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場域逐漸成為當前各族人民群眾交往交流的新場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該場域的培育路徑已成為當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網絡場域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的風險隱患,主要有:“信息繭房”不利于正確全面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此以往,勢必會帶來網絡暴力,給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危害到社會安全與穩定;多種社會思潮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歷史虛無主義和網絡民粹主義利用消極議題,造成各族人民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豪感與信任感危機,極易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對各族人民群眾的積極影響等。文章提出構建“多元一體”話語體系,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帶頭作用,鞏固傳統媒體在宣傳教育中的基礎作用,要充分考慮受眾的認知方式、情感需求及利益訴求,培育一批熟知網絡場域如何更好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積極利用網絡傳播機制弘揚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的智慧內核夯實網絡場域內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基礎等,旨在深化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把握以及對“五個認同”的心理共情與行為共意。
關鍵詞:互聯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多元一體;中華文化
中圖分類號:D633;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08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民族工作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提出以來,學界已有不少優秀的研究成果[2],其中既有理論研究又有聯系實際的實踐性和經驗性研究。而對于網絡場域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研究,當前主要有以網絡空間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主題進行的理論和區域的現實研究[3]、網絡意識形態[4]及算法研究[5]。
因此,把網絡場域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建構有著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
(一)“信息繭房”不利于正確全面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由此實現信息內容的擴容。信息的制造與傳播由原先的權威機構、知識分子負責轉為如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與接收者。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在一定階段,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新媒體崛起的壓制,“網絡和大眾傳播已經成為表達活動的競技場,其重要性已經超越了街道和公園”[6]18。不僅如此,桑斯坦還預言網絡時代的信息可以根據閱讀者的喜好自由定制,“他們設計了一個能讓他們自己選擇的傳播世界”[6]2。實踐表明,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信息實則是被信息所限制,人們看似是擁有選擇自由的主體,但實際上是被選擇客體所選擇。
久而久之,同質化信息將充斥互聯網,網絡使用者的信息偏食將會造成使用者囿于“信息繭房”,使得獲取信息與閱讀資訊的視野窄化。受算法加持下的“信息繭房”的影響,同時依托數字時代人工智能與科技的進步,人們更不愿意傾聽與接收自己認知范圍以外的任何不同聲音,這就導致人們篩選信息與思考問題的能力衰退[7]。
“信息繭房”的出現制約了多元信息的流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徑道選擇被窄化,與之對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路徑也被隔離。“人們應該置身于任何信息之下,而不應該事先被篩選”[6]5,現如今經過算法篩選后,“個人日報”般的信息過濾將個人囿于他們精心篩選后的信息高閣內。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資訊應該警惕算法篩選,以更加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
“信息繭房”會導致“信息異化”,使得人民群眾逐漸產生虛假需求[8]。信息的自由流動本不該受算法篩選所限制,但事實上的結果卻使人民群眾公平獲取信息的權利受到侵害。與此同時,一些信息交互平臺總有自己的“意見領袖”,如“微博大V”“B站百萬UP主”等具有影響力的信息傳播者與制造者。這些“意見領袖”對于一些問題與觀點的解讀勢必會影響受眾的認知,也勢必會造成一定的輿論影響。
(二)多種社會思潮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
群體利益的訴求帶來了代表群體思想的發聲,代表群體利益的群體思想可看作代表群體的思想潮流。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不同階層產生相應的利益訴求,不同階層便形成特定群體的思想潮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人們的思想活動呈現出越來越獨立、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的趨勢”[9]前言。因此,多種社會思潮依托網絡場域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的特點,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
當下,網絡場域中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的主要社會思潮有歷史虛無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源自西方的一種社會思潮,它以唯心主義為基礎,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否定基本史實、否定民族情感、否定一切的傾向,極具危害性。憑借網絡技術在社會的迅速發展,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場域有了可乘之機。隨著短視頻平臺如火如荼的發展,一些短視頻文案暗含“主張‘拋棄革命’,否認中國現代史上的革命進程……通過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錯誤和蘇聯模式的缺陷進行駁斥,徹底抹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以及蘇聯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9]76的相關內容,以及通過歪曲史實不斷消解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以達到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力的目的。
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在網絡場域的延伸與發展,民粹主義本身具有非理性,“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與一般的民粹主義相似,其強調的是平民性,因此常常會對其進行非議或判斷,認為其與相應的權威形成了對立”[9]167。
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絡為公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借助網絡的虛擬性、話語的隨意性,公眾更愿意參與到討論中。而民粹主義雖強調平民性,為弱者發聲,或批判權威,但極易走向極端,一些網民在不了解事實、不調查真相的情況下被“帶節奏”,隨意發表言論,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還導致觀望的其他網民出現誤判與產生錯誤認知。民粹主義“是中性的,可以依附于多種意識形態”[9]143,網絡民粹主義與消費主義相結合,造成了泛娛樂化現象。
隨著娛樂業和非娛樂業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化話語的本質也發生了轉變[10]。嚴肅話題被娛樂化,嚴肅歷史被大眾化,更甚者利用網絡的碎片化、隱匿性等特點,掩蓋事件真實情況,斷章取義地進行娛樂化操作,出現“標題黨”“污蔑歷史英雄”“挑起對立”等一系列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力的負面話題,在網絡場域中逐漸侵蝕著主流意識形態,從而引起各族人民群眾思想的混亂與恐慌。
(一)構建網絡場域“多元一體”話語體系
網絡場域不同于現實場域,前者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隱匿性與互動性,人們每天都在接收來自不同平臺的信息,還可以通過評論區留言、發送彈幕等方式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后者因時空限制只能在固定場域發表見解,思想觀點的交流不能實現最廣泛的互動。網絡場域有效實現了個人觀念與意識形態話語的實時交互,使個人能夠快速尋找、融入一個與其意見相符的群體。但并不是所有議題設置的觀點都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族人民群眾互促共進。面對歷史虛無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等意識形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消解,構建網絡場域“多元一體”話語體系成為應有之義。
對此,可豐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傳播方式,科學運用算法技術規范實現傳播內容的優化,提升網絡場域“多元一體”話語體系的傳播實效,以便于網民有效辨別來自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不良信息,有效抵御不良思想的滲透,使各族人民群眾不僅成為捍衛中華民族共同體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維護者,還成為積極主動的監督者與守衛者,強化網民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和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
(二)積極利用網絡傳播機制弘揚中華文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國文化、各民族文化在網絡場域中互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1]。因此,要科學利用網絡傳播機制,以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內核夯實網絡場域內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面認同。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化規約,各民族文化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生產與生活的智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精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12]把握好網絡場域里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有助于鍛造網絡場域中各族人民群眾交往交流的內在連接。
首先,加大力度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意蘊,主流媒體的宣傳工作中應充分體現“仁愛”“以和為貴”等蘊含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思想,可以“推動主流媒體在移動客戶端等領域積極運用算法技術,跟上人工智能化的發展潮流”[13]。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程度不一、價值觀各異的用戶,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在創作文化產品與表達觀點時,更是要展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具言之,在網絡場域中,為青少年厘清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重視各民族之間的互動性與共生性,從而凝聚共識,在教育筑基的過程中,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從而鑄牢網絡場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其次,尊重與保護各民族文化,積極推廣民族文化產品。各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互聯網的崛起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觀看含有民族文化的視頻、閱讀相關文章、觀看民族文化相關的影視節目等。積極鼓勵各族人民群眾為家鄉代言,借助鄉村振興優勢,宣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各民族秉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4]的理念,互幫互助、友愛和諧,在網絡場域中展現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圖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場域的傳播不僅需要政府作為領頭人,更是需要社會全員積極參與。而“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15]。因此,各族人民群眾都要積極參與中華文化在網絡場域的弘揚,尊重網絡傳播機制,創新傳播方式,對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精神與文化、紀念日等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符號進行正面積極的宣傳,擴大與強化中華文化輻射半徑與影響力,最終形成強有力的中華文化敘事方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的爭奪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趨勢,網絡場域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不可忽視的部分。網絡作為21世紀人類新的交互工具,逐漸由單純技術使用領域轉變為具有實際社會功能的空間領域。面對互聯網主體的多重性與互聯網監管的復雜性,該領域仍有繼續探索的空間。在這一新型空間領域中,囿于“信息繭房”與多種社會思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禁錮與消解,只有盡快構建網絡場域“多元一體”話語體系與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維護網絡場域意識形態交流的平衡與安全,才能真正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10-24(01).
[2] 武永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建構、關系原理與關系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2,43(5):1-8.
[3] 夏欣陽,李曉紅,李凱希.鑄牢網絡空間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9(8):65-68.
[4] 邱園園,龐立生.網絡意識形態的感性化傳播機制及其治理邏輯[J].理論導刊,2021(9):60-65.
[5] 趙小雨,吳學琴.智能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治理研究[J].理論導刊,2022(7):38-45.
[6]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2,5.
[7] 彭蘭.生存、認知、關系:算法將如何改變我們[J].新聞界,2021(3):45-53.
[8] 王賽,杜仕菊.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樣態呈現、誘因分析與治理策略[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21,54(5):24-30.
[9] 程霞.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2016:前言,167,143.
[10]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6.
[1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2] 龐興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13] 張志安.人工智能對新聞輿論及意識形態工作的影響[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8):96-101.
[1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15] 習近平.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 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01).
作者簡介 韓萱怡,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