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學旅行是一種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學習形式,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能立足學生的未來與發展,可提高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熱帶作物科普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農業科技資源,近年來融入生態環境和植物保護理念,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并具有亞熱帶特色的科普活動,不僅提高了公眾科學素質,也受公眾歡迎。本文針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科普基地開展的科普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條件,提出研學旅行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的思路,探索一種科普教育新模式,提升農業科研單位研學品質。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科普教育;休閑農業;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志碼:A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al Tourism Organized by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aking Guangxi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BIN Zhenjun, JIANG Hong, LUO Qing, LUO Shujin, HUANG Yunfang,
LU Zushuang, CHI Zhaojin*
(Guangxi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tourism, an innovative form connect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out-of-school education, combines research learning and travel experience, focuses on fu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enables students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Guangxi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SCRI), as the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and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for tropical crops, possesses abundant plant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integrates the concepts of eco-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with subtrop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mproved scientific literacy of the public and gained popularit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given by GSCRI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thereby, grounded on existing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ourism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research learning organized by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educational tourism
2016年被稱為我國研學旅行元年,教育部等11部門于2016年11月30日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更加重視研學旅行,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計劃,以及學生的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考核體系[1]。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實施,明確了研學旅行的服務規范;同年5月24日,有140余家政府機構、科研教育單位及旅游企業參與的中國研學旅行聯盟在河南林州市紅旗渠成立,并將5月26日定為“中國研學旅游日”[2]。教育部又于2017年9月25日出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與方式,提到了要利用好研學基地統籌考慮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3]。2019年4月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同時還對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師資隊伍、活動項目、發展機制等內容作了規范要求,鼓勵各中小學生家庭利用寒暑假等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孩子外出研學旅行,作為學校研學旅行的有益補充[4]。
隨著國家及各地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文件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行,研學旅行是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我國研學旅行發展趨勢穩步向前,逐漸在全國各地中小學成為必修環節[5]。近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2022—2023》指出,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國防科工、傳統文化、安全健康和紅色文化是當前熱門的研學旅行主題,研學旅行可帶動文旅行業產品研發和服務模式提升,越來越被學校和家長重視,政府越來越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義務教育,要進一步加強研學產品開發建設和政府對研學旅行市場的監管,既要提高研學旅行活動覆蓋率也要體現其實踐性,讓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與進來親身體驗[6]。雖然大部分廣西科普教育單位在研學旅行及創新教育上有較強的嘗試意愿,但開展程度和專業化水平不夠,南寧乃至廣西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研學體系。總體原因很多,學校和家長對科普研學的教育意義認識不足,學校面臨安全和經費壓力問題,科普研學資源的優化、開發、推進力度不夠,科普研學基地不熟悉研學課程的模板與特點以及中小學研學的需求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梳理科普資源,根據各科普教育基地自身特色,結合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需求,建立一批特色科普研學示范基地,打造一系列精品科普研學活動、課程,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研學旅行是指在旅行過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旅游+學習”的創新教育模式,中小學生在老師或研學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明確課程目標和活動主題,通過以旅行、實踐等形式進行體驗與研討,從中提高自身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最終形成研學總結報告[7]。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指利用自然環境、田園景觀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科技、文化等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設計,以休閑旅游為目的,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多功能的新型現代產業[8]。海南興隆熱帶植物園是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開發管理,其依托自身特色資源和科技優勢,開發了讓游客享受“五官體驗之旅”的休閑旅游產品,建立“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科普示范”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9]。因此,相關農業科研單位可借鑒興隆熱帶植物園的成功經驗,利用自身的農業資源、科研資源以及人才資源優勢,挖掘自身的科普教育資源和休閑農業資源,通過旅游這一載體,開發特色研學旅行項目,同時將科普教育與農業休閑以研學旅行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社會公眾,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業科研單位在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基礎上,以適當的資金投入,開發研學旅行項目,聯動發展單位成果展示、科技推廣等功能,同時通過研學旅行收益反哺科研事業,實現科學研究、休閑農業和研學旅行共贏,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開展研學旅行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基本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熱作所”)始建于1952年,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位于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邕武路21號,建設有木薯、芒果、龍舌蘭、澳洲堅果等作物種質資源圃及科研試驗基地,引進收集和保存各類作物品種資源4100余份,是我國熱帶、亞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最重要的保存基地之一,同時還有廣西亞熱帶植物園、植物縮影園、農業部亞熱帶果品蔬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西亞熱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及科研試驗基地等一大批優秀科普資源。2003年以來,先后被授予“南寧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南寧市綠色環境教育基地”“南寧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廣西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熱帶作物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
1.2 研究基礎
廣西熱作所先后設立有科普教育中心辦公室、植物科普與休閑農業研究室,負責建設、管理廣西亞熱帶植物園以及組織開展相關科普活動。廣西亞熱帶植物科普園,始建于1973年,原為廣西熱作所植物標本園,園區占地約15.3 hm2,地勢起伏,自然環境優美,從2017年開始規劃建設提升為廣西亞熱帶植物園。園內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熱帶、亞熱帶植物品種資源豐富,建設有多個植物專類園及科普景點,是集植物觀光、科普教育、學術交流為一體的園區。植物園先后承擔了區直屬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農業氣象觀測站建立》,南寧市科技開發項目《亞熱帶種質資源技術集成的特色旅游研究與開發示范》,廣西科技廳科研項目《亞熱帶植物科普基地創新示范》《廣西熱帶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能力建設與示范》《廣西亞熱帶農業科普基地創新服務能力建設與示范》,以及廣西科協下達的《亞熱帶植物科普園科普能力提升》《亞熱帶植物園“科普中國”系列活動》等相關科普項目。
1.3 科普活動開展情況
近年來廣西亞熱帶植物園科普工作成績顯著,廣西熱作所組織策劃開展的“廣西綠色農業行系列主題科普活動”“亞熱帶植物主題系列活動”“熱帶農業主題科普活動”分別被中國科協評選為2019年、2021年、2022年“全國科普日特色活動”,廣西熱作所也獲評為“2019年全國科普日先進單位”“2021年度優秀全國熱帶作物科普基地”,并在2022年廣西科普“五優”選樹宣傳活動中被評為“廣西優秀科普教育基地”、熱帶農業科普活動被評為“廣西科技資源科普化優秀案例”。
除此之外,廣西亞熱帶植物園積極參加廣西科技活動周、廣西“八桂科普大行動”、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等重大科普活動。近年來利用全所資源和科研成果,以全所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為題材,策劃開展“亞熱帶植物探秘之旅”“植物零距離”“與亞熱帶作物親密接觸”“植物科普親子游”等具有行業特色、重點面向中小學生的植物科普活動,寓教于樂,將青少年從學校引向大自然,以科普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10]。通過以上科普系列活動引領公眾開啟植物世界的大門,加強了植物文化、農業科技、環境保護等科學知識的普及,使植物園成為一個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1]。
廣西亞熱帶植物園科普工作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從圖1可看出,近6年進入植物園開展科普活動的中小學生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科普基地開展研學旅行的工作還存在較多問題。為此,廣西熱作所應在長期重點從事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品種選育等傳統研究的同時,采取積極措施,大力發展研學旅行項目,創新科普工作模式,促進科普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1.4 存在問題
1.4.1 規劃滯后,基礎條件差,與各科研中心良性互動少
廣西亞熱帶植物園的核心區(科普園),前身是廣西熱作所的植物標本園,目前未結合高標準研學旅行基地而進行提質增效的科學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條件一般,研學旅行的配套不完善,科普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且未充分利用各科研中心的科技與人才力量。如園區廁所僅兩個,還比較老舊,道路為水泥路面,道路兩側綠化及排水系統也不夠完善,植物科普展廳(樹人屋-花果房、葉子世界)、植物科學實驗室、自然教育勞動實踐中心、科技文化長廊以及園區監控系統及安全救助系統也需進一步完善。
1.4.2 重科研輕科普,研學旅行未受到足夠重視
廣西熱作所以品種選育、生產應用、技術推廣等研究為主,未認識到熱作所科研科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同時還存在從事科普教育工作人員偏少且沒有導游證、心理咨詢師等相關技能資質證書,運營管理經驗不足,中小學合作不充分,研學旅行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因素制約。
1.4.3 定位寬泛,缺少核心競爭力,未打造成功特色品牌
目前植物園開展的科普活動或研學活動,主要還是參觀植物園、植物現象探索或勞動實踐為主,活動比較單一,互動體驗程度不高,深度挖掘科學和文化內涵不夠,未開發出主題明確、系統科學的研學旅行活動和課程,亮點不夠突出,未以獨具熱作特色的農業科技文化為核心進行全方位拓展,打造出有競爭力的特色研學旅行品牌。
1.4.4 管理機制不夠靈活,投資渠道少,發展受限制
受廣西熱作所公益一類農業科研事業單位體制等因素制約,自行開發建設研學基地投資渠道較少,以研學旅行收入反哺園區建設及科學研究任重道遠,需要與具有較強研學旅行運營能力第三方專業公司和機構合作,利用其資金和管理團隊,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加快推進研學基地高質量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2 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科普基地發展研學旅行優勢條件
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成功的關鍵,是立足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科學合理的利用各種研學資源,成功開發能與學校學科課程相配套的課程體系,以及符合市場規律的運營模式,才能可持續發展[12]。廣西熱作所歷史悠久,主要從事熱帶、亞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良種選育繁育、豐產栽培、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檢驗檢測、科普教育等研究工作,為廣西農業和熱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因此,廣西熱作所科普基地可基于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科技專業文化為核心,進行全方位拓展和延伸,發展集教育的專業性、知識的系統性、文化的獨特性于一身的特色研學旅行[13]。
2.1 前景廣闊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繼承和發展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我國傳統游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14]。目前中國約有1.4億中小學生,在新的科普時代,通過機制創新,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實現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15]。可見,蓬勃發展的研學旅行將會成為中國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前景十分廣闊。
2.2 區位優勢
廣西熱作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距離市中心10 km,依托快速環道、那安快速路和外環高速,交通極為便利,而且生態環境好,亞熱帶特色突出,農業基礎較好,南寧市及周邊中小學研學旅行市場需求大,發展研學旅行區位優勢顯著,可合理利用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等,發展成集生態優美、科技示范、休閑觀光、研學旅行、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城市周邊特色植物園。
2.3 資源優勢
廣西熱作所建設有木薯、芒果等多個作物種質資源圃及試驗基地,作物品種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廣西亞熱帶植物園內自然環境優美,園內引入保存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如許多市面上罕見的奇花異果,并設有多個特色植物景區。廣西熱作所應充分利用亞熱帶資源優勢,發展休閑農業適應研學旅行發展多樣化的要求,在欣賞美麗的亞熱帶風光和認知亞熱帶植物的同時,感受休閑農業體驗游和研學旅行的快樂。
2.4 人才優勢
廣西熱作所現有科研人員241人,博士7人,碩士142人,正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73人。先后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7人,第一批廣西高層次人才認定D、E層次5人,廣西優秀專家1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2人,廣西杰出工程師獎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及試驗站站長2人,廣西芒果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1人等一大批高級技術人員。廣西亞熱帶植物園從2017年起依托植物科普與園林花卉研究中心管理,中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6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碩士以上學歷9人,近年來不斷整合熱作所各研究中心科技人員力量,吸收高級技術人員與新引進碩士、博士人員,組建研學旅行專家團隊,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培訓,為游客提供專業化的講解和服務,提升植物園的科學性和知識性,為亞熱帶植物園結合休閑農業發展研學旅行出力獻策。
2.5 科研優勢
廣西熱作所設有農業農村部亞熱帶果品蔬菜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西木薯研究所、廣西亞熱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西農墾甘蔗研究所、芒果研究中心等10個研究機構,擁有3個國家級研究室、2個國家級綜合試驗站、2個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南寧)、1個農業農村部亞熱帶水果貯藏保鮮與加工技術科研試驗基地等一批高起點的科研設施和平臺。廣西熱作所科研成果是特色研學產品開發的基礎,通過休閑農業展示廣西熱作所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不僅可以為休閑農業創造高新技術旅游景點,也可實現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實現科學研究、科普教育、休閑農業和研學旅行的協同發展。廣西熱作所可立足于亞熱帶農業科研優勢,結合休閑農業打造一個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基地和研學旅行科普教育基地。
3 結合休閑農業發展研學旅行的對策建議
3.1 做好規劃,資源重組,聯動發展
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區位特征,整合廣西熱作所原亞熱帶植物科普園、11個種質資源圃、農業科技研學資源以及部分科研人員,對廣西亞熱帶植物園進行擴容提質的重新規劃。在植物園核心區進行水肥一體化、立體設施種植等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改造,融入旅游六大要素,在植物園內結合林草等優美景觀的相間布局休閑觀光景點;并引導廣大科技人員積極參與,正確認識研學旅行的社會價值,結合園區植物資源、農業科技資源特色,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情,設計出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讓學生通過親歷感悟、實踐體驗、行動反思等方式實現教育目標,推進研學旅行的有序發展。
3.2 多箭齊發,相輔相成,協同發展
研學旅行在中國有巨大潛力,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國內做的比較好的科研單位,他們立足自身豐富的熱帶植物和科研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研學旅行,以研學旅行發展促進園區科學研究,以科研成果提升旅游品質,走出了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16]。廣西熱作所應學習借鑒同行成功經驗,以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科研資源為基礎,結合休閑農業,大力發展研學旅行,以研學為主題、旅游為載體,將兩者很好地融合進去,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旅游效益反哺科研提升和園區建設,建立“科研、科普、研學”三位一體發展模式。
3.3 提升品質,形成核心,打造品牌
目前研學旅行領域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各研學基地開展程度和專業化水平不夠,南寧乃至廣西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研學體系,要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必須開發具有自身鮮明特色品質的研學項目,如開展農業研學活動,要結合研學基地自身特色,活動的路線要體現農業科技主題,以明確的主題串聯一系列科學教育內容,形成主題鮮明的研學活動[17]。廣西熱作所應探索以青少年作為突破口,打造重在實踐、沉浸式體驗的研學活動,將研學旅行與休閑農業、親子旅游、中小學科普教育等結合[18],在研學旅行的全過程中始終聚焦學習主題,形成自身的亮點,逐步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中小學生研學需求,打造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
3.4 機制創新,籌資融資,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由于其經營范圍涉及生產性項目和服務性項目,既要發展多樣化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性項目,又要經營涉及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服務性項目,其資金需求量大,籌資融資成為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中的重大事務,也是影響休閑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19]。針對休閑農業的特點,可對亞熱帶植物園內的現代農業展示區尋找合作伙伴,采用契約式BOT(建設、經營、移交)融資策略。例如果蔬種植項目,植物園可開辟專區為合作方提供種植用地,由合作方投資相關設施建設并實施生產經營活動,在合同期內合作方可以通過按年結算土地租賃費的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合作期滿后不進行清算;服務性項目,針對亞熱帶植物園缺乏餐飲服務和住宿服務及其相關設備設施,以及需要建設農耕文化館、科學體驗館等大型項目,也可積極尋找合作方投資建設這些項目,實施BOT融資策略,可以實現互利共贏,促進園區研學旅行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佚名.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EB/OL].(2016-12-19)[2023-03-10]. 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 喻峰.關于研學旅行中主客體的定位思考[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20):222-223.
[3] 佚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J].基礎教育課程,2017(23):4.
[4]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桂教規范〔2019〕9號)[EB/OL].(2019-04-27)[2023-03-10]. https://jyt.gxzf.gov.cn/zfxxgk/zc/gfxwj/t5758602.shtml
[5] 李志剛.“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紹興發布”會議舉辦[EB/OL].(2023-03-23)[2023-03-24]. 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303/23/content_78654.html
[6] 郭秀敏.近十年我國研學旅行課程研究現狀:基于CNKI的計量統計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20-21.
[7] 熊繼紅.基于體驗式教育視角的研學旅行發展路徑研究[J].綠色科技,2021,23(3):185-186,196.
[8] 馬思捷,嚴世東.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態勢、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9):160-164.
[9] 趙溪竹,鄔華松,劉愛勤,等.休閑農業在興隆熱帶植物園的探索與實踐[J].熱帶農業科學,2012,32(1):82-86.
[10] 余炳寧,池昭錦,賓振鈞,等.廣西亞熱帶植物園特色科普旅游實踐探索[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7,30(6):41-47.
[11] 余炳寧,陸祖雙,黃小江,等.基于能力提升的多元化植物科普模式研究[J].河南農業,2018(11):91-93.
[12] 郭紅喜,汪志紅,周琰.地方農業科研機構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初探:以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1(18):105-107.
[13] 孫書玉.構建專業文化平臺,推動特色研學旅行:立足航天文化探討特色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趨勢[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0,6(5):343-346.
[14] 陳晶.廣州科普研學開發與實施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20(11):105-106,108.
[15] 朱才毅,周靜.科普研學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J].中國高新科技,2019(11):113-115.
[16] 段其武.科普與旅游結合,開展公眾環境教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環境教育工作[J].環境教育,2008(5):48-49.
[17] 韋宏軍,陳勇,張淑英.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展特色研學活動的探索與思考:以大浦鄉村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0):144-145.
[18] 余炳寧,陸祖雙,黃小江,等.科普基地服務模式創新與實踐:廣西亞熱帶植物園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體會[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8,31(3):63-66.
[19] 張勝利.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責任編輯:李菊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