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研究生學術失范事件時有發生,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文章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認為學術規范意識淡薄是導致學術失范行為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學生進行學術規范教育、培養學生的學術規范意識非常重要。學術規范是指在學術研究活動中應該遵守的系列規則,包括法律法規、學術倫理、道德準則以及學術成果形式上的規范。學術規范意識是指研究人員在對學術規范有了充分認識后形成的一種理性和自覺,并能將其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在學術研究中自覺遵守學術規范。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加上高校學術規范教育不夠完善以及研究生本人缺乏自律,部分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淡薄。培養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有助于提升其學術研究能力,發展創新思維;有助于遏制學術不端、學術失范行為;有助于凈化學術生態,促進學術繁榮。高校應在研究生入學之初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的學術規范教育。研究生導師應以身作則,在學術活動中恪守規范和道德,對研究生加強指導和監管。研究生自身也應加強學習和自律,增強學術規范意識。
關鍵詞:學術規范意識;研究生;學術不端;學術失范;學術生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9-022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全國理工農醫院校社科學報聯絡中心基金資助項目“高校學報與學術生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GNY20B10;2021年度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項目“新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核心素養與創新思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Y2021057
2020年7月,媒體曝出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兩名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高度雷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兩所大學分別發出調查處理通報稱,涉事兩名學生存在由他人代寫、買賣論文的學術作假行為,均撤銷其所獲碩士學位,收回、注銷碩士學位證書[1]。2022年1月27日,科技部網站公布《部分教育、醫療機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2022年1月25日)》,包括46起學術不端,其中3人被撤銷博士學位[2]。研究生被撤銷學位使其人生留下了污點,并會伴隨其今后的職業生涯,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導致研究生做出學術失范行為的原因。行為的發生與意識密切相關,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能指導人們的行為[3]。筆者結合多年的學報編輯工作經驗,認為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淡薄是導致學術失范行為的重要原因,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亟須培養和強化。
(一)學術規范和學術規范意識
陳通明、楊杰民認為,學術規范即整個學術研究過程中的規范,就是保障學術研究活動正常有序進行的一系列規則、制度和行為準則[4]。龔向和認為,學術規范是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研究、學術創新以及學術交流的技術規范與工具載體,是科學研究長期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與智慧匯總[5]。任凱歌、黃菊認為學術規范包含技術、內容和道德三個層面[6]。基于高校學報編輯部的視角,筆者認為學術規范是指在學術研究活動中應該遵守的系列規則,包括法律法規、學術倫理、道德準則以及學術成果形式上的規范。
從事學術研究的個體只有掌握了學術規范,具備了學術規范意識,在此基礎上才能正常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保證學術活動的秩序[7]。學術規范意識是指研究人員在對學術規范有了充分認識后形成的一種理性和自覺,并能將其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在學術研究中自覺遵守學術規范。
(二)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淡薄的表現及原因
筆者所在的學報編輯部每年都會收到大量的研究生來稿,這些稿件絕大多數存在不規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有少數稿件有嚴重的抄襲、剽竊問題,在進行學術不端檢測時重合率甚至達到50%以上。第二,有的稿件雖然在檢測時重合率不高,但存在隱性的抄襲、剽竊問題,如整篇文章的各個部分語言風格不一致,有的段落的邏輯性、學理性明顯高于其他段落,極有可能是抄襲了某著作中的內容而無法檢測出來。甚至有的稿件可能存在“洗稿”問題,從語言和邏輯上可以看出不同于正常的中文語言表達。第三,在引文和注釋的標注方面非常混亂,缺乏版權意識,不知道如何標注。按照規范,凡是引用的語句都應標注引文,但部分研究生比較隨意,能查到的引文就標注,查不到的就不標了。并且很多研究生沒有查看原始文獻的習慣,往往是在網上查看期刊文獻,采取轉引的方式,而文獻幾經轉引之后,原始文獻的內容極有可能被誤傳和曲解,極易導致以訛傳訛。有的研究生擔心引用會導致重合率偏高而不能通過檢測,于是通過打亂順序、替換、增加或減少詞語等方式對引文進行處理,這樣一來,本來流暢通順的引文被改得面目全非,造成邏輯混亂、句子成分缺失等問題。此外,研究生往往會忽視對引用的數據、圖表等標注來源和出處。第四,在署名問題上,有的研究生為了使自己的稿件更有分量,會在沒有征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在稿件上加上導師或者知名教授的名字。第五,在圖表的繪制和數字、字母、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不規范。
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淡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上的浮躁之風、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滲入高校,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學術不端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高校的學術生態,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第二,高校學術規范教育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統性,內容比較零散;二是缺乏持續性,不能做到時時滲透,潛移默化;三是形式比較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關注,教育效果欠佳;四是重形式而不重細節,無法落到實處。第三,研究生缺乏自律意識。部分研究生學術研究態度不端正,不能恪守道德底線,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往往心存僥幸,容易做出學術失范行為[8]。
(一)提升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拓展創新思維
學術研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創新性是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的更進一步[9]。學術規范是學術活動的基礎,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規范意識,是為學生打好科研基礎,使學生走在正確的學術之路上,從而使其發現學術研究的規律,掌握學術研究的方法,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學生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基礎上,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后,才能在相關領域深耕,經過系統嚴格的訓練、深入的研究,拓展創新思維,取得新的發現和突破,不斷產出新的學術成果。
(二)遏制學術不端、學術失范行為
正如法律具有預防犯罪的作用一樣,學術規范也具有遏制學術不端、學術失范行為的作用。如果說對研究生的學術行為進行監管、對其學術不端和失范行為予以處罰和懲戒是一種事后的措施,使研究生被動地接受,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規范意識則是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側重于事前預防,使其主動構筑起學術規范的防線,從源頭減少學術不端和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10]。
(三)凈化學術生態,促進學術繁榮
近年來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行為如同毒瘤一樣侵蝕著健康、純凈的學術生態,給學術生態帶來巨大的危機[11]。研究生是學術研究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對其加強學術規范教育和監管,培養其學術規范意識,能使其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形成堅持真理、尊重規律、求真務實的學風,從而凈化學術生態,促進學術繁榮發展。
(一)高校對研究生進行學術規范教育
研究生雖然經過本科四年的學習,但尚未開始系統的科研訓練,對于學術規范,可能也只有粗淺的了解,因此高校應在研究生入學之初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的學術規范教育。首先,高校應在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學生手冊中明確研究生應遵守的學術規范,對學術失范行為作出嚴格界定,對學術不端、學術失范行為造成的后果和影響作出充分說明。其次,高校應開設相關的課程,如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學術論文寫作等[12],使學生全面掌握學術研究中的規范,為研究生期間的學術活動打好基礎。再次,高校應定期舉辦相關講座,聘請學術成果豐碩的知名學者現身說法,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或者由學報編輯從編輯部的視角來談,更具實用性。最后,高校可將媒體報道的影響較大的學術不端、學術失范事件制作成圖片或視頻,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報道學術不端行為案例、普及學術行為規范等,在研究生中敲響警鐘,使他們印象更深刻[13]。
(二)導師對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的培養
導師是研究生學術之路上的引領者、帶路人,不僅對學生學術習慣、學術思維、學術能力的培養發揮著極大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學術道德、學術規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導師應端正科研態度,對待科研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淡泊名利,只為追求學術上的突破和創新,在學術活動中恪守規范和道德,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科研精神感染和影響學生[14]。其次,學生在論文寫作規范、學術道德認知程度等方面還不夠成熟,需要導師不斷地培育和完善,如對學生的論文提出具體詳細的修改意見,指導學生反復修改論文,使學生的學術思維、對學術寫作規范的認知、寫作方法等得到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再次,對于科研精神淡薄、規范意識不強的研究生,導師應加強監管。如有的學生對待論文持應付和交差的態度,在寫作論文時東抄西抄,拼拼湊湊;有的學生急功近利,浮躁虛榮,寫論文不是為了科研,而是為了評獎學金或考博士,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毫無底線;還有的學生完全無視規范,做出找“槍手”買論文等學術失范行為。對于這些學生,導師應重點對其進行監管,在其出現不遵守學術規范的苗頭時就加強干預,消除學術失范行為。
(三)研究生應加強自律,培養學術規范意識
研究生應該加強學習和自律,培養和強化學術規范意識。首先,研究生應積極參與學校的相關課程和講座,如同學習專業知識一樣學習與學術規范相關的規章制度、準則。只有深入學習并全面掌握這些規范和準則,才能將其內化為學術規范意識。其次,研究生應在平時的學術訓練和學術活動中注重積累,養成以學術規范意識指導行為的習慣[15],如在撰寫論文時如何標注引文等。這些需要學生不斷積累、不斷強化,將文字性的規定、規范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使學術規范意識成為一種理性自覺,保證學生學術活動順利開展和學術能力持續提升。再次,研究生應注重培養學術責任感、學術道德和誠信。尤其是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以學術研究作為職業發展方向的研究生,應增強學術責任感,立志以學術創新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于國家發展規劃,而不是將學術作為為自己牟取利益的工具。學術道德和誠信是學術規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術研究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生應嚴格用學術道德和誠信來約束自己,加強自律。
加強研究生的學術規范教育、培養其學術規范意識,不僅能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對凈化學術生態、促進學術繁榮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個人應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學術規范教育,增強研究生的學術規范意識。
參考文獻:
[1] 邢妍妍.天大廈大兩碩士論文高度雷同,論文打假還要發力[EB/ OL].光明網,https://news.gmw.cn/2020-07/11/content_33985000. htm,2020-07-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分教育、醫療機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2022年1月25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網站,https://www.most.gov.cn/zxgz/kycxjs/kycxgzdt/202201/t20220127_179206.html,2022-01-27.
[3] 鄭志惠,孫玉玲,李立,等.作者學術不端認知和行為情況的質性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10):83-85.
[4] 陳通明,楊杰民.學術規范的基本內容及其他:關于學術界討論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問題的述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22-27.
[5] 龔向和,魏文松.學術規范的功能定位、合理限度及其法律制度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69-76.
[6] 任凱歌,黃菊.試論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及其培養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51-53.
[7] 詹先明.“學術共同體”建設:學術規范、學術批評與學術創新[J].江蘇高教,2009(3):13-16.
[8] 陳沖,錢逸昀.探因與求解:文科研究生的學術規范養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9):6-8.
[9] 張麗慧,文東輝,陳珍珍,等.研究生學術規范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34-35.
[10] 劉大可,劉學銀.基于師生關系的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培養機制研究[J].智庫時代,2017(13):60,62.
[11] 羅紅艷.論學術生態視域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危機應對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9):15-16,99.
[12] 陳丹丹.大學生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認知研究:基于成都市高校的數據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5):225-229.
[13] 楊勵,程亦男.研究生學術不端預防處理體制機制構建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9):38-42.
[14] 史萬兵,林媛媛,董應虎.基于質量文化的研究生學術規范培養的管理維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11-15.
[15] 李曉燕.學術自由、學術規范與學術秩序治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9(6):14-22.
作者簡介 羅紅艷,副編審,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