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人人都是創作者,人人都是發言人”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各類自媒體平臺成為大學生的常駐地,而自媒體時代“娛樂至上”“虛無主義”等不良風氣嚴重沖擊大學生公共精神中對“公共”的關心、關愛和尊重,一些大學生在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以及交往行為等方面出現偏差。因此,在自媒體時代,探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內涵是指大學生在網絡中將個人狹隘的眼界和個人功利化的目的轉向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對公共事業的關注和參與,著重強調大學生在網絡中關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重視承擔責任,其實質是公共理性,以公平正義為追求,以公共意識、公共關懷和公共參與為內容,它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進步和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但自媒體時代一些大學生在公共理性批判精神、維護公共利益以及參與公共議題等方面存在不足,其公共精神正面臨挑戰。如“喪文化”以自媒體平臺為載體,解構大學生的理性批判精神;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觀念盛行,無視公共利益;部分大學生交往行為封閉,無視公共議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碎片化,意識形態權威性被解構;圈層化阻隔,公共精神傳播力被削弱;資本化驅動,信息權力被遮蔽。這三者共同阻礙了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為此,文章從三方面著手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即榜樣示范:網絡“意見領袖”與同輩群體共同發力;實踐育人:線上與線下同頻共振;理性交往:理性認知與不斷突破有機交融。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公共精神;現代化;公共理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5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及引領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JSZ0159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內涵是指大學生在網絡中將個人狹隘的眼界和個人功利化的目的轉向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對公共事業的關注和參與,著重強調大學生在網絡中關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重視承擔責任,其實質是公共理性,以公平正義為追求,以公共意識、公共關懷和公共參與為內容,它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進步和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1]。
自媒體的發展的確給大學生的生活和交往帶來極大便利,促使其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交往方式的多樣化,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下,自媒體與商業資本相結合,對網絡文化和大學生群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首先,“喪文化”以自媒體平臺為載體,解構大學生的理性批判精神。“葛優躺”“悲傷蛙”等“喪文化”以洶涌的信息浪潮為載體,滲透進大學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朋友圈、QQ空間等網絡平臺中充斥著大學生對“喪文化”的認同和向往,折射出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漠視態度。大學生對“喪文化”的認同源于網絡空間中不恰當的主流價值觀引導方式,由于過分強調正能量,大多文化作品浮于表面,缺乏邏輯內涵和深刻意義,造成主流文化產品的失語。
其次,自媒體時代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觀念盛行,無視公共利益。葉飛認為,個體私利主義是個體主義和私利主義雜糅在一起的“產物”,它充斥著各種自私行為,導致個體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2]。自媒體平臺的虛擬性、門檻低等特征加劇了大學生的個體私利主義觀念,引發了一些不道德行為。隨著追星文化的興起,大學生“護犢意識”愈演愈烈,引發侵犯他人名譽權的違法行為,如使用侮辱性語言、捏造事實,這種失范言論升級的現象是大學生公共意識缺失的表現,嚴重擠占了網絡空間中的公共資源。
最后,部分大學生交往行為封閉,無視公共議題。自媒體的發展給大學生交往帶來極大的自由和便利,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新的生存樣態。作為解脫的自由并沒有帶來青年自律主體的深化,反而因為數字交往而陷入異化,與自己、與別人都變得疏遠起來,人重新回到了一種焦慮與陌生化的狀態[3]。這種陌生化的交往狀態使大學生逃避社會交往,無視公共議題,沉浸于自己的小圈層中與外界隔離,公共生活空間逐漸萎縮。大學生渴望在“熟人”圈內獲得身份認同,滿足私人需要,以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和落寞感[4]。
(一)信息碎片化,意識形態權威性被解構
信息碎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發聲造成沖擊,使網絡空間中對意識形態的傳播由理性、崇高、責任向情緒化、低俗、盲目轉變,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被解構于無形,大學生公共理性的培育變得難上加難。首先,信息碎片化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傳統的傳播范式,碎片化信息肢解了主流公共精神傳播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只是零星隨意拼湊起來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缺乏,致使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缺乏理論武裝。其次,碎片化信息造成大學生認知思維的膚淺化,缺乏對某一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大量碎片化信息使得大學生注意力分散,對問題的理解單一化,缺少從宏觀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這種碎片化信息構建的碎片化認知模式,無法使大學生完整而準確地把握公共精神的內在意義。最后,碎片化信息容易引起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偏移,削弱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自媒體時代,一些網絡大V為了博取受眾眼球,制造熱點,提升關注度,不惜斷章取義,以個人私密事件為載體,以小見大[5]。一些政治謠言、虛無歷史的內容更是試圖否定和顛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影響極為惡劣[6]。
(二)圈層化阻隔,公共精神傳播力被削弱
“圈層化”具有較強的排他性,外部信息和價值觀很難進入圈內,因為其建構的前提是具有相同志向和旨趣的人通過“邀請”和“準入”的方式達成關系[7]。對于其他圈層中的人則貼上“非我族人,禁止入內”的標簽。由于圈層文化的顯著差異,青年們往往只追捧、關注自己圈內的熱點,只停留于圈層內部的舒適區中,使得“圈里人”與“圈外人”經常無法互相理解[8]。這往往導致圈內人員固守已有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認知,長期的沉淪不僅導致信息繭房的出現、認知和思想的膚淺化,而且會導致對現實社會的排斥,對公共交往的漠視。同時,由于網絡圈層的封閉性,圈內“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更高,這很可能會造成“當成員表達的事件、思想觀點受到群員廣泛歡迎時,就會積極參與并越發大膽表達和擴散;而當發覺某一思想觀點無人理會,或遭成員群起攻之,就會保持沉默”的現象[9],圈內持少數意見者被多數意見者排斥,從而陷入沉默狀態,這不僅會造成真理性言論無法發聲,而且也容易引發非理性行為。
(三)資本化驅動,信息權力被遮蔽
信息是一種有力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的武器[10],自媒體時代出現了一種無形的權力,即信息權力,其是指通過獲取海量信息而形成的隱性、具有操控性的權力。資本操控下的信息權力忽視對“公共善”和“公共價值”的追求,無視政治信仰,它讓人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陷入“個人私利”中無法自拔。以追求資本為主要目的的自媒體平臺,缺乏對大學生正確政治信仰的引領,無論是視頻創作還是文章寫作,都是為了獲得可觀的流量。在資本操控的影響下,人類善于偽裝,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的主要存在,一些人也善于“偽裝術”,并延續到現實生活中。如對任課教師僅僅保留面上的尊敬,背后對其進行詆毀和污蔑;一部分活躍分子表面上維護班級團結,背地里拉幫結派等,這為部分大學生的“精致性”奠定了基礎。在資本的誘使下,長期輸出有爭議的私密話題,漠視主流媒體,則會加劇大學生的利己行為。
(一)榜樣示范:網絡“意見領袖”與同輩群體共同發力
所謂“意見領袖”,是指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施加一定影響的中介角色[11]。在大學生群體中,首先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識的“意見領袖”,鼓勵其在網絡社區中主動發聲,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其他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良性發展,實現“自凈化”的社區治理。其次,加大對同輩群體中榜樣人物的宣傳力度,提升其對大學生的引領力和影響力。高校要利用好本校自媒體平臺,加大對榜樣人物的宣傳力度,通過對榜樣人物道德精神、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宣傳,讓大學生感受到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社會價值,感受公共理性精神的魅力所在,從而喚起大學生對公共精神的共通感,逐步增強其公共意識,發揚公共理性精神,在網絡空間中形成榜樣自覺[12]。最后,構建立足自媒體社交網絡的師生朋友圈、情感共同體,營造良好的交流交往氛圍。在熟人社會中,即使存在爭論觀點,人們在多數情況下也表現出相互傾聽的態度,從而維持社群中的和諧狀態。這種良性的交往互動正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關系及其交往模式。因此,在網絡空間中,要構建以情感為基礎的關系圈,避免非理性行為的產生。
(二)實踐育人:線上與線下同頻共振
自媒體時代,高校要積極拓展大學生的公共生活空間,為大學生公共理性精神的提升開辟土壤。首先,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增強其協作意識和合作精神。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使大學生沉浸于“娛樂”中無法自拔,忽視了社會責任和現實交往能力。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團活動,是拓寬大學生公共生活空間的重要舉措。在社團活動中,大學生可以相互協商,相互包容,從而有利于寬容、諒解、協商等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形成線上公共精神。其次,鼓勵大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提升對自身價值的認知。一方面,可以將大學生的真知灼見納入管理中,確保管理理念的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管理,培養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精神,可以帶動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參與熱情和參與行為,促進其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形成。最后,高校要積極創辦校園文化活動,鍛煉大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現實生活中精神文化產品的缺乏導致大學生轉向網絡空間,尋找情感寄托和歸屬感[13],因此,高校要積極拓寬大學生公共生活場域,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三)理性交往:理性認知與不斷突破有機交融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要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性認知,主動打破圈層,提高交往資質。一方面,保持理性認知,發揚公共精神。哈貝馬斯指出,交往理性要求人們在可理解性的話語交往基礎上達到交往的平等性、真誠性和正當性[14]。平等性意味著參與網絡交往的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存在,因此在虛擬交往過程中,應該秉承“謙遜、包容、理解”的原則和態度,發揚公共精神;真誠性意味著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需要坦誠相待,分享彼此的認知和體驗,所以在交往過程中,雙方要以真誠為原則;正當性意味著網絡交往是以構建良好的網絡空間秩序和網絡道德體系為目標,它需要交往者采用正當、合理的方法進行交往,相互尊重,坦誠相待。因此,大學生要以網絡參與的正當性為準則,理性交往[15]。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勇于突破網絡圈層,構建新的圈層生態。圈層固化導致“信息繭房”的出現,長期的信息閉塞導致大學生逐漸墮化,不僅思想落后、認知短淺,而且對現實世界感到無所適從。大學生要有突破圈層的意識,主動構建新的圈層生態,例如,以保持身體健康為目的加入“運動圈”,以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為目的加入“讀書社”等,在構建新圈層中不斷發展和提升。
自媒體時代,探討大學生公共精神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公共意識、公共關懷,促進公共參與,對時代新人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亞琴.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職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43):71-73.
[2] 葉飛.公共參與精神的培育:對“唯私主義綜合癥”的反思與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18-24.
[3] 陳瑞華.青年群體的信仰迷失與回歸:私人生活空間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0(2):100-106.
[4] 陳鳳嬌.個體化視域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42(7):126-129.
[5] 李鮮艷,李赟.新時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困境:基于個體化的挑戰[J].現代職業教育,2023(14):78-81.
[6] 聶智.自媒體領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構[J].紅旗文稿,2018(6):11-13.
[7] 葉荔輝.高校“網絡圈群”輿論引導的困境及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5-138.
[8] 鄭欣,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網絡語言的圈層化傳播研究[J].新聞界,2019(7):25-36.
[9] 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董祿,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0-52.
[10] 劉英杰,徐菲.自媒體時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脫嵌與多維構建[J].廣西社會科學,2019(2):49-55.
[11] 梁杰,金飛.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路徑探討[J].廣西教育,2020(39):33-34.
[12] 周源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社交的特征分析及引導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31-134.
[13] 李鮮艷,李赟.新時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困境:基于個體化的挑戰[J].現代職業教育,2023(14):78-81.
[14] 張波,陸滬根.從榜樣教育到共同體精神培育:社會道德教育模式的轉變:以“最美現象”為例[J].中州學刊,2016(4):95-100.
[15] 劉春朝,劉辛夷.“個體化生存”語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認同與培養[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81-84.
作者簡介 路巖,助教,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