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益增多的網絡攻擊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設施犯罪嚴重威脅社會管理秩序、公私財產權益、公共安全等。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設置了多個相應的普通罪名,但是沒有為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設置相應的罪名。對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方面的罪名懲處會導致罪刑失衡,而以破壞電油設備罪懲處則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要有效預防和懲處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就需要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簡明罪狀用語,并完善相關司法解釋。
[關鍵詞] 網絡攻擊" 電油設施" 罪名
[作者簡介] 董溯戰,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法、能源法。
[中圖分類號] D92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3)06-0135-11
一、 問題的提出
2010年攻擊伊朗核電設施的“震網”病毒被視為歷史上首個能夠突破網絡空間邊界并進入真實世界的病毒。此后,全球范圍內針對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行為大量出現,且呈日益增多之勢。據統計,2010年至2014年間至少有150次針對電網信息系統的“成功攻擊”,2014年至2015年間電力行業的網絡攻擊行為增加了380%。2017年以來,電網、油氣基礎設施兩大領域已經成為網絡攻擊的“重點區域”,在全部網絡攻擊事件中的占比超過五成。美國最大燃油管道運營商科洛尼爾公司在2021年5月遭到網絡攻擊,導致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燃油斷供,多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被迫支付巨額贖金。與此同時,中國也出現了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的犯罪。此類網絡攻擊不僅能夠損壞數據和程序編碼,而且能夠損壞設備本身,即網絡攻擊的侵害對象既包括數據、程序編碼等軟件,也包括機器、設備等硬件。基于此,本文把電力、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網絡攻擊的對象概括為“電油設施”,將這類犯罪概括為“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可使電力和油氣經營陷于癱瘓,嚴重威脅社會管理秩序、公私財產權益、公共安全等。
不過,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的普通罪名體系并不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文簡稱《刑法》)有與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相匹配的普通罪名。有些電力、油氣領域的網絡攻擊以實現非法控制計算機系統、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等為目的,嚴重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危害社會管理秩序,如果其符合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之中各種計算機類犯罪的構成要件時,那么可以適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的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7種具體罪名中的任何一種罪名。不少針對電力、油氣系統的網絡攻擊以控制計算機系統、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等方式,實施敲詐勒索,破壞生產經營,毀壞公私財物,從而使公私財物遭受損失,如果其符合敲詐勒索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犯罪構成,那么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五條及第二百七十六條的規定定罪量刑。《刑法》沒有與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行為相匹配的罪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力、油氣等能源設施對網絡的依存度日益增強,一旦受到網絡攻擊,可能會導致整個系統癱瘓,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傷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難以預料的重大損失,從而影響公共安全。雖然《刑法》第二編第一章的“危害國家安全罪”設置了“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但是從文義上看,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并不都能適用這兩個罪名。這樣,就無法對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實施有效預防和懲治。
基于此,本文擬探討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普通罪名缺失的法律應對問題。
二、 缺失罪名的彌補與罪刑均衡原則的沖突
罪刑均衡的實現程度與罪名體系配置密切相關。無論罪名是在立法環節確定,還是在司法環節得以明確,每個罪名必然與相應的罪狀和法定刑(罪刑規則)相匹配。每個罪名體系必然有一個罪刑體系與之相對應。基于此,罪刑均衡的實現在形式上取決于罪名體系的合理性,實質上則依賴對應的罪刑體系的科學性。罪刑匹配過程不是依照犯罪決定論邏輯所進行的從罪為因到刑為果的單向的分析處理程序,而是配刑或量刑活動中客體性與主體性之間協調相稱的過程。為了實現罪行均衡,立法機關需要根據犯罪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分類設置寬嚴適當的刑事責任。“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罰與犯罪相對稱。”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相協調。犯罪與刑罰之間應該有階梯式的對應關系。罪刑均衡的實現需要進行法益衡量。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根據犯罪行為侵害法益的內容及其嚴重性的不同,在刑法中對具體犯罪分章節排序,并設置不同的刑種和刑度,以實現縱向罪刑均衡;根據社會危害程度、犯罪形態等的差異而為同一犯罪行為設置不同的刑事責任,以實現橫向罪刑均衡。罪刑匹配不僅受到犯罪行為、犯罪人方面的客觀屬性的影響,也受到集體經驗、時代局限、價值取向、認知水平、個人偏好等立法者的主觀屬性的影響。刑事立法不可能窮盡實踐中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所有刑事犯罪類型。如果無法為某種犯罪行為在現行罪名體系中找到合適罪名,那么意味著現有刑法沒有與該行為相匹配的罪刑規范;如果勉強為上述行為選擇一個相關罪名,那么該相關罪名的法定刑事責任很難與該行為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相匹配,從而導致罪刑失衡。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侵犯財產罪及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與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相關罪名的刑罰配置差異比較明顯。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罪中,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最可能觸犯的是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罪名。《刑法》中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的7個罪名中,4個罪名的最高刑是三年有期徒刑,2個罪名的最高刑是七年有期徒刑,只有1個罪名的最高刑是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十五年有期徒刑)。這樣,約57%的該類犯罪罪名的最高刑不超過三年有期徒刑。在侵犯財產類罪中,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最可能觸犯的是敲詐勒索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根據《刑法》,敲詐勒索罪配置3檔刑罰,即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也就是,敲詐勒索罪被配置了除無期徒刑、死刑之外的所有刑罰類型。故意毀壞財物罪與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主刑配置相同,即分為2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在危害公共安全類罪中為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設定具體罪名,那么最具參考價值的則是為故意破壞特定對象犯罪設置的6個罪名。這6個罪名中,最高刑可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罪名有4個;這6個罪名的最低刑罰皆為三年有期徒刑。顯然,6個罪名的刑罰配置普遍比較重。總之,就上述三類相關犯罪罪名的刑罰配置而言,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與侵犯財產類犯罪中的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的刑罰配置最輕,公共安全類犯罪中故意破壞特定對象犯罪的刑罰最重,而侵犯財產類犯罪中的敲詐勒索罪的刑罰配置的輕重介于兩者之間,侵犯財產類犯罪中的敲詐勒索罪的刑罰配置與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的刑罰配置相當。
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方面的罪名懲處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會導致罪刑失衡。盡管學者們對重罪、輕罪的劃分標準有三年、五年等不同看法,但是按照現行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與侵犯財產類犯罪中的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懲處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人承擔輕罪的比例明顯較高;按照敲詐勒索罪懲處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人承擔重罪、輕罪的比例大體相當;如果在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中為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重新設置罪名,行為人承擔重罪的比例偏高。可見,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中的罪名比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中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罪及侵犯財產類罪的刑罰整體上明顯偏重;若按照《刑法》已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罪、侵犯財產類罪處罰實質上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則重罪輕刑、罰不抵罪是大概率的事情。由于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罪、侵犯財產類罪的刑罰上限為十五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只能依照《刑法》已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類犯罪及侵犯財產類罪懲處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那么無論該類犯罪社會危害多么嚴重,都不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這顯然無法適應近年國際社會出現的嚴重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狀況,將很難做到罰當其罪、罪刑適當。
三、 缺失罪名的彌補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沖突
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方面的罪名懲處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會導致罪刑失衡,那么能否以現行的公共安全類犯罪中破壞電油設備罪懲處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呢?
(一) 罪刑法定原則與罪名選擇
罪刑法定原則為罪名選擇提供理念保障。盡管其局限性不斷受到關注,但是作為現代法治體系重要原則的罪刑法定原則仍應得到堅持,因為其被認為符合現代社會民主和法治的發展趨勢。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和人權主義,它意味著“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作為刑事古典學派防止司法權侵犯公民個人自由的一種制度設計”,罪刑法定原則通過“立法限制司法、司法必須守法”的“規則之治”展開,通過成文法、溯及力規則、類推適用禁止、法定刑明確化等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的人權。罪刑法定原則通過罪刑法定化、明確化,為公民提供行為模式,使公民“能夠根據法律預測自己的行為”。高度概括性條款雖然可增加《刑法》的概括力與包容量,但是會讓司法付出代價。立法權限制司法權以立法的明確性為前提,限制立法權就可以避免司法權的擅斷。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事法律規范必須具有明確性和可預測性,而《刑法》分則條文的明確性和可預測性則是恰當選擇罪名的保障。只有犯罪構成、刑罰內容清晰,罪名適用的方式、范圍和路徑才容易確定,司法效率才會得以提升,公私法益才容易獲得保障。
為罪名選擇而進行法律解釋也需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刑事立法是將正義理論與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實相對應,從而形成刑法規范;刑事司法是將現實發生的事實與刑法規范相對應,從而形成刑事裁判”,而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是由刑法解釋連接起來的。現實生活瞬息萬變,刑法規范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現實犯罪情形,因而需要保持一定的抽象性;只有通過法律解釋,刑法規范的抽象內容才能得以具體化、明確化,從而才能作為個案裁判的依據。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司法機關只能以法律為準繩定罪量刑,不得類推解釋法律。因為類推解釋不僅違背了由立法機關代表的人民意志,也侵害了人民依據刑法確定性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權利。罪刑法定原則禁止類推解釋,但不禁止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方法本身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但是不合理的擴大解釋會導致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二) 以破壞電力及易燃易爆設備罪懲處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作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類型,破壞電油設備犯罪具有許多不同于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之處。盡管對嚴重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具有處罰的必要性,但是以破壞電油設備罪懲處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必然以刑法解釋為基礎。如此解釋的不合理之處有很多。
如此解釋不符合立法目的。1997年修訂《刑法》時,全球范圍內網絡攻擊電力、油氣等易燃易爆設施的犯罪活動極少見,中國尚未出現此類活動。立法者只是從一般意義上對新出現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做了規定,即新設了“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不需要過于超前地新設防治包括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等嚴重計算機網絡犯罪行為的法律規范。基于此,1997年修訂的《刑法》確立的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破壞電油設備犯罪”的規范領域自然也不應包括網絡攻擊電力、油氣等易燃易爆設施的犯罪行為。
如此解釋不符合對兩類犯罪對象的通常認識。破壞電油設備犯罪指向的對象是“設備”。無論是發電設備、輸電設備、供電設備等,還是采油設備、輸油設備、儲油設備等,都是自然狀態下可被肉眼看得見的,因而是“有形”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指向的對象則是“設施”。“設施”既包括“有形”的“設備”等,也包括無法為肉眼所見的“無形”的“網絡信息系統”等。《現代漢語詞典》將“設備”界定為“進行某項工作或供應某種需要所必需的成套建筑或器物”,將“設施”界定為“為進行某項工作或滿足某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機構、系統、組織、建筑等”。 “設備”為“有形”的物,而“設施”除了包括“有形”的“建筑”“器物”“設備”等,還可涵蓋無形的“系統”“組織”等。因此,破壞電油設備犯罪與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指向的對象顯然有差別。
如此解釋不符合現行《刑法》、司法解釋對“設備”“設施”兩個概念的使用和界定,會導致法律的不協調。《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使用了“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的表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則把“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界定為“采取拆卸、毀壞設備,剪割纜線,刪除、修改、增加廣播電視設備系統中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非法占用頻率等手段,破壞正在使用的廣播電視設施”,把“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界定為“采用截斷通信線路、損毀通信設備或者刪除、修改、增加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等手段,故意破壞正在使用的公用電信設施” 。上述《刑法》和司法解釋的表述顯然表明:“設施”包括可視的“設備”和不可視的“數據”“應用程序”等,即“設施”包括“設備”,但“設備”不能包括“設施”。因此,把“設備”解釋為可以包括“設施”就會導致與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的沖突。
如此解釋不符合對兩類犯罪行為方式的通常認識。破壞電油設備犯罪表現為以“破壞性手段”破壞正在使用中的電力設備或者易燃易爆設備,是“可視的”。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常常采用割取電線、拆取電表等方式破壞電力設備,通過切割、打孔、撬砸、拆卸、開關等手段破壞油氣設備。這些破壞行為的可視性在于,無論是割取、拆取,還是切割、打孔、撬砸、拆卸、開關等,都會導致電力設備或油氣設備的物理形態或空間位置發生變化。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主要是以“信息網絡手段”非法入侵(或非法控制)電力及油氣設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非法獲取數據等。雖然網絡攻擊可以讓“有形”的“設備”失靈或遭到破壞,但是網絡攻擊是通過信號傳輸方式實施的,作為網絡攻擊犯罪手段的“信號傳輸”是“不可視的”。
如此解釋違反了法律規范的可預測性。如前所述,根據通常理解,“設備”不能包括“設施”,把“網絡系統”解釋為“設備”的一種類型將大大突破人們的基本認知,與《刑法》規范應當具有的明確性、可預測性原則相背離。
綜上所述, “設備”無法包括“設施”,而把“設備”認定為“設施”的上位概念,其實就擴大了“設備”的基本含義,這種“擴大”要么是擴大解釋,要么是類推解釋。法律解釋的“去私人化”應當是選擇和權衡的過程。正如有學者所言,某種解釋是類推解釋還是擴大解釋,要通過權衡《刑法》條文的目的、行為的處罰必要性、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刑法》條文的協調性、解釋結論與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刑法》用語的發展趨勢等許多方面得出結論。如果以此衡量,把“設備”認定為“設施”的上位概念,除了具有符合上述處罰必要性標準外,并不符合上述其余標準,因此,很難不把該解釋認定為類推解釋。這種解釋將明顯超越擴大解釋的正常界限,不僅難以被認定為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形式側面所應具有的成文法主義、禁止類推精神,也難以被證明不與罪刑法定原則實質側面所要求的明確性、適當性相沖突。直接援用《刑法》的破壞電力設備罪或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處置侵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則。
四、 缺失罪名的增設及適用規則
對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權益方面的罪名懲處會導致罪刑失衡,而以破壞電油設備罪懲處則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現行《刑法》缺乏合適的規范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的罪刑條款。要有效預防和懲處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就需要修改《刑法》并完善相關司法解釋。
(一) 修改《刑法》中的罪名條款
將《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中的“設備”一詞改為“設施”,是完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普通罪名體系的根本舉措。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 ,“法的發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學或司法判決,而在于社會本身”。隨著時代的進步,“日常生活的浪潮將新的犯罪現象沖刷到了立法者腳前”,如果已有規則無法應對,那么必將出現新的立法或修法需求。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除了傳統的物理性破壞電力、油氣設備方式外,實踐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網絡攻擊電力、油氣設施的行為。如前所述,現行《刑法》中的破壞電力設備罪及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中的“設備”一詞無法包括“信息網絡系統”,導致這兩個罪名無法適用于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的犯罪行為,而“設施”一詞能夠包括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因此,宜把“設備”一詞改為“設施”,即將第一百一十八條中的簡明罪狀“破壞電力、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改為“破壞電力、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施”,將第一百一十九條中的簡明罪狀“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燃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改為“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燃氣設施、易燃易爆設施”。這樣不僅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對《刑法》規制的新需求,也可以更好地實現罪刑均衡,還能避免與罪刑法定原則相抵觸。
(二) 完善司法規范性文件
中國采用主輔結合的刑事立法模式,即刑法典僅確立認定和懲治犯罪的基本實體規則,基本刑事實體規則的落地還需要補充性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及大量的司法規范性文件(司法解釋、普通司法文件)予以支撐。為了實施《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目前已制定了4個司法解釋和1個普通司法文件。如果將《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中的“設備”一詞改為“設施”,那么這兩條的適用范圍不僅包括“設備”等可視的有形對象,也將包括“網絡信息系統”等不可視的無形對象。由于可視的有形對象與不可視的無形對象的客觀差異會導致法律適用的不同,因此,分別制定適用于可視對象與不可視對象的司法規范性文件,更有利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的實施。基于此,不僅需要對現有司法解釋和普通司法文件的相關表述做相應調整,而且有必要重新制定適用于“網絡信息系統”這種不可視對象的司法規范性文件。
1. 調整現行司法規范性文件
將“設備”一詞改為“設施”后,現行司法規范性文件中的相關用語需做相應調整。一是修改罪狀用語。《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簡明罪狀用語更改之后,現有司法規范性文件中援引了《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罪狀用語之處,也需調整罪狀用語。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油氣、 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第一條中的“屬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的‘破壞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的行為”就屬于此類情形,該表述中“設備”一詞應改為“設施”。二是罪名用語應予以更改。《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中涉及電油領域的罪名有4個,即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過失損壞電力設備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設備”一詞改為“設施”后,前述4個罪名需相應更改為破壞電力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施罪、過失損壞電力設施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施罪。由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和第一百一十九條相關的4個司法解釋和1個普通司法文件都涉及上述罪名,因此都需要做相應修改。
2. 制定司法規范性文件
新制定的司法規范性文件宜定位為司法解釋。盡管人們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能有效力地解釋法律條文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都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具體應用法律中的問題進行解釋,據此而做出的司法解釋實際上已經成為法律條文有效、準確適用的保障。與最高院、最高檢制定的普通司法文件相比,司法解釋的效力更高、拘束力更強。鑒于此,對于修改后的《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在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中的適用問題,最高院、最高檢宜通過制定司法解釋而非普通司法文件的方式來解決,該司法解釋可命名為《關于辦理網絡攻擊電力設施、油氣設施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應該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是網絡攻擊電力設施、油氣設施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及其程度的認定問題。由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及第一百一十九條的區別是涉案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司法解釋必須確定兩個邊界,即涉案行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后果。第一個邊界決定罪與非罪;第二個邊界決定輕罪和重罪,也是第一百一十八條與第一百一十九條的適用邊界。上述兩個邊界的確定可借鑒第一百一十八條與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現有2個司法解釋和1個普通司法文件的相關界定。盡管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的普通司法文件對危害公共安全邊界的認定較為模糊,但是最高院、最高檢的2個司法解釋卻從傷亡人數、經濟損失金額、影響范圍等角度分別對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行為及破壞電力設備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做了較為清晰的界定。因為網絡攻擊電力設施、油氣設施行為的方式和危害對象都具有不可視性,根據危害程度界定罪與非罪、重罪與輕罪的難度大,所以更需要預留相應的司法自由裁量空間。
第二是單一行為情形下的罪刑認定問題。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既可以單獨觸犯一個或多個罪名,也可能與其他行為結合起來共同觸犯一個或多個罪名。單一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理論上至少可以危害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公司財產權益等3種社會關系,并可能觸及與每種社會關系對應的2個或2個以上的罪名。如果單一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僅僅危害1種社會關系,且只觸犯與該社會關系對應的1種罪名,那么只需按照該罪名的刑事責任處罰即可。如果該行為危害1種社會關系但觸犯了與該社會關系對應的2個甚至2個以上的罪名,或者危害了2種甚至2種以上社會關系且觸犯了與這些社會關系對應的2個甚至2個以上的罪名,那么需依照想象競合犯理論定罪量刑。然而,關于想象競合犯如何處斷,國內外一直存在爭議,處置的主要原則有從一重處斷原則、從一重重處斷原則和數罪并罰原則。認定想象競合犯性質的關鍵是“一個自然行為”同時充當數個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的“行為”。不同犯罪的區分不一定在于全部犯罪構成要件的相異性,只要有一個構成要件不同,犯罪的性質就會有所不同,就應當作實質的數罪,并實行數罪并罰。法律可以在此基本原則下,根據具體犯罪的特點并基于實質公平原則對個別想象競合犯按照從一重處斷原則、從一重重處斷原則等進行例外性處斷。因此,單一的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觸犯多個罪名時,原則上應實行數罪并罰,除非法律有例外規定。
第三是復合行為情形下的罪刑認定問題。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與其他行為結合起來共同觸犯一個或多個罪名,其處斷情況更為復雜。如果通過網絡攻擊電油設施方式獲取電力、油氣領域信息或者控制電油設施等,然后以此要挾相關主體,強索公私財物,那么屬于網絡攻擊行為與其他行為的結合。此類情形在近年的境外犯罪中比較常見。此類行為既可以構成單一的犯罪,即敲詐勒索罪,也可同時觸犯前述單一行為情形下與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公司財產權益等三種社會關系對應的1種或1種以上的罪名。對于這種復合行為觸犯多種罪名的情形,由于觸犯的是不同的罪名,罪質不同,因此應當按照牽連犯而非吸收犯處斷。對于牽連犯的處斷,有四種學說,即從一重處斷原則、從一重重處斷原則、并罰原則、雙重處斷原則。我國刑法典對牽連犯的處置則有四種情形,即從一重處斷原則、從一重重處斷原則、并罰原則、規定獨立刑。只要是數罪,就應以并罰為一般原則,以非并罰為例外。無論是牽連犯中的數罪,還是獨立的數罪,其危害性往往都高于一罪,一般都應遵循共同的并罰原則。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刑法均衡并體現公平原則。貫徹數罪并罰優先原則,有利于消除長期以來特殊罪數形態造成的罪刑適用爭議。堅持數罪皆并罰原則,把定罪和量刑的依據進一步集中到主觀情節和客觀情節方面,有助于簡化罪刑的認定,有助于實現罪刑認定的公平性。因此,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行為與其他行為結合起來共同觸犯多個罪名時,盡管可以依照牽連犯原理處斷,但是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仍然宜遵循數罪并罰的一般原則。
(責任編輯:余風)
* 筆者的碩士研究生王爭奕同學參與了初稿撰寫等工作,為本文作出了重要貢獻,特此感謝。
為方便論述,“網絡攻擊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設施”在下文被簡稱為“網絡攻擊電油設施”。
[俄]巴維爾·沃洛布耶夫:《震網病毒與應對防護》,孫書貴、楊國輝編譯,《中國信息安全》2011年第2期。
《過去五年電力行業影響最大的五次網絡攻擊》,http://news.cableabc.com/exposure/20200403250759.html,訪問日期:2023年8月31日。
李麗旻:《能源網絡安全成全球焦點話題》,《中國能源報》2022年2月28日,第7版。
《美國最大燃油管道商向黑客付贖金》,https://www.sohu.com/a/466330961_100069650,訪問日期:2023年8月31日。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上海思控電器設備有限公司、邵某某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2018)滬0114刑初120號]。
本文把網絡攻擊電油設施犯罪可能侵害的社會關系分為普通社會關系和特殊社會關系,前者包括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公私財產權益等,后者包括國家安全、國防安全、國家軍事利益等。為保護普通社會關系而設置的罪名,在本文被稱為普通罪名;為保護特殊社會關系而設置的罪名,在本文被稱為特殊罪名。本文研究網絡攻擊電油設施行為導致的普通社會關系被侵害及相關普通罪名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法釋〔1997〕9號)、《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高檢發釋字〔1997〕3號)及后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
白建軍:《再論罪刑均衡》,《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頁。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91頁。
同,第24頁。
桑本謙、王越:《罪刑相適應的尺度和算法——基于刑法第269條的司法現狀》,《中外法學》2023年第5期。
鄭延譜:《從罪刑均衡到罪責刑相適應——兼論刑法中“人”的消隱與凸顯》,《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這6個罪名分別是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罪、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盧建平、葉良芳:《重罪輕罪的劃分及其意義》,《法學雜志》2005年第5期。
黃開誠:《我國刑法中輕罪與重罪若干問題研究》,《現代法學》2006年第2期。
王文華:《論刑法中重罪與輕罪的劃分》,《法學評論》2010年第2期。
鄭麗萍:《輕罪重罪之法定界分》,《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
為方便論述,本文將《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的“破壞電力設備罪”與第一百一十九條的“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合并為“破壞電油設備罪”。
高巍:《重構罪刑法定原則》,《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
鄧華:《罪刑法定原則與國際刑事司法實踐對習慣國際法的發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8期。
張明楷:《罪刑法定原則與法律解釋方法》,《華東刑事司法評論》2003年第1期。
陳興良:《罪刑法定的當代命運》,《法學研究》1996年第2期。
梁根林:《罪刑法定原則:挑戰、重申與重述——刑事影響力案件引發的思考與檢討》,《清華法學》2019年第6期。
程昉:《罪刑法定原則下的刑法解釋及其發展趨勢》,《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趙春玉:《罪刑法定的路徑選擇與方法保障——以刑法中的類型思維為中心》,《現代法學》2014年第3期。
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45頁。
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序說。
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的邏輯展開》,《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3期。
張明楷:《罪刑法定原則與法律解釋方法》,《華東刑事司法評論》2003年第1期。
張明楷:《如何區分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人民法院報》,2005年12月21日,第5版。
為方便論述,“破壞電力及易燃易爆設備”在下文被簡稱為“破壞電油設備”。
《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破壞電力、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燃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造成嚴重后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147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13號)第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21號)第一條。
王玉江等破壞易燃易爆設備案[(2007)魯刑一終字第150號],李福永、劉建新、楊文稿破壞電力設備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5年第4號],趙基平等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盜竊案[(2009)魯刑四終字第18號]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 )第一條:在實施盜竊油氣等行為過程中,采用切割、打孔、撬砸、拆卸、開關等手段破壞正在使用的油氣設備的,屬于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的“破壞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的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郭春鎮:《法律解釋的公共性》,《中國法學》2023年第1期。
張明楷:《如何區分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人民法院報》,2005年12月21日,第5版。
張明楷:《罪刑法定原則與法律解釋方法》,《華東刑事司法評論》2003年第1期。
[奧]歐根·埃利希著:《法社會學原理》,舒國瀅譯,2009年,作者序言。
[德]米夏埃爾·庫比策爾:《德國刑法典修正視野下的刑事政策與刑法科學關系研究》,譚淦譯,《中國應用法學》2019年第6期。
4個司法解釋分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lt;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gt;確定罪名的規定》(法釋〔1997〕9號)、《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高檢發釋字〔1997〕3號),根據(法釋〔2015〕20號)修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15號),1個普通司法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8〕18號)。
為方便論述,下文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簡稱為最高院、最高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1981年6月10日通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15年3月15日修改)。
2個司法解釋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15號 ),1個普通司法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8〕18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第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15號)第一條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8〕18號)第一條。
如果刑法進行前述修改,那么與公共安全對應的是破壞電力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施罪,與社會管理秩序相對應的是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7種具體罪名,與公私財產權益相對應的是破壞生產經營罪、故意毀壞財物罪。
莊勁:《想象的數罪還是實質的數罪——論想象競合犯應當數罪并罰》,《現代法學》2006年第2期;
蔡軍:《想象競合犯處斷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王秀懷:《想象數罪競合新論》,《法學》1994年第8期;
王明輝、唐煜楓:《重復評價禁止與想象競合犯》,《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第2期;
莊勁:《想象的數罪還是實質的數罪——論想象競合犯應當數罪并罰》,《現代法學》2006年第2期;
蔡軍:《想象競合犯處斷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高銘暄、葉良芳:《再論牽連犯》,《現代法學》2005年第2期。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