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特殊的石牌——《大瑤山團結公約》石牌。該石牌歷經歲月洗禮,已是斑駁開裂,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這是1951年8月,在中央民族訪問團的指導下,大瑤山5個瑤族支系的代表一致協商后,按傳統的“石牌制”形式,飲血酒立誓,將共同制定的《大瑤山團結公約》刻碑樹立,70多年來,瑤山人民信守不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入,為廣西乃至全國民族團結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寶貴的歷史經驗。
中央民族訪問團走進廣西瑤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華夏各民族平等團結的新時代。為了貫徹各民族間平等、團結、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根本原則,1951年,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組織4個中央民族訪問團,分赴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北、內蒙古等各民族地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關系,搞好民族團結。
1951年2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瑤山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消滅了大瑤山土匪,以瑤族為主體的金秀大瑤山真正獲得了解放。
為了幫助瑤胞盡快恢復生產,改善生活,1951年6月至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李德全擔任團長的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分團走訪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區。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分團到廣西后,通過10多天的集中學習,又分為3個分團。其中,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分團第一分團(以下簡稱“訪問團”)團長由清華大學教授費孝通擔任,副團長由中央民委干部金曉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陳岸擔任。中共廣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配合訪問團的工作。
6月下旬,訪問團北上桂林,訪問龍勝、三江后回到柳州(費孝通教授留在龍勝協助指導開展民族區域自治工作)。8月中旬,訪問團帶著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照片以及中央首長關于民族團結方面的題詞和大批糧食、食鹽、布匹、毛巾、絲線、藥品等,乘車來到修仁縣。8月20日,訪問團在梁華新副縣長的陪同下,從大瑤山腳下的黃洞村進山,經金龍河往六段村行進。大隊伍走到六段附近時,六段一帶的瑤族同胞早已身著民族盛裝,扶老攜幼趕來迎接,當他們隱約見到訪問團的旗幟時,便歡呼雀躍起來,接著鑼鼓震天,鐵銑、鳥槍、嗩吶齊鳴,他們用本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禮儀迎接黨中央毛主席派來的訪問團。進山第一夜,訪問團就住在六段,并與當地村民進行了聯歡活動。
21日,六段的瑤胞依依不舍地把訪問團送到楊柳村,楊柳村的瑤胞接待訪問團后也熱情地將他們往下一村送,就這樣一村接著一村。23日,訪問團到達金秀村附近,金秀沿河各個村寨的瑤族同胞和各縣工作隊早早便在那里迎候,村民們熱情迎接,紛紛上前搶過訪問團團員們身上的行李背在自己肩上,團員們被瑤胞的誠摯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當晚,訪問團宣傳組演出了精彩的文藝節目。在金秀期間,訪問團不僅組織人員到附近村寨巡回演出和放電影,還免費給群眾治病、舉辦衛生知識短期培訓班。
24日,金秀天高氣爽,彩旗飄揚,上午11時,訪問團訪問大瑤山開幕式開始了。各族代表和當地群眾千余人都穿上節日盛裝,在會上唱瑤歌、跳瑤舞,熱烈歡迎訪問團的到來。茶山瑤唱起香哩歌(對朋友唱的歌,歌首末句一般以“香哩”為尾音,由此得名);盤瑤唱起盤王歌。昔地屯的茶山瑤婦女陶玉仙等人吹起了木葉笛子。茶山瑤跳起師公舞、道公舞,坳瑤跳起黃泥鼓舞、白馬舞,花藍瑤跳起甘王舞,盤瑤跳起盤王舞、長鼓舞,山子瑤跳起香火舞、踩竹竿舞等,開幕式現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表演文藝節目后,在一片歡騰的氣氛中,陳岸代表訪問團講話。他說,訪問團是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和廣西省人民政府派來的。主要任務是慰問大瑤山的瑤族同胞,了解大瑤山各族人民,特別是瑤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情況;貫徹中央民族政策,解決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他表示,他這次來大瑤山,除了完成中央訪問團的任務,還要完成廣西訪問團的任務:要貫徹好中央民族政策,實行大瑤山區域自治,訂立大瑤山團結公約,搞好民族團結,努力恢復生產,改善生活。
陳岸講話后,舉行贈旗、贈禮儀式:訪問團向大瑤山各族人民贈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人民畫報》,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畫像,還有布匹、大米,日用品、生產工具等當地缺乏的生活物資。在分配禮品過程中,出現了“長毛瑤”主動謙讓“過山瑤”的情形,體現出民族團結的好兆頭。
最后,金秀瑤族5個支系的代表分別發言。他們說,有史以來,從沒見過這樣好的黨、這樣好的軍隊、這樣好的政府,沒有解放軍消滅土匪,瑤族同胞就不可能翻身當家作主。他們堅決擁護毛主席、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
訪問團帶有攝影隊,拍攝了開幕式全過程,記錄下一個個珍貴的歷史片段,之后制作了《中央訪問團在大瑤山》(1951)、《中央訪問團在西南》(1951)等紀錄片。當天晚上舉行文藝晚會,訪問團里的文藝人員表演了歌舞,訪問團放映組放映了紀錄片《開國大典》,金秀人民第一次通過會動的畫面影像看到毛澤東主席和其他國家領導人,倍感興奮。
召開大瑤山各族代表會議
8月25日,大瑤山各族代表會議在金秀開幕。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平樂、梧州、柳州3個專區的荔浦、蒙山、平南、桂平、象州5個縣所轄瑤區12個鄉(金秀、團結、崇義、嶺祖、古樸、平竹、羅香、羅運、木山、雙花、東南、東北),共246人,其中盤瑤代表111人,山子瑤代表18人,茶山瑤代表59人,花藍瑤代表9人,坳瑤代表19人,漢族代表30人。
訪問團副團長金曉邨和陳岸分別在會上發表講話,在討論發言中,盤瑤、山子瑤的代表們紛紛提出要求自由開荒、誰種誰收,不再向“長毛瑤”和漢人交納地租等意見。訪問團領導們有意識、有組織、有步驟地引導大家討論。六定村的茶山瑤頭人蘇公判和六拉村的茶山瑤頭人陶玄天等當即表示放棄“長毛瑤”的各種特權,實行各族系之間一律平等,允許“過山瑤”上山打鳥、下河摸魚、進山烘筍和種植香草、香菇;盤瑤和山子瑤的代表也表示不再計較過去的恩怨是非,要像親兄弟一樣和茶山瑤、花藍瑤、坳瑤搞好團結關系。
陳岸在參加漢族組討論時作了發言,他強調漢族干部要重視少數民族干部,與少數民族干部團結開展工作;要尊重瑤族的風俗習慣,瑤族干部不一定要改裝,可以穿著本民族服飾工作,不要強求一致;漢族干部要有在當地做長期工作的思想準備。陳岸的講話針對性很強,把黨中央的民族政策具體化,給大瑤山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了漢族干部搞好工作的信心。陳岸叮囑漢族干部,到民族地區工作要克服大漢族主義思想,防止出現驕傲自滿情緒,要忠誠為少數民族服務,支持瑤族干部的工作。
在認識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礎上,8月27日下午,大會選出11名代表,在訪問團的指導下,組成了大瑤山各族人民團結公約起草委員會。28日上午,各組討論了起草委員會撰寫的《大瑤山團結公約草案》,在廣泛聽取代表們意見的基礎上,當天下午便提交大會表決,代表們一致舉手通過。之后,領導決定由修仁縣工作隊的蔣慶祿將公約全文書寫在石碑上,請石匠馬上雕刻。
8月29日,金秀方圓數十里的群眾都穿上民族節日盛裝前來參加《大瑤山團結公約》樹碑儀式。整個儀式基本按照瑤族傳統石牌形式舉行,會場設在六拉和昔地村對面山坡的一個平緩處。主席臺前擺著一個盛滿米酒的大缸,在鳴放鐵銑和鳥槍數百響之后,由當時的金秀瑤族干部金寶生提起一只大公雞,當眾割雞頸,將雞血滴入酒中,并先喝一碗。然后,全體代表列隊經過主席臺前,一一端碗喝雞血酒。平南縣政府民政科科長李香庭、平竹鄉鄉長張世杰、羅運鄉鄉長黃爾冠有幸作為平南縣代表喝下雞血酒,共同表達了要遵守公約的決心。
代表們都喝下雞血酒后,鞭炮聲、禮炮聲響起來了,中央文工團跳秧歌舞,瑤胞們唱瑤歌、跳瑤舞,盛大的群眾文娛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真是“月亮圓圓望十五,全瑤團結在今天”。
大瑤山各族代表會議勝利閉幕后,訪問團在金秀休整了兩三天,便開始在山內的羅夢、平竹、羅香、白牛、羅運、滴水、長垌等村寨進行訪問活動。訪問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瑤族同胞熱情而真摯的接待,訪問團把黨中央和毛主席對瑤族同胞的關懷和溫暖帶到金秀瑤山,送進瑤族同胞的心坎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就派出如此大規模的訪問團到各民族聚集的地區訪問,這是中國共產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成功實踐,訪問團向各民族地區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密切了黨和人民政府與各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最大限度消除了民族隔閡,改善了民族關系,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了祖國大家庭的團結,為后來的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后的民族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大瑤山團結公約》的訂立,既是大瑤山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的標志,更是全國第一個瑤族自治縣成立的基石。1952年5月2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正式成立,從此,大瑤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合著全國人民的步伐,為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新大瑤山而奮斗。該公約的制定有力促進了瑤族內部支系、瑤族和各民族之間關系的改善,是大瑤山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文
(羅偉才:來賓市黨史專家、金秀瑤族自治縣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