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語序是外國留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題,即便是高級班的學生,語序偏誤也時常出現。母語的干擾、漢語語序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復雜性等都是造成留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而不同母語的學生又會在語序問題上呈現不同的特點。該文針對德國學生漢語語序的問題進行研究,試圖分析德國學生漢語學習中常犯的語序偏誤,并找出其原因。基于21篇德國學生的漢語作文8 000多字的書面語料,筆者一共找到并分析了43條語序偏誤的語料,首先將所有偏誤進行分類,然后分析其產生原因,最后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關鍵詞:語序;偏誤分析;對外漢語教學;德國學生;負遷移;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19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036-06
An Analysis of Word Order Errors in Chinese Sentences from Germa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Chinese word order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foreign students, and even advanced class students often make word order errors.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the stability, flexibility, and complexity of Chinese word order are all reasons for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other tongues may reveal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word order issues.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Chinese word order among German students, attempting to analyze the common word order errors that German students often make in learning Chinese and identify their reasons. Based on a written corpus of over 8 000 words in 21 Chinese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German students, the author identifies and analyzes a total of 43 word order errors. Firstly, all errors are classified,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ir caus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leva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Word order; Error analysis;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German students; Negative transfer; Corpus
任何語言都有語序問題,而語序在漢語中特別重要。如范曉[1]所說,“漢語由于缺乏西洋語言那樣的形態變化,很多語法意義要通過語序來表示”。石毓智[2]也說過“漢語語序的真正含義是,別的語言用形態或者語法標記表示語法意義,漢語則靠語序表示”。由此可見,掌握正確的漢語語序在漢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面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過程中發現,語序問題是不少學生的一大難題,即便是高級班的學生,語序偏誤也時常出現。周小兵[3]認為,偏誤指學習者掌握一定目的語語法規律之后出現的系統性錯誤。 漢語語序偏誤就是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語序過程中產生的有規律的錯誤。母語的干擾,漢語語序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復雜性等都是造成語序學習困難的原因。而不同母語的學生又會在語序問題上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有不少針對不同國家學生語序偏誤問題的研究,例如:陳延河[4]針對印尼學生作相關分析,侯友蘭[5]進行了韓國學生書面語語序偏誤分析,崔亞麗[6]則針對泰國學生習得漢語中狀語語序偏誤作調查等。本文則針對德國學生漢語語序問題作相關研究,試圖分析德國學生學習漢語中常犯的語序偏誤,并找出其原因。
本文的語料來自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漢字偏誤連續性中介語語料庫,以及筆者的德國留學生平時的作文。在21篇作文,8 000多字的書面語料中,找到了43條語序偏誤句子。首先將所有偏誤進行分類,然后分析其產生原因,最后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1 德國學生漢語語序偏誤類型及成因
德國學生的43條語序偏誤中,狀語錯序的數量最多,占41.9%;其次是定語錯序,占總數的23.3%;補語錯序亦比較嚴重,占18.6%;此外,其他的語序偏誤,例如關于助詞“了”的錯序問題,有3條,插入語的位置問題、一些特殊句式的語序問題,也有幾條。相關語料詳見表1。
1.1 狀語語序偏誤
黃一清[7]統計過留學生80 000多字的語料,找出狀語語序偏誤213句,占所有與動詞有關的語序偏誤的56.5%。由此可見,狀語語序問題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普遍難題。同樣,在此次針對德國學生的漢語語序偏誤研究中,此類偏誤數量亦最多。
根據《現代漢語》(下冊)[8]的內容可知: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漢語的狀語大多是放在主語后面中心語前面的。基于漢語狀語的位置相對德語、英語等歐美語言比較固定這一特點,筆者將德國學生的狀語語序偏誤分成了以下3類來分析。
1.1.1 放置于句首的狀語錯序問題
在漢語中,“一些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情態、條件、關涉對象或者語氣的狀語有時也可以放在主語前面”,一般均放在主語后面。但是,在德國學生的句子中,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例如:
(1)經常我和另外的不吸煙的人感到憤怒,碰到吸煙的人簡直就是不知所措。
(2)平時孩子在爺爺或者其他的長輩的家居住,很少孩子跟自己父母住在一塊。
“經常”和“很少”都是頻率副詞,不屬于可以放在句首的特殊情況,因此要遵循放在主語后的規則。但是由于德語的狀語語序的靈活性,德國學生會以為漢語中也同樣接受這類規則,他們以為這類詞語放在哪里都不會影響句子意思。例如,德國學生在翻譯“我和另外的不吸煙的人經常感到憤怒”這句話時,會譯成以下兩種方式:
德譯1:Mit anderen Nichtrauchern aergere ich mich oft.
字字對譯:和" "其他" " 不抽煙的人" "(使)生氣" 我" "我(第四格)" 經常
德譯2:Oft" "aergere" "ich" " mich" " "mit" "anderen" Nichtrauchern.
字字對譯:經常(使)生氣" 我" "我(第四格)" "和" " "其他" " 不抽煙的人
在德語中這兩種表達都是很常用的,只要動詞放在第二位不變,如例子中的“aergere”,其他成分的位置比較靈活。同樣的,在英語中,副詞的位置可以放在句中主語后,也可以放在句末。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使是高級班的德國學生,在辨別“經常我和另外的不吸煙的人感到憤怒”以及“我和另外的不吸煙的人經常感到憤怒”這兩句話時,他們回答也是“沒有區別”“我覺得都一樣”。筆者認為,德國學生可能是受了自己母語和英文的雙重影響,以為在漢語中副詞的位置和德語、英語一樣,也很靈活,因此產生了負遷移。
1.1.2 放置于句中的狀語錯序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漢語的狀語是在句中的。學生比較容易記住這一點,但是,在掌握了這個基本規則之后,他們還會犯錯,尤其是句子有多項狀語的時候,學生會分不清到底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因而導致狀語與中心語相對“脫節”的狀況。例如:
(3)像這樣的例子陸續發生,但是仍然還是有人從此不吸取教訓,還是保持舊的壞習慣。
(4)現在我先想學好漢語,然后開始學我的專業,最可能法律。
(5)跟這個姓,很容易組合起來產生歧義。
這3個句子中都出現了狀語與中心語相對“脫節”的狀況,也就是說狀語沒有限制或者修飾到對應的中心語。究其原因,可能因為德語的狀語位置相對比較靈活,讓學生產生了負遷移。同樣,筆者在采訪德國留學生之后發現,他們分辨不出差異,比如說句子(4)中的“先”放在“想學好漢語”中“想”的前面還是后面的區別。
除了以上3個句子,德國學生對于放在句中的狀語語序錯誤還有以下這種情況:
(6)我們很容易可以聯系。
(7)科學繼續要發展。
(8)科學的研究給予我們證據:如果我們長期吸煙,我們的身體素質明顯地會下降。
這3個句子的特點是句中都含有能愿動詞(又叫“助動詞”,在德語中叫作“情態助動詞”)和實義動詞兩類動詞。在這樣的句子中,狀語還是應該放在它所修飾或者限定的詞語前面。因此,這3個句子中的畫線部分應該分別改成:
(6a)我們可以很容易聯系。
(7a)科學要繼續發展。
(8a)我們的身體素質會明顯地下降。
在德語中,有情態助動詞的句子,語序的規則是:主語+情態助動詞+句子其他成分+實義動詞。例如:句子(6a)的在德語中的表達有以下兩種:
德譯1:Wir koennen einander ohne Probleme ko- ntaktieren.
字字對譯:我們" 可以(情態助動詞)" 彼此" " 沒有" " 問題" " "聯系(實義動詞)
德譯2:Wir koennen ohne Probleme einander kon- taktieren.
字字對譯:我們" 可以(情態助動詞) 沒有" 問題" " "彼此" " " 聯系(實義動詞)
對比之后,筆者發現,德語這一類句子的語序與漢語的其實很一致,那么為什么德國學生會寫出“我們很容易可以聯系”這樣的句子,而不直接照搬德語的語序,在漢語學習中表現出正遷移呢?筆者通過采訪德國留學生發現:德國學生誤以為“可以聯系”“要發展”“會下降”這一類由兩部分組合而成的能愿短語在漢語中是不可以分開的,而他們又已經知道漢語中狀語要放動詞前,所以就出現了“很容易可以聯系”這樣的組合。而這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采訪中,高級班德國學生告知筆者,由于德語是他們的母語,他們會很自然而然地將情態動詞“konnen”等和實義動詞,如句中的“kontaktieren”拆開,一個放第二位,一個放在最后,而不需要考慮語法。而在英語學習中,他們又了解到英文中情態動詞后面應該直接加動詞原形,而把副詞放在最后。這一點和德語是很不一樣的,因此他們會牢記于心,甚至對自己曾經在這方面犯過的錯誤耿耿于懷。因此在后來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過于謹慎,以為漢語和德語也不一樣。還是拿“我們可以很容易聯系”作為例子:
漢語句子:我們可以很容易聯系。
英語句子:We can contact each other" very easily.
字字對譯:我們" 可以(情態助動詞)" 聯系(實義動詞)" " 彼此" " " 很" 容易
句中,“can”(能夠,是情態動詞)和“contact”(聯系,是實義動詞)是放在一起的,這一點和德語是不一樣的。所以德國學生會對這一點特別注意,在學習英語這門外語的過程中特別在意這一點區別,以至于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以為漢語和英語二者都和德語不一樣,實義動詞都一定是要緊隨情態動詞之后。
1.1.3 放置于句末的狀語錯序問題
德國學生將狀語放在句末而導致語序偏誤,這一類偏誤很明顯是模仿了英文語序,而不是德語語序。例如:
(9)我一生都還沒住過在一個那么熱的地方。
(10)雖然在我生活里我想做很多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國家,但是……
(11)如新加坡國家,已開始全民禁煙在公共場所,其他有些地方和國家也開始效仿。
(12)而且,我喜歡的東西我會追求到底很認真地。
(13)他們并且講究孩子不將被別人欺負,因為他們孩子的名字奇怪的多音。
以上5個句子的語序問題均來自句中黑體字部分,即狀語,放在了畫線部分的最后,而正確的位置應該是主語后謂語前。如句子(10)的畫線部分,正確的語序應該是:在我生活里我想在不同的國家做很多不同的事。
筆者之前提到,德語中如果有助動詞,那么句子動詞位置是一個框型結構:助動詞,也就是跟著主語變位的動詞放在第二位,其他動詞部分放在句末,句子的剩余成分放在中間。由于句子(9)—(13)分別含有“還沒”“想”“已”“會”“將”這一類表示時間的副詞或者動詞,而這些詞語在德語中對應的詞是“haben…nicht” “moechten” “haben” “will” “ koennen” ,均為助動詞,所以以上5個句子德語翻譯的語序,均和以下例子一致:
德譯句子:Ich moechte unterschiedliche Ding in unterschiedlichen Laedern machen.
字字對譯:我" 想(助動詞) 不同的" " " 事情 在" " " 不同的" " " "國家" " 做
學生錯句:我想做很多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國家。
通過對比德語翻譯和漢語句子,筆者發現,德國學生將狀語放在句末并不是很明顯地受到德語語序的影響。那么英語語序是否造成了影響呢?請看以下例子:
英譯句子:I" want to do"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字字對譯:我 想" "(動詞不定式標志)nbsp; " "做" "不同的" 事情" 在" 不同的" 國家
學生錯句:我想做很多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國家。
通過以上例句對比反映出學生將狀語放在句末的語序偏誤很有可能是來自英語語序的負遷移。通過德語、英語和漢語語序的對比,可以看出來,德國學生受英語語序的影響亦是很深的。
1.2 定語語序偏誤
德國學生的定語語序偏誤主要為兩類:一是多層定語語序偏誤;二是定語置于中心詞后面造成的語序偏誤。
1.2.1 多層定語語序偏誤
多層定語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普遍是一個難點,這次調查發現德國學生在這方面也遇到一定的困難。多層定語的排列次序比較復雜,從外向里,一般次序為:表領屬關系的詞語—表示時間、處所的詞語—量詞短語或指示代詞—動詞性短語和主謂短語(表示“怎樣的?”)—形容詞性短語(表示“什么樣的?”)—表示質量、屬性或范圍的名詞、動詞 。
然而,德國學生常常把多項定語的語序排列錯,例如:
(14)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很溫柔的,那么說孩子對別人很可能也有很和氣的一個態度。
(15)飲茶的點心許多是蒸的東西。
(16)每一件父母做的事情,第一句父母說的話都對孩子有重要影響。
(17)這樣一來,父母真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對孩子的第一個有重要的影響的人。
句子(14)中 “態度”的定語部分,其中“很和氣的”是表示“什么樣的”的形容詞性短語,“一個”是量詞短語,所以“一個”應該放在“很和氣的”前面。同樣的道理,句子(15)的定中短語應該改成“許多飲茶的點心”;而句子(16)的畫線部分要改成“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因為“父母做的”表示領屬關系,而“每一件”“第一句”是量詞短語或者指示代詞,要放在“領屬關系”詞語的后面。但是句子(17)中的畫線部分則要改成“第一個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的人”,因為漢語中習慣將“第一個”放在“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的”動詞性短語的前面。
這一類語序問題的出現,主要由于漢語的多項定語排列比較復雜。但是,這一類錯誤也基本出現在中級及以下的學生,高級學生向筆者反映,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漢語學習和聽說讀寫訓練之后,會形成語感,即使沒記住這些規則,也能感覺出來孰先孰后。
1.2.2 定語置于中心詞后面造成的語序偏誤
德國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尤其是初級階段,由于德語和英語的雙重負遷移,會較容易把動詞性短語這一類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這次針對德國學生的調查,即使大多語料來自中級水平的學生,還是出現了不少此類偏誤,例如:
(18)我沒忘記了我的考慮去南美學西班牙語。
(19)但是我們是第一個德國人來到那兒學習。
(20)第一份感覺父母傳到孩子們的身上都在孩子們的腦子里留下非常深大的印象。
以上3個例子中的定語均為動詞性短語,位置均被錯放在了中心語的后面,而按照漢語的規則,應該放在中心語前面,按照多層定語的語序排列。拿“第一個德國人來到那兒學習”為例,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第一個來到那兒學習的德國人”。這個定中短語的德語翻譯和英文翻譯分別是:
德譯:der" erste Deutsche, der" " " "hierher kommt, um" "zu" studieren
字字對譯:(定冠詞)第一" 德國人" (引導從句的關系代詞)到這" "來" "為了 (不定式標志)學習
英譯:the" first German" " that" " " comes" here" to" " study
字字對譯:(定冠詞)第一" 德國人(引導從句的關系代詞)來" "這(不定式標志)學習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德語還是英語中,動詞短語作定語都可以放在中心詞后面,導致德國學生犯這一類語序錯誤的原因就比較明顯了,很有可能德國學生是受了德語和英語語序的雙重影響,以為漢語也和德語和英語一樣,可以將動詞性的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
1.3 補語語序偏誤
德國學生漢語學習中的語序偏誤類型,除了狀語和定語語序偏誤很常見以外,補語語序偏誤也很常見。在筆者搜集的語料中,補語語序偏誤占所有語序偏誤的18.6%。漢語中,補語通常是放在中心語的后面,起補充說明的作用。但是德國學生常常會將補語放在狀語的位置,即中心語的前面。例如:
(21)我從小差不多每年一兩次去意大利。
(22)高一的時候我一年在北京留學了。
(23)我回國半年之后突然很嚴重地生病。
(24)六個月我不能上學,三個多月住院。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德國學生犯這樣的補語語序偏誤和德語謂語動詞(句子有助動詞時)的“框型結構”有很大關系。以上4例中,除了句子(21)外,句子(22)—(24)都為過去式,在德語中都要以“haben”或“sein”作助動詞,用完成時來體現,所以句子譯成德語后,謂語動詞都為“框型結構”。而“一年”“很嚴重”“三個多月”等補語就被“框”在句中了。當然,德國學生沒有掌握補語的語義和位置,不熟悉補語和狀語的區別,也是他們犯錯的一個原因。例如句子(24)中“很嚴重地生病”就和德語的 “sehr krank”及英語的“seriously ill”在結構上都十分相似[9]。然而“sehr”和“seriously”都是副詞作狀語,而漢語中同樣的意思,卻應該用形容詞作補語,改成“生病很嚴重”。學生對此可能還不太熟悉,因此補語放在了狀語的位置。
德國學生的補語語序偏誤中還有的和否定式有關系。例如下面一個例子中“意識不到”是對“意識到”的否定,對于漢語中動詞“到”放在動詞后作補語時否定詞應該放在哪里,德國學生和其他國家學生一樣,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會覺得困難。
(25)另一方面父母無意影響孩子,他們不意識到他們某種行為會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
1.4 其他語序偏誤
以上筆者談到了3類德國學生學習漢語時最常見的語序偏誤:狀語語序偏誤、定語語序偏誤和補語語序偏誤。筆者通過分析語料發現,其他類別的語序偏誤和助詞“了”及一些特殊句式、插入語的位置等有關。例如:
(26)我就到上海去了讀書。
(27)后來我們的父母發現沒有人做了家務。
(28)還有我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不僅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老師,他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29)誰是在他們旁邊呢?
(30)無論在哪里,中國和例如歐洲的問題就是煙太便宜。
句子(26)和(27)是關于助詞“了”的語序偏誤。或者確切地說,這樣的句子表面上是語序偏誤,實際上是學生沒有掌握“了1”和“了2”的區別,不會用“了2”的問題。而句子(28)是“不僅……也……”這個句型中“不僅”的位置放錯了,應該放在“對我來說”的后面。句子(29)是動詞“是”應該放在句首加強語氣,而不是像英語的“be”或者德語中的“sein”那樣,放在第二位[10]。句子(30)是插入語“例如”位置放錯,應該放在“中國和歐洲”這個例子的前面。
2 結束語
綜上,德國學生漢語學習中常見的語序偏誤有狀語語序偏誤、定語語序偏誤和補語語序偏誤。這3類句子成分的位置在漢語中和在學生的母語德語或者他們熟悉的英語中不太相同;此外多層狀語或者定語都讓學生覺得困難。因此,學生在這3類句子成分的語序方面會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德國學生可能覺得困難的語序問題,幫助學生找出原因,指出德語和英語與漢語的不同和相同之處。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德國學生漢語學習中的語序偏誤問題,以期為相關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范曉.關于漢語的語序問題(一)[J].漢語學習,2001(5):15-19.
[2] 石毓智.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31-235.
[3] 周小兵.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M].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12-18.
[4] 陳延河.印尼語、漢語語序對比及印尼學生漢語學習中常見語序偏誤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 (1):9-18.
[5] 侯友蘭.韓國學生書面語語序偏誤分析:以中級漢語水平學生偏誤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12): 21-27.
[6] 崔亞麗.泰國學生漢語習得中狀語語序偏誤研究及其教學策略[D].濟南:山東大學,2010:187-198.
[7] 黃一清.外國學生簡單狀語語序偏誤考察[J].語文學刊,2010(22): 23-29.
[8]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5-117.
[9] 呂必松.漢語語法新解[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5:67-98.
[10]趙霞.漢語語序與漢語教學[J].語言與翻譯,2009(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