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應當從教育主體多元化、教育內容多樣化等角度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并積極引入新媒體,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創新力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主體等方面具有鮮明特點,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思政教育價值。在此背景下,文章圍繞“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整體要求,分析新媒體作為重要的教育工作實施路徑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應用與融合,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先進思想武裝自身,堅持改革與發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最終探索出以“三全育人”為指導思想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路徑。立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理論內涵,利用案例分析法、文獻研究法探討以抖音視頻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具體應用路徑,指出在利用抖音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及高校要結合校情校史確定立足點,探索多維聯動找準共鳴點,利用其極強的互動性把握育人導向。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三全育人”;高校;抖音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9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現狀和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sszsx11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當抓住新媒體帶來的發展契機,借助新媒體積極宣傳“三全育人”指導思想,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發展,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以及學生的政治素養。
(一)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發生變化
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1]。而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討論的是以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主體、信息發布和信息內容等方面具有鮮明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評論者,信息交流的便捷程度大幅提高。而在信息流通的同時,教育工作者也應注意到質量參差不齊的新媒體信息對學生思想造成的影響[2]。
第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具有即時性和短時性的特點。由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在信息交換和發布等方面突破了時空壁壘,因此信息發布更為及時,并且能夠快速引發用戶討論,獲得用戶反饋[3]。
(二)新媒體背景下的“三全育人”指導思想發展
在新媒體背景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指導思想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結合與解讀也出現了以下變化。
第一,在全員育人方面,新媒體時代強調公眾作為信息發布者和討論者的參與意義,這也間接促使社會、家庭等傳統教育模式下不受重視的力量參與到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具體體現為學校作為主體、家長作為學生生活的重要支援者和參與者、社會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環境,都參與到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當中,這也符合“三全育人”指導思想中全員育人的要求[4]。
第二,全程育人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應當具有系統性、體系化等特點,高校應當認識到思政教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學生難以通過短期大量的臨時作業活動及課堂教學來提高思政素養。而在新媒體背景下,全程育人也體現為高校應當積極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形式,促進學生長期性學習目標和短期任務相結合;系統性思政教育和階段性思政課程結合的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逐步參與思政教育,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第三,在新媒體背景下,全方位育人也有了新的發展內涵。在“三全育人”指導思想中,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高校應當促進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與學生生活深度融合,而在新媒體背景下蓬勃發展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和平臺支持[5]。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能夠消解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上述新媒體平臺也是學生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滿足休閑娛樂需求的重要途徑,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能令高校思政教育煥發生機,優化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加大全方位育人的力度。
高校只有通過有效的路徑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促進“三全育人”指導思想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深度應用與融合。
(一)新媒體背景下的全員育人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與政府、社會、家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主體參與不應拘泥于高校本身,還可以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和抖音科普思政教育知識以及跟蹤社會熱點,并依托新媒體建立“高校—社會—家庭—學生”之間的教育主體聯動機制[6]。
學生是教育主體聯動機制的核心,聯動機制的內容形式以及開展過程都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在應用該機制的過程中,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定期發布思政教育內容、科普知識等,引導多元主體關注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并了解自身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促進教育主體聯動機制的貫徹落實[7]。
社會是高校難以通過單一力量推動的重要思想氛圍和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背景,高校可以創新利用新媒體提高自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促進社會主體落實教育主體聯動機制,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具體而言,高校可以打造與思政教育工作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和抖音賬號,并對學生青睞的信息接收平臺有一定的了解,依托該平臺進行課程制作、視頻錄制、科普講解等,并引導學生關注高校的官方賬號[8]。
(二)新媒體背景下的全程育人
想要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滲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并構建系統性、效果明顯的育人機制,高校應當認識到當前新媒體對學生信息接收、思想培養的重要意義。雖然新媒體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但其對于信息技術和社會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新媒體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9]。在此背景下,高校應當重視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其對于構建長期性、系統性思政教育工作育人鏈條的積極意義。
第一,高校應當大力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的全程教育,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保證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和相關設備展開線上教學和新媒體高效應用,保證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10]。
第二,在課程開展方式方面,教師也可以不拘泥于專業的線上教學平臺。由于大學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教師還可以選擇利用抖音直播、騰訊視頻會議等開展思政教育,創新工作模式,為學生帶來別具一格、充滿創造力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在傳統思政教育中,寒暑假一般不作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時間節點。但與學科教育不同,思政教育本身是一項長期性工程,因此,高校應當有效利用新媒體實現寒暑假與大學校園生活的緊密銜接。在寒暑假,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與學生互動,定期發布學生放假安排、學生思政教育活動等內容,鼓勵學生根據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積極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倡導學生安全、文明地度過寒暑假[11]。
(三)新媒體背景下的全方位育人
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產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響,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三觀及學習態度。因此,高校應當有意識地促進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基于思政教育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營造過程中,新媒體技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有存在和應用的必要。
近年來,校園文化節逐漸成為弘揚校園文化的重要形式,隨著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校園文化節已逐漸從原本單一的線下活動形式轉變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高校可以與抖音、微信等官方平臺聯系并達成意向合作,吸引大學生或社會人士的關注。在此過程中,高校也能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滲透,令學生以及社會人士深入了解高校的辦學理念以及校訓、治校精神等,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為學生建設良好的精神家園[12]。
與微信公眾號不同,抖音主要利用短視頻傳播信息,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并通過名人互動、高校互動等環節吸引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且具有意義的思政教育內容[13]。在抖音提供技術支持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漸變得更加年輕、更有活力,有助于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其改革方向和發展方向聚焦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息接收途徑[14]。
隨著智能手機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社會公眾在手機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這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創新提供了契機。在眾多新媒體中,抖音能夠實現視聽結合,短視頻畫面和背景音樂高度匹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且抖音短視頻一般只有幾分鐘,節奏較快,學生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接收信息,實現碎片化閱讀。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評論、分享等功能與高校官方賬號互動,參與思政教育內容宣傳科普講座、信息推送等活動,提高學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參與度。
第一,在利用抖音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高校可以充分結合自身的治學理念、校訓以及地理優勢,找準自身定位,并組建專業的運營團隊,對運營團隊強調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在抖音號所發布的內容一方面應貼合學生的娛樂化需求,關注學生興趣以及社會熱點;另一方面,也應體現思政教育工作的精神引領和價值導向,避免泛娛樂化。高校應當堅持從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出發,發布相應的視頻,積極與學生互動,形成思政教育工作閉環[15]。
第二,質量高、互動性強且極具創新性的視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觀看興趣。因此,高校在利用抖音短視頻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應注意發布的視頻貼合生活場景、融入正確的價值觀。避免視頻講解過于生硬直白,導致學生心理不適。在重大事件或紀念日等特殊時間節點,高校應提前做好抖音短視頻平臺運營規劃,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增強官方抖音號對學生的影響力。
第三,高校應當積極利用抖音宣傳思政教育工作并與學生展開互動,利用抖音的留言及評論功能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話題、學生的困惑等。對于出現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傾向的學生,高校應當積極與其互動交流,并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引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本文分析新媒體背景下“三全育人”指導思想的發展變化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并以抖音視頻號為例探究新媒體背景下“三全育人”指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指出高校應該因時而進,有效整合教育內容、教育載體和教育方式,以此推動教育主體聯動、校內校外協同、課上課下結合,從而真正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王江.“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5):32-35.
[2] 于悅.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傳媒論壇,2020,3(16):81.
[3] 蔣躍淵.新媒體時代體育信息傳播方式探尋[J].科技傳播,2019,11(5):40-41.
[4] 董妍.“三全育人”視閾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其對策[J].新絲路,2022(1):127-128.
[5] 郭勇朝.“三全育人”視角下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2(5):61-62.
[6] 宓旭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協同創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8(7):117-123,128.
[7] 楊晉.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媒體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8):108.
[8] 石安妮.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2.
[9] 袁媛.新媒體功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J].成才之路,2022(6):22-24.
[10] 朱珠,劉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管理人員的角色定位、現實困境和突破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2(1):39-46.
[11] 王維佳.“三全育人”視閾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機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2):116-122.
[12] 李珉.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學周刊,2023(27):21-23.
[13] 施麗莉.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路徑研究:以高校官方抖音為例[J].吉林教育,2023(11):85-87.
[14] 單盈.融合共生:基于抖音短視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領導科學論壇,2022(6):119-122.
[15] 魏鵬程.短視頻泛娛樂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傳媒,2023(7):81-83.
作者簡介 賈天圓,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美霞,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