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的一種,對于高職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有著定海神針般的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亦是現階段高職教育的難題之一。以《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為例,對課前、課中到課后三個階段,從理論課堂和實訓課堂教學兩個方面舉例闡述了如何在本課程中實踐“工匠精神”的培育。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堂教學;培育實踐;《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2-10-22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02.027
1 前言
2016 年3 月5 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明確提出了重大任務——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的主體最終是我們的青年一代,增強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其工匠精神尤為重要。
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的一種,代表著一個人對其職業的精神理念,是一種敬業樂業且高度認同的精神。
從古至今,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亙古不變,在當代,弘揚工匠精神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需要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該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貫徹于職業教育的全過程[1]。
課堂教學作為高職學生在校的培育主陣地,直接影響工匠精神的培育質量[2]。筆者以專業基礎課《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探索如何在課程中實踐“工匠精神”的培育。
2 課程概述
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汽車大類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開設于第二學期,總學時為64 學時,包含電工基礎和電子基礎兩部分內容,同時還有一部分實驗操作。目前,汽車行業正在向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邁進,因此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作為專業基礎課尤為重要,同時對于職業習慣的養成起著導向作用,對后續職業生涯影響深遠。
3 “工匠精神”的實踐路徑
3.1 課前功做足
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一門課程要想培養大多數學生匱乏的工匠精神,達到潤物細無聲,必定需要在課前做好準備。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職業院校同時應順應時代變更,適應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評價模式等進行改革,包括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標準、重整教學設計、拓展知識儲備。
a.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步完善,激烈的行業競爭使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分工越來越細化,企業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長。企業更為看重的是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和過硬技術技能型人才,而真正具備現代知識體系和技能的汽車技能型人才的占比很少,故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針對行業發展、企業需求、應往屆學生和相應崗位工作人員做相應的調查,研究分析當前學生的思維特性以及企業和社會對專業的職業道德素養要求,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上。
b. 優化課程標準。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標,以崗位需求為主要依據,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過程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切入點”的理念,開展市場調研,通過現目前以及瞻望未來的職業能力需求分析,擬定學生在知識、技能和素養上應達到的預期效果。在調整課程體系的同時進行課程開發,制定課程的教學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確定學生在本課程中應該獲取的知識與技能。
根據重慶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情況,與企業技術專家、兄弟院校一線教師和在崗工作人員交流,參考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售后維修服務標準、工作流程和相關工作崗位任務,通過分析新能源汽車維修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電工電子知識儲備和職業能力入手,形成本課程的課程標準。
在素質目標中融入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對品質的追求;使學生養成謹慎、專注的做事態度,專業且敬業的品格。在課程考核中注重體現行為習慣養成部分所占比例,有意督促學生注重細節。
c. 重整教學設計。按照企業對崗位的技能要求以及證書考試范圍選擇課程內容,以模塊化任務為教學內容設置依據,圍繞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儲備組織教學,注重課程內容的延伸性和實用性。為了充分結合技能大賽和企業生產實際對《新能源汽車電工電子技術基礎》這一課程的具體要求,將該課程分為9 個項目,共計32 個工作任務。
教學設計中應該從各個渠道挖掘案例,每一節課都有對應的工匠精神元素譬如本專業往屆畢業生、年度大國工匠事跡、行業內杰出人物成長史等。豐富現有的教學資源,重新調整課程教學設計,把工匠精神貫穿整個課堂,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和認識以及能學好專業課的信心。
d. 拓展知識儲備。要能駕馭職業教育課堂的教學,教師擁有扎實的知識是根本基礎。這里的知識不單是單門課本里面的知識,還包括平行課程、上級課程及下級課程的內容,就像電路一樣,把不同的學科像電路一樣串并聯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本課程要求主講教師對精通電工技術、電工技術,熟悉高等數學、平面幾何、單片機、汽車電氣等學科,能夠根據需求設計和修改電路,搭建TestBench,對電路進行仿真和解析,完成設計資料。
3.2 課中節奏穩
a. 開篇樹新風。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對于課堂教學也是一樣。讓學生主動積極饒有興致地跟著老師踏踏實實地逐個攻破學習,還是身在課堂神卻游離在外,很大程度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吸引人的導學。創設一個優質的情景案例導學,探究各個知識點的實踐應用。案例的選取很廣泛,可以是本專業汽車上電工電子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是生活中電學知識的應用;可以選擇行業內大國工匠對電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創新,也可以是國外大家的發明創造。以吸引人注意力的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出本課程的知識點。創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熱愛本專業學習,進而認同行業發展,有益于對工作崗位的適應和對事業的敬畏。
惠斯通電橋是直流電路中的一個知識點,它可以應用于測量、傳感器等,非常廣泛。如何引導學生創新應用惠斯通電橋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我們在導學時引入大國工匠中國中鐵裝備集團電氣高級技師李剛的事跡。
李剛通過58 天的殫思竭慮,終于設計出了一套新型腦神經系統與盾構機相適應;另外他還有一個令人稱奇的技能:閉上眼也能連接好小盒子里密如蛛網的線路。由此同學們能夠發現這絕不是偶然,而是深耕理論、勇于創新和反復探索、實踐才能有此成就。
b. 精神滲理論。理論課堂教學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提升學生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修養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將工匠精神整合于課程資源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加強對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認知,在此基礎上去思考、感悟,逐步認同、內化工匠精神。
同樣以直流電路中惠斯通電橋的應用為例,其常見的作用就是在熱線式空氣流量計中起到溫度補償的作用。若不對熱線電阻進行溫度補償,那么因為溫度引起電阻值的微小變化也會造成電路的電流值偏差較大,從而影響ECU 的判斷。由此,讓學生通過對此電路的計算,明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今后的理論學習中能夠做到從細微處著手,養成踏實、謹慎的學習態度。
c. 實訓驗真知。實訓課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關鍵環節。工匠精神源自于古時候匠人對產品質量的追求,除了具備耐心、專注、堅持的品格以外還需要具備精品的執著。當工匠精神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能更真切地體會到這一精神的實質與價值,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職業信仰與追求[3]。實訓項目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開發任務工單,設定課程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使學生在教學前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任務工單教學部分應分解每個學習目標,在細化小階段目標,使學生掌握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
以實訓項目“基爾霍夫定律的驗證”為例,在進行正式焊接前,要求學生對每個元件進行檢查,確定是否合格后方可繼續,避免返工;同時引入工廠作業的“三檢制”,在焊接步驟完成后要求嚴格執行“三檢制”,自檢、互檢后再由老師檢查后方可通電,避免出現事故。讓學生在實踐中把精力投入到對細節的處理上,追求極致,即使十分不起眼的地方也應力求完美,養成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精神。
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學生是否能夠養成工匠精神很大程度取決于授課的教師。一位教師是否能夠嚴于律己,是否有敬業精神、能否在授課過程中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對學生的感染力可能強于10 位教師口中的大國工匠。在實訓教學中,教師應創造一個和職業相符合的情境,循循善誘地指導學生規范作業,認真細致地完成每一項實訓任務,注重細節,追求精益求精。
3.3 課后傳承久
a. 考核促延續。對于學生來說,比起將來的工作往往更注重現階段自己能否取得合格的成績,拿到畢業證書。故而一個合適的考核激勵政策起到了促進作用。譬如本課程中項目的考核,如表1 所示,一般包括工具檢查、元器件檢查、電路焊接、電路外觀、電路焊接質量、功能實現度、改進措施、工作臺整理整頓和工作臺清掃10 項,其中四項為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兩項為精益求精精神的養成。學生為了取得理想的成績,不得不對自己行為進行約束,逐步養成“工匠精神”。
b. 總結鼓人心。除課程教學外,定期組織學習分享活動,營造一種全情投入學習、樂于分享的校園風氣。內容包括學習方法、技能技巧、實訓成果展示、欣賞的工匠案例等。
以實訓項目“基爾霍夫定律的驗證”為例,在實訓操作完成后進行結果展示和改進設想,這是一個自我檢查和相互檢查的過程,同時發現問題和找出不足,深入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提出改進方案,在今后實訓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從而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其實這也是常常聽到的PDCA 循環法則中的C(檢查check)和A(對策act),讓學生養成有學有思有悟有提升的閉環學習思路。
4 結語
“工匠精神”的培育絕不是一門課一位教師一學期能夠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是一個循序而進的過程。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除應用于課堂學習和實踐工作中,更應該讓這種精神固化于思想中,成為一種習慣,用于生活,會是學生受用一生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27):27-30
[2]戚玉強,吳如樵高職機電專業學生“一主四唯”工匠精神培育策略[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1-23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作者簡介:
羅秋宇,女,1984 年生,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汽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