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軼歐(1984 - ),女,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教育經濟。
摘 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不同類型高校教育經費投入、區域間經費投入等存在非均衡性,均與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針對這些問題,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順勢經濟環境而遞增,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優化經費來源,統籌監管與機制改革等對策來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向均衡性發展邁進。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非均衡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教育事業發展已是全社會最關注的熱點話題。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從最初的政府單一投入逐漸實現改革成為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共存的教育經費制度,積極解決了由教育經費短缺帶來的嚴重局面,較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格局和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近十年來,我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對教育的投入一直保持在GDP的4%以上[1],使得教育的投入排名全球第一,這標志著一個重要里程碑式的進步。高等教育經費多年來始終倚靠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主導性投入,是國家給予了更多扶持,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張,高等教育發展特別是在教育財務領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教育經費投入使用和管理時有結構性矛盾,無法優先獲得教育經費保障,與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高等教育發展不相切合,導致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建設整體戰略地位失衡。
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總體上的非均衡性
縱觀歷史長河,教育是一個國家興亡的關鍵壁壘、瀚基之石。國家強盛需要大力發展教育,1995年11月,我國啟動“211工程”、隨后實施“985工程”,當前又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20多年來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先驅者努力拼搏,促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是國家大興培育人才澆灌出時代教育強國豐碑。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國家在教育領域的投入,為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與高等教育強國,國家將教育發展列為國策,是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深遠“投資”保障任務。國家一直重視支撐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然而,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仍然不成正比;國家對不同類型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也參差不齊,這些都會影響國家整體教育發展戰略方針。
(一)教育經費總投入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非均衡性
教育經費總投入是決定教育事業良性發展的重要關節,是折射出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廣度,心系到每一個人。2021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在學的總規模達443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7873.67億元,比上年增長9.1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一般公共、政府性基金預算教育經費,國企撥款,校企、社會服務性收入等)為45835.31億元,比上年增長6.82%。2021年,全國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為15356.59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22586.42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1.65%[2]。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2012年、2016年、2019年,分別突破了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在2013年、2017年、2019年,分別突破了3萬億元、4萬億元、5萬億元。2018年的數據統計顯示,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是:全國普通高校生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為22407.39元,比上年23501.26元減少了4.65%;全國普通高校生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為20919.17元,比上年22086.86元減少了5.29%;全國普通高校生均的一般公共預算公用經費支出為8119.51元,比上年9180.87元減少了11.56%。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到了2020年則穩步提升到54.4%,根據以上相關內容分析,教育經費投入也亟需審時度勢進行調整,對國家財政性經費和非財政性經費雙方共同進行投入增長,才能進而推進高等教育體系向普及化高質量發展邁進。
(二)不同類型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非均衡性
國家對“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和普通高校之間,存在著絕對的巨大教育經費投入差異和平臺發展差異。我國認定為985大學有39所,這些大學基本上在重點建設高校中受支持力度更大,現在綜合實力更強一些。通過學校的學生人均經費預算就能看出,這些985大學培養學生花費的資金要比其它大學高出很多。2022年,學生人均經費最多的10所原985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人均經費最多。目前清華大學共有在校生5.7萬多人,2022年總經費為362.11億元,平均培養每1位學生的預算經費達到了63.17萬元/人/年。北京大學人文社科類專業較多,所需經費不如清華多,但2022年人均經費也達到了47.55萬元。上交、復旦、浙大、中科大是“華東五校”成員,人均經費也都超過了40萬元,僅次于清北。某些末流985的經費僅為清華大學的1/5,然而普通高校則少之甚少。教育經費投入差距大,意味著高校學術平臺發展空間也不同,這些是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雙一流”建設經費的幾所重點高校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較,數據顯示下降了不少。如,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985工程”三期建設時,對這兩所高校每年都各投入接近26億元經費,用于教育領域支持(中央財政為13億元、地方按1:1進行配套)。但目前,已公布的數據中,兩校“雙一流”建設經費卻只有7億元,外加地方上的一定比例配套,即使這些加起來也距離26億元的教育經費投入微乎其微,相比之前的支持規模和力度,當前形勢看可是削減了不少[3]。(見表3)
表1顯示,“985工程”一期到三期的中央投入是逐年遞增的。特別是第三期的時候,中央投入經費已經達到了264億元,遠遠超出了當前“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整體經費投入。如,中山大學屬地廣東省,經濟環境好,這所高校近些年在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和助推下,教育教學、師資力量等方面發展突飛猛進,可以說前景一片光明,教育經費不會缺乏是主要原因。以上對于中西部高校來說,簡直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它們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就是資金和人才。
二、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區域的非均衡性
除了國家總體教育投入范圍有著巨大差距外,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非均衡性還體現在經費投入區域間的差異上。
(一)省區間經費支出的非均衡性
不同省區間由于其社會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其辦學成本上的一定差異,但是這不應該成為允許省區間人均教育經費存在巨大差異的依據。2021年,約有9個省市在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較上年度有所下降(見表2)。其中河南省和吉林省的增長率低于-5%。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的學生總數排名低于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的排名。廣西的學生總數排在全國第8名,但教育經費排名僅處于全國中等水平。因此,北上浙整體教育資源優于其他省市。
多年來,我國教育為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提供知識儲備、科技人才、信息資源等,服務水平和能力也顯著增強,逐漸成為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攻堅脊梁,引領國家改革發展創新前進方向。按照支出功能顯示,各省教育經費占比均在10%-20%。近3年,廣東省、山東省、福建省的教育投入較高,明顯超過其他省市,整體教育經費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20%左右。2021年,江蘇、浙江等省市調整部分經費至公共服務等其他項目。
(二)地區間經費投入的非均衡性
地方高校在財政部和教育部投放的教育發展資金大力支持下,多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2016年,國家提出推動落實“地方高校生均撥款獎補資金”新政策,即在原先投入基礎上,重新整合、規劃扶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的資金推廣落實項目,這些優化教育方案和措施促使各地在高校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新模式中起到保障作用,同時不斷完善修訂地方高校的教育經費預算制度,撥款過程更加合理化、透明化和規范化,大力助興支持地方“雙一流”建設向內涵式發展。2021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共計投入8,676,708.6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764,540.00萬元,地方財政資金879,346.25萬元,其他資金32,822.42萬元。各省份切實發揮省級統籌作用,積極擔負起支出主體責任和履行事權責任,促使省域內地方高校教育改革長足發展。如,2021年中央支持廣西高校改革發展資金139,430萬元, 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撥款652,373.65萬元,合計撥款791,803.65萬元, 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占總撥款的比例為17.61%。其中:2021年初部門預算中安排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生均定額撥款經費99,407.76萬元;高水平本科教育改革經費20,529萬元;“部省合建”和“雙一流”高校建設經費13,200萬元;新建本科獎補1,000萬元;港澳臺學生生均撥款293.24萬元;專項補助5,000萬元等(見表3)。
采取因素法、項目法等多種方式合理分配資金,突出重點和傾斜,切實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如,山東省在資金分配方面充分遵循分類管理和支持的方案,對提前下達部分,采取“因素法”分配資金;對當年下達部分,根據山東省省屬本科高校績效獎補資金相關管理辦法確定的獎補辦法測算分配;嚴格論證,提高項目遴選質量和資金分配效率。如,河南省建立省級財政高等教育項目庫,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安排的項目一律從已入庫項目中選取,高校可以先定項目再定預算,這樣會提高項目安排的實效性、應用性;規范項目產生程序,嚴格控制項目遴選和預算編制質量,增強事前預算準確性,切實科學合理地使用資金。現階段,鼓勵地方根據教育經費投入調整總體數量波動,以穩保地方高校發展不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影響,使其健康良性的持續發展;中西部地區有些地方高校的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參差不齊,在發展薄弱環節上要給予重點幫扶,助推申報部省合建高校項目,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建設本地特色;進一步廣聚人才,培育更多優秀師資,加強特色辦學新模式、鞏固樹立思想陣地、組建高素質專業團隊、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深化科研項目科技開發研究、改善提升基礎辦學條件、加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能等;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重大決策和部署,積極響應要求號召,共同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而努力奮斗。
三、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
如何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我們要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克難,努力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尖端性進行深入研究更加迫在眉睫。其中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緊密協調平衡關系,使得雙方相互促進和制約,繼續對推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作出積極探索,以此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更深層次的矛盾問題。聚焦社會教育資源仍有限,教育經費籌措途徑較單一,影響教育投入增幅也不大。適時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和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新增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的招生計劃和擴大中西部高校的招生規模,促進資金使用充分發揮效益最大化的作用,實現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以及高等教育改革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5835.31億元,比上年增長6.82%。202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為1143670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01%。這一比例不算高,與世界平均4.3%和OECD國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十年平均下來也就是4.13%,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要想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數據波動除了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命脈相連之外,同時也是受到我國目前財政狀況的影響[4]。研究表明,要想比例達到4%以上,必須將國家財政收入占GDP控制在30%~40%左右。由于多方制約發展,我國財政收入占GDP比例長期是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位的,雖然2012年首次實現了4%的目標,但當時也沒有達到30%。一度是不容樂觀的態勢,同時又受到經濟壓力干預,逐年呈下行波動,十年來,國家對教育經費的大力投入高度重視,才穩固保持連續的最低4%水平線。
財政教育投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每年基本保障4萬多億元,4%的目標得以實現和鞏固,與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比較,約為500倍。2022年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同時也要看到,國際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面對國內需求縮緊、供給互沖、預期薄弱三重大山,壓力不容小覷,經濟恢復基礎薄弱仍需穩步回暖。今后時期,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是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筑牢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思想,進一步確保人文環境安全,科學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合縱連橫、優勢互補,順應時代步伐,推動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核心競爭力。
四、促進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向均衡性發展的建議
(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順勢經濟環境而遞增
適時轉變教育經費投入方式,以政策設計帶動制度設計,規范標準優化保障,確保最大化的投入效益,通過合理投入財政資金、科學配置經費資源、調整規劃使用結構,推進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妥善協調解決。提高責任意識、補給短板,高等教育經費向著公平且具高質量的良性發展投入邁進。我國始終重視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與占GDP比例,這種“軟掛鉤”數值會反應出國民教育程度和影響力,也是捍衛教育發展投入的底線。時刻充斥著高等教育領域,如何將“不低于4%”目標繼續貫徹落實,彰顯著大國重教思想,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鞏固和提升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個向好勢頭還會逐年增大,但與其他高收入國家比較,我們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抓住時代機遇,運用好教育財政投入“后4%”這一階段帶給我們的總收入增長,確保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可持續穩定均衡發展。鼓勵和加大公共財政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教育生均的經費逐年穩步增長,公共財政教育支出比例的提高也顯現出一個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否良性均衡投入。我國已經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當下經濟環境繁榮的時代正是努力實現《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目標的絕好時機,從突破跨越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起,努力完成該目標。可以預見,國家在維系和落實日常關注政策的基礎上,開始向教育經費投入是否合理配置、優化結構和效率效能等方面傾斜探索,這些都依據教育經費規模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量級后這一前提條件[5]。
(二)多渠道優化經費來源帶動高等教育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優勢的引領下,充分彰顯著這些成績都是得益于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培養人才的政策。政府大力投入教育經費、多渠道優化籌集來源,結合體制制度優勢主導力量,財政資金不斷充裕刺激教育經費總量逐年增長,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影響力和破壞力極具消弱,財政經常性收入也受到波動和調整,這些變化即使是對獲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水平最大的一般普通高校來說,也發生前所未有的沖擊,體現在目前的財政經常性收入中,常態化實現了越增長,教育經費投入調整空間也就越大。
提升對教育軟件和軟實力應用開發,側重于高校內涵式建設的教育經費投入。在確保基礎穩定、補齊短板上,也要注重教育產出效率,特別是對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持續的投入增長和特色的本土環境均會驅動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國家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建設培育等重要環節領域中加強教育經費投入的保障有利于國家重大戰略方針政策的實施。但目前根據我國國情,凝聚社會來源渠道有限,建議通過國家補貼、外包服務、獎勵捐贈、調撥閑置國有資產等資助辦法和措施,促進加大地方政府對民辦學校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進而形成政府與社會、學校三方教育合作力。大環境背景下,推動高校所屬企業實現大邁步體制改革,敦促高校回歸辦學之路,提高教學質量,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真正讓高校的治理能力顯著有效提升,順應現代化高校管理水平體系,對高等教育經費大力投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6]。
(三)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亟需統籌監管與機制改革
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帶動整個社會對國民教育的認可度持續增大,隨著重視程度的深入,我國在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上也給予更多的力度。當然教育經費使用和管理的合法合規問題也同樣受到重點關注,努力做到產出效益最大化。高等教育經費管理系統實現了財務信息公開、內外部協調監督,堅持體系服務教育,強化教育強國理念,切實發揮教育經費的貢獻作用,保障國家未來高等教育發展具有積極的、深遠的意義。教育、財稅、科技、國資、審計、會計等領域也要協力做好改革事宜,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主體責任;以“監審、監控、監督”為支撐點,有效推進教育經費管理適時改革;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績效措施管理辦法,圍繞著預算編制和執行,強化監督全過程;增強服務宗旨,融入到專業隊伍建設中,全面提升精準化、可操控化、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著重加強監管能力。
始終堅持不渝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全力推動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穩步增長,保障高等教育事業良性均衡發展,多方協同調研深化監管機制改革,對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及時給予解決,科學合理地做好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是新時代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最直觀的“財力”政策保障。國家切實對高等教育投入監管機制進行改革,也是不斷強化政府主導、權責明晰、分擔科學、更為廣維的教育經費籌措的基本內涵。“雙一流”專項資金項目,在國家的大力投入下,規模已達17億元,亟需制定、出臺相對應的管理使用規章制度,以適應匹配不同學校建設、專業學科建設等,轉變思想激發高校自主資源內動力,摒離過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傳統理念,逐步重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等領域的內涵式高等教育發展新矚力。
參考文獻:
[1] 鐘曜平.培根鑄魂 復興征程擔使命[N].中國教育報,2022-09-10(08).
[2]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21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教財〔2022〕3號)[EB/OL].[2022-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212/t20221230_1037263.html.
[3] 無憂文案.雙一流高校建設經費嚴重縮水,復旦、交大等高校下降近50%![EB/OL].[2018-10-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40492317504565amp;wfr=spideramp;for=pc.
[4] 教育部.介紹從數據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達世界平均水平[EB/OL].[2022-09-2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mtbd/202209/t20220927_665380.html,.
[5] 陳純槿,郅庭瑾.世界主要國家教育經費投入規模與配置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7(11):77-85+105.
[6] 陳鵬.連續9年“不低于4%”,本輪教育經費投入有何不同[N].光明日報,2021-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