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更加關注人才的培養與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思政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思政教育的理念也持續發展。學生日常管理是對學生校內學習與活動進行規劃、組織與控制等一系列工作的總和。思政教育不僅要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融合,而且要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強化思政教育,助力協同育人機制以及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保障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不僅如此,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還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二者的理念相互補充,目標一致,職能互補,最終能夠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是學校工作的兩個重要方向,二者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形成科學、統一的育人價值認知與行為規范,克服內外環境造成的制約,兼具可行性與必要性。文章首先闡述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學校教育管理、思政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方面的價值,然后分析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原則、服務性原則與實用性原則,最后結合新媒體的特點與實際需求,從理論更新、管理機制與課程體系的構建、整體環境的營造、網絡平臺建設等角度提出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學生日常管理;思政教育;協同管理;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198-03
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中,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得到大幅拓展,一方面使學生的個性化傾向更加明顯,對信息的接收速度與接受程度都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學生很容易受到新媒體環境的影響,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造成阻礙。因此需要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有機結合,優化、增加思政教育的落實效果與深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自主管理能力。在這一模式中,學生管理模式與管理行為能夠發揮隱性教育功能,幫助思政教育深入滲透到學生生活之中,充分發揮二者的育人功能。
(一)提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質量
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夠轉變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錯誤認識,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窗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三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以提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1]。
(二)滿足思政教育的需求
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協同機制的構建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滲透性,切實為學生生活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滿足思政教育的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推動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
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局限于知識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更加關注人才的綜合素質[2]。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推動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從日常生活與學習兩個角度落實思政教育,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一,制度化原則。制度化是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發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管理工作效能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落實的前提。制度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特點、工作內容、法律法規等因素,為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提供依據。
第二,服務性原則。無論是日常管理還是思政教育工作,都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管理、教育模式的更新。管理者與教師必須適時轉變角色,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將加強人文關懷,更好地達成管理與教育的目標[3]。
第三,實用性原則。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從實際角度綜合考慮學校的要求與學生的需求,對雙方進行深入分析,合理規劃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著力點[4]。相關人員需要重構管理模式,將師生關系轉變為良師益友關系,用引導代替強制性的灌輸,尊重學生的個性與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一)協調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
學校的管理者需要明確管理體系與管理模式都只是過程中的必要手段,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落腳點是管理質量與效果的實際提升,以此為學校的育人目標服務,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的更新還將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創造條件[5]。比如,輔導員在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骨干力量,但往往被視作輔助者,無法發揮其作用與價值。為解決這一問題,某高校關注輔導員的培訓工作,使其具備更加體系化的學生管理知識,并了解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提升輔導員管理能力的同時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思政教育工作。另外,管理事務是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輔導員不能逃避的本職工作,應清晰地劃分管理事務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邊界,從多方面判定思政教育的效果,避免輔導員的工作陷入重復、低效的惡性循環。
學校教師還需要進行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滿足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需求。一方面,教師應當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系統性培訓活動,通過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專題研究等多樣化的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6]。另一方面,學校教師還要對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在思想層面保證自身的先進性,并關注社會熱點信息,借助自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展開深入分析與研究,以此拓展思政教育可用的教學資源。
(二)構建思政協同管理機制
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通過思政協同管理機制實現深度融合與整體化發展,推動全員育人目標的實現。也就是說,在學校這一特殊的環境之中,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職責并不固定于特定的部門或崗位,每一個管理人員與教師都肩負著育人的職責。因此學校內部需要強化協同育人的意識,構建思政協同管理機制,發揮不同部門與崗位的獨特優勢,優化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效果[7]。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協同管理機制中的主體并不只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同樣包括在內。
思政協同管理機制的構建需要加強網絡手段的應用,以此強化思政教育的滲透性。網絡的高速發展不僅為新媒體影響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也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個體獲取信息的方式,教師與學生的接觸較為密切,對學生的影響也較為深遠,因此教師在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與喜好,優化思想滲透的基本形式[8]。從本質上來說,思政教育是對學生思想認知以及價值觀念的引領,必須保證思想層面的先進性,因此教師需要用好網絡這一工具,利用網絡獲取時事信息,借助網絡與學生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以某高校為例,其在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時就借助了網絡社交平臺的優勢,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創設賬號,并利用動畫、配音視頻等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傳達思政教育的內容。
不僅如此,學校官方賬號的運營人員還長期向在校學生征求稿件,將其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促進思政教育的生活化發展,優化滲透效果。網絡社交平臺還可以作為學生對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見反饋渠道,用于收集學生對學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見與建議,為工作的持續優化奠定基礎。
(三)完善大思政課程體系
新媒體時代,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目標的實現需要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完善大思政課程體系,實現思政教育影響力的拓展與提升,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助力[9]。從學科內涵與本質的角度來說,思政教育與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之間存在交集,諸多學科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都難以避開對政治制度的研究,用思政學科的理論來指導研究的推進,而思政理論的完善同樣需要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支撐。不僅如此,學校中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與思政教育在對象與目標方面也具備一致性,在學校的育人體系中構成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配合[10]。
以某學校為例,其在大思政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不僅對其他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日常管理的價值與作用。第一,思政教師發揮自身在理論知識方面的優勢,為其他學科中思政教育內涵的挖掘提供方向指引,并依照主要內容將資源大致分為理想、信念、責任、價值觀等主題,編制科學可行的教學指南。其他專業的教師則發揮自身在專業課程方面的優勢,基于對思政教育的認知尋找思政教育的切入點與結合點,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保障思政教育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將其影響力從點逐步擴展到線與面[11]。
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同樣能為大思政課程體系的完善提供幫助,能夠使思政教育呈現出制度化、常態化的特點,發揮思政教育細水長流的感染作用,用制度提升思政教育的穩定性。
(四)營造協同發展的整體環境
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落實要求學校關注整體環境的構建,積極向上的整體發展環境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提升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的同時保障工作的穩定性[12]。以B學校為例,協同發展整體環境的營造需要以資源整合為基礎,同時配合家校共育機制的構建。
B學校從工作體系的優化入手,對學生管理資源進行整合,從根本上提升相關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自上而下地提升工作體系的系統性與合理性,科學統籌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13]。B學校還重視溝通協作平臺的構建,為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中各主體的溝通協作創造條件,不僅如此,該平臺還能夠從評估反饋、制度規范等方面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整體優化,通過聯動促進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滲透。
在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過程中,家庭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家庭作為學生成長、學習的最初環境,在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4]。因此B學校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向其傳遞家庭教育相關理念,避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出現缺位或越位的問題。另外,B學校有意識地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管理,主動向家長共享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以及學校的管理服務內容,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家長才能提出合理的訴求與意見,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五)創建網絡教育管理平臺
網絡教育管理平臺的功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完善,不僅能夠為學生的日常管理提供幫助,還可以用于輔助學生的思政教育,因此學校應當創建網絡教育管理平臺,并對其功能模塊進行持續優化。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較為煩瑣,班級管理、學風建設、心理輔導等內容都包含在內,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而網絡教育管理平臺的創建與完善能夠將部分工作內容轉移至線上,以此提升學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與質量[15]。
以某學校為例,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等服務已經被轉移到了線上,在減輕教師壓力的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在數據處理與分析方面的優勢提升相關服務的質量,解放教師的時間與精力。
不僅如此,該學校還在網絡教育管理平臺上設置了思政教育的專門模塊,引導學生圍繞熱點事件進行互動與交流,發表自身的觀點與看法,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提升思政教育的契合度與前瞻性。
學生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提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質量,滿足思政教育的需求,推動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想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與作用,就需要遵循制度化、服務性與實用性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協調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構建思政協同管理機制,完善大思政課程體系,營造協同發展的整體環境,創建網絡教育管理平臺。
參考文獻:
[1] 韓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林區教學,2022(7):1-6.
[2] 佟藝峰.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J].公關世界,2022(14):110-111.
[3] 田露婷.基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管理體系構建分析[J].時代報告,2022(1):116-118.
[4] 李愷琳.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9):28-29.
[5] 陳懇.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改革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267-268.
[6] 李文欣.淺探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方法[J].品位·經典,2022(6):128-130.
[7] 郭建敏.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價值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100.
[8] 殷子惠,肖瀟,李丹.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1(16):64-67.
[9] 王隼.學生管理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效果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6):103.
[10] 林明燈.學生教育管理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1):138-140.
[11] 黃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發揮[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8):103.
[12] 崔國慶.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8):104-105.
[13] 常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9):272-273.
[14] 馮秀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分析[J].公關世界,2022(16):88-89.
[15] 謝益梅.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趨勢[J].成才,2022(7):9-10.
作者簡介 李政,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