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并據此探討相關防治措施,為提升患兒臨床預后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接受內鏡治療術的結直腸息肉患兒,根據術后是否出現并發癥分為出現并發癥組(30例)和未出現并發癥組(30例)。統計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結果 出現并發癥組右半結腸息肉、廣基息肉、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患兒占比均高于未出現并發癥組;術前便血時間、住院時間、內鏡操作時間均長于未出現并發癥組;息肉病變直徑大于未出現并發癥組;術后大便得分、白細胞計數(WBC)、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未出現并發癥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右半結腸息肉(OR=2.158)、廣基息肉(OR=1.613)、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lt; 2個(OR=2.128)、術前便血時間長(OR=1.765)、病變直徑長(OR=1.891)、術后大便得分高(OR=2.145)、術后WBC高(OR=2.158)、術后血清CRP水平高(OR=2.042)、內鏡操作時間長(OR=1.868)均為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均Plt;0.05)。結論 術前便血時間長、病變直徑長、內鏡操作時間長、右半結腸息肉、廣基息肉、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術后WBC高、血清CRP水平高、術后大便得分高均為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臨床上可采取相應干預策略來降低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改善預后,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結直腸息肉 ; 內鏡治療 ; 并發癥 ;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1.010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1.036
結直腸息肉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主要是以間歇性腹部疼痛、大便性狀改變、便血等癥狀為臨床表現,若未能予以患兒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則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引發腸梗阻甚至出現癌變,從而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一旦發現則應予以積極治療。現階段,內鏡治療技術是臨床治療兒童結直腸息肉常采用的手段,但內鏡手術治療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會對患兒機體造成一定損傷,導致在手術期間或術后出現并發癥,且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會影響到術后的恢復,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2]。基于此,為降低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臨床上需對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主要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并據此制定相關的針對性護理措施積極進行干預,以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保障患兒生命健康[3]。本研究旨在探討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為臨床改善患兒預后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收治的60例接受內鏡治療術的結直腸息肉患兒。依據患兒術后是否出現并發癥分為出現并發癥組(30例)和未出現并發癥組(30例),其中出現的并發癥包括出血(術后患兒出現遲發性出血)、電凝綜合征(電凝方式進行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患兒出現局限性腹痛,以及發熱、白細胞升高等)、穿孔(術中證實或術后患兒存在明顯腹痛且腸壁全層穿透,腸腔與腹腔相連通)等。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消化內科診療》 [4]中結直腸息肉的診斷標準者;接受內鏡治療者;便血或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伴有腹痛、腹脹等癥狀者。排除標準:遺傳相關性息肉者;伴有炎癥性腸病者;伴有缺血性結腸炎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研究方法和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結直腸息肉內鏡治療術后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息肉位置、息肉個數、息肉類型、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年齡、術前便血時間、腸道清潔度、息肉病變直徑、術后禁食時間、術后大便得分、術后白細胞計數(WBC)及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住院時間、內鏡操作時間。其中腸道清潔度采用渥太華腸道準備評分量表[5]進行評價,總分為1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兒腸道清潔度越差;術后大便質量采用Bristol大便性狀分型[6]評估,總分為7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兒大便質量越差;術后WBC和血清CRP水平的檢測方法:術后采集兩組患兒的空腹靜脈血3 mL,一部分血樣利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理邦實驗生物電子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20317,型號:DS-500)檢測WBC,另一部分血樣離心(3 500 r/min,15 min)制備血清,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海科華實驗系統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172220048,型號:卓越400)檢測血清CRP水平。②對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 出現并發癥組右半結腸息肉、廣基息肉、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患兒占比均高于未出現并發癥組;術前便血時間、住院時間、內鏡操作時間均長于未出現并發癥組;息肉病變直徑大于未出現并發癥組;術后大便得分、WBC、血清CRP水平均高于未出現并發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兒性別、息肉個數、年齡、腸道清潔度、術后禁食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兒術后是否出現并發癥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右半結腸息肉(OR=2.158)、廣基息肉(OR=1.613)、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OR=2.128)、術前便血時間長(OR=1.765)、病變直徑長(OR=1.891)、術后大便得分高(OR=2.145)、術后WBC高(OR=2.158)、術后血清CRP水平高(OR=2.042)、內鏡操作時間長(OR=1.868)均為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結直腸息肉主要是指由飲食、炎癥刺激等因素導致患兒結直腸表面生長出的贅生物。目前臨床工作中采用較多的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方法為高頻電凝電切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但由于在內鏡下采用不同切除方式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不同,所以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內鏡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病變類型采用不同術式治療,以達到有效控制病情進展的目的。兒童腸道管腔小、管壁薄,使用內鏡治療時不可避免導致部分患兒受到創傷,增加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影響預后[7]。因此,如何有效規避危險因素從而減少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的出現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相關研究表明,患兒的息肉位置、病變范圍、手術治療操作時間與其治療后出現并發癥存在一定關聯性[8]。本研究中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便血時間長、病變直徑長、內鏡操作時間長、右半結腸息肉、廣基息肉、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術后WBC、術后血清CRP水平高、術后大便得分高均為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與楊洪彬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結直腸息肉一般是突向腸腔的方向生長的,結腸發生糜爛、毛細血管裸露破裂進而表現為排便時帶血,術前便血時間越長表明兒童患病的時間越長,其病情越嚴重,從而使得內鏡治療難度增大,增加并發癥發生率;病變直徑長提示患兒病灶大,內鏡切除后創面大,從而增大并發癥發生風險;內鏡操作時間長不僅增加手術風險,還會導致創口長時間暴露,使得切口污染概率提高;與左半結腸腸壁比,右半結腸腸腔較大,腸壁相對較薄,在進行內鏡操作治療時易受到損傷,一定程度上影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廣基息肉基底較為寬大,切除深度較難把握,切除過淺會造成息肉的殘留;止血夾具有止血作用,而止血夾應用越少則止血效果越差,越易發生術后出血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術后WBC、血清CRP水平可用于反映機體的炎癥狀態,當WBC升高時,多提示患兒體內可能存在感染,其水平越高表明其炎癥損傷越嚴重,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CRP檢查主要用于診斷或排查炎癥感染等疾病,其水平異常升高提示機體存在組織損傷或發生炎癥反應,易發生感染并發癥;大便得分高可提示患兒術后存在腹瀉情況,會刺激傷口、污染傷口,導致傷口感染,不利于術后創傷愈合,從而增大并發癥發生風險[10]。因此,對于使用內鏡治療的結直腸息肉患兒,術前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作好嚴密監測,評估患兒的病情變化,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以提高家屬的疾病認知水平;術后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大便性質,一旦出現并發癥或異常狀況,及時告知責任醫師進行處理;檢測術后WBC、CRP水平,評估患兒的炎癥反應狀況,并據此予以抗感染治療及護理,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為患兒制定飲食營養方案,加強飲食及功能鍛煉,改善術后營養不良情況,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促進身體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術前便血時間長、病變直徑長、術后禁食時間長、內鏡操作時間長、右半結腸息肉、廣基息肉、術中使用止血夾數量 lt; 2個、術后WBC高、血清CRP水平高、術后大便得分高均為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臨床上可采取相應干預策略來降低結直腸息肉患兒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馮晅, 孫晉芳. 兒童腸息肉內鏡切除術后遲發性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1, 21(5): 816-817.
花立春, 唐穎, 陳俊, 等. 腹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小兒結腸息肉的診斷價值[J]. 山東醫藥, 2018, 58(28): 71-73.
臺衛平, 聶國際, 黃青青, 等. 結腸鏡下診治兒童結直腸息肉的臨床回顧性研究[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8, 33(2): 230-231.
潘圣學. 實用消化內科診療[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 65.
吉娜·伊力, 高峰. 腸道準備評分量表在結腸鏡檢查中的應用[J].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15, 35(5): 328-330, 337.
郭藏. 兒童結腸鏡檢查前實施基于Bristol糞便性狀評估的個性化腸道準備的臨床研究[J].中國肛腸病雜志, 2022, 42(11): 48-50.
王風范, 方瑩, 任曉俠, 等. 兒童結直腸息肉臨床及內鏡特征分析[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22, 56(9): 1327-1332.
肖園, 許春娣. 兒童結直腸息肉內鏡治療并發癥預防及處理[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22, 37(12): 889-893.
楊洪彬, 方瑩, 任曉俠, 等. 兒童結腸息肉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9, 34(8): 694-698.
楊昭, 方瑩. 兒童結直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護理配合[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22, 37(12): 9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