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主流媒體創新報道方式,在小屏端持續發力,出鏡記者以新媒體主持人、短視頻博主、人工智能主播等形式解讀兩會熱點、傳播主流價值,為受眾帶來新鮮、趣味的新聞接受體驗。本文以“人格—互動—社會”為框架,從這三個方面分析研究2023全國兩會記者小屏報道,以期為媒體融合語境下新聞視聽表達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人格 互動 社會 兩會報道 小屏傳播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主流媒體融媒體報道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社、中國日報社等為代表的各大主流媒體記者在小屏端持續發力、創新報道,以新媒體主持人、UP主和Vlog博主等“新”的身份亮相,用輕松活潑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受眾全面了解兩會熱點議題。同時,借助最新的數字技術,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增加了一些令人驚喜的元素,人工智能主播、虛擬偶像,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多樣結合成為兩會報道中引人注目的一道亮麗景觀。
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討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提出了擬劇理論的“人格—互動—社會”的互動框架[1],將個體人格、社會互動、社會三個不同的領域整合,是一種明確表達三種抽象水平與三種研究社會生活的視點的分析方法。對于2023年全國兩會記者的小屏報道創新實踐,將以此理論為基礎,展開個體人格、社會互動、社會三方面討論。
一、小屏報道的發展現狀
在媒體融合浪潮下,“小屏”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每年的全國兩會也是各大主流媒體大小屏融合報道、創新傳播方式的主要陣地?!叭珖鴱V播電視系統提前謀劃、聚焦主題深入推進‘頭條工程’,廣泛運用多種形式強化兩會宣傳報道的多樣態融合傳播,引導有力,亮點紛呈,為大會的勝利召開營造了良好氛圍,取得較好社會反響”[2]。小屏報道指的是電視記者利用移動設備進行新聞報道和傳播的活動。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電視記者可以通過小屏幕設備來實現更加靈活和及時的報道。
電視記者在小屏幕報道方面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和變革,其現狀和趨勢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第一,移動直播,可以隨時隨地將新聞場景實況傳送到觀眾手中,與觀眾分享重要事件和突發新聞。第二,視頻段子和短視頻,通過簡潔、生動的視頻內容,迅速吸引觀眾注意并快速傳遞信息。第三,移動編輯和處理工具,提供了各種視頻編輯功能,使記者能夠在小屏幕上進行專業水平的編輯和后期制作,提高報道的質量和效果。第四,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通過創建個人賬號和頻道,與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發布新聞更新、花絮和幕后故事,建立和受眾群體更緊密的聯系。第五,移動友好內容的制作,注重鏡頭的選擇和拍攝角度,采用清晰、簡明的表達方式,以便受眾在小屏幕上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報道。第六,數據可視化和圖表解說,通過直觀的圖表和圖像,可以向觀眾呈現復雜的數據和信息,增強報道的可理解性和互動性。
二、“靈韻”的個體人格
個體的存在是社會得以形成的前提條件,個體識別、解釋符號的能力是產生社會互動和社會組織模型的基礎。
(一)自我人格呈現,顯現主體能動
自我人格的呈現,得益于媒介的技術加持作用,突出個人的主體性功能,顯現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我人格的呈現基于大眾傳播媒介為傳播渠道,以真實的人為傳播主體,以傳播主體的人格力量賦予傳播內容人格化,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2023全國兩會記者的小屏報道自我人格呈現表現為多層次樣態。從人文心理學的角度看,基于傳播效果的強弱,自我人格呈現具有弱人格、泛人格、強人格的特征[3]。第一,弱人格呈現,即人格的弱化,缺乏人格的傳播。常見于傳統的簡單“播報”、串聯等播音主持基礎流程性工作,力圖凸顯主持人、記者群體化特征,但忽略個體特征,人格特征不凸顯,缺乏獨特性與社會性。如《江蘇經濟報》推出《經濟報AI主播跑兩會》系列短視頻欄目,兩位AI主播曉姿和曉顏,細節細膩真實,智能語音更接近人聲,讓讀者體驗感更好。重慶日報社上游新聞由擁有自然語音、自然表情的AI仿真主播小游推出兩會特別欄目:《兩會AI播報》和《兩會輿論場》。第二,泛人格呈現,即人格的泛化與淡化,缺乏穩定的突出的人格的傳播。泛人格呈現在人格主體性的功能和身份上有一定的人格特質顯現,但須依附于整體的傳播內容?!掇r民日報》“通道觀察100秒”用視頻回顧通道上難忘的人物、故事、數據等,對公眾關注的“三農”熱點進行解讀。欄目主打現場感、第一視角,但還是類似于大屏上出現的“報道感、主持感”比較強的語態。第三,強人格呈現,即人格的強化,具備穩定突出的人格傳播。強人格呈現強調傳播主體的人格特質與個人化色彩,具備較好的傳播效果。隨著新媒體的強勢發展與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強人格呈現的角色定位準確清晰,反映出一定的完整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吨袊請蟆冯p語視頻“小彭兩會Vlog”延續記者小彭“社交達人”的形象,將中國記者與外國記者、外國使節的親切交流展現在觀眾面前,延伸了傳播的寬度與廣度。
(二)媒體人格強化,突出品牌屬性
媒體人格,即在媒體融合的推動和媒體自身的作用下,個體的自我人格融于媒體,將媒體人格化進行傳播活動。在媒體運營中,以非“人”為傳播主體,如媒體機構、新聞產品、視聽節目等,將物化的傳播主體以擬人化特征,突出品牌屬性,強調物質的擬人化,借助人格化的傳播符號構建個性鮮明、具象可感的媒體形象,增強媒體與受眾的貼近性[4]。
2023全國兩會的小屏報道媒體參與眾多,關注兩會內容的方方面面。媒體人格的強化進一步提升媒體傳播的穿透力與感染力,通過有溫度、有情緒的傳播方式貼近受眾、打動人心,進而實現價值觀的傳播。第一,從傳播主體上看,傳播主體的人格特征與媒介形象進一步結合,媒體屬性的垂直劃分更加精細,運用自我人格形成的“深后臺”實現媒體人格的進一步強化。如《農民日報》“兩會觀察一百秒”記者劉詩麟,關注代表通道的“三農”聲音,《中國財經報》“主播說兩會”主持人劉璇,關注“五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話題。第二,從傳播內容上看,從以關注事件、問題為中心轉向以關注人為中心,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的故事為起點,把人的故事、理念升華到現象級,從新聞話題變成社會話題,形成全新的傳媒構建、傳播和收尾的全新模式[5]?!度嗣袢請蟆穱H“兩會Vlog”記者王海林,以記者Vlog記錄的方式,走進兩會代表委員駐地,探訪各省特色與風物,解密代表駐地采訪間,對話采訪間負責人。第三,從傳播渠道上看,大眾文化傳播有多種形式,在某種意義上,人格化與市場化的推廣可能是文化傳播最好的途徑。所謂“人格化”,是指在文化傳播的實際過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滲透力[6]。2023兩會小屏報道的記者借助各大新媒體傳播平臺,成為新媒體主持人、UP主、Vlog博主等等,還有數字人虛擬主播參與其中,推出符合市場效應的新媒體欄目,真實場景、虛擬場景,多樣的虛實結合,大大豐富了傳播渠道。
三、作為“對話” 的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將個體人格與社會連接,是“兩劇班之間的一種對話”[7]。社會互動,也被稱為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指的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之間發生的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
(一)人際互動,形成注意焦點
戈夫曼把人際互動分為無焦點的互動和有焦點的互動,重點區分了三種社會單位,即互動實體:面晤或邂逅、社會場合和社交聚會。戈夫曼先后用“正式”與“非正式”、“嚴肅”與“不嚴肅”、“緊”與“松”來區分這種情境規制中的軸線,而當這種總結性的連續體得到界定后,個體需要產生相應的互動策略,以完成對所涉入情境的互動過程。
“涉入”和“面晤”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互動形式:無焦點的互動和有焦點的互動。首先,無焦點互動,“涉入”是無焦點互動的主要形式,就是個體對當前情境的參與,保持持續在場的一種狀態,而是否涉入、如何涉入、涉入程度如何,則被認為是行為人宗旨、目的或態度的表達?!缎戮﹫蟆酚浾唏R俊,把個人感受加進報道設想,對于這樣的“靈感”,在內容上“不超綱”,在表達上有所發揮,會拉近現場記者和受眾的距離,記者的報道就是受眾的眼睛、身體,帶著他們一起走進、體驗人民大會堂[8]。其次,有焦點互動,通常指面晤,面晤通常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產生優先的交流權,進行互動,維持單一的認知注意和視覺注意焦點。一場面晤通常由一個人來發動,常采用的方式包括特別的眼神、語氣、體態等,這些啟動和回應的符號都被社會化。《上海證券報》“萌豆探兩會”系列視頻聚焦代表委員心聲,記者祁豆豆與民營企業董事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等邊走邊聊,如話家常一般,探訪兩會財經熱點,營造出講故事的體驗感。
(二)人機互動,拓展交往場域
人機互動是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產生的數字交往場域。這種數字社會互動顛覆了傳統社會面對面的互動方式,打破了時空范圍,隨時隨地可交流。全國兩會期間,各大媒體的數字人產品——人工智能主播將人際交流拓寬到人機交流,拓展了交往場域,產生新的社會互動方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主播發展成集智能化、情境式、具身特征為一體的虛擬實體。通過智能算法,人工智能主播成為一種新的認知主體,能夠與智能體、身體和情境自動地進行快速的反應,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體驗。第一,在與客觀情境互動方面,虛擬空間傳播的涉身性(具身性)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既有空間情境的互動,也有關系情境的互動。央視網《中國神氣局》這一先鋒談話XR直播節目,在人工智能主播小C的主持下,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全國人大代表作為訪談嘉賓,就當前熱門話題如科幻、科技和人工智能展開討論。通過行業領先的XR實時虛擬制作技術和數字人驅動技術的應用,節目實現了真實與虛擬的完美結合,提升了觀眾的沉浸感和視聽體驗。第二,在與主觀自我互動方面,智能語音、全息投影以及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繁榮發展,在視覺、聽覺、感覺表征上,實時做出與真人同步的動作、發聲、表情,就能影響用戶建立和強化其對人工智能主播的情感,為人工智能主播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注入“眼見為實”的信服因素,用戶就會對其產生親近、友好、喜愛和接受的心理。川觀新聞數字記者小觀和來自北京的數字人阿央扮演記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演播室和人民大會堂、田間地頭之間穿梭,巧妙地融合了數字人、拆盲盒、姐妹下午茶等受歡迎的網絡元素。以年輕化、突破次元、獨具格調的方式報道兩會的主要議題,吸引了年輕用戶對兩會的關注。
四、作為“舞臺”的社會
社會是個體的聚集,是個體展演的“舞臺”。個體在社會過程中獲得自我認知,形成自我人格,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符號互動,發展出更加適應環境的更復雜的社會形式。
(一)以小見大,彰顯主流價值
在對2023全國兩會小屏報道的研究中,從個人轉向社會的路徑,正是由“小”到“大”,面向主流價值傳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9]。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建設,重在媒體責任與擔當,個體人格的社會互動正是以話語強化情感勾連,以敘事弱化說教論理,以人格呈現與強化的方式增強傳播效能的親和力與時效性。如重慶廣電“兩會Vlog·弋然上會 言之有物”,記者翁弋然和搭檔尋找重慶代表團的代表們所帶的“寶物”,陶瓷、老照片、飛機窗戶等,展現的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值得言說,小物件折射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動故事。從媒介管理的層面看,人格-互動-社會的路徑是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戰略導向。新的電視語言敘述方式,同樣適用于新媒體平臺的小屏表達。重新定位媒體的敘述態度和敘述技巧,乃至改變媒體的語態,由此改變對歷史的記錄方式。《中國日報》雙語視頻“小彭兩會Vlog”記者小彭發揮外語優勢,將報道主題設定為“外國記者眼中的兩會熱點是什么”,在人民大會堂前隨機采訪、合影黎巴嫩、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外國記者、塞爾維亞政府官員、薩爾多瓦駐華大使等等,以輕松活潑的互動從域外視角看中國兩會。
(二)三級聯動,促進有效溝通
互動秩序的核心過程是“社會儀式化”,即身體與言語行為通過社會化過程而標準化,并在行為流中賦予這些行為以獨特的溝通功能[10]。新媒介技術介入小屏表達,使人們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在場感”,有利于實現豐富的情感表達,加強受眾的價值認同,提升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效果。
全國兩會的有關新聞傳播活動中,三種話語樣態并存,即政策話語(有關政策、措施、條令的語言)、嘉賓話語(媒體對參會嘉賓的提問和對政策的解讀)、公眾話語(公眾輿論對兩會內容的解讀),形成了話語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促進了兩會記者小屏報道話語權力的重新分配與組合。第一,政策話語與嘉賓話語形成互動,影響公眾話語。如中國新聞社“兩會有聊”每日針對兩會重要議程和熱點話題,以記者王恩博等出鏡的形式進行評論。該系列重在“聊”,以夾敘夾議的方式,解讀兩會信息。將政策話語由嘉賓來解讀,進而影響公眾認知。第二,嘉賓話語逐漸下行,以靠近普通民眾?!督洕請蟆贰皵嫡f兩會”記者熊麗解讀“GDP增長目標為什么是5%左右”,以簡短、通俗的方式將政府工作報告轉化為普通民眾可以理解、連接自身的周邊關切,同時解讀不失專業權威和行業特色。第三,公眾話語的間接表達。社交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公眾話語的表達,使得公眾話語間接影響政策和嘉賓話語的呈現,新聞發言人的發言要有代入感,與公眾形成聯系,重視不同信息對不同公眾群體需求的回應,讓公眾體會到這些新聞發言與自身密切相關。河南廣電“玥讀·帶你上兩會”記者李玥,在街頭放上留言板,說出美好愿望,將會前征集的百姓心聲和心愿清單帶上兩會,共同心愿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對面采訪代表委員,為大家答疑解惑。
結語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主流媒體持續創新,新聞報道在內容和形式上緊跟時代潮流,精耕細作、久久為功。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主流媒體從小屏端切入豐富視聽體驗,記者“化身”新媒體主持人、短視頻博主、人工智能主播等身份,沿著個體人格、受眾互動、社會影響的路徑豐富報道語態、傳播主流價值。期待在未來的新聞視聽表達中釋放更多能量,不斷向著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邁進。
參考文獻:
[1][7](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 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250-251.
[2]國家廣電智庫.關于全國兩會新聞報道,這些廣播電視臺分享了創新創優經驗[EB/OL].(2023-03-20)[2023-09-12].https://www.sarft.net/a/214223.aspx.
[3]邱蔚.“溫度”與“距離”:播音主持人格化傳播探究[J].未來傳播,2020,27(4):106-112.
[4]蔡雯,周思宇.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情感轉向與風險防范[J].中國編輯,2022(10):4-8.
[5]姜麗.以人民為中心創新對外傳播實踐[J].人民論壇,2021(35):117-119.
[6]傅謹.中國文化應注重“人格化”傳播[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1-01(10).
[8]宋曉陽,馬駿.時政新聞現場 我站在C位做出鏡報道[EB/OL].(2023-03-15)[2023-09-12].https://mp.weixin.
qq.com/s/KDKWWK9TEq72uhaf4Wq8zA.
[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9-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0]GOFFMAN E.The interaction order[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