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和效果面臨新的挑戰,探究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進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從定義分析到影響剖析,再到有效性策略探索的方法,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研究原則,從提出大眾傳媒的定義入手,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展現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影響,進而提出能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的策略,如提高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以各方力量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旨在培養出具有較高政治素養的大學生。
關鍵詞:大眾傳媒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傳媒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8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心理健康與學習素養評估室”研究成果
高校在傳授學術知識的同時,還須注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這對培養出大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作出重要貢獻具有重要意義[1]。而傳媒作為輿論引導的重要力量,不僅可以起到宣傳、教育和引導的作用,還能夠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研究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十分必要[2]。
大眾傳媒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通過各種媒介形式向廣大群眾傳遞信息、知識和文化。它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多種傳媒形式[3]。大眾傳媒以其信息的廣泛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面向廣大群眾、具有互動性以及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等特點而被定義。它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人們獲取信息與知識、了解社會動態、享受文化藝術的主渠道之一。
(一)覆蓋面廣
大眾傳媒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形式,能夠覆蓋到廣大的受眾群體,包括大學生群體[4]。這必然使得更多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能夠輻射大學生,擴大了信息的覆蓋范圍。
(二)傳遞迅速
大眾傳媒以其快速、及時的特點,能夠第一時間將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的知識傳遞給大學生。無論是新聞報道、專題討論還是政策解讀,都可以通過大眾傳媒迅速呈現給大學生,幫助他們及時了解社會熱點、政治動態和相關政策,從而加深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認知[5]。
(三)形式多元
大眾傳媒多樣化的媒體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多元,易于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例如,運用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通過小視頻、圖片和文字報道讓大學生直觀地了解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從而提高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6]。
(四)互動性強
大眾傳媒在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同時,也提供了各種互動平臺,如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7]。通過這些平臺,大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某一知識點的討論和互動中,在與其他大學生及相關專家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信息過載
當今社會,大量的信息不斷以各種形式涌向大學生,信息的多樣性和數量使得大學生很容易陷入信息過載的狀態,無法有效處理和篩選所接收到的信息。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價值,只能停留在表面——獲取和傳遞信息,無法形成系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8]。
(二)能力不高
受大眾傳媒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缺乏對媒體運作機制和傳媒倫理的了解,容易被媒體誤導或操縱。比如,部分大學生對于信息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不足,容易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受到偏見和錯誤信息的影響[9]。
(三)商業影響
大眾傳媒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經濟和商業利益的影響,追求高收視率、點擊量和廣告費用等。這使得大眾傳媒在選擇報道內容和呈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容易偏重呈現輕松娛樂的內容,忽略對信息深度和廣度的挖掘。商業化傾向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偏差,無法真正理解重要議題,甚至讓大學生對某些觀點形成片面和膚淺的認識[10]。
(一)提高大學生媒體素養
1.增設媒體素養教育課程
媒體在當代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增設相關的媒體素養教育課程,貫穿“大思政”格局,以培養安全思維為底線。首先,媒體素養教育課程可以讓大學生了解媒體的發展歷程和文化背景。通過學習了解媒體的歷史和文化,大學生可以對媒體的角色和功能有更清晰的認識。他們可以了解到媒體的社會責任、道德規范以及傳播原則,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能夠辨別出真實、客觀和可靠的新聞信息。其次,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應該包括了解新聞報道的原則和方法。大學生需要了解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他們需要了解新聞報道的基本結構和寫作技巧,以便能夠分析和評估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和價值。最后,課程還應該包括數字媒體時代的特點和挑戰,幫助大學生認識到數字媒體的廣泛運用對社會的影響。
2.鼓勵大學生學習媒體知識
首先,加強宣傳推廣。高校可以通過宣傳校內的媒體素養教育資源和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媒體知識的關注度。其次,舉辦講座和研討會[11]。高校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學者或資深從業者,舉辦關于媒體知識和媒體素養的講座和研討會。高校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電子書籍、學術期刊的訪問權限等。通過提供這些資源,高校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和研究感興趣的媒體知識。
3.增強大學生的新聞辨別力
在大眾傳媒環境中,多種渠道帶來了多元價值,給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帶來了極大挑戰,所以只靠課堂教學的力量遠遠不夠。為幫助大學生增強對新聞真實性的辨別能力,在國家層面,應該加強管理,塑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高校層面,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在教師層面,必須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全過程,掌握新媒體的技巧并巧妙運用,潤物無聲地進行教育、引導。另外,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組織新聞辨別與媒體批判培訓活動。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參加針對新聞辨別與媒體批判的培訓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可以學習到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新聞傳播的特點以及新聞媒體的角色等知識,培養自身對新聞報道的批判性思維和辨別能力。其次,引入真實案例分析。高校可以引導大學生參與真實案例分析活動,讓他們通過具體案例中的虛假信息和誤導性報道來認識這些問題的危害。最后,評估新聞來源可信度。高校可以教授一些評估新聞來源可信度的方法和技巧。大學生可以學習如何驗證新聞來源的可靠性、分析媒體機構的信譽度和專業性等,從而更好地辨別新聞報道[12]。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1.根據大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引入相應的教育內容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進”的要求,高校要提前了解大學生的興趣、關注點和需求。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與大學生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期望和關注的議題。首先,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引入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對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可以結合其專業特點,將思政教育內容與相關學科知識相結合,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13]。其次,針對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確保思政教育內容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教育內容上,可以選取一些與大學生生活和成長密切相關的話題,以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興趣,利用新媒體手段,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參與度。
2.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大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獲取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特別是高校教師,應多思考如何結合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在線教育平臺、虛擬實驗室等資源,通過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大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相關問題。也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大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多方力量參與,強化新媒體環境下教育的實效性
1.形成多方聯動模式
首先,高校可以通過舉辦系列活動來讓家長了解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邀請家長參與到教育過程中。高校可以利用節假日等精選部分政論片的片段,例如《輝煌中國》《中國式現代化》《將改革進行到底》等,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觀看,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就視頻播放的內容進行分析,形成家長-教師-學生聯動模式,加強學生的理論認知。這樣一來,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高校的學習情況,能與高校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高校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通過與社區組織合作,大學生可以了解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觀念和公共意識,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14]。最后,高校還可以與社會力量合作,共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與各方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建立專屬傳播渠道
首先,高校的官方網站可以成為大學生獲取思政教育內容的重要平臺。高校可以在網站上發布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新聞、活動信息、學習資源等,方便大學生隨時隨地獲取教育內容。其次,微信公眾號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專門的思政教育欄目,定期發布相關文章、案例分析、學習資料等,引導大學生關注和參與思政教育。在推送文章的同時,注重原創,針對某一話題進行全校征文,在經過嚴格評比后進行原文推送,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將課堂內容內化于心,還增強其自信。最后,高校還可以利用校園電視臺等媒體形式,制作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節目。通過電視節目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向大學生傳達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理念,提高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學習興趣。
3.積極開展媒體合作
首先,高校可以邀請媒體專家、記者等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15]。媒體專家可以給予大學生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內涵。其次,高校可以與媒體合作,提高社會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通過將思政教育活動納入媒體報道的范圍,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社會對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
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是一個復雜且重要的問題。需要高校、大學生和媒體共同努力,通過加強大學生對新聞真實性的辨別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并加強高校與媒體的合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以培養出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陳美麗,鄧澤球.大眾傳媒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GROW模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47-49.
[2] 華磊.大眾傳媒與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問題研究[J].活力,2022(12):175-177.
[3] 徐暢,張群.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2):106-108.
[4] 周政龍.西方“普世價值”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21.
[5] 張鈺.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42):97.
[6] 周瑩.大眾傳媒在農村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及創新: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0,41(10):2179-2180.
[7] 張佳銘.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分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20.
[8] 韓語.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9] 宋昀宜.分析新時代下大眾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智庫時代,2019(22):223-224.
[10] 王樂昌,姜瀚哲.媒介生態視域下強化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86-87.
[11] 蘇瑞星.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智庫時代,2018(28):113,115.
[12] 尹彩艷.大眾傳媒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育的影響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18.
[13] 艾青青.傳播學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8.
[14] 李慧敏.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J].才智,2018(14):176-177.
[15] 張壽香.基于大眾傳媒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8(10):48.
作者簡介 許繼榮,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