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2022年研究生科研項目(YJS2022061)
作者簡介:周郭唯(1999-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經濟學院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趙芷珊(2000- ),女,湖北荊州人,湖北經濟學院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
摘 要:銀行的發展態勢關系著我國的經濟命脈的存續,但當黑天鵝“新冠疫情”事件發生后,我國經濟遭受打擊,經濟增速放緩。行業整體資本監管不斷趨嚴,疊加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行業整體凈資產收益率(簡稱“ROE”)水平呈現下行趨勢,可以預見未來以規模擴張為主的重資產模式面臨的約束愈發明顯,因此銀行如何轉變盈利模式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將通過分類剖析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措施,以及對盈利模式進行縱向比較盈利狀況的變化,進而分析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對盈利模式的影響。最后結合當下實際,分析綠色資產證券化下的風險可控性。
關鍵詞:輕資產運營;綠色資產證券化;盈利模式
一、引言
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是迎合國家政策,順應時代之變的一項舉措。興業銀行早在2006年首創能效項目融資業務,走向綠色金融之路。八年后成功發行首只綠色資產支持證券,領跑同類銀行業,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對其盈利模式有著深遠影響[1]。
(一)銀行業的綠色資產證券化
隨著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雙碳戰略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五年規劃,綠色經濟成為高質量經濟發展的代名詞。趙付玲、葛佳妹(2022)總結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資產證券化現有規模。綠色資產證券化對企業的幫助更加體現在其績效上,葉鴻志(2022)采用實證分析法研究綠色資產證券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除此之外,王康仕、孫旭然(2019)篩選出2010—2015年A股260家綠色企業作為樣本,實證考察綠色金融發展對綠色企業投資的影響機制。針對銀行業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前景展望也有相關分析,邵駿(2020)指出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相關建議。
(二)銀行業的盈利模式
傳統銀行業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隨著行業資本監管趨嚴,以擴張規模為主的重資產模式需要發生改變,盈利模式也需要發生變化。從實證角度來看,有文獻分析了資產證券化對銀行盈利模式的影響。王曉、李佳(2021)以中國銀行業為研究樣本,考察資產證券化對銀行盈利的影響,發現資產證券化顯著促進銀行盈利增長。黃琨等(2022)以獨特視角在表內表外兩個角度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從案例分析角度來看,有部分文獻對此進行了說明。沈輝、葉龍生(2022)研究發現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可以顯著地提升商業銀行效率。
(三)綠色資產證券化和盈利模式
在銀行業中,綠色資產證券化是為了拓寬銀行收入渠道,提高資產流動性從而改善重資產的傳統盈利模式。有部分文獻探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李佳(2020)探討中國銀行運用資產證券化后對盈利能力有著極大改善;劉臻垚(2022)探究在資產證券化的視角下商業銀行的業務有何變革之處[2];句玲鳳(2023)基于改進的杜邦分析法研究了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蔣黎晶(2018)則研究了新因素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影響[3]。
(四)文獻評述
學者們從企業盈利能力、企業成長、企業績效、企業投資等方面進行探討。從研究方法來看,大部分學者都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進行定性分析,僅有少部分學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近年來,單獨分析綠色資產證券化或企業盈利模式的文獻很多,本項目不僅從這二者關系出發,更要明晰綠色資產證券化與盈利模式二者之間的理論邏輯和關系。本項目將以綠色資產證券化為切入點,分析其對銀行盈利模式的影響,可以推動金融會計領域文獻的完善。
二、興業銀行綠色生產證券化及主要盈利模式簡況介紹
(一)興業銀行綠色生產證券化簡況
2006年,興業銀行首創能效項目融資業務,通過該項目該行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突破,該項目也成為興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的標志。兩年后,興業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宣布正式采用赤道原則的商業銀行。2009年,興業銀行成立綠色金融發展專門研究小組。2014年,成功發行我國首單綠色金融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我國綠色金融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2017年,以興業銀行作為主承銷商的國內銀行間及交易所市場首單融資租賃綠色債券首期發行10億元,募集資金全部用于綠色項目。2018年,興業銀行主承銷的廣州地鐵集團50億元客票收益權資產支持票據成功注冊,成為國內市場首單“三綠”資產支持票據(簡稱“ABN”),并在2019年進一步發行30億元。2019年10月,興業銀行累計發行綠色債券1300億元,成為完成在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發行綠色債券的首家中資銀行,也成為綠色債券發行余額全球最大的商業金融機構[4]。
(二)主要盈利模式介紹
各上市股份制銀行在盈利模式上的差異不僅僅是因為商業模式的不同,更可靠的原因是各大行對于業務結構配置的不同,導致各類銀行出現不同的側重點,從而形成了當下四種不同的主流盈利模式:(1)由中間業務為主要業務構成的盈利模式:主要業務類型有代理、轉賬、咨詢業務和支付清算業務等。(2)由批發銀行業務為主要業務構成的盈利模式:主要業務類型有票據貼現和公司信貸等。(3)由零售銀行業務為主要業務構成的盈利模式:主要業務類型有個人信貸、個人理財和信用卡業務等。(4)由私人銀行業務為主要業務構成的盈利模式:主要業務類型有托管業務、資產管理和咨詢服務業務等[5]。
三、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動因分析
(一)拓寬融資渠道
根據興業銀行披露數據可查詢到,興業銀行自2016—2022年規模不斷擴大,資產合計也逐步遞增,且漲幅較大:資產總計從2016年末到2022年末分別為60858.59億元、64168.42億元、67116.57億元、71456.81億元、78940億元、86020.24億元和92666.71億元,六年間增長率達52.57%。主要原因是興業銀行自2016年開始轉變發展戰略,以規模擴展為主,在不斷納入新業務的同時增強自身實力,同時所需現金流也是急劇增加。
從表1可看出,興業銀行在這六年間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常年保持為負值,且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常年在正、負值間波動。表現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在這期間收益較大。這說明興業銀行這六年是快速發展階段,急需融資來獲取大量現金,普通的融資渠道已滿足不了需求,而各種金融性可交易資產正是銀行融資以及拓寬收入渠道的一大重要工具。因此增加外部資金來為公司增添動力是非常必要的。興業銀行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常年為負值,就表明此時僅依靠常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無法跟上擴張的腳步,長此以往有很大可能出現現金流短缺的窘迫狀況。
因此,興業銀行在此階段陸續開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布局是正確的選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興業銀行擴張戰略的資金需求,并緩解部分壓力。
(二)提高資產流動性
實施資產證券化是順應時代和公司發展的必需措施,要通過將穩定的資產項目轉化為能在資本市場上自由流通的投資產品,對發行端和市場端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些資產項目的“穩定”指的是未來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
在國家倡導綠色環保理念時,市場也給予不同程度的反響。綠色信貸、綠色基金、和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興起將綠色項目和金融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當這些項目從銀行間貸出相應資金時,對銀行來說長期應收貸款壓力較大,占用了銀行正常運營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如果再加上對回收貸款的過程控制不到位,則會導致資金流動出現問題。因此,銀行能利用這些綠色項目轉化為自由交易的金融產品,并對其進行資產證券化就可以達到提高資產流動性和盤活現金流的目的[6]。
(三)政策環境推動
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擴展到整個市場,關于綠色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法律法規也逐步出臺。201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披露了關于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各種細節問題。2017年,由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定了發現綠色資產證券化的相關要求。2019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支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通知》,鼓勵試驗區內自主、定點地開展綠色資產支持證券業務。2022年,由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闡述了關于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的四項核心要素。
四、興業銀行綠色資產證券化對盈利模式的影響
(一)盈利模式趨于多元化
隨著興業銀行及時改變發展戰略,自2014年后企業深耕綠色金融領域,其創造成就對其盈利模式造成深遠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盈利模式的革新和發展。資產證券化的推行使得銀行業有新的收入來源和業務模式,興業銀行也因此擁有在二級市場進行信貸資金流通的正規執照。通過在二級市場不同交易主體之間的流通與交換,實現了將信貸資產轉換為流通交易的金融產品,極大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緩解了銀行因長期貸款無法及時補充現金流的壓力,并且在中間收入方面實現多元收入渠道[7]。
在傳統商業盈利模式中,銀行只充當著中介的身份,在存貸之間謀取細微的利息差收益,同時受制于二者之間,沒有充足的主動權和經營權,多半起著構建橋梁的作用。相比之下,資產證券化的引入,改善了這種盈利模式,充分提高了銀行的自主性,并且可以二次利用貸款項目,將非流動資產轉化為了可以交易性金融資產,實現了表表之間的轉移,達到“去資產、增收入”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見,隨著資產證券化等這些金融工具的引入,傳統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正接受著革新和轉變,從單一、笨重的傳統盈利模式轉變為多元、靈活的新型盈利模式,使銀行業的盈利模式更加趨于多元化。
(二)收入結構改變
從表2可知,總體來看,在2016年首次發行綠色資產證券產品后,興業銀行的凈利潤從2016年的543.27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924.14億元,增長率達70.11%,凈利潤增速驚人。雖然凈利潤的增長不全是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的結果,但此舉是轉型發展戰略,變革盈利模式的一個縮影。分別來看,利息凈收入自2016年到2018年絕對額都在逐年下降,同時期非利息收入絕對額在逐年上升,說明此時期興業銀行正在變革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結構,將逐步重視非利息收入板塊并取得顯著效果,非利息收入占比從28.5%上升到32.55%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2019年后由于多重因素影響,整體經濟受打擊,投資環境和消費環境均受重創導致利息凈收入回升,但利息凈收入占比未有相同幅度變化,相反此時期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上漲,說明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在各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現金流嚴重影響下,興業銀行仍在探求盈利模式的變革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推出,不斷探索新的收入來源渠道,優化收入結構。
(三)中間收入可觀
在詳細分析中間收入板塊時,根據資料可以發現2021年興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13.18%,財富管理業務快速上量。其中理財業務收入在加快轉型升級中亦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1年相關收入同比增長20.42%;受資本市場行情向好影響,基金發行升溫勢頭延續,基金認購熱情高,興業銀行代銷基金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04%;“投資生態圈”建設強化投行業務優勢,推動投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61%;此外托管業務同比增長19.68%,公募基金等估值類產品占比提升。2022上半年興業銀行財富銀行業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8.44%,其中理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57%,呈現良好增長勢頭。未來興業銀行投行及財富業務有望持續增長發力,成為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力支撐。
綜上所述,興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效果突出,這與其獨特的戰略改革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有著密切關系。此外,在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轉型之際,興業銀行此舉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很多舉措尚未成熟,可以稱之為過渡型盈利模式。而其他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各自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的優勢,在保持風險到可接受水平的前提下,改善自身盈利模式,注重不同業務間的合理搭配,以完善銀行盈利結構體系[8]。
五、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下的風險分析
興業銀行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金融創新手段,旨在將綠色資產(如可再生能源項目、節能項目等)轉化為證券產品,從而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盡管這種做法可以帶來一系列潛在好處,但也伴隨著一些風險[9]。
市場風險:綠色資產證券化的成功與否與市場的健康和投資者信心息息相關。如果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或投資者信心下降,可能導致投資者對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需求減少,進而影響銀行的融資能力和項目的實施。
信用風險:綠色資產證券化涉及到發行方的信用質量。若發行方信用不佳,投資者可能擔心其無法兌付本息,從而影響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市場表現。
流動性風險: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可能會受到限制。如果投資者需要在短期內變現,但市場上缺乏足夠的買家,可能導致價格下跌,從而造成損失。
評估風險:綠色資產的評估可能比傳統資產更加復雜。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和數據可靠性可能導致資產的定價不準確,進而影響到證券化產品的市場接受程度。
法律與監管風險:證券化涉及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可能會影響到產品的發行和交易。監管政策的變化或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可能增加不確定性,影響興業銀行的綠色資產證券化計劃。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興業銀行在發展綠色資產證券化項目時應該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和盡職調查。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并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以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的穩健運行。此外,建立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提高綠色資產的評估和流動性也是必要的措施。
六、結語
正值國家經濟動能轉型時期,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銀行業不得不轉變過去以利息收入業務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逐漸向非息收入為主導的新型盈利模式轉型。興業銀行摒棄傳統的以規模擴張為主的重資產模式,轉而向輕資產化運營挺進,取得了較好的運營效果。興業銀行積極把握雙碳發展、共同富裕、直接融資等國家戰略,前瞻性挖掘市場機遇,持續賦能“綠色銀行、財富銀行、投資銀行”三張金色名片,尤其綠色銀行先發優勢明顯,長期來看符合雙碳國家戰略下的資產投放。
參考文獻:
[1] 湯云昊.中國銀行業轉型大背景下的資產證券化創新[J].中國商論,2017(35):36-37.
[2] 劉臻垚.資產證券化視域下商業銀行業務與監管變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2):144-146.
[3] 蔣黎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影響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0):58-59.
[4] 安叢梅,張虹,馬強.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來自中國銀行業的經驗證據[J].金融論壇,2021,26(5):18-27.
[5] 李勇.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探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6(6):73-85+126.
[6] 王靜郁.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以DD銀行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22(10):107-109.
[7] 衛翔.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與商業銀行變革[J].當代會計,2021(20):157-159.
[8] 李佳.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0(7):38-51.
[9] 常睿.資產證券化對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型的影響[J].產業創新研究,2019(1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