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是法律文化融合與交流過程中的重要樞紐。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在法律翻譯中可能無法準確翻譯法律術語,這就給法律翻譯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影響了其翻譯質量。如果能夠從中英法律文化差異的角度展開深入分析,找到準確切入口,勢必可以為法律術語的翻譯提供助力。因此,該文從中西法律文化差異入手,了解了法律術語翻譯的“五個維度”,進而提出了掌握西方法律的目的術語及淵源術語、尋找功能對等的法律術語完成翻譯、促進法學與英語教育的融合、強化法律翻譯人員的語言素養等策略來進行法律術語的精準翻譯,以期為法律翻譯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法律文化差異;法律術語;翻譯策略;翻譯質量;語言素養;參考與借鑒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027-0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egal Terms Du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Legal Culture Difference
Abstract: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legal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hub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accurately translate legal terms in legal translation, which brings challenges to legal translation and also affects its translation quality. If we can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egal cultures in depth and find an accurate entry point, it will certainly help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cultures,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five dimensions\" of legal term transl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mastering the purpose terminology and origin terminology of the Western laws, searching for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legal terms to complete the translation, promoting the fusion of law and English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linguistic literacy of the legal translator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legal translators.
Key words: Legal cultural differences; Legal term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quality; Linguistic proficiency; Reference
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而在中國貿易發展的同時貿易摩擦也相繼而來,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相應的貿易問題。由于中英存在較大的法律文化差異,各國法律體系又具有差異性,這要求在進行法律術語翻譯時需遵從精準性、專業性、嚴謹性和規范性的原則[1]。一方面,通過法律翻譯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法律上的學習與溝通;另一方面,通過法律翻譯構建連接國外法務的橋梁,進一步對法律英語翻譯進行優化和升級。相比普通的英語翻譯,法律術語翻譯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跨學科交流性質,在法律英語中每個法律術語都有自身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與他國進行貿易交流時,或了解他國法律文化時,必須通過法律術語的翻譯來了解其所在國家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并準確掌握彼此的法律內容及其作用。
1 中英法律文化差異簡述
從法律體系角度來看,世界上主要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大法系,法系不同所用的法律語言系統也會存在差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以大陸法系為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大陸法系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而歐美國家以英美法系為主,因此中英方應用的法律語言系統不同。兩大法系之間的主要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淵源的差異。大陸法系認為構成正式法律的淵源與判例無關,而英美法系則認為判例是正式法律體系中重要的淵源;二是技術的差異。在大陸體系中往往根據制定法律的具體規定來審理案件,期間通過參考其他相關規定和案情分析完成案件審理;而英美法系主要對二者之間的差異點進行對比,并參考以往的判例,總結出與案件相符的審理細則;三是程序的差異。大陸法系中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中心,在審理案件時,需要法官與陪審員在法庭上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最終的審理結果[2];在英美法系中,法官只是扮演著仲裁員角色,沒有判決的權利,而案件的辯護人、原被告才是訴訟程序的中心。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英國家所屬系的本質差別導致二者的法律文化具有差異性。這些差異不僅影響法律翻譯,也對法律術語的翻譯提出了挑戰。因此,應該以中英法律文化差異為基礎對法律術語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和研究。
2 法律術語翻譯的“五個維度”
2.1 從“法律概念和構件維度”做好法律術語翻譯
在翻譯法律術語時,應以清晰認知法律術語的概念和構件為基礎進行翻譯。在法律術語翻譯中“功能對等”法是常用的翻譯方法,功能對等可以根據法律術語的對等程度分為接近對等、部分對等、完全不對三大類。張赟和帥智啟認為,在法律術語翻譯時,應該對其概念和構件進行首要分析,掌握其本質屬性和附加屬性,方便找到最為恰當的對等術語。對于目標語和原語中與其內涵完全對等的法律術語可以直接替換;對于目標語和原語中與其內涵部分對等和接近對等的法律術語則可以尋找對等詞,并做好相應的注釋;對于目標語和原語中不能翻譯的特殊法律術語,應根據其構件要素分別選擇擴充詞義、創造新詞、借詞等創新譯法。
2.2 從“法律詞匯維度”做好法律術語翻譯
我國的法律術語從詞匯角度可以分為:四字成語結構、古代法律詞匯、現代法律詞匯三大類,其中常用的四字成語結構法律術語有敲詐勒索、濫用職權、非法拘禁等書面語;而在古代法律詞匯中常用的法律術語有刑罰、貪污、搶劫等,這些都是一直沿用的法律詞匯。除了上述兩種詞匯結構之外,其余都屬于現代法律詞匯,例如常用的破產、專利等詞匯[3]。針對上述3種不同的法律術語詞匯,進行翻譯時,如果能夠從英語法律術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匯,可以直接使用對等詞翻譯法律術語。例如刑法中的犯罪分子(offender)、假釋(parole)、量刑(sentencing)等。對于四字連用結構或無對應術語的法律術語,則采用“功能對等”中的釋義翻譯法或意譯翻譯法。
2.3 從“法律文化維度”做好法律術語翻譯
霍夫斯泰德對文化差異進行概括總結后,指出每個維度都含有兩個與之對應的要素,且這兩個要素的差異越大,則說明語言視差也會越大,相應的法律術語差異就越大。不同文化背景產生的法律術語不同,法律風格不同,則說明所屬法系不同[4]。中國法律為大陸法系,英國法律為英美法系,中國側重于演繹推理,換言之,就是在法律法規基礎之上對案件進行審理處決;英國法律則側重于實用主義,換言之,就是在審理案件時會將之前的案例作為參考依據,會根據之前案件中法官的判例來決定本案件的罪行。法律術語翻譯其實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跨維度活動。所以,在中英法律文化差異基礎上翻譯法律術語,需要解決對等詞的譯法,解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因法律術語差異而造成的不可譯或誤譯等問題,對法律概念的本質屬性和附加屬性進行深刻透析,由表及里尋找其中的差異點。杜絕望文生義、源語文體特征消失、術語表達錯誤、含義嚴重扭曲、文化意象缺失等問題產生。
2.4 從“法律規范維度”做好法律術語翻譯
新形勢下規范和統一法律術語對外翻譯是當前增進中英法律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眾多語種的法律術語翻譯中,只有英譯的效果最為明顯。規范和統一法律術語翻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法律內容更加規范化,使原法律術語中的法律要義能夠準確傳遞出去。要想法律術語翻譯實現規范化和統一化,需要遵從“以術語來譯術語”的原則,換言之,就是保證中文法律術語翻譯成英文法律術語之后,其在法律功能和詞匯特征上要具有一致性[5]。例如:非法采礦罪可以翻譯成“crime of illegally mining”,盜竊罪、軍用物資罪可以翻譯成“crime of stealing or military supplies”,上述例子在翻譯過程中都嚴格遵從了規范化原則。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術語翻譯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以俗語來譯術語”。
2.5 從“比較法律維度”做好法律術語翻譯
從刑法罪名角度研究法律術語翻譯時,中英刑法都是以“罪刑法定”為原則,然而在認定犯罪行為方面,中國刑法與英國刑法的差異性較大,因此采取的譯法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究。中國刑法注重犯罪行為的客觀性,對于殺人的罪名只有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而英國刑法注重定性且判定實施犯罪行為的本身,關于殺人的罪名異常復雜,分為各種等級。針對故意殺人罪進行術語翻譯時,翻譯人員可以找到與之最為接近的對等詞“murder”,但是在英國法律體系中,該詞具有預謀的含義,與故意殺人罪并不完全對等,有謀殺罪的成分,因此不能直接翻譯成“murder”。同樣過失致人死亡罪也不能采取此種翻譯方法,不能直接譯為“manslaughter”。該詞的含義是非預謀殺人罪,沒有故意殺人的含義。這類術語有部分對等詞匯。因此,中國刑法中的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選擇了較為穩妥的譯法,即“crime of negligently causing death to another person”和“crime of intentional homicide”[6]。由此可見,中英法律術語翻譯時采取比較路徑也是有效避免誤譯或不可譯的對策。
3 中英法律術語的翻譯策略
由于法律具有的特殊性,所以法律術語翻譯相對于普通翻譯更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法律翻譯不能采取直譯的方式,將不同法律體系中涉及的制度和概念進行簡單的轉換,而是需要經過一個法律轉碼和語言轉碼的雙重解碼過程?;诖?,法律翻譯人員應該找到不同法律體系的相關制度和概念的準確表達方式,使譯文與原文的信息能夠在含義表述和文化表達上具有一致性。
3.1 掌握英國法律的目的術語和淵源術語
中英法律文化在融合與溝通過程中,需要法律翻譯者發揮好重要的橋梁作用。準確地完成法律翻譯,對法律術語進行恰如其分地表述,這需要法律翻譯人員具備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并熟知法律知識,同時還要求翻譯人員能夠深入掌握中英法律文化在目的術語和淵源術語等方面的異同點,能夠合理運用不同體系的法律術語。例如英語中代表“行動”的詞匯通常為“action”,而在法律術語中,該詞匯代表的是“對價”的意思;又如常見的代表“花費的成本”的詞匯為“cost”,但在法律術語中,該詞匯則代表“訴訟費”??梢娭挥姓莆樟擞⒄Z詞匯的目的術語和淵源術語,才能理解并明確法律譯文中法律術語代表的真正含義,從而達到精準翻譯的目的。
3.2 尋找功能對等的法律術語
對等有相對的意思,但絕非絕對。如果因形式對等而產生意義錯誤或不明確,就會給讀者增加理解難度,因此不應通過“假等詞”來應對原文翻譯,需通過合理調整,找尋最為合適的功能對等詞來完成翻譯。通常情況下由于中英文化差異較大,所以原語和譯語也會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因此需要通過調整來彌補這種文化差異。為了實現法律功能和法律術語的雙重對等,翻譯者需使用合理的譯借、釋義、功能對等詞等方法來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
3.2.1 譯借
從書寫方式和發音方面來看,漢語和英語的差異較大,在對英語法律術語進行翻譯時,需要采用譯借的方式將其翻譯成漢語法律術語,換言之,需要在書寫方式或音韻上進行調整,使英語法律術語能夠貼近漢語的本土詞語[7]。例如英美法系中的“anti-trustlaw”概念,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無法找到對等詞,采取譯借的方法,將其翻譯成“反托拉斯法”。又如“morgage”可以采用譯借法將其翻譯成“按揭”,因為“morgage”的后兩個音節類似漢語詞“揭”,所以將其翻譯成“按揭”最為恰當。這樣當漢語讀者閱讀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詞語的含義聯想到國外與之相關的事物,在清晰理解“anti-trustlaw”概念之后,就會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誤解。
3.2.2 釋義
釋義指在表達詞語內涵的時候,直接使用譯入語來代替源語的具體形象[8]。在翻譯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術語時,如果找不到準確的對等詞,且采取注解的方式會增加譯文的復雜性,那么則可以選擇釋義法。此種方法是代替對等詞的有效方法。例如,“quiet possesion”從字面意思看代表“安靜占有”,這種直面翻譯使讀者無法理解其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其實,該法律術語應該翻譯為“不受干擾的占有使用”。又如“yellow dog contract”,其字面意思為“黃狗合同”,如果這樣翻譯,會降低讀者對譯文的認可度。如果將該法律術語翻譯成“不準(雇員)參加工會的合同”,讀者就很容易理解。釋義法不僅準確表達了原語的語言和含義,又增強了法律譯本的簡練度。采取這種方式,翻譯者可以對原語的實質含義進行準確把控,從而防止出現誤譯問題。
3.2.3 功能對等詞
在法律術語翻譯過程中,如果找不到對等詞,翻譯人員可以在保持原文含義不變的基礎上選擇功能對等詞,從而確保譯語法律術語的概念與原語中的法律術語概念對等。例如法律術語“jail”“prison”,這兩個詞語與漢語中的功能對等詞存在差異,其中“prison”的功能對等詞為“監獄”,而“jail”功能對等詞是“拘留所”或者是“看守所”,因此,可以用最接近的功能對等詞代替,以此保證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
3.3 促進法學與英語教育的融合
為了保證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可以通過推進法律教育和英語翻譯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培養出既具備翻譯技能,又精通法律知識的雙語人才。這樣的雙語人才可以提高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還能對其產生深刻的理解,從而靈活運用法律術語,提升法律翻譯質量和效率[9]。除此之外,法律翻譯者還應該掌握英語單詞的表達力和翻譯技巧,便于實現法律法規的輕松翻譯,為廣大讀者提供便利的閱讀服務,降低閱讀者的閱讀難度。而要實現法學與英語教育的有機融合,可在法學院教學中融入英語翻譯相關內容,也可為英語翻譯專業設置相應的法律翻譯課程,由此讓學生對法律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并愿意主動去學習相關知識[10],從而解決法律術語翻譯存在的本土化問題。
3.4 提升法律翻譯人員的語言素養
翻譯人員在翻譯法律術語過程中,會出現因過度緊張而難以用英語準確表述法律術語的現象,進而有可能出現中式英語。還可能受到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限制,以及漢語文化的影響,很難將大陸體系中的法律術語翻譯成具有相同表述的英美體系中的法律術語。翻譯者在沒有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譯法,降低了英語表述的規范性。如果翻譯人員的語言素養不高,勢必會產生譯文結構碎片化、邏輯混亂等問題。當翻譯人員受到文化差異影響時,需要以對等原則為基礎,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法律術語翻譯困難,并根據當前法律文化現狀及法律文化發展動態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以此增強法律術語翻譯的精準性。在法律術語翻譯過程中,還要從中英文化差異的角度去考慮,在盡量保證法律含義不變的基礎上,實現法律術語的精準翻譯,即便難以達到理想化的翻譯效果,也應積極探索有效的路徑來實現功能對等,從而為實現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法律術語作為其精髓部分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律術語翻譯過程中,無論是用語還是用詞都非常講究,相對于普通的文本翻譯而言,存在極大的差異性,給法律翻譯人員翻譯帶來極大挑戰。為保證翻譯的準確性,翻譯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強大的英語翻譯能力,還要掌握專業的法律知識,并對不同法系中的法律概念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存在的文化差異。同時在掌握翻譯原則、翻譯標準及法律術語特點的基礎上,找到翻譯切入點,提升法律術語翻譯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 肖強民.文化差異視角下法律術語英語翻譯策略探究[J].英語廣場,2021(30):27-30.
[2] 廖小粹.法律英語翻譯的挑戰與問題解決途徑[J].英語廣場,2021(30):31-34.
[3] 馬娟.英語法律術語翻譯困境研究[J].英語廣場,2021(21):30-32.
[4] 田微微.國外先進法律引入的困境與應對策略:以法律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英漢互譯為視角[J].英語廣場,2021(12):27-29.
[5] 沙萬里.法律英語翻譯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英語廣場,2021(12):30-32.
[6] 劉國生.英漢法律術語變譯策略[J].中國科技術語,2020,22(6):62-68.
[7] 劉怡然.地域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影響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3):87-88.
[8] 劉文連.論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現象及習慣表達法[J].校園英語,2023(15):187-189.
[9] 吳曉群.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5):157-161.
[10]吳立芳,曾婷.試析英漢法律文化差異對法律翻譯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8(2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