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5月28日,縣級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8月26日更名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1966年4月8日改為現名金秀瑤族自治縣),這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它的成立,結束了大瑤山地區過去由3專區7縣分而治之的歷史,大瑤山瑤族同胞實現了當家作主。現珍藏于金秀瑤族自治縣檔案館的一張照片,記錄著金秀瑤族自治縣歷史中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照片里是一群茶山瑤、花藍瑤、坳瑤、盤瑤、山子瑤和部分壯、漢族群眾參與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成立的重要時刻,在照片中,摩肩接踵的人群緊緊圍繞在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的照片。這張普通的黑白照片因承載著一段十分厚重的歷史而具有特殊的意義,讓我們通過這張照片,追溯71年前的一段歷史。
一
大瑤山地處廣西中部偏東,是五嶺山脈越城嶺南行的一支脈,南北長約20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山高林密,谷深流急。大部分高山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往往隔山相望,上下數十里,與山外僅有羊腸小道、季節性水路相通,交通極為閉塞。這里居住著瑤族的5個支系,還有少量的漢族、壯族人口,是廣西瑤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大瑤山瑤族各支系雖都屬瑤族,但是因來源不一,進山時間不同,各支系語言、服飾、風俗習慣自成一體,各具特色。瑤族村寨散落于崇山竣嶺、河谷田垌之間,交通極為不便,其內部各支系之間又相互獨立,形成了大瑤山對外封閉自守、對內各支系自立門戶的社會格局。
解放前,在大瑤山內,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直接決定了大瑤山的生產關系,進而形成了大瑤山的社會階層格局。大瑤山山多田少,且大多為“長毛瑤”所號占;“過山瑤”在土地等生產資料上一無所有,須租種“長毛瑤”的田地,交納租金。盡管如此,從當時“長毛瑤”與“過山瑤”的日常經濟狀況來看,二者差距不大。“長毛瑤”雖然占有絕大部分灌溉田地和山林,但是,大瑤山地區田地很少,無法依靠耕作養活一家人,每年仍須依靠老山出產的土特產交易收入實現生活自給。“過山瑤”除少數租種“長毛瑤”的田外,絕大多數靠開荒山進行墾植,多墾多種多得,勞動力成為家庭的主要支撐。總的來看,由于大瑤山地區的生產力極端低下,無論是“長毛瑤”,還是“過山瑤”,生活都比較貧困,通常情況下,一年中有一兩個月出現缺糧的現象比較普遍。
“長毛瑤”與“過山瑤”之間雖然形成了“山主”與“山丁”的關系,但是,他們之間沒有人身依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既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一方面,“長毛瑤”自視高人一等,對“過山瑤”是歧視的,互不通婚,也少有往來;另一方面,當大瑤山受到外來侵擾時,“長毛瑤”與“過山瑤”又通過石牌組織聯起手來,一致對外。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廣西當局實施開化大瑤山策略,設置金秀警備區署(后改為金秀設治局),推行保甲制,替代石牌制度,實施行政管理,大瑤山地區分隸于平樂、梧州、柳州等3個專區的荔浦、象州、蒙山、桂平、平南、武宣、修仁7個縣管轄,分而治之。
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和復雜的社會關系,當時,大瑤山匪患嚴重,盤踞在大瑤山的股匪有國民黨正規軍、特務、慣匪和地主惡霸等反動武裝3萬多人,他們均以大瑤山為中心,建立“游擊根據地”,活動在大瑤山及周圍各縣。廣西解放伊始,中共廣西省委、廣西軍區等在剿匪上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由于廣西匪患的深厚歷史根源、反動的社會基礎未被根本鏟除,加上在進剿上發動群眾、收槍、懲惡等不夠堅決,分散用兵等,剿匪未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工作一時處于被動狀況。1950年10月,毛澤東主席電示,要求務必在1951年5月1日之前完成肅清廣西全省土匪的任務。中共中南局,華南分局,廣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廣西軍區等高度重視,全力以赴,廣西剿匪工作進入決戰階段。
1950年12月9日,廣西軍區發出《桂北區大小瑤山重點剿匪計劃》,1951年1月8日,集中14個半團的兵力,連同數以萬計的民兵及支戰人員、4300多名干部,“黨、政、軍、民、財”五管齊下,發起瑤山大會剿。到2月底,歷時50多天的瑤山大會剿勝利結束,共殲滅土匪3.8萬多人,其中師以上匪首230多人,大匪首悉數被殲。大瑤山剿匪的勝利,奠定了大瑤山新生的人民政權鞏固、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堅實基礎。
1950年冬,廣西正式拉開第一批土地改革序幕。大瑤山周邊地區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減租退押、土地改革運動,在大瑤山瑤族社會中引起強烈的震動,激發了“過山瑤”群眾要求擁有土地等生產資料、爭取經濟上平等權利的欲望,“長毛瑤”群眾感受到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的巨大威力和新社會土地等經濟制度變革的巨大壓力。這種社會形勢具體表現在“過山瑤”與“長毛瑤”關于土地、山林的利益紛爭急劇增加,方式也更加激烈。
對此,中共廣西省委有著深刻的認識:大瑤山地區的“長毛瑤”與“過山瑤”之間的關系是民族內部的關系,是民族團結問題;他們之間的經濟矛盾不同于平原地區地主、富農對農民的剝削關系,且其剝削程度有限,“山主”階層中很少有地主,他們的家庭經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生產勞動所得而非地租,也就是說他們并不依賴剝削來生活,生活狀態僅比“過山瑤”稍好一些。因此,在工作策略上,將團結互助、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民族地區工作的主要任務,重點是貫徹落實好黨的民族政策,對民族地區暫不實施平原地區的土地改革政策,而是積極引導他們協商解決生產、團結問題,特別是從引導“長毛瑤”放棄荒山等不合理的特權入手,實行誰種誰有,讓“過山瑤”獲得部分生產資料,從而激發他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增進彼此的團結。
二
1951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中共廣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發出了關于“今冬明年爭取在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地區完成3個縣的區域自治及20多個區、鄉的區域自治。具體布置即第一步為大瑤山,省人民政府派工作組并結合當地干部力量,進行工作。12月開始實行先劃區、鄉,后劃成一縣,爭取明年春末完成,并擬交平樂專區管轄”的指示。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平樂地委為主,荔浦、蒙山、平南、象州、桂平、武宣等縣參加,組成了廣西省民族工作隊和大瑤山區域自治工作委員會,具體指導大瑤山民族區域自治工作。
1949年后,國民黨反動派被打倒,土匪消滅了,與匪勾結的少數壞瑤頭被鎮壓了。黨的民族政策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特別是1951年訂立了《大瑤山團結公約》以后,民族間的隔閡逐漸消除,各民族團結大大加強,但民族間的矛盾仍然存在,團結公約還沒有完全成為群眾自覺自愿的行動綱領,要想順利完成區域自治的工作仍存在較多的困難,特別是一些人的特權思想未完全消除,大瑤山生產水平較低,群眾思想顧慮較多等因素,成為大瑤山區域自治道路上的“攔路石”。為此,工作隊深入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內外結合,上下結合,加強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盡力搬開這3塊“攔路石”,使大瑤山區域自治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首先,內部突破,解決特權思想問題。《大瑤山團結公約》雖然以石牌條款的方式規定了民族平等問題,但一些“山主”的特權思想并未完全消除,一些“山丁”也未敢放心自由開荒生產。
為解決這個問題,工作隊分成多個工作小組到各村寨進行摸底排查,摸清底數。工作隊經過分析認為,關于特權問題,過去是由“長毛瑤”內部少數壞瑤頭操縱而形成的,這些人在剿匪后已被鎮壓,這部分特權的把持者基本上被掃除了,剩下的就是“長毛瑤”內部少數后進的小瑤頭和少數維護特權的中農以上階層(不是整個“長毛瑤”問題)。“長毛瑤”內部的貧苦農民同樣沒田沒地,也要求自由開荒,甚至有一部分沒有山地及覺悟比較早的中農也有如此要求。
當年,整個大瑤山特權思想比較嚴重的“長毛瑤”支系是茶山瑤,白沙村的茶山瑤比較典型。工作隊就把白沙村作為工作的重點,深入群眾,發動群眾,消除特權思想。當時,白沙村背有一塊荒地,土質比較肥沃,茶山瑤貧農蘇德周想去開墾種植,但是,白沙茶山瑤中一些有田地的人以種種理由阻止蘇德周。有的說:“如果開墾了荒地,下大雨時,石頭、泥巴就會都滾到我田里來,不準開。”有的說:“那是龍脈,不能開。”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工作隊來到白沙村登門入戶,發動群眾,讓大家討論:“讓山荒著、別人餓肚子好,還是把荒山開墾了,種植糧食,讓人吃飽肚子好?毛主席在北京這樣遠,還照顧我們瑤族,我們瑤族同胞貧苦的人就在身邊,要不要照顧他們呢?”耐心細致的工作漸漸消除了頑固的特權思想,白沙茶山瑤有田地的人終于同意讓蘇德周等貧困群眾開荒種地,再也無人出面阻止。

工作隊在做“長毛瑤”內部工作時,既團結“長毛瑤”內部的貧困群眾,也團結“長毛瑤”內部上層的積極分子,教育團結他們,使他們打消顧慮,積極幫助工作,主動取消特權,這樣才能達到民族團結的目的。金秀茶山瑤陶玄天、龔桂興這些曾經的“山主”,帶頭放棄特權,對幫助消除“長毛瑤”特權思想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也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感情。羅香鄉龍坪村的群眾主動借糧食給羅運村的群眾度過荒月;對待到自有山上砍伐竹子的漢族群眾,陶玄天與他們講道理,溝通感情,對于生產生活確實需要的,就贈送給他們,最終還與一些人成了“老同”(不同姓的兄弟姐妹)。
其次,提供支援,幫助瑤民大力發展生產。大瑤山解放后,由于騎在大瑤山各族人民頭上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已被打垮,土匪被肅清,民族關系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生產有了一些發展,加上人民政府的救濟,各族人民已普遍增加了一個月的糧食,但“長毛瑤”“過山瑤”生產力都很低,生活仍然很貧困,每年有一兩個月缺糧的情況很普遍,特別是在盤瑤地區,生活比茶山瑤更加艱難。例如:古思瑤寨有人口33人,其中只有一個80歲的老公公有一件棉衣(這件棉衣還是解放軍贈送的);后背塘瑤寨有人口27人,全寨只有3床被子、15條褲子,13歲以下的孩子都沒有褲子穿。《大瑤山團結公約》制定后,大瑤山各族人民生產情緒很高,普遍要求多開荒、多種土特產,希望過上好生活,但是在國民黨反動派長期剝削和匪亂之后,糧食與農具普遍缺乏,很多人不能全力投入生產。因此,工作隊最首要的工作就是解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糧食、農具的解決及勞動力的組織與生產領導等一系列問題。
生產是當時瑤族群眾最普遍、最迫切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能否滿足瑤族群眾的要求,正是體現工作隊能否聯系群眾、搞好區域自治的關鍵。正如群眾所說:“當家作主了,還要有飯吃,當家才當得穩,江山才能萬年長。”因此,工作隊把發展生產作為發動民族群眾的首要環節和達到區域自治、搞好團結、提高黨和人民政府威信的關鍵。
工作隊在下村開展工作時,第一階段就是以發動群眾發展生產、制訂生產計劃、組織與領導生產、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為中心工作。當生產計劃制定好了,生產互助組織健全了,選舉代表時,群眾選舉情緒高漲,涌現了不少積極分子及群眾領袖,為醞釀、選舉民族自治區域代表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據統計,到1952年5月初,上級部門共發放貸款5萬多元,給瑤民購買各種農具12635件,耕牛274頭,極大地激發了瑤民的生產積極性,共開荒1400多萬平方米,種下杉樹431360株,油茶、油桐699700株,茶葉300多萬平方米。工作隊隊員、省農林所的李貢森還向瑤族群眾傳授了茶葉種植技術。經過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大瑤山區不僅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培養了區、鄉民族干部149人,其中瑤族130人。正、副區長15人,其中瑤族14人,正區長全部是瑤族。
最后,政策宣傳,消除思想顧慮。在建立大瑤山自治區過程中,不少干部群眾對區域自治有錯誤的認識,很多人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
在瑤族干部方面,很多人害怕實行區域自治后,上級人民政府就不再照顧大瑤山區,不但要求瑤民養活自己,而且還要征糧,而瑤民普遍很貧窮,根本養不起自己。有的農民干部文化水平較低,害怕實行區域自治后一旦漢族干部都調走了,如果國民黨反動派又回來,自己就會成為被迫害的對象。有的干部還害怕實行自治后,如果被選上鄉長,就要像工作隊隊員一樣,整天東奔西跑,上山下鄉做工作,耽誤自己家里的生產。
在漢族干部方面,有的干部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實行區域自治后,少數民族干部當家作主,自己就可以回到漢族平原地區工作,再也不用翻爬這座山高林密的大山。
另外,一些瑤族干部家屬的思想也對干部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盤瑤村寨中,群眾顧慮比較多,因為盤瑤過去是“山丁”,從未有過當家作主的經歷,既怕當上干部后耽誤生產,又怕自己沒有文化,會受到茶山瑤干部的欺負,更害怕被“調到東北去,永遠不能回來”等。如金田鄉的黃春周在當選為副鄉長后,其妻子大吵大鬧,甚至以死威脅丈夫辭掉副鄉長職務,黃春周無奈,只得把戴在胸前的大紅花和紅布條都取下來交還給工作隊。
工作隊深知,如果思想不統一,要想真正完成區域自治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來一次民族政策大學習、大宣傳,用短期干部訓練班及召開干部大會的形式來統一民族工作思想,研究工作方法,明確工作方針,同時,在工作中不斷地提高民族工作者的思想覺悟和政策水平。
經過工作隊深入群眾進行思想動員和民族政策的宣傳,干部、群眾的覺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如金秀區白沙村,經過動員后,群眾都支持自己家里的人出來當代表、當干部,認為當代表、當干部是很光榮的事。有個婦女群眾說:“不給丈夫出來當干部,就是拉丈夫的后腿,就是落后思想,羞死了,我們孩子都有幾個了,還那樣舍不得的;他去當鄉長,我沒錢買鞭炮,砍幾把柴去賣也要買炮送他去;當了鄉長,為人民做事,不但他光榮,我也光榮啊。”
搬走了區域自治進程道路上的3塊“攔路石”,區域自治的進程順利推進。工作隊通過“五比”(比歷史清白、比立場堅定、比革命堅決、比大公無私、比能團結各民族人民群眾)的辦法物色代表人選,分清敵我界線,審查和教育干部。經過全體民族工作干部的共同努力,6個區(金秀區、三角區、嶺祖區、羅香區、長垌區、新合區)、39個鄉的選舉工作在1952年5月上旬完成,選出了人民群眾滿意的各族代表,并召開了各區、鄉的代表大會,選出區、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及出席縣級自治區各族代表大會的代表。
在大瑤山開展區域自治工作期間,群眾的選舉情緒一直高漲,用唱山歌、跳舞、放鐵炮、打鳥槍等形式來慶祝區、鄉人民政府的成立,人人互相勉勵,個個興高采烈。如甲江鄉盤瑤群眾反映:“我們自己人當家,辦起事來就順利得多了。”茶山瑤婦女龔玉英20歲當選為副鄉長,她母親非常高興地說:“自古以來,沒聽說過瑤家婦女當鄉長,我要買雨遮(一種雨具)送我女出去工作,叫她為老百姓多辦好事情,不要想家。”
1952年5月25日至28日,在大瑤山區域自治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工委”)領導下,大瑤山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金秀召開。大會通過了《大瑤山瑤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組織法》和《大瑤山瑤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條例》,通過3天的民主討論,一致通過金寶生作的以團結、生產、治安為中心的施政方針及今后工作任務報告。28日,全體代表用投豆的方式選舉金寶生為第一任區長,趙春安為副區長。人民政府委員會由21人組成,其中茶山瑤4人、花藍瑤1人、坳瑤1人、盤瑤8人、山子瑤1人、漢族3人、黨代表2人、部隊代表1人。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隸屬平樂專區管轄)宣告成立。當天,全縣各族人民云集金秀縣城,載歌載舞,開展慶祝活動。
三
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的成立,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區的生動實踐,為廣西乃至全國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經驗。1952年6月25日至27日的《廣西日報》連續3天刊登廣西省民族工作隊隊長伍延秀的《大瑤山區域自治是怎樣完成的》一文,該文全面總結了籌備、組織、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的成功經驗。一是區域自治必須與生產結合,必須是從下而上、從上而下互相結合,必須促進團結同時又在團結的基礎上展開自治的方法來發動群眾,區域自治才能形成一場民族民主建政的蓬勃的群眾運動。二是區域自治政權的好壞,決定于能否從運動中培養出與群眾有密切聯系的本民族干部,而民族干部本身,只有站在貧苦農民的立場,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克服宗派思想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才能團結和推動本民族前進。三是要正確地貫徹黨的區域自治和民族政策,根據不同的民族情況,決定不同的做法,不能硬搬漢族地區的一套,甚至不同的民族地區也不能硬搬,否則,運動就搞不起來,同在大瑤山,盤瑤地區與茶山瑤地區也有不同的做法。四是區域自治是提高少數民族覺悟、實現民族平等,加強黨、人民政府與少數民族聯系的一個政治運動。這些經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為后續成立的11個瑤族自治縣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工作模式。

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可以從中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啟迪: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始終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始終堅持高舉民族團結的旗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石;始終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保障;始終堅持推進民族互助發展、共同繁榮進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支撐;始終堅持做好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始終堅持尊重和發揮民族宗教、社會習俗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內核;始終堅持把握大勢,因勢利導,做好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遵循。
從解放大瑤山到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到改稱金秀瑤族自治縣,再到金秀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時間的標尺與發展的脈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縮影鮮明地展現在時間軸上,金秀著力護生態、勠力拔窮根、全力惠民生,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生態一流、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成為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區成功實踐的典型范例。
踏上新的征程,金秀信心滿滿,將繼續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各族人民賡續夢想,奮力譜寫壯麗時代民族自治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文
(杜紹康:金秀瑤族自治縣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陳震回:金秀瑤族自治縣政協退休干部;梁瀟慜:金秀瑤族自治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