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南里坊遺址區是隋唐洛陽城重要的里坊遺址分布區,通過梳理洛南里坊遺址區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的具體實踐,該文闡釋了保護利用采取的工作思路,探討如何做好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為今后繼續做好洛南里坊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及形成更多具有較高質量、較高水平的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成果提供參考。該文首先分析了洛南里坊遺址區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隨后從建設公共生態空間、塑立隋唐洛陽城洛南城市格局、開展研學教育、促進服務鄉村、推動文旅融合5個方面梳理了保護利用的不同實踐;最后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新時代不斷提升保護利用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洛南里坊遺址區;保護展示;公共空間;研學教育;文旅融合;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K878;G1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080-06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Lifang Site Area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of Luoyang Cit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bstract: The Lifang Site area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is an important Lifang site distribution area of Luoyang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working thoughts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explores to d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work of the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Lifang Site area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of Luoyang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will provide some further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more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achievements of the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ifang Site area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The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t,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work of th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uch as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ecological space, molding the urban pattern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of Luoyang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arrying out the inqui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dvancing to service the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ncludes some strategies which will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Lifang Site area of the south bank of Luohe River;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Public space; Inqui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ocial service
洛南里坊遺址區位于隋唐洛陽城洛河以南、郭城范圍內,在其保護利用實踐中,按照新時代文物保護要求,將遺址區的文物資源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活化展示、開發利用,可以促進文物保護和不同領域的融合發展,持續增強文物遺存的生命力、影響力。
1 遺址區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作為隋唐洛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洛南里坊遺址區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存,這些遺存有著很高的歷史、社會和科學研究價值,開展合理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可以將遺址區的文物遺存以更加形象、生動、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讓“活”起來的遺址保護利用和公眾的生產生活共同發展。這既可以豐富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實踐,促進遺址區的可持續發展,又可以使遺址區與現代城市建設兼容并包,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活品質。
同時,遺址區的保護利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物資源的展示利用相對不足,用于保護開發的承接載體相對欠缺,社會公眾的參與度仍需提高等。這和新時代構建文物資源保護利用新格局、創新保護利用機制等要求存在差距。
2 遺址區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的發展實踐
遺址區主要包括城垣、城門、里坊、街道等各類遺址[1],其包含的遺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圍繞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依托文物遺址資源、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形成了不同實踐。
2.1 以城市園林為載體,建設生態公園
按照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在遺址區建設生態公園,營造公共生態空間。一是在原淳和坊、通濟坊、廣利坊、固本坊(唐朝時期為西市)等遺址區建設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使在遺址上建設植物園成為現實。二是在教義坊、積善坊等遺址區及周邊遺址區域融合牡丹文化,建設中國國花園,并在園中設置白居易碑廣場、大唐樞印、唐風隋影等文化景觀。三是在從政坊、大同坊、寬政坊等遺址區建設從政坊、大同坊和寬政坊休閑游園,根據對隋唐洛陽城的水系研究和當前用水實際,在游園內因地制宜建造生態水道,通過水系環線將西市、大同坊、寬政坊、從政坊等遺址區域相連,初步實現游船通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隋唐通濟渠和通津渠水運行船的景象。
2.2 建設重要遺址節點,塑立隋唐洛陽城洛南城市格局
通過實施定鼎門遺址片區、南城墻遺址、天街遺址和里坊道路遺址等遺址節點的保護性展示,逐步展現遺址區的整體空間格局,塑立隋唐洛陽城的洛南城市格局。
2.2.1 實施定鼎門遺址片區保護展示,做好連片區域對外開放
定鼎門遺址[2]片區主要包括定鼎門遺址、道路遺址、天街南段遺址、寧人坊遺址、明教坊遺址等,其中定鼎門位于天街的最南端,也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南門。一是在定鼎門遺址上建設城門樓式保護建筑——定鼎門遺址博物館,自對外開放以來,該館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是對外展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窗口。二是實施明教坊、寧人坊(含天街南段)保護展示項目,呈現天街的恢宏壯闊和明教坊、寧人坊的坊間格局、十字街路網等內容。通過真實、直觀地展現洛南外郭城城門、里坊空間、城市軸線等城市布局,定鼎門遺址片區集遺址保護、展示教育、公眾休閑等于一體,給社會公眾提供了集中連片的開放空間。
2.2.2 實施南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展示外郭城城垣形象
隋唐洛陽城南城墻為洛南里坊遺址區外郭城城垣(含城門)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城墻本體、厚載門、定鼎門、長夏門、東西角樓和護城河等部分。一是實施南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采用覆罩復原性展示、夯土模擬展示、地面綠化標識等形式對東西全長約7 200 m的南城墻進行展示,勾勒南城墻的外郭城城垣形象;同時,對厚載門和長夏門遺址采用原址覆土保護、地表模擬展示、夯土模擬展示等形式呈現“三門道”的基本形制及兩側城墻的位置。二是利用展示項目的內部空間,整合博物館資源,增設考古勘探體驗館、考古博物館等;同時,在南城墻遺址的外圍、沿南城墻遺址一體推進護城河公園、樂道建設等。通過實施保護展示并增加城市公共空間,將落實遺址保護和完善城市功能相結合,提高公共產品的供應,促進城市發展的提質增效。
2.2.3 實施天街遺址保護展示,展示隋唐洛陽城城市軸線
天街是貫通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洛南里坊遺址區和皇城的南北向主干道,是隋唐時期的洛陽城市軸線,其中洛南里坊遺址區的天街遺址主要是隋唐洛陽城的洛河以南部分。通過采取生態示意、地面標識等方式,對天街遺址和臨近的遺址區進行保護展示[3],拓展了社會公眾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
2.2.4 實施里坊道路遺址保護展示,展示遺址區街道布局
根據《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洛南里坊遺址區包涵“兩橫三縱”(兩橫:建春門大街、永通門大街;三縱:定鼎門大街、厚載門街、長夏門街)骨架道路。其中,建春門大街和永通門大街是東西向道路,定鼎門大街(定鼎門大街又稱天街)、厚載門街和長夏門街是南北向道路。實施里坊道路遺址保護展示,可以提高路網結構的辨識度,豐富遺址區街道的肌理形象,展示遺址區的空間格局。除對天街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外,在原址基礎上建設永通門大街和建春門大街里坊展示路[4]。這些展示路和現代道路互通連接,方便了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同時,在城鎮區域更新了遺址遺存保護展示的操作模式,拓展了大遺址保護的工作思路。
2.3 借助遺址區文物資源,開展研學教育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該文件提出要依托遺產資源建設研學旅行基地,通過設置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5]。為推動遺址區研學教育的提質發展,各研學主體從課程開發、營地發展、業態集聚等方面入手,認真做好研學教育。一是在研學課程開發上,圍繞古都文化、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絲路文化等,加強教學課程和系列產品的研發,打造主題研學產品。二是在研學營地發展上,各研學主體通過整合資源,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如培育專業研發團隊,不斷提高課程質量;在符合文物保護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展示場館、體驗教室、輔助設備等服務設施;增進與其他研學機構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行業規范和評價體系。三是在研學業態集聚上,各研學主體通過集中開發研學線路、設置互動課程等方式集聚文博研究、自然博物、民宿體驗等業態優勢,正逐步形成以研學營地、里坊游園、博物館等為代表的研學網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區開展研學教育,堅持“文化+旅游+教育”的發展方式,將豐富的歷史資源和學校教育、旅游發展、博物館服務、文化產業等領域相結合,這是對保護利用工作的有益探索。
2.4 融合社區建設,促進服務鄉村
通過融合美麗鄉村建設、社區改造提升、發展特色農業等,發揮坊區遺址保護利用對鄉村服務的促進作用。一是將里坊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時,因地制宜打造里坊主題游園,這些游園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一環,既是周邊群眾的休閑一隅,更是講述里坊故事、傳播里坊文化的基地。二是借助里坊文化實施社區改造提升。通過對社區進行微改造,設置具有隋唐里坊文化氣息的特色街區、文化小巷等;同時,借鑒坊間優秀文化完善村規民約,持續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發揮里坊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發展特色農業,促進群眾增收。在做好文物資源安全的前提下,將單一的種植養殖調整為農業觀光、農場采摘、苗圃種植、農產品鏈條開發等優質高效產業。如培育極具洛陽特色的牡丹產業,通過牡丹文化節的帶動,形成“牡丹+”產業鏈,增加群眾的收益,增強公眾參與開發利用的熱情。
2.5 依托文物遺址資源,推動文旅融合
通過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發展文旅產業創意園、做好“文旅+”產業鏈運營等方式,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一是以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為契機,不斷實現文旅融合新高度。對接國家和省級上位發展戰略,積極謀劃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打造定鼎門片區等隋唐風貌展示區,推動隋唐風貌群環境提升,展現隋唐文化旅游形象,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文旅產業,高水平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如對接文旅文創專業團隊,挖掘隋唐IP文化內涵,借助“盛世隋唐”品牌加快打造不間斷的文旅消費新模式,通過舉辦文化潮流集市、古都夜色經濟、市井文化體驗等活動,打造文旅打卡地,形成更多文化成果。二是以發展文旅產業創意園為依托,運用技術手段助力培育文旅熱點。設立文化雙創產業園,引入數字科技企業,對隋唐時期洛南里坊的生產生活場景、宅院府邸及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風貌進行示意性數字復原,引導社會公眾穿越式體驗隋唐歷史風情,增強受眾的代入感、體驗感。這些產業創意園借助數字技術,系統展示里坊的人文環境、城市風貌、歷史特色,為活化遺址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持,方便培育更多文旅熱點,推動遺址區的開發利用邁向新的發展平臺、形成新的發展優勢。三是以做好“文旅+”產業鏈運營為抓手,提高群眾生活品質。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事業,在將遺址區的歷史遺存進行價值形象的戰略提升后,應重視公眾參與并不斷擴大受益公眾的覆蓋面。具體是找準文旅融合的切入點,將文旅目的地的運營和社區居民、集體利益相互連接,構建“文旅+社區+市場”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延長遺址區“文旅+”產業鏈,讓社區公眾等利益關聯群體享受到文化盛宴帶來的高品質生活福利。
3 新時代下遺址區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按照新時代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要求,筆者發現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在規劃文件指導、運營管理、遺產價值闡釋、處理與群眾生產生活的關系和整體發展成效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些情況應當積極應對、妥善處理。
3.1 規劃文件出現空檔,總體指導欠缺
規劃類文件在推進遺址區保護利用的高質量發展上具有建設性地位和指導性作用,目前,為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工作提供遵循依據的規劃文件主要是《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該規劃的指導年限為從2007—2020年,現已于2020年到期。同時,遺址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里坊制遺址區,但當前尚未出臺為遺址區提供系統指導的專項規劃,多以政府與其職能部門出臺的政策文件為主。由于相應規劃策略的缺位,這些情況不利于今后遺址區保護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應盡快完善規劃文件,發揮規劃的政策引導作用。
3.2 運營管理多頭負責,容易造成整體合力不足
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分期實施,逐步推進,根據行政區劃和職責分工的不同,不同區域的運營管理分屬不同的部門,由不同的主體分別負責。在新時代背景下,這樣容易造成缺乏科學的配合與協作,不利于發揮保護利用的整體優勢,也會弱化遺址區的綜合影響力。因此,各個部門和主體在不同領域開展工作、發揮各自優勢時,應強化部門聯動,匯聚發展合力,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遺址區的保護利用不斷邁向新臺階。
3.3 公眾對遺產的價值闡釋不易理解,影響保護利用的預期效果
遺址區的保護利用有時會出現展示方式較為單一、展示形象不夠生動、展示內容比較專業等情況,給社會公眾傳遞的遺產價值信息可能不夠具體、偏于抽象和不易理解,除了臨近遺址區的周邊群眾、部分文化素養及認知能力較高的社會群體和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這種情況造成社會公眾對遺址區的文物信息和資源價值出現偏差,影響遺址遺存價值形象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也存在一定偏差,根據《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遺址區主要包括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6],社會公眾對遺址區文化遺產的認識容易出現片面化,認為重點保護區的文物遺存價值更高、文物資源更豐富,忽視了一般保護區的價值地位和遺產形象。因此,在開展保護利用時,需結合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合理利用展示空間,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等不同手段,適時增加展示內容的通俗解讀,增強展示效果;同時,通過舉辦主題論壇、開設文化講座和召開歷史座談等活動,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產的全面認知。
3.4 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和群眾生產生活有時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根據實地巡查,筆者發現部分群眾因遺址區保護利用工作對其生產生活造成影響,致使其對保護利用工作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足;一些群眾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引入和遺址區文化氛圍不相協調的項目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遺址區的景觀環境并影響了遺址區保護利用的整體效果。因此,在開展保護利用時需處理好群眾生產生活的關系,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盡量減輕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響,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其次,繼續做大做強保護利用的“蛋糕”,促進群眾就業增收,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將保護利用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最后,積極開展保護宣傳,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覺,適時開展遺址區環境整治,在落實好賠償、抵補機制的前提下及時勸離該類項目,在政策法規指引下處置各類難題,改進文化氛圍。
3.5 綜合發展成效相對不足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護利用的承接載體不足,遺址區的功能載體主要集中在已經建成、配套設施較為齊全的博物館、生態公園、研學營地、文旅目的地等,很容易出現不同區域的業態發展不均衡、成果轉換差別較大等情況,致使出現遺址區部分空間開發不足和局部區域發展不充分的情況。二是保護利用的功能拓展不夠,如遺址區的一些保護展示項目,在保證遺址遺存本體安全的前提下集中展現文物價值和教育屬性,但面對新形勢在發揮更多功能價值上存在功能轉換時間長、轉換效果不突出、集聚效應不明顯等情況。因此,遺址區的保護利用應按照新時代要求,以“價值利用”為導向,融合不同領域和社會功能,通過培育文化業態、發展創意產業、改善創新生態等方式,融入符合遺址內涵形象的不同業態和其他功能,提高綜合發展成效。
4 新時代下遺址區保護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進入新時代,為推進遺址區保護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需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應用策略。
4.1 堅持保護第一總基調
2021年3月,加強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該文件指出要加強遺址保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7]。2021年10月出臺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強調“堅持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并提出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活化利用,展現大遺址保護利用成果[8]。2022年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9],將“保護第一”作為統領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的第一條。因此,在遺址區的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上,應認真落實“保護第一”這一重要遵循,堅持保護優先,明確保護范圍,劃定發展紅線,落實以遺址保護為前提的保護利用。
4.2 做好規劃引領
加強規劃管理,做好規劃編制。結合文物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盡快完成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出臺針對遺址區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繼續做好上位規劃的銜接并適時出臺針對遺址區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10]。在此基礎上,堅持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不斷提高遺址區保護利用的質量和水平,實現更大的社會綜合效益。
4.3 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在推進遺址區的保護利用時,應處理好和社會公眾的關系。結合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適時調整原有的保護利用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又有利于文物資源價值闡釋的形式,拓展更多保護利用載體,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豐富遺址區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通過統籌考慮保護利用和群眾生產生活的關系,保證群眾利益,增進人民福祉,讓老百姓成為支持保護利用工作的利益攸關者、熱情參與者和共建共享者,從而調動社會公眾在大遺址保護中的積極性。
4.4 正確處理保護利用和城市發展的關系
從長遠角度看,為推進遺址區保護利用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應綜合考慮遺址保護與城鎮發展的關系,將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納入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規劃,讓二者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調配合。同時,注重適度合理利用,把握好保護利用的速度、規模和程度,通過盤活文物遺址資源,將遺址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實現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的共同發展。
4.5 積極應對保護利用新要求
遺址區的保護利用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積極應對遇到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加強對文物資源內涵價值的挖掘,在做好真實、完整闡釋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拓展更多承接載體,讓文物資源和社會發展等不同領域融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相結合,找準保護利用與新發展形勢的結合點。同時,注重后續的運營管理,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提高整體效能,構建文化展示新格局。
5 結束語
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做好洛南里坊遺址區的保護展示和開發利用正逐步成為今后需要關注的新課題和新方向。因此,需繼續發揮遺址區的文物資源優勢,進一步理清思路,系統謀劃,形成更多保護利用成果。
參考文獻
[1] 洛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Z].2008.
[2]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洛陽市文物管理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管理規劃(2012~2018)[Z].2013.
[3] 洛陽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隋唐洛陽城遺址天街北延保護展示工程(四期)項目建設已完工并對外開放[EB/OL].(2021-12-06)[2022-01-22].http://lywbjt.com/index.php?a=showsamp;catid=23amp;id =777.
[4] 洛陽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建春門里坊展示路及天街輔路建成通車[EB/OL].(2021-04-13)[2022-01-21].http://lywbjt.com/index.php?a=showsamp; catid=23amp;id=693.
[5]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1-30)[2022-01-21].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6]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洛陽市文物管理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7—2020)[Z].2010.
[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23)[2022-01-22].https://www. 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P02021032353879 4561829.doc.
[8] 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通知[EB/OL].(2021-10-12)[2022-01-21].http://www.ncha.gov.cn/art/2021/11/18/art_2318_45063. html.
[9] 樊友猛,王樹霞.公眾對文化遺產傳播文本的感知與建構:基于三星堆考古報道讀者評論的研究[J].東南文化,2023(3):21-30.
[10]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洛陽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1-22].http://wwj.ly.gov.cn/upload_files/article/143/1_1590715862_564399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