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間收治的98例進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肺保護通氣策略,觀察組患者則采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T0)、麻醉開始后5 min(T1)、麻醉開始后10 min(T2)、麻醉結束后30 min(T3)的肺動態順應性(Cdyn)、氣道平臺壓(Pplat)、氣道峰壓(Ppeak)、動脈血氧分壓(PaO2),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Cdyn指標均呈降低趨勢,Pplat、Ppeak指標均呈升高趨勢,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lt;0.05);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PaO2先降低后升高,其中T3時觀察組患者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lt;0.05);T1、T2時兩組患者Pa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應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可改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氧合功能,提高肺順應性,縮短拔管時間,減少呼吸機相關損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結直腸癌根治術 ; 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 ; 腹腔鏡 ; 氧合功能 ; 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5.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1.004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1.017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臨床上多采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而術中為確保操作的順利進行,需建立人工氣腹,而氣腹的建立會使腹腔內壓力急劇增加,對機體的呼吸、循環等系統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減少這些影響,選擇合適的通氣模式非常關鍵。傳統肺保護通氣策略在合適的時間和肺復張壓力下可有效糾正低氧血癥,改善肺的不均一性[1];然而不恰當的壓力和時間,可能會導致肺泡過度膨脹,加重肺損傷[2]。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主要是在吸氣時產生正壓,使呼吸末氣道壓力仍高于大氣壓,可避免肺泡早期閉合或者萎縮,使肺泡擴張,改善患者的通氣和氧合功能,是幫助控制低氧血癥的重要手段之一,腹腔鏡手術中使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可有效緩解術后低氧血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本研究旨在探討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間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98例進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31例;年齡56~78歲,平均(72.06±5.44)歲;BMI:18~24 kg/m2,平均(21.26±0.33) kg/m2。觀察組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29例;年齡55~79歲,平均(71.86±5.41)歲;BMI:18~24 kg/m2,平均(21.23±0.32)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2016版)》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首次進行結直腸癌手術治療者;患者均具備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適應證;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免疫功能缺陷型疾病者;無法自行或在他人幫助下配合本研究開展者;合并精神行為異常者;合并呼吸系統并發癥者等。所有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確定患者的身高校準后體質量(PBW),并以PBW為依據設置潮氣量(VT),PBW計算公式男性為:50+0.91×[身高(cm)-152.4],女性為45.5+0.91×[身高(cm)-152.4]。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肺保護通氣策略,設置VT為9 mL/kg體質量[5]。觀察組患者應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設置VT為7 mL/kg體質量,呼吸頻率(RR)14~18次/min,在氣腹建立后,進行容量遞增鼓肺,RR調整為8次/min,吸氣壓∶呼氣壓(I∶E)設置為1∶1,VT以7 mL/kg體質量為基礎,每呼吸3次增加2 mL/kg體質量,直至氣道峰壓(Ppeak)達40 cmH2O(1 cmH2O=0.098 kPa),肺復張后呼吸參數設置同前,增加最佳呼吸末正壓設置14 cmH2O,每1 min遞減2 cmH2O直到4 cmH2O,期間觀察并記錄肺動態順應性(Cdyn)、氣道平臺壓(Pplat),據此確定患者最佳呼吸末正壓值后,再次設置VT為7 mL/kg體質量,肺復張頻率為30 min/次。兩組均觀察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拔除氣管導管時間、術中出血量。②記錄兩組患者Cdyn、 Pplat、 Ppeak指標。在兩組患者麻醉前(T0)、麻醉開始后5 min(T1)、麻醉開始后10 min(T2)、麻醉結束后30 min(T3)時采用動態呼吸監測儀(湖南朗潤智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222072123,型號:Dynamic-45)監測Cdyn、 Pplat、 Ppeak。③記錄兩組PaO2指標。分別于T0、 T1、 T2、 T3時采集兩組患者橈動脈血5 mL,采用血氣分析儀(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192222635,型號:ST2000)監測記錄動脈血氧分壓(PaO2)。④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肺不張、呼吸道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Cdyn、Pplat、Ppeak指標比較 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Cdyn指標均呈降低趨勢,Pplat、Ppeak指標均呈升高趨勢,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PaO2指標比較 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PaO2指標先降低后升高,其中T3時觀察組患者PaO2指標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T1、T2時兩組患者Pa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發生低氧血癥8例、肺不張6例、呼吸道感染3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4.69%(17/49);觀察組患者發生低氧血癥3例、肺不張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16%(4/49)。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42, Plt;0.05)。
3 討論
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可切除患者病變組織,預防腫瘤細胞擴散,進而控制患者疾病進展,延長其生存期。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的傳統肺保護通氣策略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肺部組織發揮一定的保護作用,然而其無法改善患者因氣腹壓力較高而導致的肺不張情況,因此需探討更為有效的方法[6]。
呼氣末正壓是指在控制呼吸或輔助呼吸時,于呼吸末期在呼吸道保持一定的正壓,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能夠有效地防止患者肺泡出現萎縮塌陷,從而能夠預防部分性肺不張,改善術后出現的低氧血癥,從而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應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能夠縮短拔管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調節呼氣末正壓的作用是使萎陷的肺泡復張、改善氧合功能、增加平均氣道壓、減輕肺水腫,但最佳呼氣末正壓的設置點很重要,其水平過低不足以維持肺泡開放狀態,而過高則會加重肺損傷[8-9]。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的原則是達到最好的氣體交換和最小的循環影響,呼氣末正壓就是人為地在呼氣末氣道內及肺泡內施加一個高于大氣壓的壓力,這樣可以防止肺泡陷閉的發生[10]。PaO2主要反映患者的氧合功能情況,Pplat、Ppeak和Cdyn是反映呼吸力學的有效指標[11]。本研究中,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Cdyn指標均呈降低趨勢,Pplat、Ppeak指標均呈升高趨勢,PaO2指標先降低后升高,T1~T3時觀察組患者Cdyn、Pplat、Ppeak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3時觀察組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應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能夠改善其氧合功能,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恢復。
綜上,相比于應用傳統肺保護通氣策略,應用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能夠提高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肺順應性,預防肺不張,改善氧合功能,且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卓恩挺, 王連臣, 陳旭. 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氧合功能及血清炎癥介質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1, 41(17): 3659-3662.
張銀花, 耿智隆. 不同肺復張壓力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老年患者肺不張情況和呼吸力學參數觀察[J]. 山東醫藥, 2023, 63(11): 74-78.
黨曉東, 來炳祺. 呼氣末正壓聯合保護性肺通氣對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肥胖患者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8, 30(7): 26-30.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胃腸外科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 等. 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2016版)[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6, 15(8): 755-767.
周建偉, 王傳光, 黃燕, 等. 最佳呼吸末正壓肺保護通氣策略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氧合功能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20, 36(6): 548-551.
譚媚月, 陳麗娜, 陶倩云, 等.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對老年患者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的氧合功能及血漿炎癥介質水平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0, 20(1): 76-80.
彭夕然,楊磊,朱濤.高水平與低水平呼氣末正壓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效果的比較: meta分析[J]. 中華麻醉學雜志, 2020, 40(6): 716-719.
徐明霞,張靜,趙婉璐,等.呼氣末正壓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超重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醫師雜志, 2020, 22(5): 674-677, 682.
祁濤, 沙歡歡, 陳靜, 等. 呼氣末正壓通氣對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患者中心靜脈壓及術中出血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20, 26(23): 1788-1792.
張瑞, 郭慧琴. 呼氣末正壓聯合保護性肺通氣對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肥胖患者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J]. 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11): 1829-1833.
鐘海蓮, 劉余錢, 郝偉, 等. 基于肺超聲評分評估壓力控制容量保證通氣模式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肺通氣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22, 38(10): 104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