右兩岸,就有新石器時期至東周的古文化遺址60余處。在淇水之濱已發現的文化遺存有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等。它還哺育過宣威赫赫的商王朝,涌現出眾多傳誦至今的英杰典范。西周初期衛國封國于此,在整個西周時期,衛國都是相當強盛的,與之對應,衛國的文化也非常繁榮發達,特別是詩歌和音樂的成就舉世矚目。已經發現的漢魏以后的古遺存、古遺址更是不勝枚舉,淇河岸邊土地上裸露出的典型古陶片、鐵片等可謂俯拾皆是。
1 淇河文化綜述
鶴壁這片土地歷經千年、傳承有序,它沉淀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瑰寶。淇河穿行而過,孕育了鶴壁地區的古代先民,而這些古代先民在創造著淇河文化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遺跡和文化遺存,緊靠淇河西岸的花窩遺址,經碳14測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花窩遺址東南的石河岸遺址,是一處距今6000多年的文化遺址。與兩遺址隔河相望的是大賚店遺址及順河向上不遠處的辛村遺址。淇河沿岸還有很多珍貴文物遺跡,如劉莊遺址、鹿臺遺址等。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淇河沿岸發現的文物遺跡越來越多,后營漢墓區的發現、劉莊先商遺址的保護性發掘、淇縣宋莊東周貴族墓地的搶救性發掘、淇縣楊晉莊西周衛國墓地的發現……一個個古遺址的探索發現,不斷揭開鶴壁地區歷史文明的神秘面紗,使鶴壁地區文明一步步地展露出其灼灼光華、深厚底蘊。從先商故地到宋元窯址,每一處的歷史遺存,都見證著鶴壁這片厚重土地上的民族發展史,也為我們呈現出她的古老文明與燦爛文化。
新石器時期花窩人在淇河岸邊漁獵耕作,開啟了鶴壁地區的文明曙光,原始陶器從簡單的實用器具,轉變為承載先民們審美追求的載體,見證著鶴壁地區文明的萌發和演進;在奴隸社會,鹿臺遺址、大李莊遺址的考古發現,一步步見證著商王朝從赫赫揚揚到末世而亡。衛國始封于西周初年,至秦而亡,其歷史文化是周代文化的一個縮影。這些文化因素的交流演進,最終促成了燦爛多姿的淇河古代文明,使得鶴壁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君子之風”,其精神內涵也成為鶴壁地區的人們一貫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延續至今。淇河文化的演進使今天的我們有幸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
2 淇河流域文物遺址
2.1 史前考古
人類的發展,從蒙昧到文明,直至國家的出現,至少經歷了兩三百萬年。鶴壁西依太行山脈,東部一馬平川,雨水充沛,氣候宜人,淇河穿流而過,自然條件優越,是古人類重要的棲息地,遺留下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根據相關考古研究,鶴壁地區新石器時期考古文化序列為裴李崗文化(花窩遺址)→仰韶文化(大賚店遺址、劉莊遺址)→龍山文化(大賚店遺址)。
2.1.1 花窩遺址(裴李崗文化)
花窩遺址位于淇縣高村鎮花窩村東北的崗地上,淇河從遺址東部由北向南流過。該遺址于1979年3月下旬發現,出土文物以磨制石器和手制陶器為主。石器有鏟、斧、鑿、磨棒等,陶器為紅陶,質地脆弱易碎。據測距今為7130±120年,屬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存,是迄今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在豫北地區更是首次發現。為探索豫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也證明鶴壁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我們遙想遠古先民們在淇河岸邊漁獵耕種為生,在水與火的使用中發明了神奇的陶器,探索出陶器的各種實用器型,從此人類有了飪食器、盛食器和飲食器等,我們才可以燒湯、煮飯……邁出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
2.1.2 大賚店遺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大賚店遺址地處鶴壁市淇河中游岸邊的大賚店村南地,它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經考古發掘,發現它的地層堆積有仰韶、龍山、商朝、周朝、漢朝等時期的文化層。大賚店遺址最早發現于1932年春,是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新石器遺址之一。在探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朝文化這三者關系的考古學研究中起到過重要作用,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史前新石器時期考古遺址。2013年,對大賚店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發掘出土的遺物中有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在這些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有龍山文化的黑陶,還有商代的灰陶。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考古學者認為大賚店遺址在龍山文化時期就是這一地區的中心性大型聚落,是淇河流域先秦時期的一處大型的中心聚落群,可以說它是淇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
2.1.3 劉莊遺址(仰韶文化)
劉莊遺址位于淇河北岸,大賚店鎮劉莊村南,與大賚店遺址距離不遠。2005年,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實施,進行了保護性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的遺跡、遺物,以及較大規模的下七垣先商文化墓地,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收獲,被評選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劉莊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面貌特征與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區的仰韶時代晚期大司空類型遺存的面貌特征近同,應屬于仰韶文化遺存。劉莊遺址發現的大司空類型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有窖穴和灰坑400余座,房基、陶窯、灰土堆積數個,陶片鋪墊遺跡數個,灰溝近十條,還有大批居址柱洞。盡管堆積層不厚、延續時間可能較短,但劉莊遺址面積達30余萬平方米,這表明劉莊遺址在當時是一個較大的仰韶文化聚落。
出土的陶器以素面為主,夾砂陶略多于泥質陶,出土彩陶數量不多,均為紅彩、黑彩。還有大型石器出土,如石鏟、石斧、石鑿、石錛、石鉆頭、石環、石紡輪等。這些出土遺物鮮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存智慧和審美進步。
2.2 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時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是青銅文明發展的最高峰并向鐵器文明過渡的重要轉折點,由此而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變化,給夏商周考古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商部落人在推翻夏王朝之前,曾在鶴壁地區繁衍生息。商代晚期,鶴壁地區是商王朝的畿內,是商王出行田獵的重要場所。兩周時期是衛國的都城與王陵所在地,屬于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發現的較多。
2.2.1 劉莊先商遺址
劉莊遺址發掘出的遺跡以仰韶文化大司空類型遺址和先商文化墓地為主。先商時期墓地位于劉莊遺址的東部,被完整揭露,總計發現墓葬383座。先商墓地內有六成多的墓葬是有隨葬品的,一般隨葬陶器1~6件不等,其中隨葬單件陶鬲與夾砂罐的較多。隨葬陶器以鬲、罐、豆、圈足盤、盆最為常見。劉莊先商墓地是首次發現的先商時期公共墓地,盡管沒有高規格墓葬發現,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不會太高,但整個墓地布局清楚、保存完整、隨葬品較為豐富,不失為研究先商墓葬制度、社會結構、商人淵源、夏商關系等學術問題的重要實物資料。特別是其中發現的一座簡易石棺墓,在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尚屬首例,這一發現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探討商族起源問題的新線索。
2.2.2 劉寨遺址
劉寨遺址的西、南兩側都有淇河環繞經過,地處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劉寨村西北部。劉寨遺址是一處仰韶、龍山、商、周不同時期依次疊壓的大型古文化遺址,層次分明,遺跡豐富。2013年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多為商周時期的陶器,以陶鬲、陶豆、陶罐為主。透過這些依次疊壓的大型古文化遺址,我們可以想見古代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創造的圖景。
2.2.3 大李莊墓地
大李莊墓地位于淇河南岸的鶴壁市淇縣廟口鎮大李莊村東部。2011年,因被盜掘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商代晚期的墓葬19座,出土隨葬品可分陶器和銅器兩大類。陶器20多件,以罐、簋、觚、爵為主。出土銅禮器的墓藏僅1座,出土有銅鼎、簋、觚、爵各1件,均為素面,其中鼎、簋質地較差,尺寸較小。該墓有幸保存,原因在于其分層填石,具備一定的防盜效果,此墓豐富了我們對于先秦時期墓葬防盜技術的認識。出土銅兵器有戈、矛,質地較薄,出土時已經彎曲成數段。另有玉器少量,多位于墓主近身旁,概為飾品之屬。此次發掘的墓葬尺寸普遍較小,且未出現大型青銅器,應該是以中下階層為主,社會地位不高。普遍帶有腰坑、殉狗等葬俗,據陶器形制與組合,表明墓主族屬應是商人,時代為商代晚期。這是淇河流域首次經過考古發掘的晚商墓葬,鑒于該區域自古以來有所謂的朝歌傳說,同時墓地東北距離西周衛國辛村貴族墓葬群僅有4千米,這為學界探討朝歌問題、西周衛國成立前該區域的歷史政治格局提供了一定的線索與思路。
2.2.4 辛村遺址
辛村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鶴壁市淇濱區辛村,該遺址以商周文化遺存為主,其中西周遺址是兩周時期重要諸侯國衛國的核心遺址,是集王陵區、鑄銅作坊區、制骨作坊區及其他功能區為一體的都邑級的超大型聚落群。曾在1932年至1933年期間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發掘墓葬82座,另有車馬坑2座,馬坑12座。最大的一座車馬坑埋車12輛、馬72匹,出土包括銅、陶、玉等在內的隨葬品千余件。這是西周考古的肇始,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近年來,對該墓地及其周圍進行多次搶救性考古發掘,亦清理出大量的隨葬品。該墓地隨葬銅器銘文中有“衛侯”“衛師”“成周”“侯”等字,可證實該墓地為衛國貴族墓地。辛村遺址對研究衛國歷史、葬制、車制以及周代兵器演變等具有重要價值。衛國的統治在鶴壁地區維持了300多年,除了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遺物外,還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詩經文化,《詩經》中描寫了許多衛地風俗民情故事,印證了鶴壁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的“尊禮守禮”“君子之風”“崇德向善”等精神內涵的由來和淵源。
2.2.5 淇縣楊晉莊西周衛國墓地
楊晉莊西周衛國墓地位于鶴壁市淇縣楊晉莊村西南部,地處淇河南岸,南依浮山,東北與辛村衛國貴族墓地隔河相望。發掘出的墓地以中小型墓為主,另有馬坑、房址,出土有陶器和少量銅器。根據隨葬器物特征可證,墓地的最早使用年代為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期,所出器物多與淇河北岸的辛村墓地相同。墓主以中下層平民為主,墓葬無打破關系,應該是經過嚴格規劃的一處“邦墓地”。墓葬頭向、腰坑等相關葬俗,揭示了該墓地族群的多元性,但從陶器的鬲罐組合來看,應當是以周人為主體的墓地。根據出土兵器推測,此地可能是衛戍部隊所在地。
據此,我們可以一窺當時軍隊的嚴明和規制,甚至猜想這里會不會就是周初戰功赫赫的殷八師駐地。衛國初期在軍事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康叔因平定“三監之亂”始封衛國,衛武公率軍維護衛周王統治,這些存在于故紙堆里只言片語敘述的歷史故事,因為遺跡、遺物的發現,變得鮮活生動了起來。
2.2.6 宋莊東周墓地
宋莊東周墓地位于淇縣宋莊村東、方寨村南,地處淇河西岸。西距衛國故城約10千米,南距紂王墓約1千米。2009年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出墓葬19座。隨葬品較豐富,有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玉器、鉛器及陶器等。各墓葬隨葬品的數量因墓主身份的不同而多寡不一。此次發掘為研究鶴壁地區東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尤其是出土的整套編鐘和石磬等樂器,為我們大致還原了東周貴族們宴飲聚會時的風雅場景。
3 淇河文化梳理
鶴壁歷史悠久、文脈傳承有序,從遠古時期的刀耕火種,到今天的智慧城市,一路走來展示著鶴壁人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先人們留下的足跡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跡,每一件文物都在述說著一段真實的歷史,展現出一幅幅曾經鮮活的生活圖景。經過幾代考古人艱苦不屈的探索發現,鶴壁的歷史文明也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展示出其璀璨光華的文化成就。
在新石器時代,花窩人在淇河岸邊漁獵耕作,開啟了鶴壁地區的文明曙光。從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的制作使用,原始先民的智慧與審美得以不斷發展。從簡單的素面陶器,到各種裝飾紋樣的出現,原始陶器也從簡單的實用器具轉變為承載先民們審美和智慧的載體,見證著鶴壁地區文明的萌發和演進,也證明鶴壁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經歷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數千年的發展積淀后,鶴壁地區的文明不斷傳承演進,積累力量,為奴隸制王朝的建立孕育了火種。在奴隸制王朝建立前的漫長歲月里,劉莊先商遺址見證了先商部落的生活足跡,對比其南進路線,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部族步步為營、發展壯大、蠶食擴張的發展歷程,直至積蓄起足夠的力量建立了一代商王朝。朝歌傳說、鹿臺遺址、大李莊遺址等,見證了商王朝從赫赫揚揚到末世而亡。辛村遺址的發現,揭開了西周初年諸侯國衛國的歷史文明,“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對衛國統治最直觀的注腳。衛國始封于西周初年,至秦而亡,其歷史文化是周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因其屬地以及子民是以商都故地、殷商遺民為主,又深受商代文化遺存影響。兩者的結合碰撞,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獨具衛地特色的創新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的交流演進,最終促成了燦爛多姿的衛地文明,使鶴壁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君子之風”,“守禮尊禮”“崇德向善”“愛國奉獻”也成為鶴壁地區人民一貫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延續至今。
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為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著豐厚的精神滋養、文化助力。分布在淇河兩岸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淇河文明的脈絡淵源,我們從中凝練提取,“禮樂”“德治”“君子”等詞匯躍然紙上,成為淇河文化的鮮明精神標識。我們要結合時代的要求去繼承、創新、發展淇河文化,讓傳統文化展現出其永久的魅力和時代的風采。
4 淇河文化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當我們走進一座城市的時候,最能引人入勝、讓人流連忘返的一定是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優秀歷史文化就是一個城市的根基和底蘊。希望通過對淇河兩岸已發掘的歷史文物遺存的研究,梳理出淇河文化的脈絡淵源、發展變遷,為淇河文化的研究傳承提供實證依據。從歷史文物遺跡上來發掘和研究淇河文化,增加淇河文化研究的維度和廣度,使淇河文化的發掘研究更立體、更具象,更言之有物。從對鶴壁地區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提取出“禮制”“愛國”“崇德”“君子”等文化標簽,這些標簽已經成為鶴壁人的精神標識,也為鶴壁淇河文化增添了內涵和魅力,還可以為當代高質量城市發展建設提供更具特色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
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對淇河文化的發掘、研究,是鶴壁市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責任擔當與具體實踐,更是建設高質量富美鶴城的內在要求。淇河文化是鶴壁市所獨有的資源稟賦,淇河是鶴壁地區文明的發源和搖籃,是鶴壁地區文化的根與魂,對淇河文化的發掘、研究和傳承、創新,是建設高質量富美鶴城的內在驅動力和文化支持。從文物考古角度出發,從實證上發掘和研究淇河文化,不斷增添鶴壁淇河文化的歷史底蘊,豐富其魅力元素,使城市發展建設的特色優勢更具體、更豐滿,使鶴壁淇河文化成為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一個鮮活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郭寶鈞.浚縣辛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2]河南省文物局.鶴壁劉莊:下七垣文化墓地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李鳳敏.鶴壁長歌[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
[4]高振龍,牛合兵,韓朝會.河南鶴壁辛村遺址2014年度西大坡西周墓地發掘簡報[J].華夏考古,2020(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