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一個帶有原創性和獨特性的命題,具有豐富的內涵意蘊。本文選取中國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連續性與階段性,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與“主義”,以及中國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幾個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國現代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中國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
[基金項目] 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專項課題(項目編號:AHSKXZX2021D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王先俊,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3)06-0016-11
一、 中國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在現代化研究的語境中,人們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性上。這固然與中國“眾多無比的人口,舉世無雙的歷史連續性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創造及其所達到的深度,中國一直使各方人士為之傾倒”①等因素有關。然而,這種做法的結果則可能會影響人們對中國現代化的認知。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①。所以說,我們在討論中國式現代化時,既要關注它的特殊性,也要關注它的普遍性,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去把握中國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世界現代化的普遍命運與中國現代化特殊社會歷史條件的統一;二是現代化內涵的共性與現代化“中國特色”的統一。
現代化的定義雖然沒有定論,但現代化作為一個涉及社會各領域各方面急劇變革的世界歷史進程則是大家的共識。從資本主義開拓世界市場開始,民族的、區域的歷史變成了世界的歷史,現代化就成為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普遍歷史性命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覺不自覺,都會受到現代化浪潮的沖擊,都會被裹挾到現代化浪潮中去。歐洲國家如此,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是如此。這仿佛是一種歷史的“宿命”。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②就中國而言,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遇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和危機。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挑戰和危機,歸根到底源自西方現代化浪潮的沖擊。為了應對這種沖擊,近代中國先進分子作出了積極回應。林則徐、魏源提出的“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李鴻章、張之洞等發起的“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發動的“維新運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從現代化的視角看,都是對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的一種“回應”,只不過這種回應并不成功。中國現代化大幕真正拉開,還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然而近代歷史已經表明,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實際上已經被納入世界現代化總體進程之中,中華民族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都逃脫不了現代化的這種歷史“宿命”。
雖然中國從1840年開始就被卷入世界現代化浪潮之中,但中國所面臨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境遇則與世界上眾多國家不同,尤其與那些現代化先發國家明顯不同。首先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自然資源的嚴重短缺。在中國現代化起步之初,全國總人口就已突破4億大關。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減少了8000萬人,到了清末又恢復到了4億人,民國時期又有所增長,到1949年,全國人口達到了5.4億。③人口的不斷增長使自然資源長期處于一種緊張狀態。其次是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中國是一個現代化后發國家,其現代化的啟動和推進在很長時間內與無數苦難和恥辱相伴。在外國列強軍事、外交、經濟等多重壓力下,民族獨立、領土完整、文明傳承、國家尊嚴受到嚴重挑戰,中國社會正常的歷史發展節奏被打亂,隨著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逐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演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①,是中國現代化起步時的真實寫照。最后是政治衰敗、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無論是西歐國家還是德國、日本,在現代化啟動之時,都有一個強大的王權或中央政府推動民族國家新生,而當時清王朝則是江河日下,已無力扮演現代化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角色。在西方列強入侵、內部動蕩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秩序分崩離析,中國處于前所未有的亂局之中。現代化需要穩定、理性和有秩序的環境,而1949年以前的中國則處在不斷的戰亂和騷動之中。總之,民族的獨立、領土的完整、老百姓的生存、社會的安定等多種問題疊加,成為中國現代化必須面對的突出問題。以上種種特殊性,注定了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而且只能是“中國式”的,其現代化道路、節奏、路徑、方式等不可能與其他國家一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的途徑也會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②這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規定性”,離開了這種“歷史規定性”,也就不可能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現代化的普遍命運與中國現代化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統一,是我們探討中國現代化時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從現代化的內涵上說,中國現代化又是現代化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人們在研究現代化時往往把目光聚焦在現代化過程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差異性上,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只關注這種多樣性、復雜性和差異性,而忽視現代化的共同性、相通性和相似性,人們的認識就會陷入一種誤區。如果現代化只有特殊性,沒有共同性,那么現代化就不會是一種世界現象,研究現代化也就沒有什么意義。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強調這種共同性、相通性、相似性,可能隱含著某種政治意圖,我們當然要避免掉入西方話語的陷阱。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現代化的共性,相反而應該理性審視這些共性、發展這些共性來體現現代化的意義。實際上,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特殊性”是永恒的,“共同性”也是永恒的。中國現代化從內容上講,具有西方現代化的共性,如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普及、科技創新、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等。在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這種共同性不容忽視。事實上,這么多年來,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現代化從來就沒有忽視過現代化的這些“共性”。工業化是現代化最主要的標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為我們描述的前景就是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③。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們在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教育普及、科技創新、現代國家治理等方面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代化的共性特征。當然,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境,中國現代化方向道路、方式路徑、具體樣態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中國特色”集中表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五個方面,即中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特色歸結到一點,就是中國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一種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現代化形態。我們在討論中國現代化時應該重視這些特殊性,同時也不能漠視其普遍性,要將其“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統一起來,并在兩者的統一中使中國現代化的內涵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
二、 中國現代化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現代化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從全球來看,世界現代化進程迄今為止經歷了三次大的浪潮。它從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開始,然后是西歐、北美,再是整個歐洲以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可謂是席卷全球。但在第二、第三次大浪潮之間,由于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現代化進程受阻,全球經濟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停滯和衰退。19世紀中葉第二次現代化大浪潮興起,中國被卷入其中。如果從那個時候算起,到21世紀中葉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束,這期間的時間跨度長達兩個世紀,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多個時期,中國現代化在跌宕起伏的行進中也呈現出明顯的歷史連續性與階段性,并且經歷了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研究中國現代化這種連續性與階段性,探討其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梳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現代化的曲折歷程,闡述中國共產黨的巨大貢獻,以史鑒今,是有意義的。
有專家學者把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894年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這段時間,視為中國現代化的發軔階段。現代工業首先在海、河口岸及工礦區零星興起,后經“洋務運動”有了一定發展,但效果并不明顯,人們對現代化的認識和實踐還停留在單純的“器物層面”。甲午戰爭戰敗后,維新變法興起,后經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資本主義現代化各要素初步成長和曲折發展,人們對現代化的認識也由器物層面逐漸深入制度和文化層面。同時,這一時期因為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五四運動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現代化進入新的模式選擇和斗爭時期。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在局部地區推進,國民黨統治被推翻,宣告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主宰的現代化在中國大陸破產。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了準備,中國現代化不僅由被動轉為主動,而且也由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此后,中國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又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個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①以上劃分基本呈現出了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其實,從更大的視域來看,中國現代化就是兩個大的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是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和準備階段;而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差不多也是一個世紀的時間,則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大規模、有計劃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階段。在這個大的階段,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之路,形成了一個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形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②“兩個一百年”,中國現代化前后境遇雖然明顯不同,但彼此相連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化歷史整體進程。
單從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現代化的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現代化也是連續的和分階段的。眾所周知,現代化的起步和推進是有條件的,其中最重要就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而在中國要形成這樣一個國家,首先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③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歷史的重任自然落到了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身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④。新國家新社會為中國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的社會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把實現現代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不僅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而且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然而在這個時期,中國現代化之路并不順利,先有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來更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國的現代化之路遇到嚴重挫折。它的重新起航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由此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明確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而且開拓出一條正確的現代化之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實現中國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⑤。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民主化、教育普及、科技創新、國家治理等方面亮點紛呈,現代化那些共性方面的內涵要素更加豐滿,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共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愈發凸顯,中國現代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國家社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中國現代化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現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遠謀劃和戰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思想觀點,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中國現代化理論,開辟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認識的新境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①
以上闡述主要是想厘清中國現代化發展歷程,揭示出其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更重要的是想基于這種描述去闡明中國現代化的規律性、它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和中國共產黨的巨大貢獻。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歷史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這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歷史虛無主義者總是把中國現代化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現代化的歷史割裂開來看。有人認為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中國現代化就走上一條激進的路線,鼓吹“告別革命”;有人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有人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如此種種,如果不是對中國現代化歷史發展辯證法的漠視,就是不懷好心有意為之。中國現代化歷史的階段性是連續性中的階段性,而歷史的連續性又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而得以呈現。只有把中國現代化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統一起來,我們才能給予身處每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人和事一個正確的定位,同時也才能把握中國現代化發展一代接著一代的接續努力。中國現代化是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落后、內外環境嚴峻的情況下起步的,是在一個歷史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深刻矛盾運動中逐步推進的,雖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啟動和準備,但收效甚微。同時,在經典作家的著作中,中國共產黨人又找不到可供參考的答案,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境中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的,所面對的困難和所遭受的艱辛可想而知。歷史表明,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起實現中國現代化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
三、 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與“主義”
中國現代化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特別是那些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中前進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提出新問題來解決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②而問題的解決往往又需要“主義”的引領。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現代化在經過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后,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建立起了本質聯系。何以如此?在于其他各種各樣的主義解決不了中國現代化那些根本性、全局性問題。因此,從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實踐來說,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建立起本質聯系是必然的,這是中國現代化最根本的特色。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段時間,為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西方的、中國的各式各樣的“主義”紛紛登場,結果是洪秀全請來的“上帝”救不了中國,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救不了中國,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思想救不了中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救不了中國。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即從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①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道:“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現代化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②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正在苦苦探尋中國現代化之路的中國先進分子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等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分子在經過反復比較之后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這既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好了準備,也為中國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聯系做好了準備。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根本上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代化進程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如果說,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中國最初是被動地卷入現代化進程中去的,那么在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之后,實現現代化就有了科學的“批判的武器”,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中國現代化也開始了由被動轉向主動的旅程,成為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社會主義為定向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定向就內在地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本質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現代化雖然歷史性地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了本質聯系,但是馬克思主義要解決中國現代化的問題,還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樣,中國現代化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本質聯系,實際上就成了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本質聯系,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就成為同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在現實實踐中又是一個“問題”與“主義”互動發展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現代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新國家,為現代化創造根本社會條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而且在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問題”與“主義”的互動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可是,“老問題”解決了,又面臨新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推進現代化建設。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是,一開始中國現代化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順利。一方面,毛澤東明確提出“第二次結合”的思想,其中關于正確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十大關系,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關于嚴格區分敵我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這是我們在探索之初取得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又經歷了一些失誤,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問題”與“主義”在互動中曲折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黨的十八大召開這段時間,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繼續探索中國現代化正確道路,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入現代化第三次大浪潮,大踏步趕上時代。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新的飛躍,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終于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現代化道路,經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這條正確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也是中國現代化的新時代。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現代化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問題,諸如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嚴重、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內外部風險挑戰嚴峻、管黨治黨不力等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幾個根本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責任擔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又一次新的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義”在“問題”的解決中實現了與時俱進。
分析中國現代化的“問題”與“主義”,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揭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的本質聯系是中國現代化的最本質的特征,也不在于闡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與“主義”的互動過程及其結果,而是想進一步表明,中國現代化同馬克思主義之間所建立的本質聯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與中國現代化建立本質聯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而是具體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說,這一本質聯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依賴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成為可能,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本質聯系,中國現代化諸多問題的解決,就失去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①這無疑是對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間本質聯系的深刻揭示,也是對中國現代化“問題”與“主義”互動關系本質要求的深刻揭示,是歷史和實踐得出的科學結論。
四、 中國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黨的百年奮斗中,“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②。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③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提了出來。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④這就意味著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建立起非同尋常的歷史性聯系,意味著中國現代化肩負著重要的文明使命,具有突出的世界性意義。
中國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論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對此學界已有不少高質量研究成果。在此筆者無意對其展開論述,而是想著重強調:其一,創造一種新的文明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追求;其二,中國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仍然處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之中;其三,一種新的更高更先進的人類文明形態代替舊的人類文明形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在1919年元旦,李大釗就在《新紀元》一文中指出:“新紀元帶來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⑤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明確提出,中華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⑥。“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①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指出:“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②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文明的論述更多更集中。他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③“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④“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⑤正是這種“創造自己的文明”“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的使命追求和文明自覺,成為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生動力。
如果中國的現代化走歐美現代化的老路,成為歐美現代化的翻版,那它就成就不了人類文明新的形態,也就失去其“世界歷史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必須是充分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成功實現現代化的文明形態。同時,它又必須實現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展現出新的文明樣態。馬克思、恩格斯雖然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作用,但他們認為這種文明仍然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由于資本主義文明以“物”為目的,并具有“天生”的異己性和排他性,因而必然會被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和文明體系所取代。這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和文明體系就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文明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鮮亮底色,以社會主義為明確定向,既立足中國,又胸懷天下,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像“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些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相關聯的諸多新理念新要素正在中國現代化實踐中生成和發展。這些因素綜合于一體,展現的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那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不過要指出的是,一種文明形態的形成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經由中國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還遠沒有完成,仍需我們在中國現代化偉大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歷史性的,即有它的生成、成長、鼎盛和衰亡,資本主義文明也是如此。雖然我們還處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⑥,但是今天這個時代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物史觀強調,“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①。由此,無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具體表現形式如何多種多樣,其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度危機及其重大調整,這同時也意味著那種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所創造的資本主義文明的深度危機和重大調整。從全球來看,這一深度危機表現為單一的主體性觀念,零和博弈、恃強凌弱、霸權思維、單邊主義盛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等等;重大調整則是多元主體性觀念、合作共贏思維方式、和平共處國際秩序、多邊主義全球發展方案越來越受到眾多國家的青睞。總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呼喚著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出現,這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從邏輯上說,它是“中國”的,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基礎之上,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一切優秀成果基礎之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為定向,以共產主義為旨歸,解決的不僅是中國的、現在的問題,也是世界的、未來的問題,因而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是現在的,也是未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孜孜以求,帶領人民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②這一過程還在繼續。我們堅信“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未來定會更加彰顯出它的真理性,更加展現出它的無盡魅力。
(責任編輯:肖舟)
① 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頁。
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
②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頁。
③ 參見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第6頁。
①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頁。
② 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求是》2023年第16期。
③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頁。
① 參見張琢:《九死一生——中國現代化的坎坷歷程和中長期預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26-129頁。
②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8頁。
③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頁。
④ ⑤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頁。
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
②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9頁。
①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3-1514頁。
②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51頁。
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頁。
②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頁。
③ 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④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⑤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0頁。
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4頁。
①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5頁。
②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頁。
③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191頁。
④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頁。
⑤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199頁。
⑥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頁。
①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1頁。
②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