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嵐(1981- ),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及跨文化交際。
摘 要:基于“產出導向法”運用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要性,簡要概述“產出導向法”的含義與內容,并分析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與思政建設的關聯性以及實際教學運用,同時簡述“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中的運用情況,并對此進行了總結,以期為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與思政建設的結合運用提供建議。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思政建設;關聯性;運用分析
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外語教學理論,“產出導向法”為中國外語教學體系建立了重要的教學依據。“產出導向法”的核心內容涵蓋三個方面,其一是“三個學說”理論,其二是“三個假設”目標,其三是“三個階段”的實踐,通過三方面內容的有機整合達到促進我國外語教學事業發展與進步的有效性與可行性目標。“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運用,是一種有效的形式,同時也是使英語教學與思政建設有機整合的重要方法。
一、“產出導向法”簡述
中國著名外語研究與外語教學專家文秋芳教授近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對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從某種意義來講代表了中國特色的發展歷程。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提出了“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教學理論,該理論是基于對“輸出驅動假設”的解釋與簡述。POA外語教學理論系統的涵蓋了幾點重要內容,如教學理念、教學假設、教學流程等,其中教學流程更注重體現以英語教師作為教學中介,教學理念主要是對“三個學說”的簡明,包括了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以“三個假設”即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性學習假設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了假設性說明;具體的教學流程涵蓋了教學驅動、教學促成、教學評價三個重要階段。文秋芳教授強調,“產出導向法”的運用應使教師能夠有效發揮出教學“中介作用”。
POA理論體系的幾個教學亮點在于,一是教學方向是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而制定的。二是之所謂稱為“產出”(production)而非“輸出”(output),原因在于前者既強調過程,又需要保證結果,過程是教學過程,而結果更詳細、具體,包括外語的口語、寫作,以及翻譯過程(包括筆譯與口譯),而后者僅存在說與寫的教學,并不能有效滿足時代發展對外語教學與學習的要求。三是POA理論體系首次提出“學習中心說”理論,這一理論對“學生主體論”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學習中心說”的主旨在于倡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以及課堂教學主要是為學習服務”的觀點與理論。
二、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與思政建設的關聯性分析以及實際教學運用分析
作為一門具有導向性作用以及思政育人效能的大學課程科目,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涉及范圍非常廣泛,主題選題方向也相對寬泛,而且課程聽力素材也比較多。英語教師應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從課程教材內容方面著手,深入挖掘該科目內容的潛在價值,同時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比如課程內容的討論、對立點的辯論、課程主旨的演講與演說,以及課程內容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的扮演等,在寓教于樂的轉換之中讓學生體會到外國文化的優質性,在欣賞各種文化形式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性,并對各種文化形式與文化思想進行深入剖析。教師在講授英語知識的同時,還應立足大學生的個人素養培育,關注對其成長過程中的價值觀引導工作,將文化課與思政思想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其內容具體、目標明確,相關知識點需依據課程具體內容予以確定,對于教學目標定位不能過于籠統,比如在每一節英語課中都設定愛國主義培養目標就顯得太過籠統,沒有注重對某一節課的細節把握。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涵蓋了許多方面的內容。
比如Unit 6 Are you on board其主旨內容為談論各種球類運動,其中可以將教學目標定位為:(1)聽力技能教學,以聽力訓練作為引導學生了解各種球類運動中的人物、時態、喜好等的表達方式;(2)以口語訓練作為培養學生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表達的基礎方式,教給學生用英語口語來描述人物心情、表達個人見解等;(3)聽力訓練和口語訓練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建設目標可以設定為,通過英語聽力訓練以及口語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探討“什么是球類運動中的體育精神”。英語教師可以將科目內容的練習過程通過具體的實踐形式予以深化,比如通過主題演講比賽、對立點辯論賽,又或者以自編自導自演形式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參演情景劇。通過此類教學形式,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運動精神的可貴,告訴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應平等對待每個人,尊重他人,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機會,使英語課程與思政育人達到和諧統一。
無論是以上哪一點,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都是明確而具體的,只有教學目標設定準確,方向定位準確,才能在英語教學中以目標引導教學,以教學促進目標的達成;同時也只有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具體,才能有效幫助學生通過視、聽、說內容教學掌握英語表達的方式,進而用英語進行自由交流,這既是在鍛煉學生熟練運用英語聽說表達,也是對英語教學與思政建設的有機整合,進而為學生個人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了解人本教學理念,突出主體地位作用,將學生放在主要教學位置,創新英語聽力教學形式,并將思政建設融入英語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首先圍繞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們搭建起課堂討論現場,并將分組討論納入其中,充分利用小組討論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英語聽力教學內容。比如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Ways to Win》一課的內容對成功的方式進行講述與分析,英語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與掌握課文內容中所涵蓋的幾個主要方法,然后組織學生分析其中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同時針對“如何能夠獲得成功”展開主題辯論或者演講比賽,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心中對成功的理解,以及對成功方法的認知度。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小規模的比賽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想法,以及行事方法,并逐步掌握學生的價值觀體系,以便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價值倫理、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而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起到主導作用而非占據主體地位,目的是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參與活動,以德促教,進而使英語教學同時達到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師備課過程中,英語老師應加強對自身總結能力的訓練,在英語課程的準備期間深入挖掘思政教學觀點,使思政理念與時代發展同步,緊扣現代思政建設主題,充分考量英語課程與思政建設的關聯性,詳細編寫教案內容,使聽力課程更富深刻的含義,而不是對知識的表面性傳授。比如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應將教學環節設置成不同的形式,結合英語視聽說課程特點,并將思政觀點融入教學環節。以《Getting from A to B》一課為例,本課內容是在講解交通工具的當前發展情況,教師在教學環節可以首先以視頻播放形式作為打開學生了解當前交通事業發展概況的大門,同時教給學生一些交通工具的英語單詞或者短句等,使學生初步掌握如何用英語口語進行表達;然后,教師應充分整合教學資源,以交通事業發展為主題背景,為學生打造主題英文演講比賽,將思政理念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緊扣現代思政建設主題,并以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高速鐵路發展情況為主要內容,鼓勵學生在主題演講的準備階段將自己對高鐵發展的切身感受寫進演講稿,還可以將中國高鐵與世界高鐵相對比,進一步了解中國速度在世界所占據的領先地位,了解中國高鐵事業發展為當今時代的信息互通開拓了嶄新格局。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使學生在掌握英語課程內容之余,更加關注國家的發展形勢,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政建設達到了真正的融合,比任何單一角度的硬性說教效果更明顯。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過程還應充分考慮到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相關情況,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對聽力技巧的培養方面。英語教師需要收集一些新聞報道素材,以此作為英語聽力訓練內容,聽力與寫作、閱讀練習結合起來,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四六級考試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也為英語課程與思政建設的整合教學開拓思路。通過對一些新聞報道素材的關注,學生們能夠了解到比如智能圖書館、航空航天科技、時政要聞等多種內容、多種形式的新聞知識,進而提煉出知識體系的思想性與價值性,為思政建設提供有效建議。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應在對思政建設運用方面進行逐步強化,同時增強思政建設手段的可行性與創新性。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為前提,按照學生對課程內容與思政建設內容的需求,來適當增加英語選修科目,比如增加一些諸如“純英文電影欣賞”“中西方禮儀差異”等相關的英語教學內容。英語教師還可以以校園為載體,組織開展相關的英語活動,比如“英文歌曲大賽”“英語故事會”等形式,打造愉悅的校園生活氛圍的同時,也為學生提高語言能力、提高學習熱情、提升個人語言素養等奠定基礎,同時在豐富的語言內容背誦與學習中能夠使學生自身的觀點得以發揮,為教師深入了解的價值觀體系提供幫助,以使英語課程教學對思政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產出導向法”在英語課程中的運用總結
在大學生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建設運用其中,能夠使英語課程教學更加突出對學生品德與道德教育的意義,同時也更能體現出英語學科知識與思政素養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只有通過將人文主義的思政教育觀點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并通過合理規劃教學體系與教學結構,同時以信息科技作為教學載體,以多元化的教學活動開展形式為英語教學增強動力,最終構建起思政教育體系影響下的教學評價機制,進而形成教學合力,方能有效促進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政建設的和諧共生,共同促進。
“產出導向法”能夠為英語教學培養合格的教育人選。在開展英語教學之前,高校系統應首先將教師培訓放在重要位置上,為英語教學培養合格的教育人選。一方面應對英語教師進行思政培訓,使培訓過程能夠幫助英語教師對英語文化以及先進的教學觀點予以充分的了解,并對其產生較強的認知,從而使英語教師在教學課堂能夠以身作則,在講授英語課程的同時,向學生進一步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理念。高校系統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將全體英語教師組織在一起,并邀請學校內部或者權威機構的思政教師為他們講解思政理論知識,同時還應充分利用思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當前階段所出現的許多社會現象,深入淺出,總結出思政理論的具體運用方法;同時以調動英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培訓目標,利用教師公開課形式,使其他教師能夠正確識別教材內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同時使教師能夠掌握提煉思政元素后再與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將其融入英語課堂,使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政建設相輔相成。
四、總結
“產出導向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是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有效學習的發生,而教學過程的思政建設目標是有效運用價值觀理論的轉化打造了解世界的方式,使學習者對世界能夠形成正確的認知,進而使正確的價值觀體系運用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正如終身學習理念是為了建立持續的學習體系一樣,思政價值觀理念的建立也是需要學習者不斷地深入了解、深入探究的。在這個“內卷”時代,文化內卷、物質條件內卷、文明內卷,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推動英語教學在學生心里的逐步深化,更重要的是注意學習過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所發生的沖突,利用教學與思政建設的結合,可有效避免教學內卷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李寅婷.基于“產出導向法”理論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知識窗(教師版),2023(1):60-62.
[2] 馬麗娜,楊瑞英.產出導向法和項目教學法融合視域下的學術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ESP研究,2022(4):74-83+125.
[3] 丁莉.“產出導向法”理論在大學英語專業聽說課堂的實踐[J].學周刊,2023(1):6-8.
[4] 何瓊,張荔.基于產出導向法的主題式演講教學設計融入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高級大學英語綜合課為例[J].外語與翻譯,2022,29(4):65-72+98.
[5] 張英.“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產出導向法融合的教學探索[J].海外英語,2022(24):150-152.
[6] 朱瑩.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基礎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課例研究[J].英語廣場,2022(36):96-100.
[7] 白艷玲.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2022(23):104-107.
[8] 趙茹.基于“產出導向法”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踐——以《通用英語2》Unit 5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4):86-90.
[9] 王堅,陳艷.產出導向法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挖掘具有活性的思政點[J].教育教學論壇,2022(49):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