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危害,保證水稻安全生長,在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安定鎮河圳村以中早39為供試水稻品種,利用三環唑WP和吡唑醚菌酯SC開展早稻穗頸瘟的大田藥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處理4(75%三環唑WP兌水45 kg+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相對防效為89.0%)與處理3(75%三環唑WP兌水45 kg+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相對防效為81.5%)的防治效果最好,此防控技術適用于水稻稻瘟病的老病區;處理2(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相對防效為68.7%)與處理1(75%三環唑WP兌水45 kg,相對防效為58.9%)防治效果其次,此防控技術適用于水稻稻瘟病輕度發生地區。4種處理對水稻稻瘟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穗頸瘟;早稻;防治技術;藥效
中圖分類號:S435.1 文獻標志碼:A
Effects of 2 Germicides on Control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arly Rice Panicle Neck Blast
LI Yujiao1, LUO Duhe2*
(1Hun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Changsha, Hunan 410125, China; 2Pingjiang County And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Yueyang, Hunan 414599, China)
Abstract:To effectively control harm of rice blast and ensure safe growth of rice, Zhongzao 39 was used as test rice varieties in Hezhen Village, Anding Town, Pingjiang County,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With tricyclazole WP and fungicide pyraclostrobin SC, field efficacy test was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4 (75% tricyclazole WP in 45 kg of water+30% fungicide pyraclostrobin SCin 45 kg of water,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was 89.0%) and treatment 3 (75% tricyclazole WP in 45 kg of water+30% fungicide pyraclostrobin SC in 45 kg of water,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was 81.5%)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and these control technology was suitable for previous endemic area rice blast; treatment 2 (30% fungicide pyraclostrobin SC in 45 kg of water,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was 68.7%) and treatment 1 (75% tricyclazole WP in 45 kg of water, relative control effect was 58.9%) had less control effect, and these control technology was suitable for mild occurrence area; 4 treatments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rice blast.
Key words: Panicle neck blast; early rice; prevention technology; efficacy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40%,超過60%人口以稻米為主食[1],因此水稻高產、優質與糧食安全及人民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稻瘟病又名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等,是由稻瘟病原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的一種水稻主要病害,發病時一般減產10%~20%,嚴重者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1-3]。稻瘟病在水稻整個生育期中都可發生,危害秧苗、葉片、穗、節等,分別稱為苗瘟、葉瘟、穗瘟和節瘟[2,4],該病害的發生具有特定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品種、生育期、栽培技術等[5]。
早稻稻瘟病對早稻產量的影響尤為嚴重,特別是發生在稻穗頸節上的穗頸瘟常引起“白穗”[6]。水稻自身抗病基因匱乏,須通過加強管理、藥劑防治的方法積極防控,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保證水稻的生長及生產。本試驗地點近年種植水稻品種單一,受氣候條件影響,穗頸瘟是早稻主要病害之一,病害常年發生面積為533~667 hm2,重災年份發生面積為1000 hm2左右,為稻瘟病常發區,常導致水稻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為了研究抗病譜廣、高效持久、安全性高、成本低廉的早稻穗頸瘟藥劑防治技術,本研究選用大田生產上常用的2種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殺菌劑設置不同濃度和處理,進行田間藥效比較試驗,以期為早稻穗頸瘟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對象、作物品種
試驗對象為穗頸瘟,試驗作物為水稻品種‘中早39’(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
1.2 試驗地點及藥劑
試驗地點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安定鎮" (E 113°67′01″,N 28°57′85″),該鎮是平江縣的糧食生產區,試驗田常年種植水稻。試驗藥劑:75%三環唑WP(江蘇豐登作物保護股份有限公司);30%吡唑醚菌酯SC(河南勇冠喬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處理分別為:處理1,破口期用75%三環唑WP兌水45 kg施藥,濃度為30 g/667 m2;處理2,破口期用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施藥,濃度為30 g/667 m2;處理3,破口期和齊穗期用75%三環唑WP兌水45 kg+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施藥,濃度分別為25 g/667 m2和22.5 g/667 m2;處理4,破口期和齊穗期用75%三環唑WP兌水45 kg+30%吡唑醚菌酯SC兌水45 kg施藥,濃度為30 g/667 m2和22.5 g/667 m2;處理5為CK,在破口期不作任何施藥處理,噴施清水45 kg/667 m2。
每個試驗小區面積66.7 m2,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計15個小區,設置保護行,每個處理3次重復,施藥時水稻長勢基本一致。在水稻破口期(2022年6月8日)施1次藥或在破口期(2022年6月8日)與齊穗期(2022年6月16日)分別施1次藥,共施藥2次。
本次試驗進行一次性調查,于水稻成熟前目測各小區防治效果和稻谷落色情況。調查時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每點調查3蔸共查10點,記錄總穗數、各級發病穗數。
1.4 藥效計算方法
按公式(1)、公式(2)、公式(3)分別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治效果[7,8]:
1.5 數據分析
本試驗采用Excel 2019軟件處理數據和采用SPSS 26.0 軟件的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顯著性水平P值取0.05,評價試驗中各處理間的效果差異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劑對水稻的安全性分析
每次施藥后采用目測法進行觀測的結果表明,這兩種藥劑在不同時期處理的水稻生長情況與清水對照處理沒有明顯差異,均未發現藥害現象,說明供試藥劑在該試驗劑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
2.2 藥劑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5個處理的水稻穗頸瘟防效試驗數據詳見表1。4種藥劑處理對早稻穗頸瘟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較好,以處理4和處理3的防效最好,相對防效分別為89.0%和81.5%,其次是處理2和處理1,相對防效分別為68.7%和58.9%;病穗率、病情指數和相對防治效果的各個處理之間均差異顯著,5個處理的總穗數差異都不顯著,說明各處理的總穗數一致性高;處理4和3的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和病情指數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說明2個時期用藥要優于1個時期;處理4也顯著高于處理3,說明同樣的藥劑使用,藥劑的濃度配比更為重要。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 論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的2種殺菌劑對水稻穗頸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水稻破口期每667 m2使用75%三環唑WP 30 g兌水45 kg+齊穗期每667 m2使用30%吡唑醚菌酯SC 22.5 g兌水45 kg的防效最好,防效89.0%,此防控技術適用于水稻稻瘟病的老病區,在水稻破口期與齊穗期,遇陰雨天氣時,對感病品種施藥2次,第1次用保護性藥劑,第2次用保護性藥劑與治療性藥劑的綜合處理,可有效控制穗頸瘟病害的發生,可作示范性推廣。在水稻破口期每667 m2使用30%吡唑醚菌酯SC 30 g兌水45 kg(防效68.7%)和使用75%三環唑WP 30 g兌水45 kg(防效58.9%)的防控技術,適用于水稻稻瘟病一般發生地區,在水稻破口期遇陰雨天氣時,對感病品種施用1次保護性藥劑,此種防治方法值得推廣[9]。
3.2 討論
化學防治是防治水稻稻瘟病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見效快成本低的優勢。葉秀芬等[10]研究了7種殺菌劑(三環唑、拿敵穩、阿米妙收、咪鮮胺、稻瘟酰胺、稻瘟靈和春雷霉素)對水稻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結果顯示75%三環唑WP防效最好,達93.8%。馮春水等[11]研究了5種不同農藥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表明9%吡唑醚菌酯防治效果最好,達到70%以上,三環唑次之,達到60%以上。李廣香等[12]研究發現75%三環唑WP對水稻稻瘟病效果防效為72.90%。本研究的處理4中采取75%三環唑和30%吡唑醚菌酯混合利用的防治效果最好,可達89.0%。與前人研究相比,用藥類別一致,但用藥比例不同,防治效果會有差異,可在今后深入開展不同比例藥劑混合處理的試驗,以期獲得該地區主推水稻品種稻瘟病防治效果最優的藥劑混合比例,為水稻綠色生產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選擇在水稻生長特定時期用藥并與其他不同比例的藥劑混合,兼顧預防與治療,效果較好。尤其針對早稻在種植過程中的生長重要時期,加強藥劑干預,切實保證水稻的高產高質。針對水稻稻瘟病的常發地區,水稻破口至齊穗期遇陰雨天時,對于感病品種是否只用" " 1次保護性藥劑和治療性藥劑的組合處理,還有待今后進一步試驗。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建議選用抗病品種,種子用脒鮮胺2000倍液浸種處理,此方法可加強后期藥劑施控的防效,并且有利于水稻的產量增收。
湖南省是我國長江中下游的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稻瘟病嚴重影響了水稻生產。稻瘟病菌的耐藥性增強、變異、品種抗性缺失,還有品種單一化種植都是導致稻瘟病不斷加重的主要原因[13,14]。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因此,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也應遵循此理念。由于早稻破口期是發生穗頸瘟的危險時期,此時葉鞘松開,是病菌侵入穗頸的最好之時,同時即將抽出或剛抽出的幼嫩穗頸是植株最薄弱的部位,也是病菌主要危害的地方。故而對抗稻瘟病品種,抓緊在破口期和齊穗期對早稻進行施藥防治,其防治效果較為明顯。需要注意的是,早稻抽穗期一般陰雨天較多,需在晴天氣施藥,效果最佳,但因天氣而放棄防治也是危險的,應該雨中間隙施藥防治。根據湖南省的水稻生產狀況和不同地域土壤養分、肥料施用情況,更新水稻栽培管理模式,切忌肥料用量過多,以提高水稻抗病性。今后也可開展相關抗稻瘟病基因的探究,為進一步預測稻瘟病的群體變化規律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邱良妙,劉其全,林仁魁,等.轉Bt基因水稻對主要非靶標昆蟲的生態安全性研究進展[J].福建農業學報,2018,33(3):326-333.
[2] 孫文忠,董夢雅,周俊輝,等.幾種殺菌劑對水稻穗頸瘟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7):87-89.
[3] 傅傳浩,徐善忠,胡平華,等.早稻穗頸瘟防治藥劑比較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通訊,2011(9):82-83.
[4] 邱強.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彩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2-86.
[5] 李永賓.水稻稻瘟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147,150.
[6] 隆旺夫.早稻稻瘟病的防治策略[J].湖南農業,2007(5):15.
[7] 徐文,王昆,田家順.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間藥效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22(8):49-51.
[8] 周艾艾,田旭軍,李明,等.防治稻瘟病的藥劑及組合篩選[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1):73-75,78.
[9] 張春云,朱鳳.多種藥劑桶混拌種為核心的綠色用藥技術對水稻主要病蟲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123-125.
[10] 葉秀芬,張震,邱海萍,等.不同殺菌劑對水稻穗期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5):675-677.
[11] 馮春水,張再仁,陳文化.水稻稻瘟病防治藥劑篩選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22):108-110.
[12] 李廣香,朱小寧.三環唑可濕性粉劑不同施用方法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比較[J].廣西農學報,2020,35(5):15-17.
[13] 柴榮耀,金敏忠.浙江太湖稻區稻瘟病菌生理小種變化及毒性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20(5):497-502.
[14] YOSHIDA K, SAITOH H, FUJISAWA S, et al. Association genetics reveals three novel avirulence genes from the rice blast fungal pathogen Magnaporthe oryzae[J]. Plant Cell, 2009, 21(5): 1573-1591.
責任編輯:謝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