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學概論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凸顯新聞學概論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精神發揮積極作用。文章通過分析新聞學概論課程任務設計的內容,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的影響。研究發現,新聞學概論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來完成。課前側重于資料收集和自主預習,課中通過學前反饋、課堂提問、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和總結升華完成課程任務,課后任務包括理解運用、達標反饋和全面評價三個部分。在課程任務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自然地實現“知識的傳受”與“價值的引導”;創建教學資源、開展小組辯論賽,便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互相學習,逐步提高專業水平;讀新聞—評新聞制度、專業比賽,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實踐能力;校內外實習,助力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感受真實媒體環境,為就業打下基礎。任務驅動教學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新聞學概論;課程任務;教學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49-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武漢晴川學院一流本科課程(“線下一流課程”)“新聞學概論”研究成果,項目 編號:YLKC202308
新聞學概論是為大一新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經過多年的摸索,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進行課堂互動。但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課堂缺乏活力、實踐環節薄弱、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等,既忽略了新聞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也不適應媒體對畢業生的需求,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1]。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主動建構探究、實踐、運用的學習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而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入新聞學概論教學中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983年,印度教育學家普拉布(Prabhu)正式提出“任務驅動教學”的概念,并在教學大綱中明確將任務設計列為主要的教學活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由教師根據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任務,采取演示或講解等方式,給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最終完成相應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2]。任務驅動式教學最根本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一)任務是課堂教學的主線
教師依據學生的學情、認知水平設置難度適中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消化知識。在指導學生的同時,教師要注重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切勿設置答案唯一、刻板的任務,應利用有限的任務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
(二)教師主導課堂教學
教師在運用任務驅動法進行課堂教學時,很大程度上要由“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3]。比如教師在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后,組建團隊進行合作探究時,小組成員的分工是否均衡、討論話題是否圍繞學習任務以及學生在探究學習時遇到的困難等,都要求教師較好地把控課堂氛圍、節奏,使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三)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任務驅動法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有目的地主動搜索資料,探究問題,并在探索過程中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既能高效完成教師在課堂上發布的任務,又能不斷積累經驗,后期面對類似問題時能夠運用前期積累的經驗和方法解決。
新聞學概論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任務設置,凸顯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發展性[4]。課程任務設計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課前任務主要包括自主預習,課中任務包括讀評新聞、思政導向、課堂提問、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總結升華六個部分,課后任務包括理解運用、達標反饋、全面評價三個部分(見圖1)。教師在設計任務之后,采用多媒體演示或講解的方法,給出任務完成思路或是完成任務的方法或具體操作步驟;若是任務較為復雜,可以將任務劃分為若干個子任務來完成[5]。

(一)巧妙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新聞學概論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課程教學,蘊含豐富的思政內容,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具有明顯優勢[6]。在課程設計中可將思政思想貫徹到新聞學概論的課堂提問、討論辯論、隨堂練習、課后作業、畢業論文選題和撰寫等過程中,自然地實現“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導”。如講解新聞宣傳、新聞輿論時,可以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宣傳、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讓學生提前閱讀《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等相關著作以及系列講話,更好地理解新聞、宣傳和輿論之間的關系,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7]。
(二)創建教學資源
1.建設好新聞學概論移動學習平臺——新傳大課堂
新傳大課堂是專門為該課程打造的微信公眾號,目前關注師生近2000人。新傳大課堂的板塊設計、前期資料已經上傳完畢,教師只負責方向性的引導和審核,運營工作主要由學生負責,如公眾號文章的發布、作品上傳、排版、剪輯和美圖等都由學生完成,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建設課程二維碼
除了公眾號新傳大課堂,該課程還創建了新聞學概論的二維碼資源庫,分別是:課件下載、課前閱讀和課后練習。這些資料均會在上課前一天發給學生,便于學生下載和存儲,也有利于課后作業的批改和登分。
(三)建設讀新聞—評新聞制度
新聞學概論2個班,共計80人。5人一組,分為16組(教學周正好16周),實施分組教學。讓2個小組的學生提前一天搜集好新聞客戶端、門戶網站、微博或紙媒上的新聞報道,每組各選1篇(共2篇),并打印出來。課前拿出10分鐘,讓2個小組分別派代表播報新聞,播完后請同學們分析該篇新聞報道具備哪些價值要素、導語的寫作方法、導語有幾要素以及在日常報道中該如何做好新聞選題或新聞策劃等,讓學生主動思考、尋找和探索答案。比如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甄選了人民日報、湖北日報、武漢晚報這三個不同層級報紙的頭版,引導學生分析媒介定位與版面組合的關系;再如針對突發性新聞,選擇一段時間內門戶網站、微博、客戶端的新聞報道,分析不同媒體面對同一新聞議題的處理方式,用這種直觀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新聞學的情景之中。
(四)堅持小組辯論賽
小組辯論賽踐行翻轉課堂的相關理念,引導學生運用新聞學理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8]。比如講新聞真實時,組織學生辯論“眼見為實還是眼見為虛”;學習新聞價值時,組織辯論“同意娛樂至死或反對娛樂至死”……小組辯論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進取和好勝心。從最開始的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后來學生自己組織,一步一步完善搶答規則、評分細則等。這個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還鍛煉了學生組織協調、團結互助的能力[9]。
(五)積極參加專業比賽
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比賽,檢驗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實現以賽促學。目前學生可以參加的專業比賽有“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這些比賽涉及本門課程中學到的新聞真實、新聞價值、職業道德素養等知識,通過學科競賽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在2023年第15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有12組學生作品獲獎,其中學生作品《讓時光停留 保留你的美》獲得國家級三等獎、《咖位,與美好生活相伴》獲得省級二等獎。另一組成員的文章《抖音短視頻大學生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研究》成功發表在《新聞研究導刊》上。以競賽為依托,通過團隊項目實踐,鍛煉學生在協作中的角色意識;拓展學生思維,促進知識融合與交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創新解決方案[10]。
(六)強化校內外實踐
實踐教學是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把校內外實踐作為必須完成的課程任務布置給學生,會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的能力[11]。在教師的鼓勵下,大部分學生進入新媒體中心、廣播臺、《新聞視界》等校內媒體實習;支持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國家主流媒體實習;鼓勵學生積極開設抖音、頭條、小紅書、B站等平臺賬號,做到快速選題、追蹤熱點、打造良性粉絲互動社群,熟悉新媒體運營規則,并逐步變現等。通過實踐,學生對新聞學概論課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習也更自信和從容。
(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
任務驅動法通過教師給予知識、分配任務,在創建的小組中討論完成任務,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12]。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通過課堂提問、辯論討論、課堂練習、課后比賽和校內外實習,不斷提高學生主動查閱資料、團隊合作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不斷進步,尋找專業發展空間。無論學生未來是考研還是就業,這種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精神都會讓學生受益終身。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內心情感、各類觀點得到了充分釋放和碰撞,也有助于他們專業知識的獲取和人格發展[13]。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
主動探究的任務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想再次參與其中的積極性[14]。新聞學概論課程開設于一年級,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專業基礎薄弱,不敢在公開場合表達觀點,半個學期過后,不同小組成員之間的唇槍舌劍讓人欣喜不已;畏懼拍攝和剪輯的小白,逐漸成為校內媒體的中堅力量;積極大膽參加校外比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熱情和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思維
新聞學概論課程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如讀評新聞、拋出論題辯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形成觀點[15]。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如打造公眾號,讓學生自主運營,自己想辦法吸粉并增強粉絲黏性。定下明確的半年目標,課程結束公眾號必須變現成功,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加學科競賽,作品想要勝出,從選題、思路、文案到拍攝、剪輯都需要與眾不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新聞學概論課程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學生課堂滿意度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得到較大鍛煉和提升。截至2023年2月,學生在校內外媒體發表文章100多篇,90%以上的同學運營有自己的賬號,其中不少同學已實現變現;由學生主導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新傳大課堂,訂閱人數近2000,發文200多篇,其中原創文章168 篇。實踐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養,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是適合本專業學生的課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聶志騰.論網絡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專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J].西部廣播電視,2019(3):56-57.
[2] 張阿維.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啟示[J].傳播力研究,2018(8):197-198.
[3] 董小玉,金圣堯.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J].當代傳播,2019(6):48-51.
[4] 王海迪.旅游類本科院校關于《新聞學概論》的教學改革與特色建設[J].新聞傳播,2018(15):38-39.
[5] 李巖,楊麗娜,張聰.“兩微一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之任務研發與設計[J].今傳媒,2018(4):52-53
[6] 成曉麗.基于馬新觀的新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J].新聞世界,2023(1):51-52.
[7] 陸學莉,繆章艷.應用型高校新聞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3):42-45.
[8] 王娟.當代新聞理論教育訴求的思考:談基于理論與實踐互動中的創新教育模式[J].青年記者,2017(33):95-96.
[9] 陳波.基于實踐教學的傳媒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新聞世界,2020(6):48-49.
[10] 李莉.網絡化關系視角下《新聞學概論》課程優化探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149-153.
[11] 李瑋,朱章明,周新茂,等.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高等學刊,2023(24):53-56.
[12] 鄭科紅,王立新.成人教育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8(11):87-89.
[13] 張盼盼.新聞采寫課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J].青年記者,2017(27):104-104.
[14] 程莎靜.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2):97-98.
[15] 張林賀.新聞采寫課核心任務驅動教學法研究[J].青年記者,2019(7):97-98.
作者簡介 賈凌云,講師,研究方向:新聞業務、新媒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