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是每個地區隨著地區特性、人文風情所發展出的一種奇特的語言體系。語言作為一種奇特而精密的符號系統,逐漸積累并傳承珍貴且含義深遠的文化財富。武漢方言便是“漢味文化”的精髓。文章依托武漢人在真實情景中對武漢方言的運用,來了解武漢方言文化保護和傳播狀況,并探析武漢方言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武漢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行之有效的保護與傳播策略。文章采用實地研究法,通過對武昌區水果湖社區、漢陽區陶家嶺社區等武漢市中心城區下屬社區進行抽樣調查,采用匿名答卷填寫制與訪談法進行問卷調研,切實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的人對于武漢方言文化的真實看法、需求,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并深入挖掘武漢方言文化如今式微的真實原因。調查發現,年輕人在正式場合選擇方言交流的頻率偏低,源于對方言文化傳播交流“不正式”的誤解。對此采用新聞與傳播學的研究方法,以武漢方言文化為例,對其進行觀察、分析、研究,建構武漢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播的新視角。文章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保護與傳播武漢方言,有助于恢復和發揚漢派文化,對增強武漢的城市文化自信,加速其走出國門、面向全世界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武漢方言;文化自信;文化保護;傳播現狀;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H1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207-0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大環境下,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已成為文化自信視域的重要議題。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國家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覺性,優化保護與傳承文化的有關措施。
作為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財富,漢語方言不僅賦予了漢味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其還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應當關注并著力保護漢語方言[1]。
文章在分析武漢方言逐漸淡出大眾視線的基礎上,結合一些方言詞匯被普通話取而代之的傳播現象,立足于武漢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現狀,為武漢方言文化自信的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可以依托武漢市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的契機,倡導政府與社會加強對武漢方言文化的保護,提升武漢方言文化傳播的質量和水平及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構建出一套適用于武漢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播體系,能夠夯實武漢文化自信的基礎,增強武漢人民對武漢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方言是極富特色的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播武漢方言有助于湖北地域文化的建設[2]。方言傳承著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3]。武漢方言文化是武漢人民集體記憶和文化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該重視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為武漢人民塑造更加自信、驕傲和獨特的文化形象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一)武漢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武漢方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語音、詞匯、語法特征。自古以來,武漢方言都是武漢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武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中特有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不僅豐富了武漢文化的表達方式,還將武漢地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區分開來,具有獨特性和特有的文化價值。利用武漢方言進行日常交流,有利于武漢人民傳承和表達自己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身份,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方言能夠反映各地的歷史文化,是認識地域特征的獨特方式[4]。保護武漢方言對于保持武漢文化的獨特性和傳統特色具有積極意義,而方言傳播則可以讓更多的人熟知和認同武漢文化,增強武漢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方言的傳播還可以促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豐富文化表達形式,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二)群眾情感認同與身份認同的重要根據
“方言母語是保留鄉土味道、記住鄉愁的重要部分,豐富的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傳承著各地的獨特文化風俗,是重要的語言文化寶藏,一旦消亡,以此為依托的很多地方文化將隨之消失。”方言文化對于形成和鞏固地域認同起著重要作用。武漢方言的形成與地理密切相關,方言的發音特點、變調現象以及一些方言中的常用語,如老特(爸爸)、老倆(媽媽)等成為武漢人民產生情感認同的重要根據。方言文化承載著地方特色文化,與地域之間形成緊密聯系,有利于增強當地人的地域認同感。
方言文化在武漢人民的情感認同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武漢人民使用方言進行交流,更有利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態度。方言文化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還承載著武漢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情感體驗以及價值觀,成為人們認同自己文化身份的一種重要形式。方言文化對武漢人民身份認同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方言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形式,使武漢人民能夠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獨特性和獨有的文化身份。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有助于加強武漢人民對地域和文化身份的認同感,提升個體和群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方言文化在塑造身份認同方面還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武漢人民能夠更好地維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遺產。
方言不僅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還彰顯了特定區域獨有的文化風貌和人文氣息,是寶貴的地方文化財富[5]。方言是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式保護是根本[6]。
這些年來,盡管武漢市政府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大力保護與促進方言文化傳播,如武漢市檔案館首開“蘭臺大講堂”檔案公開課,“武漢方言的檔案記載和現時運用”的課堂項目通過加強武漢方言的搶救性記錄,有效保護和傳承了地方文化。但是隨著武漢方言逐漸消失,武漢方言文化的維護和傳承面臨重大挑戰[7]。
(一)年輕父母的“文化自覺”
本文深入武昌區徐家棚街道、江岸區百步亭社區、漢陽區陶家嶺社區等武漢市中心城區下屬社區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武漢居民以及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生活在武漢中心城區的孩子從小接受普通話教育,把普通話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這側面表現出,年輕一輩的父母受到黨和國家政策影響,有著良好的“文化自覺”,主動讓孩子放棄了對方言的使用。這讓武漢方言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方言的流傳與繼承對方言使用者的自覺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接觸這類方言的人在高度認同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方言。
武漢方言文化的對外傳播,在交流領域仍然面臨如渠道有限、效率不高以及影響力較弱等問題,這部分歸咎于有關部門對此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武漢方言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盡管許多方言相關的民間文藝作品已經完成數字化轉型,但在網絡環境下,許多作品的傳播路徑受限,傳播效率也不盡如人意。而傳統媒體對武漢方言及其悠久歷史背景的宣傳并未取得太好的效果,如廣播電視暫未搭建專門的武漢方言傳播平臺,導致武漢本地人雖對武漢的特色語言文化有較高認同感,但很難自發宣傳方言文化。
(二)青年人對方言傳播的重視程度低
作為一種凝聚了特定地緣文化獨特魅力的象征符號,方言無疑在城市文化遺產景觀中占據著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8]。它是一座城市歷史沉淀和文化傳承的活體印記,通過口頭繼承讓當地的鄉土氣息、民俗傳統和歷史記憶在當地人心底留下了深刻烙印。
然而,隨著普通話在全國大力普及,方言的傳承與發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已瀕臨消失。為探析武漢方言的發展現狀,本文主要通過實地考察與線上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將武漢方言保護作為主要切入點,深入調查研究武漢方言傳播現狀。
本文首先在問卷星網站上設計相關調查問卷,針對武漢市的各個分區以隨機抽樣的形式發放網絡問卷,要求被調查對象是常用武漢方言且在武漢市生活了15年以上的常住居民。
本文排除無效問卷結果,線上線下參與調研的人數共計16800人,其中線上填寫問卷16262人次,線下填寫問卷538人次。進行數據統計可知,參與此次調查的對象:有58.6%的受訪者對武漢方言感興趣,這說明武漢方言存在獨特魅力。從籍貫來看,武漢人和非武漢人分布較為平均。這些都充分保證了調查數據的有效性和可分析性。
第一,傳承武漢方言的挑戰逐代增大。雖然大部分受訪者具備熟練運用武漢方言進行交往的能力,但熟練使用水平與調查對象年齡成正比,具體數據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武漢方言的掌握情況呈下降趨勢,50歲以上群體能熟練使用武漢方言的占比達85%,31至50歲的群體能流利使用武漢方言的占71%,有8%的人完全不會說武漢方言。由此表明,武漢方言使用能力隨年齡的下降呈急劇下降趨勢。
進一步調查發現,方言的使用頻率與很多方面相關聯,年齡、學歷以及工作都是線性相關。本文以年齡因素為例進行說明(見表2)。表2可以說明30歲以上的受訪者使用方言的頻率比30歲以下的年輕人高得多。

第二,部分武漢人方言意識的淡化。在對方言的情感歸屬方面,部分武漢父母對于培育青少年學習方言文化的重視程度低。雖然武漢方言文化內容豐富多元,但也不乏低俗粗鄙之語,不符合父母對青少年傳授的價值取向。如果越來越多父母秉持這樣的觀念意識,武漢方言文化被逐漸淡忘則是必然趨勢。
由圖1可知,在調查受訪者父母是否會說武漢方言時,其中35歲以上受訪者的父母會說武漢方言的占比達91%,19至35歲年齡段受訪者父母會說武漢方言的占比83%,18歲以下的青少年父母會說武漢方言的比例快速下降,分別占69%和58%。從圖表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會說武漢方言的父母越來越少,導致他們的孩子少了很多聽說武漢方言的機會。
從整體上看,武漢方言和武漢方言文化的生存環境都在逐漸惡化。現在許多地區以普通話為共生語言,其成為強勢交際工具,而方言則成為弱勢交際工具,兩者之間失去平衡,各地方言文化普遍陷入生存危機。
(三)城市人口流動性強、傳播趨勢式微
武漢目前在校大學生已超百萬,是全國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見圖2)。絕大多數大學生采用普通話交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武漢方言的發展與傳承。


2021年末武漢戶籍人口934.1萬人,而常住人口有1364.89萬人(見表3),這說明武漢有超400萬外來人口,超過武漢總人數的31%。在武漢戶籍人口中,有接近30%的人是最近10年內新入籍的新武漢人,不能使用武漢話進行交流。人口流動越大的城市,年輕一代說方言的語言環境就越少,如果沒有成年人創造的方言交流環境,方言很難無師自通。這樣的情形會一代一代地發展下去,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方言的語言環境越來越少,最終趨于滅亡。

(一)正確引導觀念,宣傳語言平等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作為漢語的一部分,其與普通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9]。因此,在制定方言保護有關政策方面,要注重正確引導大眾觀念,避免出現類似于“兩者不能共存”的過激觀點。
國家對推廣普通話高度重視,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意義深遠,然而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并不是對立關系,目前仍有一些區域政策顧此失彼,不利于方言的發展,人們要正確理解國家頒布的法令,推廣普通話并不是不許講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方言和普通話在不同語境和場合下可以做到相輔相成,齊頭并進,共同促進交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劃分普通話使用能力的基本定義,區分于普通話的實際運用,前者側重于是否能夠準確規范地說出普通話,辨別普通話使用語法等,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個人能力的體現,而后者側重于特定場合中的應用,以及在不同語境的語言陳述行為,是具象的。而且學好方言也并不會影響學習普通話和外語,方言的精髓在于其構建來源于親密且日常的人際網絡,如家庭成員和友好鄰里的共享傳統。它主要適應生活化的情境和私密的社交場合,而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則是口頭即興交流[10]。
(二)招募社區方言保護志愿者,傳承方言文化
社區是集中了各個社會群體的大集體,是落實宣傳活動最好的地方[11]。首先,可在社區組織活動,如評選武漢方言優秀代言人、通過方言問答來提升群眾的積極性。其次,可以組織方言學習課堂,在社區開展相應課程,邀請居民自主學習,感受方言的魅力,激發其學習與交流欲望。
武漢方言在傳播上具有許多局限性,如地域的局限性、使用人群的局限性,以及使用場合的局限性,這些都是影響方言發展的主要因素,招募武漢方言保護志愿者,能夠有效防止武漢方言消亡。志愿者應該承擔起方言調查、方言記錄、方言傳承等多方面工作,這也是以備不時之需的一種手段,就算日后出于一些原因武漢方言還是瀕臨消失,至少還有寶貴且全面的方言資源供后輩探究學習。
在數字化時代,大學生已成為最活躍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之一。我們應全力發揮新媒體的潛力與影響力,激勵并引領大學生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地方方言的行列中。這不僅能加深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方言的延續與繁榮發展[12]。尤其武漢作為一座高校云集的城市,可以為“語保工程”建設節約成本,并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應。
(三)加大對武漢方言價值的宣傳力度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實現文化認同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但是,推普工作在新的歷史形勢下仍面臨嚴峻挑戰和繁重任務。從國家語言戰略來看,只有進一步加強普通話在通用語中的定位及其現實社會功能的發揮,才能更好地弘揚先進文化、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保持社會高效交際。
以武漢為例,由于近些年來現代化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逐漸向武漢遷徙。武漢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人口聚集,目前卻只有約30%的人經常使用方言,大多數武漢本地人表示不太會說武漢方言或者說的機會較少,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對武漢方言存在偏見,認為講武漢方言是一種不文明現象,在相當多的場合存在“打壓”說方言的現象。
所以應該正視方言存在的合理性,在一些適合用方言交流的場景,要鼓勵人們積極運用方言[13]。比如在一些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景點可適當滲透武漢方言的歷史記憶,使景點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得到更好的宣傳推廣。在一些本地交際場合,鼓勵人們使用武漢方言,這樣一來可以使外地人更好地了解武漢方言,感受其魅力,亦可以從根源上斷絕武漢方言失去交際功能的可能性,防止武漢方言成為“古老的藝術”,失去其本身的價值。二來可以增強地域文化歸屬感,讓在外打拼的武漢人通過武漢方言感受到家鄉的溫暖。文化差異性與多樣性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表現,方言則是差異性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一個地區的文化精神和內容[14]。
(一)建設方言保護中心,推動文化傳播
建議成立武漢方言保護中心,由市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協調,武漢市各區政府聯手,組建大武漢方言保護中心,在武漢市各中小學校推進武漢方言課,推動使用方言的“非遺”項目進校園。設置與之有關的課程、興趣班,吸引學生了解家鄉方言文化。建設武漢方言有聲數據庫,各部門積極與教育部、國家語委配合建設本地語言資源庫和展示平臺。另外,要加強武漢方言系統化研究,積極開展武漢方言研究工作,為武漢研究方言的各大高校提供資金支持。依托武漢高校設立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二)打造方言IP,推廣方言文化
利用新媒體平臺,促進方言與媒體相結合。鼓勵開創以武漢方言為主題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賬號,如“武了個漢”“漢咖”“漢聲”等公眾號。通過新媒體實現相關內容的廣泛傳播,使大眾更了解武漢方言并對武漢方言產生興趣。在旅游景區設立武漢方言墻,對外宣傳漢派文化。
廣播電臺可以多策劃播出一些以武漢方言為主要語言載體的文娛節目。對方言類電視和電臺節目持包容接納的心態,在普及普通話的前提下,允許新穎和極具文化內涵的方言節目進入大眾視野[15]。以前湖北經濟電視臺的《阿星笑長開講》《都市茶座》都是極具特色的以武漢方言為主的電視節目,這極大地激發了武漢年輕人學習方言的興趣,但這些節目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目前,優質的方言類電視節目或電臺頻道匱乏。所以,播出更多優秀的方言類節目不僅有利于宣揚武漢文化,還有利于激發年輕人學習武漢方言的動力。
(三)公交車采用普通話與方言相結合的報站模式
例如具有深厚的武漢文化底蘊的公交站點,如六渡橋、江漢路、解放大道、京漢大道等可以采用武漢方言加普通話的雙語報站模式。這既可以增添公交路線的個性魅力,又可以弘揚武漢方言文化,還可以使旅客特別是外地旅客感受別樣的“漢味”和“民俗味”。
方言作為一個地區重要的文化載體,保護和傳承方言是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遺產的必然途徑。在文化自信視域,武漢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義不言而喻。進行武漢方言保護和傳承,應從多層次、多方面入手,營造獨特的漢派文化,大力向人們推介武漢方言文化,全面落實武漢方言保護與傳承工作,推動武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立起武漢方言的文化自信,使以武漢方言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文化在與全球文化的競爭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
參考文獻:
[1] 吳永煥.漢語方言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39-43.
[2] 汪國勝.湖北方言說略[J].華中學術,2017,9(4):170-176.
[3] 金皙坤,馬永俊.方言保護與傳承的意義淺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5):127-129.
[4] 胡吉成.從文化遺產角度探析方言的保護[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00-103,147.
[5] 朱建頌.保護武漢方言[J].武漢文史資料,2006(9):61-63.
[6] 路金輝,孫宏吉.電視方言節目與方言的活態傳承:方言保護視域下電視方言節目意義與價值探析[J].今傳媒,2017,25(8):148-149.
[7] 李亞宏,李燕凌.文化自信視域下河北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6(2):33-39.
[8] 石琳.語言生態視域下的方言文化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17(9):140-145.
[9] 楊麗娜.方言的文化和社會功能[J].人民論壇,2020(1):138-139.
[10] 黃濤.語言文化遺產的特性、價值與保護策略[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27-33.
[11] 王樹瑛.試論漢語方言的價值與保護策略[J].東南學術,2017(4):235-239.
[12] 賈迪扉.對大學生方言保護意識培養的思考[J].華中學術,2020,12(1):173-178.
[13] 劉少杰,吳旭飛.留住鄉音、記住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方言保護的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8):101-102.
[14] 馮佳妮.淺析推廣普通話與方言保護的關系[J].新西部,2016(2):83,82.
[15] 王健.西方國家方言保護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5):114-115.
作者簡介 江南思屹,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余仙洋,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劉明慧,研究方向:影視傳播。 姜欣源,研究方向:影視傳播。 王澤正,研究方向:文化治理。 唐長春,研究方向:科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