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大學生成才、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聚焦且改善大學生“社恐”現象是提升大學生社交水平的有效途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部分高校采取線上授課的方式,由于網絡的非接觸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互動性提升,但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變少,這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社交恐懼心理,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山西某高校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網絡授課和線下授課情景中大學生的社交活動情況,了解不同情景下的大學生“社恐”的特點,并從教育模式、校園文化、政策傾斜、心理健康教育幾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社交策略。研究顯示,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應對網絡授課的社交策略的研究,可以較好地彌補傳統線下教學以及線上教學的不足,提升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本研究為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社交恐懼心理的緩解提出合理的建議,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于對大學生的教學管理。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授課;社交恐懼;心理健康;社交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5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計劃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絡授課對大學‘社恐’現象的影響及有效應對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W256;2023年度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第一批校級科學研究項目“網絡授課對大學‘社恐’現象的影響及有效應對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20230110
近年來,“社恐”從一種特殊的精神疾病發展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青少年亞文化,在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度比較高。“社恐”為“社交恐懼癥”的簡稱,主要表現為害怕在公眾場合中被人盯著看、害怕丟臉、害怕尷尬,并伴隨著持續的恐懼和焦慮,是青少年群體中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1]。
近年來,自稱“社恐”的大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同時與傳統界定存在差異性,表現出群體性特征。《中國青年報》一項關于大學生“社恐”的調研指出,80.22%的被訪大學生屬于輕度“社恐”。當前,“社恐”成為很多大學生的日常狀態和文化象征,與其最初的臨床心理定義存在較大的不同[2]。
“社恐”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社交交往,這與他們所肩負的責任背道而馳,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群體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不僅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且給學生后續的身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不便[3]。
因此,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應對網絡授課的社交問題及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策略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社恐”大學生的工具性
大學生用“社恐”一詞來表達當即感受或者以此達到某種目的。具有“社恐”特征的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比較活躍,在現實生活中則比較抗拒特定的社會交往[4]。對網絡民族志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自稱“社恐”者的存在。在實際社交活動中,具有“社恐”特質的大學生會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進而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意志。此外,一些大學新生也會事先聲明自己是“社恐”,以免參與后續相關活動。
因此,“社恐”是當前的一種新型文化工具,容易被大學生自覺納入自我形象管理系統,同時還作為一種逃避現實和特定社會活動的手段,這種“社恐”與傳統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癥”大相徑庭。
(二)“社恐”大學生的表演性
把“社恐”人群看作社會交往能力差的人群是不合適的,“社恐”展現出來的特點具有表演性。簡言之,此類人群并非有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恐懼癥”,只是按照自身的實際需求在具體情境中將“社恐”表現出來,且這種表現具有動態性[5]。在社交活動中大學生表現出了商務活動的異化,“社恐”只是他們社交活動特征的一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社恐”已經從一種與社會能力水平密切相關的亞文化變成了一種情景化的戰略選擇。
(三)“社恐”大學生的脫嵌性
盡管“社恐”是一種比較積極的自我展示,但是,也應該認識到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簽的大學生,實際上是被貶低了的亞文化群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征。產生脫嵌現象的原因是部分大學生的適應能力緩慢,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融入社團生活,從而導致了他們在社團中的異化。面臨人際關系上的困境時,大學生習慣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以回避社交互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自身的“社恐”特征,這極易產生系統性脫嵌性的危險[6]。
被貼上“社恐”標簽的大學生很難被室友等人所了解,因此,他們在參加班委選舉、參加社團等校園生活時很可能受到排擠。有的學生甚至會避免與陌生人接觸,拒絕參與校園活動,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造成了雙重排擠,這使得“社恐”大學生的大學生活陷入了系統的脫嵌困境。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其被統稱為“信息節點”,這使得新媒體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7]。從媒介和受眾兩個角度來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有以下幾種。根據發送消息時是否限制接收消息的對象,可以將其劃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根據消息節點所發布的消息種類和轉發權限的大小,可以將其劃分為樹狀轉發和網狀轉發。可以看出,與大學生社交互動有著緊密聯系的是封閉的網絡新媒介和開放的網狀媒介。
在不同的新媒體溝通方式下,大學生對社會的畏懼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并不害怕和別人交流,只是害怕和別人面對面交流,所以網絡交流成為人們逃避現實生活的重要途徑,成為導致許多大學生社交恐懼的重要因素。相關調查結果表明,43.6%的大學生對社會交往沒有完全畏懼,但對社會交往的非接觸性更感興趣。線下的社交活動范圍比較小,受他人目光、觀點的限制,而線上的社交活動則比較自由,也相對輕松[8]。
許多大學生認為,在網絡社區,他們不用害怕被認識的人找到,也不用在乎別人怎么看他們,這使得社會交往更加容易,也減輕了他們的社會壓力。匿名社交軟件并不會限制接受對象,進而緩解了大學生在面對特定的信息接收對象時的壓迫感、自卑感和驚慌失措感[9]。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學生除了上課之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網絡上。
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年輕人沉迷于各種電子產品,被新媒介所吸引,缺乏對人際關系的關注,這加深了他們的社會恐懼感。這樣的社會交往方式不僅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挫,也對學生后續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采取了封控措施,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無法與同齡人面對面互動,日常生活幾乎離不開電子產品。不少大學生表示,網絡社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面對面社交的焦慮和恐懼。但長期看來,線上社交會使面對面社交邊緣化,整體而言,不利于緩解大學生的“社恐”情況,甚至可能導致“社恐”加重。正如Morrissette博士所指出的,缺乏恐懼的環境意味著焦慮的兒童和青少年不需要面對恐懼,這可能會進一步放大和強化他們的恐懼。過去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機的使用與社交焦慮有關,手機使用時間越長焦慮程度越高[10]。特別是疫情放開后,隨著許多學生返校,包括社交焦慮在內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癥狀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
相關研究發現,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已成為常態,盡管線上教學以其獨有的優勢滿足了特殊時期的學習需求,但也存在弊端,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群體出現了過度依賴網絡而脫離客觀現實、學習適應性不足、焦慮加劇等問題,這不僅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11]。
(一)重視“網絡授課+線下授課”的高效融合
“網絡授課+線下授課”的高效融合,不僅能夠實現對傳統線下授課方式的補充,而且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較強的助力作用。教師可以錄制慕課資源,并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后觀看,預習某部分的知識點,完成課程后及時復習。此外,教師還需發揮網絡授課的優勢,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綜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愛好、專業情況等,推出針對性強的線上課程。學生可以在線上充分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及經驗,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因面對面交流而出現的“社恐”心理,對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有較好的幫助[12]。
(二)豐富校園文化,培育現實社交文化
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社會活動匱乏,參加學生會和團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充足的情感寄托和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性格較內向,卻希望擁有更大的交際圈,尋找情感寄托和歸屬感的學生對自媒體網絡社交的依賴性比較強。所以,新媒體時代,在大學生提升社交能力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推出更加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閱歷,增進其對社會現狀的了解。為了避免學生過于沉迷社交網絡,從而被限制在狹隘的精神世界中,高校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鼓勵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提升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13]。例如,為學生提供社團活動、演講比賽、知識技能比賽等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避免“社恐”情況出現。
(三)制定媒介政策時應考慮大學生身心健康
在制定傳媒政策時,應以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基礎,發揮其價值導向作用,引導他們更多地參加實際的社會交往活動。在認知方面,要對新媒體、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關系和功能進行引導;在行為方面,應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真實的社會交往,面對面地進行社會交往;在心理方面,應充分了解新媒體對社會交往的有利與不利影響,降低大學生對新媒體交往的依賴性[14]。
(四)構建基于健全的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新媒體與大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大學生對新媒體產生了較強的依賴。因此,學校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定期對大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解決社交恐懼等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學習人際交往知識,和他人形成融洽關系,甚至從心理層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個體內耗與恐懼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學生的自我保護教育[15]。上述健康教育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社交恐懼的認知,真正改善“社恐”問題,使其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
“社恐”是當前高校學生一種常見的狀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媒體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深度參與,對人們的生活空間、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恐”問題不能僅僅用“偏差行為”、亞文化來定義,要把它看成數字化社會背景下青少年社會心理變化與社會關系異化的體現。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社交問題進行分析,并對網絡授課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以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冉杰俊.微信傳播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評《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6):113-115.
[2] 劉靜.多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評《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嵌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1):124.
[3] 嚴然.基于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評《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4):136.
[4] 徐翔,楊航宇,徐舟爽,等.社交網絡的情緒波動周期性及應對策略:基于新浪微博樣本的大數據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1(8):22-32.
[5] 黃青燕.校園社交網絡傳播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特點:推薦《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校園社交網絡傳播圈研究》[J].新聞記者,2022(2):97.
[6] 張少華,桑標,江凱,等.社交焦慮大學生情緒調節靈活性:情緒內容對策略選擇和使用的影響[J].心理科學,2021,44(3):633-641.
[7] 張金健,李桂莉,陳紅.大學生社交恐懼與網絡成癮關系的追蹤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36(9):805-809.
[8] 溫欣,王曉恬.大學生“社恐”的群體性特征、歸因及引導策略:基于結構化理論視角[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3):43-51.
[9] 楊景然,李忠誠.面對“社恐”學生,輔導員老師該怎么辦?[J].心理與健康,2022(12):34-35.
[10] 楊雨婷.新媒體視域下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167-169.
[11] 周佳寧.當代中國大學生“社恐”問題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J].大學,2023(13):177-180.
[12] 富浩,李蒨.高職學生“雙面”社交失衡的危害及化解對策[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4(6):56-60.
[13] 王水雄.當代年輕人社交恐懼的成因與紓解[J].人民論壇,2021(10):38-40.
[14] 謝蝶.從現實“社恐”到虛擬“社牛”:新媒體對大學生社交恐懼的影響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1):19-21.
[15] 常藝萱,田小彪.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分析:以三亞市某高校學生為例[J].大學,2023(17):9-12.
作者簡介 王雅琴,助教,研究方向:學生心理、社會心理、消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