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增大以及國際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商務活動中對于文化場所陪同口譯的需求也在增大。由于博物院、紀念館等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場所具有特殊性,對于譯者的水平以及文化底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該文從吉林省博物院著手,以館內《白山松水的記憶》展為例,在目的論的視角下分析博物院陪同口譯過程中的德譯策略具有指導意義,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可以采用直譯、音譯+解釋、直譯+解釋、解釋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目的論;陪同口譯;翻譯策略;博物院;《白山松水的記憶》展;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a)-0034-04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German Accompanying Interpretation in Museu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Jilin Provincial Museum's Memory of Changbai Mountain and Songhua River Exhibition
ZHANG Mengxin, ZHANG Xiaolin
(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influence grow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becomes closer, the demand for escort interpreters for cultural venues in business activities is also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and memorials with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there are high requirements for the level of translators and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Starting from the Jilin Provincial Museum and taking the exhibition Memory of Changbai Mountain and Songhua River in the museum as an example, it is instructive to analyze the Germa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escort interpretation in the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nd su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direct translation, phonetic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direct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Key words: Skopos theory; Escort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useums; Memory of Changbai Mountain and Songhua River exhibi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各國來往日益密切,商業活動衍生了對于陪同口譯的需求。陪同口譯的場所多樣,涉及的領域廣泛,對于譯員有一定的挑戰,需要譯員提前做功課,做好了解。地方博物院是特殊的場所,是一方人文的時代縮影,展現了不同時期當地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以及特色,具有濃厚的文化及歷史氛圍。正因文化之間的碰撞,需要譯員克服文化差異以及障礙從而進行準確翻譯。
針對博物院展覽陪同口譯進行研究,分析翻譯策略,不僅有助于加強博物院的外宣翻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特色文化的傳播,對于譯員選擇翻譯方法也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功能目的論以翻譯目的為原則,要求圍繞翻譯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及翻譯方法,即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從目的論分析博物院陪同口譯的德譯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博物院陪同口譯的特點
與傳統的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不同,陪同口譯的場所是變化的,譯員需要在陪同的條件下進行場所的轉換,同時還要進行翻譯。翻譯的內容也不僅限于單一類型,講話者多跳出原有的話語框架進行延展或者提問,需要譯者進行思維的轉變。此外譯員在翻譯時往往要進行雙語的轉換,需要在講者和聽者的角度間進行切換,進行雙語的輸出。同時,陪同口譯作為口譯的一種,也具有口譯的特點。口譯活動區別于其他翻譯活動最顯著的特點是“即時性”[1],因此譯員需要在無法記筆記的情況下一次性聽完源語,再進行言語分析、組織,完成輸出。
陪同口譯主要有簡潔性和即席性的語言特點[2]。簡潔性要求譯員輸出的過程中做到高度凝練,提取講話者表達的中心意思。講話者講話時多具有跳躍性,不完全按照邏輯,同時有可能進行語言的重新組織以及修改。因此譯員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凝練出簡潔的語言將講話者的大意傳遞給聽眾。即席性則是指譯員面對的場景是臨時發生的,進行的對話以及需要翻譯的內容是當下發生的,譯員無法提前獲知講話內容。同樣,這也要求譯員在陪同口譯的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對待突發情況。對此,譯員需要針對背景內容進行譯前準備,了解相關知識,以更好地應對現場情況。
博物院陪同口譯不同于其他場所的陪同口譯,博物院的展覽往往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每個展區都有相應的圖片、影片、展品及文字說明,譯者進行譯前準備的任務量相當大。針對不同展區,譯員需要了解不同時代的背景知識,除考驗譯員對地方文化以及特色的翻譯把握外,還考驗譯員針對特色詞匯的翻譯水平。譯員需要針對不同場景及展覽內容調整自身的翻譯策略以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2 目的論及其核心翻譯原則
目的論,是由德國的漢斯·弗米爾提出,是德國功能學派的核心理念。在弗米爾目的論的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所意指的接受者。受眾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疑問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3-4]。目的論的核心是要求翻譯必須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忠實原則服從于連貫原則,連貫原則又服從于目的原則[5]。
克里斯汀娜·諾德首次用英語系統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慮的內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制定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并且提出譯者應遵循“功能加忠誠”的指導原則,完善了這一理論[6]。
3 博物院陪同口譯過程中的障礙及德譯策略
3.1 陪同口譯過程中的障礙
口譯過程看似是簡單的步驟下的復雜過程,包括對源語的理解、記憶和語言轉換在內的全部認知過程[7]。每一個環節對于陪同口譯呈現的效果均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于譯者也有著很大的考驗。博物院展覽文本具有復雜性,幾乎涵蓋所有地方特色詞匯。在博物院陪同口譯過程中,譯員主要會遇到詞匯障礙、記憶障礙、文化障礙。
3.1.1 詞匯障礙
詞匯障礙是譯員在進行博物院陪同口譯中遇到的首要障礙。博物院展出內容多與當地特色有關,多是一些具有本土風情的具有獨特價值的展品以及內容,涉及人文、社會等方方面面。因此詞匯障礙是譯員在進行口譯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同時也是相對容易克服的障礙。譯者需要進行充分的譯前準備,針對每一個展覽涉及的主要領域進行查閱及檢索,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
3.1.2 記憶障礙
記憶障礙是博物院陪同口譯中常見的障礙,譯員無法在陪同口譯的場所記筆記以輔助記憶,如有講解員的陪同,譯者需要翻譯大段的講解稿;若無講解員的陪同,譯員需要充當講解員或者相同作用的角色,因此對于譯員的記憶能力有著很大的考驗。除譯前準備外,譯員也可通過場館內的信息提示輔助記憶,場館內基本在每個展區都有相應的講解文本以及說明詞,譯員可以借此來減少自身的記憶負擔。
3.1.3 文化障礙
文化障礙是博物院陪同口譯中最難跨越的障礙。博物院的展覽文本是文化特色詞匯的結晶,幾乎涵蓋了所有文化特色詞匯的類型。如何跨越文化壁壘、克服文化差異,向受眾傳達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譯員需要采取恰當的翻譯方法以達到對方理解的目的。譯員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以受眾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譯語輸出,這對譯員的文化底蘊以及翻譯水平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3.2 德譯策略
本文以吉林省博物院《白山松水的記憶》展的古代部分解說詞為譯例,分析在此展覽陪同口譯過程中譯員應采取的翻譯策略。該展覽陳列了該省從遠古時期到清代的文物,體現了吉林省歷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足跡。文化詞匯在該展的解說詞部分使用頻率很高,且具有民族特色。為了在翻譯過程中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做到受眾理解以及“達意”,主要采取了以下翻譯策略。
3.2.1 直譯
直譯,顧名思義,就是在翻譯過程中采取字對字的翻譯方法,進行字面意義上的翻譯,同時保留原文形式。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可以讓讀者更直觀感受原文的話語,且不影響理解。
例1:大約在距今250萬年至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過著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的石器,從事著采集和狩獵勞動。
譯文為:Es war vor etwa 2,5 Millionen bis 10.000 Jahren in der Altsteinzeit. Zu dieser Zeit lebten die Menschen in Gruppen, benutzten hergestellte Steinwerkzeuge und besch?覿ftigten sich mit Sammel-und Jagdarbeit.
例2:1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制造出這樣的石制工具,非常不容易。當時的人類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是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也極其復雜,在同自然界抗爭的同時,還要同各種野獸進行斗爭。
譯文為:Unsere Vorfahren konnten vor 1 Million Jahren solche Steinwerkzeuge herstellen. Es war sehr schwierig. Die natürliche Umgebung, in der die Menschen zu dieser Zeit lebten, war ?覿u?覻erst rau und ihr Lebensumfeld war auch ?覿u?覻erst kompliziert. W?覿hrend sie gegen die Natur k?覿mpften, mussten sie auch gegen verschiedene Bestien k?覿mpfen.
以上兩例均采用直譯的原則,在進行口譯時將講解詞進行字面的翻譯,在對源語的輸出和受眾的理解沒有影響的情況下往往采用直譯的方法。所涉及的概念“舊石器時代”“狩獵活動”“石制工具”均可以直譯,是受眾可以理解的概念。同理,不影響雙方溝通的情況均可以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
3.2.2 音譯+解釋
“音譯+解釋”往往運用在翻譯地名和展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匯時,顧名思義就是以詞匯本身的“發音”再通過解釋的方式讓受眾理解。
例3:至今,公眾廣為熟悉的可能就是“尚方寶劍”這一稱謂了,擁有它的人可以先斬后奏,這時的劍又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征意義。
譯文為:Bis heute ist die ■ffentlichkeit wahrscheinlich mit dem Titel ,,Shang Fang Bao Jian“ vertraut, der es dem Inhaber erlaubte, seine Macht auszuüben, bevor er sie dem Kaiser meldete. Das Schwert erhielt dann die symbolische Bedeutung der obersten kaiserlichen Macht.
“尚方寶劍”這一稱謂是具有歷史色彩的,反映的是一種人治觀念,見寶劍如見天子,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征。對于中國古代文化不陌生的都知道這一概念,因此在口譯過程中選擇“音譯+解釋”的翻譯方法。
例4:這是在墓區出土的錢幣:有“半兩”“五銖”“貨泉”。
譯文為:Dies sind die Münzen, die im Bereich des Grabes ausgegraben wurden:,,Banliang“, ,,Wuzhu“ und ,,Huoquan“. ,,Banliang“ war die einheitliche W?覿hrung der Qin-Dynastie und wiegt etwa 8 g. ,,Wuzhu“ war vor allem w?覿hrend der Han-Dynastie im Umlauf und wiegt etwa 3,25 g. ,,Huoquan“ war auch haupts?覿chlich w?覿hrend der Han-Dynastie in Umlauf und wiegt etwa 3 g.
對于一些特殊概念,如貨幣等,在進行口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音譯并且進行解釋。“半兩”“五銖”“貨泉”都是古代的貨幣單位,僅音譯讓受眾無法理解,進行簡單信息的介紹,如流通的朝代以及重量單位,讓聽者可以針對這3種貨幣進行橫向對比以進行區分。
3.2.3 直譯+解釋
在陪同口譯過程中,有的詞匯雖然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但不能完整地闡述其深刻含義,因此采用“直譯+解釋”的翻譯方法以達到翻譯目的。
例5:人們崇玉、愛玉、用玉、玩玉、賞玉,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認為玉能逢兇化吉,驅邪免災。人們對玉總結出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之說,實際都是對玉的特殊情感的表現。
譯文為:Die Menschen verehren Jade, lieben Jade, verwenden Jade, spielen Jade und sch?覿tzen Jade, sogar bis zum Aberglauben, dass Jade B?觟ses in Glück verwandeln, B?觟ses austreiben und Katastrophen vermeiden kann. Die Leute sind zu dem Schluss gekommen, dass Jade fünf Tugenden, neun Tugenden und elf Tugenden hat, die tats?覿chlich Ausdruck besonderer Emotionen gegenüber Jade sind. Dies sind die Eigenschaften der Jade im Vergleich zu den von einem Menschen geforderten Qualit?覿ten, den fünf Tugenden, die sich auf Wohlwollen, Rechtschaffenheit, Weisheit, Mut und Reinheit beziehen. Die verschiedenen Ausdrücke stellen unterschiedliche Anforderungen an eine Person.
針對“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之說”采取“直譯+解釋”的方法,句子中將“五德、九德、十一德”直接翻譯成“fünf Tugenden, neun Tugenden und elf Tugenden”,在之后針對具體內容進行解釋能夠讓受眾更加清楚。
3.2.4 解釋型翻譯
解釋性翻譯,即對于受眾由于地域以及文化差異難以理解的部分采用解釋的方式進行口譯。
例6:按中國傳統古籍從右到左豎讀為“時不再來,命數由天;逝矣年華,紅顏白發,脫超網塵,吉人天相”。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人們感嘆時光飛逝,紅顏已老,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
譯文為:Nach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Texten liest es sich vertikal von rechts nach links:,,Die Zeit wird nicht wiederkommen, das Schicksal wird vom Himmel bestimmt; die Jahre sind vergangen, das Haar ist blass, wir k?觟nnen uns nicht der Weltlichkeit hingeben, gute Menschen werden vom Himmel beschützt.“Was soll das bedeuten? Es bedeutet, dass die Menschen das Vergehen der Zeit und die Tatsache beklagen, dass ihr rotes Haar alt geworden ist, aber es gibt nichts, was sie dagegen tun k?觟nnen.
在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時,往往采取解釋型翻譯,需要把句子表達的深層含義翻譯出來,在講解稿中也有對該句的補充解釋,表達的是原文的心境。譯者可以通過直接解釋或者解釋隱含的情感來達到達意的目的。一些地方特色詞匯或者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詞匯同樣需要通過解釋的方式讓受眾能夠理解,明白所表達的含義,符合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
4 結語
翻譯的目的論要求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為了達到目的,可以采用直譯、音譯+解釋、直譯+解釋、解釋等翻譯策略,對博物館展覽進行陪同口譯。“直譯”主要針對客觀的史實、普遍性的概念,直接明了,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對于極具中國朝代特色的詞匯,可以選擇“音譯+解釋”的翻譯方法,能讓受眾直觀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又通過解釋讓其理解;對于一些凝練性的詞匯以及片段,可以采用“直譯+解釋”的翻譯方法,同樣可以讓受眾在直觀體會的同時理解內容;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抽象的復雜的概念直接采取解釋型翻譯的策略,讓受眾可以理解其內涵。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對應對博物院陪同口譯中遇到的障礙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P?觟chhacker,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donamp; New York: Routledge,2004.
[2] 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Andrew 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C].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
[3] Nordamp;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Proces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龐寶坤,劉欣欣.功能目的論視角下的陪同口譯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策略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4,15(4):76-79.
[5] 方菊.交替傳譯信息缺失與補償[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6] 溫秀穎,孫建成.漢英翻譯實務[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
[7] 卞建華.傳承與超越——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吉林外國語大學2021年度學生科研項目“博物館德語陪同口譯過程中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策略研究——以在吉林省博物院的口譯實踐為例”(項目編號:JWXSKY2021B125)。
作者簡介:張夢欣(1997,3-),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德語口譯。
通信作者:張曉琳(1986,2-),女,遼寧海城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漢德雙向口筆譯理論與實踐,通信郵箱:aschlin_02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