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群體是網絡應用的重要力量,而自媒體則是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想法、社交互動的重要平臺。但一些大學生由于媒介素養不高,出現了傳播失范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行,因此分析大學生自媒體運營現狀并提出合理治理措施十分重要。文章運用問卷調查法,以華僑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淮陰師范學院大學生的自媒體運營情況為樣本展開調查,得出結果后,從中發現大學生自媒體運營中出現的失范行為和產生的法律問題,進而提出治理措施和制度完善建議。通過梳理大學生自媒體運營情況,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發現樣本中的部分大學生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權、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等傳播失范行為,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規范建議,并將這些建議歸納為“三化”——深化:使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大學生之心;細化:實現立法語言的明晰化;優化: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規制標準,由此為大學生自媒體運營“護航”。
關鍵詞:大學生自媒體運營;問題;法律;治理措施;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087-03
隨著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iPad的廣泛應用,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和微博等應運而生[1]。筆者以華僑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為樣本,通過問卷對這些學校大學生自媒體運營狀況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2份,回收率為94%,其中有效問卷119份,筆者對這119份問卷進行整理并得出大學生自媒體的運營狀況結果。
據統計,運營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和知乎的人數分別為89、56、40、11、37、30,分別占比33.8%、21.3%、15.2%、4.2%、14.1%、11.4%,其中有部分大學生同時運營多個自媒體平臺。在大學生自媒體運營工程中,圖文類、視頻類、語音類和單純文字類的人數分別為38、63、9、9,分別占比31.9%、52.9%、7.6%、7.6%。由此可知大學生自媒體運營主要以圖文類和視頻類為主,有少部分大學生運營語音類和單純文字類內容。
根據問卷數據統計結果,近一半大學生運營了自媒體。自媒體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想法、社交互動和創業宣傳創造了便利的平臺,但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2],且大學生在自媒體運營中一般為個人運營,缺少法律人士幫助,缺少社會資源,因此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法律問題[3],對個人乃至社會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不經意的自媒體運營舉動可能導致大學生違法甚至犯罪,對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等[4]。因此,對大學生自媒體運營中的失范行為進行研究,結合相關法律規范,提出未來的治理措施和制度完善策略,以規范大學生自媒體運營行為,是十分有必要的[5]。
根據問卷統計,筆者發現大學生自媒體運營過程中主要存在下述失范行為。
(一)未經批準獲取并應用素材,侵犯他人著作權
自媒體信息豐富、內容表現形式多元的特點使其成為大學生獲取素材的重要來源,但也給大學生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埋下隱患。筆者在對“在自媒體運營過程中下載并應用網絡素材時是否對著作權人進行付費”這一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后,答案為“有”“沒有”“有付費想法但不知向誰付費”的人數分別為9、98、12,分別占比7.6%、82.4%、10%,說明在進行自媒體運營時,只有極少數大學生具備著作權意識,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著作權的概念,下載并應用網絡素材時忽視了要對著作權人進行付費的問題。
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視作合理使用,可以不經作者同意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也無需付費,但應注明出處。自媒體賬戶若為單純記錄、學習和欣賞,使用他人原創作品,則不構成侵權,一旦商用,使用他人原創作品時就要經過著作權人同意。多數情況下,大部分運營自媒體的大學生使用他人原創作品是為了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無需經過著作權人同意,也無需付費,但當大學生走向社會崗位,產生慣性思維,仍無意識的“借用”,則會面臨違法風險。例如,某公司一實習生用微軟雅黑和盜版PS,接到方正集團和Adobe起訴,造成公司慘重損失,也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二)與商家“暗廣”合作,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利用自媒體進行商品營銷。筆者對“是否利用自媒體進行創業”進行統計,答案為“是”的大學生人數為42,占比35.3%;答案為“否”的大學生人數為37,占比31.1%;有這個想法但未實施的大學生人數為40,占比33.6%。自媒體創業對樣本中超過一半的大學生產生了吸引力。
以短視頻創業為例,利用短視頻創業的大學生通過自身內容積累人氣,進而進行商品營銷,并通過短視頻平臺櫥窗或提供商品鏈接的方式引導受眾購買。但部分大學生出現與商家“暗廣”合作現象。“暗廣”是指未告知平臺和觀眾該視頻是與商家進行合作的商品推廣視頻,而是以購物分享和好物推薦為由,當作自己真實體驗進行商品宣傳。該行為實質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大了短視頻平臺的監管難度,甚至可能影響國家正常的經濟秩序[6]。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十四條規定,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通過大眾媒介發布的廣告應當顯著標明“廣告,與其他非廣告信息相區別”,不得使消費者產生誤解。利用“好物推薦”抹去廣告“外殼”的“暗廣”行為混淆了大眾視野,具有不可識別的特點,因此“暗廣”違反了我國廣告法的規定[7]。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有義務向消費者說明所提供服務或商品的有關情況。經營者與商家進行“暗廣”合作,對消費者隱瞞了商品的真實使用感受,消費者未獲取到商品的真實信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當前,一些大學生博主表面通過短視頻與廣大粉絲進行好物分享,實則是與商家進行合作,暗中為商品做宣傳,這一行為遭到了網民的反感和舉報。由此可見,大學生若缺乏媒介素養和法律意識,一味追求商業利益,就會面臨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后果,影響自身的信譽。
(三)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
自媒體也給缺乏理性思考的大學生埋下了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隱患。筆者對“你認為自媒體運營中存在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嗎”問題進行統計,105人認為存在,占比88.2%;10人認為不存在,占比8.4%,4人不知道是否存在,占比3.4%。這說明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認為自媒體運營中存在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8]。傳播虛假信息容易誤導人們的判斷,擾亂人們的思維,加之自媒體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虛假信息的傳播很容易引起社會負面效應。而大學生作為傳播主力,其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做事有時不太穩重,缺乏理性和慎重思考,很可能成為傳播虛假信息的主要力量[9]。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規定,對于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可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罰款。大學生無意識的玩樂和幫發行為都可能造成虛假信息的傳播,觸犯法律。例如,2021年11月,西安一學生為拍劇本博關注,利用微博賬號發布涉疫虛假信息被查處。2022年11月,與深圳大學有關的“深大幫幫”自媒體賬號未經證實發布深圳大學一女生舉報投稿,引起不少學生關注,但最終經核實,發現內容不實,編造及傳播謠言的同學被按照校規校紀進行了嚴肅處理,深圳大學也對涉事自媒體賬號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通過對大學生自媒體運營現狀的梳理,筆者發現現有治理措施和相關制度也存在局限,須采取措施改進。筆者將措施歸納為“三化”,即深化、細化和優化。
(一)深化:使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大學生之心
關于“你了解自媒體運營的相關法規嗎”這一問題,問卷調查研究顯示,答案為“非常了解”的大學生人數為10,占比8.4%;答案為“了解一些”的大學生人數為22,占比18.5%;答案為“不太了解”的大學生人數為60,占比50.4%;答案為“完全不了解”的大學生人數為27,占比22.7%。由此可知,在運營自媒體的大學生中,大部分大學生對于自媒體運營相關法規的了解程度不足,前文某公司一實習生用微軟雅黑和盜版PS事件、大學生博主“暗廣”事件也能印證大學生法律意識和媒介素養的不足[10]。
針對該問題,自媒體平臺可羅列相關法律知識,規定在運營自媒體前必須學習。此外,法律教育工作者應發揮引導作用,可通過微博、抖音、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開展法治教育,為大學生普及與自媒體運營相關的法律知識[11]。當前,一些法律工作者與時俱進,運用自媒體為大眾科普法律知識,獲得良好效果,如抖音平臺的“法律哥說法律”、小紅書平臺的“徐淺魚”等。其他法律工作者也應緊跟時代潮流,精準把握大學生這一網絡主體,運用自媒體平臺宣傳法律知識,讓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大學生之心[12]。
(二)細化:實現立法語言的明晰化
關于“你認為自媒體運營相關的法律存在什么問題”,數據顯示,在了解自媒體運營相關法律法規的大學生中,有13名大學生認為存在語言抽象、模糊的問題,占比40.6%;有5名大學生認為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問題,占比15.6%;有31名大學生認為存在缺乏量化的侵權后果的問題,占比43.8%。
就目前與自媒體相關的法律規定來看,法律語言較為抽象、模糊,如“可識別性”“虛假”等,這些模棱兩可的詞語給予法官和行政部門較大裁量權,容易造成大學生的理解偏差[13]。 此外,立法語言的針對性不夠強,缺乏對法律后果標準的計算。如在字體下載問題上,許多用戶在未經原創作者授權情況下,在商業領域擅自使用他人原創字體[14],這種行為會給著作權人產生損害,但損害程度有多大,侵權嚴重性以什么樣的標準判斷,法律未明確規定。這也給大學生了解法律并納之于實踐帶來困難。因此,國家應完善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明確侵權邊界和侵權后果劃定標準,有效規范運營行為。
(三)優化: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規制標準
對于“你認為是否應該為自媒體設置獨特的規制標準”這一問題,數據顯示,運營自媒體的大學生中,有97人認為應當,占比81.5%;有22人認為不應當,占比18.5%。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應當為自媒體設置獨特的規制標準。通過對現有法律法規的梳理可發現,對于自媒體的規制多使用的是傳統標準,并無專門的規制法律和規制標準,大多數相關條例散見于憲法和規范互聯網的法規中。
但自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自媒體的互動性更強,網絡環境更加開放,語言環境相比現實世界有較大出入,產生的問題也更具特殊性,因此國家應針對自媒體產生的特殊問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規制標準,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自媒體運營環境[15]。
本文以大學生自媒體運營的現狀為出發點,總結大學生自媒體運營出現的失范行為和法律法規存在的局限性。未來,對自媒體運營的規制應朝著深化、細化、優化的方向發展,多措并舉,增強大學生自媒體運營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鑫.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及其對策建議[J].網絡空間安全,2023(3):15-19.
[2] 龔偉,康潔茹.大學生運營自媒體法律風險及其防范制度[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2):1-5.
[3] 劉燕娜.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法制博覽,2022(32):144-146.
[4] 李衡.法治視域下自媒體平臺信息傳播的規制路徑探析[J].法制博覽,2019(27):236.
[5] 吳玉霞.自媒體法律規制的現狀、問題與完善對策[J].傳媒,2016(4):89-91.
[6] 馬東升.網絡購物中消費者知情權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7] 王麗君.自媒體軟廣告的規范治理研究[J].新聞世界,2019(1):86-88.
[8] 王旭峰.當代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及對策研究:以廣西桂林部分高校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9] 宋敏.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7.
[10] 張振.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研究[D].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22.
[11] 陸建武.新傳播語境下自媒體宣傳普法的趨勢、問題及創新[J].中國司法,2021(6):65-70.
[12] 孫利華,楊竹青,郭春曉.高校自媒體安全可控性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14):165-166.
[13] 劉虹.我國自媒體廣告法律規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9.
[14] 易夢雄.字體的版權保護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
[15] 王凱.論自媒體的法律規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蔣昀芳,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