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成語是文化表現的重要路徑,因此對成語的正確釋義,需要回溯其歷史出處。當前,“失不再來”“時不再來”兩種表達,包含了兩種不同的解讀思路。因此,該文擬從歷時角度,對成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產生進行歷史溯源,分析其內部結構。同時,對誤用表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教學建議:高校教師不僅要對相關詞語進行規范化教學,還應從結構、語義、信息安排等角度進行分析,激發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辨能力,保證成語學習的正確性。
關鍵詞:時不再來;失不再來;歷史溯源;話題;語義;成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022-05
An Analysis of the Frequently Misused Idiom" \"Ji Bu Ke Shi(失), Shi(時) Bu Zai Lai\"
Abstract: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th for cultural expression, so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diom requires tracing its historical origins. Currently, the two expressions of \"shi(失) bu zai lai\" and \"shi(時) bu zai lai\" contain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this idiom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nd analyze its internal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reasons for the misuse of the expression \"ji bu ke shi(失), shi(時) bu zai lai\",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ctness of idiom teaching. In term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teachers not only need to standardize the teaching of relevant words, but also analyz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e, semantics, information arrangement, etc.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train their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Shi(時) bu zai lai; Shi(失) bu zai lai; Historical aspect; Topic; Semantics; Idiom teaching
在某校小學高階段語文畢業模擬考試中,有一題:
要求補充完整“機不可失," " " " " " " ”。
該校共383名學生參加了測試,其中138名學生的答案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占比36%。在閱卷過程中,4名教師認為該答案應判定為正確,原因為:(1)在平時生活當中聽到過此類說法;(2)網絡資料顯示兩種說法都行;(3)以前學習的時候即為“失不再來”。
隨后,筆者對成都中醫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設置問題:
補充成語“機不可失," " " " " " " ”。
該次調查共收到問卷176份,其中有效問卷172份。有效問卷中,71位學生認為該成語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占比41%;98位學生認為該成語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占比57%;3位學生認為既可以是“時不再來”,也可以是“失不再來”,占比2%。據此,究竟應該是“失不再來”還是“時不再來”呢?李可聞[1]、張培霞[2]等眾多學者認為成語承載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王淑綿[3]指出應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鑒于此,了解成語的產生過程、理解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正確使用成語應是教師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本文討論的成語而言,解志維認為應為“時不再來”[4]。本文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時機不可錯過,時機(錯過了)便不會再回來”。
成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中“機不可失”和“時不再來”是兩個并列小句,表示“時機不可錯失,時機不會再來”。它通過語用推導后擁有了“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可錯過”之義。“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是誤用表達,雖然從句法上來看,該誤用表達完全符合現代漢語信息結構安排;從語義上來看,也滿足原成語“機會難得不可錯過”之義;但從成語的歷史溯源來看,將語素“時”替換為“失”以后,改變了原成語的結構和語義表達。
1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歷時溯源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出自《安重榮傳》中安重榮上表的《上石敬瑭表》,也就是安重榮上書石敬瑭的言辭。具體如下:
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由“機不可失”和“時不再來”兩個小句構成。前一小句“機不可失”中“機”指“時機”,全意指“時機不可以錯過”。后一小句“時不再來”中的“時”也是“時機”之義,全意為“時機不再來”。“時”為“時機”之義的用法還有很多。
例1:時哉,弗可失。(《書·泰誓上》)
例2: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國語·晉語二》)
例3: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論語·陽貨》)
例1中的“時”指“伐紂,一統天下的時機”;例2中的“時”是指公子縶告訴重耳現在(晉獻公去世)是他回到晉國繼任國君,得到晉國的好時機;例3中的“時”指從政的時機。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時”雖為“時機”義,但是專指“時機不再來”的“時不再來”最早出自《史記》: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史記·淮陰侯列傳》)
由此可見,成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中兩個小句實際上為并列關系,表示“時機不可錯失和時機不會再來”。其中,“機不可失”即“時不可失”,“時不再來”也即“機不再來”,其來源于“時乎時,不再來”。如圖1所示。
正由于這兩個小句的并列關系,這一成語在古代漢語語料中還有“時不再來,機不可失”的用法。
例4:張浦曰:“時不再來,機不可失!但曹光實老將知兵,若不誘之離城,攻其無備,我軍大創之余,鶴唳風聲,難保必勝也。”(《西夏書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機不可失”與“時不再來”是兩個并列小句,表示“時機不可錯失,時機不會再來”。但是在線成語詞典、詞典網均將該成語解釋為“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可錯過”。根據這一解釋,“時機難得”即為該成語的解釋,而其后的“必須抓緊,不可錯過”則是根據“時機難得”作出的一種語用推理。也就是說,由于“時機不可錯失,時機不會再來”,所以“時機寶貴”“時機失去后就沒有了”。這樣一來,成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作為一個整體成了“時機寶貴”等理解的原因,如圖2所示。
2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表現及產生原因
2.1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表現
2.1.1 北京大學語料庫(CCL語料庫)的檢索
本文以北京大學語料庫(CCL語料庫)為工具,分別對“X,時不再來”和“X,失不再來”兩種表達法在“古代漢語”范圍和“現代漢語”范圍內進行檢索,具體表現如表1所示。
(1)古代漢語范圍用例表現
由表1可見,古代漢語范圍內,有24條“X,時不再來”的用法(除去重復用例),但并沒有“X,失不再來”的用法。這說明,“X,失不再來”很有可能是現代漢語中的一種新興表達。其中,在24條古代漢語范圍用例中,典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用例僅有5條(包括“時不再來,機不可失”1條)。
例5: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二)
例6: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幸陛下垂察!(《兩晉演義》)
例7: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有阻撓我軍,朕當以軍法從事!(《南北史演義》)
另外19條用例根據具體使用語境,對前一小句的“機不可失”進行了調整。
例8:機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今宵,無貽后悔。(《太平廣記》卷一二三)
例9: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國語·越語》)
例10:臣久在行間,備見宋兵弱于往昔,失今不取,時不再來。(《元史》卷十五)
例11:今日不戰,明日不征,時不再來,后悔何及!(《宋史》卷一百八十四)
但例8和例9中將“機不可失”替換為了“機不旋踵”和“得時無怠”,均為“時機短暫,不可錯失”之義;例10中對“機不可失”中的“機”進行了具體敘述,即“宋兵弱于往昔”。例11中省略了“機不可失”,僅用后一小句“時不再來”來表達時機不可錯失。
由此可見,成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雖是固定表達,但該成語產生后,在具體使用中,由于前后兩個小句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使用者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表達需要,對該并列小句中的“機不可失”進行調整。
(2)現代漢語范圍用例表現
由表1可見,現代漢語范圍內,有71條“X,時不再來”和8條“X,失不再來”的用法。其中,71條“X,時不再來”的用例中,有46條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典型成語用法。除此之外,與古代漢語范圍內的用例相同,有25條對該成語的使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
例12: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李文澄《努爾哈赤》)
例13:即使幸而在垂老之年,有機會急起直追,但時不再來,夙愿看來已經難償。(《讀書》)
例14:紅運只一遭,時不再來,命不周復。(《讀書》)
例15:對于這種活法,開始很不習慣,覺得年華虛度,時不再來,心中時常惴惴不安。(陸步軒《屠夫看世界》)
例12中將“機不可失”中的“機”替換為“良機”,強調此刻時機之好,不容錯過;例13至例15均省略了前一小句,直接使用“時不再來”說明錯失時機。
8條“X,失不再來”的用例。其中,“機不可失,失不再來”5條,3條說話人按照語境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進行了調整。
例16:只有明天一天,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井上靖《敦煌》)
例17:朋友交情也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震云《官人》)
例18:“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袁德軍果斷決策。(《報刊精選》1994年)
例19:現實世界里,生命只有一次,失不再來。(《人民日報》2000年)
例20:有一種和她們純潔無憂的閨閣生活有關的東西似乎失不再來了,她們從此都要變得復雜了。(王安憶《長恨歌》)
例21:也為中國后來的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提供了失不再來的機會。(新華社2004年8月)
例16—18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用例,例19—21為調整后用例。例19和例20中用“失不再來”作謂語,分別表示“生命珍貴,如果失去生命,生命便不再回來”及“無憂生活失去便不再回來”。例21中“失不再來”作定語,表示珍貴的“時機/機會”。
2.1.2 BCC語料庫的檢索
從CCL語料庫中的表現來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是一種后起誤用。雖然該語料庫中只有8條這樣的用例,但是正如開篇調查顯示,成都中醫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約有57%的學生認為應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說明,該種用法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大。據此,本文又對BCC語料庫中的“X,失不再來”進行檢索,共發現168條用例,具體表現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微博口語中大量使用,除此之外,也有15條語料出現在其他語境中。
例22:MM們快看過來吧,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微博)
例23: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你自己可要好好地想清楚!(洪金文《瑛子事件》)
例24: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該出手時就出手,走到哪步是哪步。(何申《多彩的鄉村》)
另外,BCC中語料顯示,仍有8條語料根據語境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進行了調整。
例25:明天就要開始發放啦,時不可失,失不再來。(微博)
例26:即使批下來了銀行沒錢也白搭,豈知良機坐失,失不再來。(《科技文獻》)
例27:校園風的童鞋們(預備媽媽、準媽媽),歡迎前來選購!機會難得,失不再來!(微博)
例28:我們是太久太久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了,的確機不可失,也許失不再來。(池莉《霍亂之亂》)
例29:再加4個字:機不可失,最后4個字:失不再來。(微博)
例30:但最終西方人的文化意識還是經受住了考驗,保護住了這一難能可貴、失不再來的“歷史文化空間”。(《科技文獻》)
例25至例27將“機不可失”替換為了“時不可失”“良機坐失”“機會難得”,以此說明時機的重要。例28和29中,使用了其他成分將“機不可失”和“失不再來”分開來。例30直接省略了前一小句,用“失不再來”作定語。
以上BCC語料庫中的數據說明,“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由此,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是該誤用表達在當前語言使用環境中能夠大量存在的原因。
2.2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產生原因
本文從語義表達和信息結構兩個角度來對誤用表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
一是語義表達方面。前文提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中兩個小句是并列關系,均表示“時機難得”,而“必須抓緊時機,不可錯過時機”是根據“時機難得”進行推導而來的。誤用表達將這一推導過程省略了,它直接將推導結果呈現了出來:前一小句“機不可失”即“機會難得”,后一小句“失不再來”即“(時機)失去了不再回來”,前后兩個小句共同直接表達“機會難得,不可失去”。因此,從表面上看,這種誤用表達似乎是一種更為“直觀”的語義表達,它更契合人們語言表達直接、省力、經濟的原則。
二是信息角度方面。誤用表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其釋義應為“時機不可失去,(時機)失去的話就不會再回來”,其結構可描述為:
機i不可失,(如果)(?i)失(?i)不再來。
括號中的“?i”即前一小句中的“機”,在這一結構中,“機不可失”的作用是引入“時機”這一話題,后一小句“失不再來”是對“時機”這一話題的進一步描述。這種結構上的理解非常符合漢語表達者的語用習慣,這正如Li 和 Thompson指出的“漢語是話題優先型語言(topic-prominence language)”[5-6],即在漢語表達中,漢語表達者會根據信息傳遞的需要,優先選用話題置于句首。屈承熹還從語篇角度,對漢語話題鏈作了詳細的分析[7-8]。
例31:這本書我讀得很累。(張伯江《什么是句法學》[9])
例32:那場火幸虧消防員來得快。(張伯江《什么是句法學》)
例33:象鼻子長。(張伯江《什么是句法學》)
例31~33屬于話題置于句首,其中的“這本書”“那場火”和“大象”均為話題,它們均不是句法上的主語概念。而誤用表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從信息安排上來看完全符合現代漢語表達。據此可以認為,誤用表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是現代人根據原成語的語義及現代漢語信息結構安排對原成語的一種重新加工,也可以認為是對成語的一種解構[10]。但是,古代歷史故事、名言警句等是成語的重要來源,而結構固定的成語具有整體性和穩定性,不能隨意對其進行調整,更不能隨意替換成語中的語素。將語素“時”替換為“失”以后,不僅改變了原成語的結構,也改變了原成語的語義表達。
3 結束語
成語,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展現了漢語表達豐富的內涵。成語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實現文化傳播。因此教師在成語教學時應重視成語的文化內涵,當前在小學語文課堂對成語教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教師的成語文化素養積累還需提高。由此,教師不僅要重視成語文化的內涵,更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從歷時溯源的角度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一成語符合歷史典故,應當在教學中加以針對性的指導。高校教師也要在《現代漢語》《詞匯學》等課程中,對相關詞語進行規范化教學,從結構、語義、信息安排等角度進行分析,引發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辨能力,讓其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參考文獻
[1] 李可聞.小學語文中的成語教學研究[J].課程與教學改革,2014(6):141-142.
[2] 張培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N].科學導報,2018-03-16(B2).
[3] 王淑綿.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109.
[4] 解志維.應是“時不再來”[J].咬文嚼字,2014(10):30.
[5] LI C N,THOMPSON S A. 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C]//" LI C N.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457-490.
[6] LI C N, THOMPSON S A.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 Auc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7] 屈承熹.漢語篇章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8] 屈承熹.漢語功能篇章語法(修訂版)[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
[9] 張伯江.什么是句法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10]王樂源.從網絡熱詞的構詞現象看成語的解構與重組:以“淺……一下”結構和“淺嘗輒止”為例[J].漢字文化,2022(2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