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宮頸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探討其預后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有效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39例宮頸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據隨訪期間臨床結局將其分為預后良好組(117例,生存者)與預后不良組(22例,死亡者),采用單因素與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影響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以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行Log-rank檢驗分析不同臨床病理特征宮頸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結果 單因素COX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中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患者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均為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均Plt;0.05);生存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患者1年生存率均分別較腫瘤分期Ⅰ ~ Ⅱ期、有輔助治療、無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無脈管癌栓患者更低(均Plt;0.05)。結論 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均為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臨床可針對上述因素提前給予針對性預防措施,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宮頸腺癌 ; 臨床病理特征 ; 預后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1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1.011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1.039
宮頸癌為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據病理類型可將宮頸癌分為鱗癌、腺癌等,其中宮頸腺癌占據宮頸癌的10%~15% [1];宮頸腺癌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分娩次數、性行為及病毒感染等皆可引發,且發病日益年輕化。宮頸腺癌患者患病初期無明顯癥狀,病理組織學改變較為輕微,故多數患者經臨床確診時已處在疾病的中晚期,此時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預后較差[2]。宮頸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及化療,其中手術是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會進行全子宮切除和雙側卵巢切除,放療和化療也可以單獨使用或與手術聯合使用,以提高治療效果。隨著醫學技術的更新和醫師對宮頸腺癌發生機制的深入了解,宮頸腺癌的治療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但患者預后依然較差,且目前對于宮頸腺癌患者沒有明確的預后因子。為有效提高宮頸腺癌患者的預后生存率,現回顧性分析139例宮頸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為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提供理論依據,現將研究結果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39例宮頸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年齡29~76歲,平均(48.38±10.38)歲;BMI 18.4~27.1 kg/m2,平均(24.75±0.63) kg/m2;病程4~17個月,平均(11.64±1.57)個月;婦科檢查所見宮頸外觀:68例宮頸增大,54例宮頸表面光滑,17例宮頸呈潰瘍狀改變;術后病理檢查結果:97.84%(136/139)的患者病變處可見異型性不顯著的宮頸腺體增多,廣泛宮頸肌壁深部浸潤,腺體表現為大小不一,形態多樣,腺體排列方向紊亂,細胞核處在上皮基底部;處在宮頸深部的腺體鄰近或浸潤厚壁血管、神經束,其浸潤深度抵達宮頸間質層。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編實用婦科學》 [3]中關于宮頸腺癌的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宮頸腺癌,或經陰道鏡檢查顯示宮頸病變有高度分化的腺體,正常纖毛結構周圍有散在或密集而突起的柱狀性絨毛及蜂窩狀圖像;有典型的陰道出血或陰道排液癥狀者;臨床資料齊全者等。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精神疾病者;伴有活動性出血或免疫系統疾病;伴有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等。本研究已經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分組方法 對所有患者隨訪1年,據隨訪期間臨床結局將其分為預后良好組(117例,生存者)與預后不良組(22例,死亡者)。
1.3 研究方法 ①搜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年齡(≥ 48歲、 lt; 48歲)、腫瘤分期(Ⅰ ~ Ⅱ期,Ⅲ ~ Ⅳ期) [4]、輔助治療(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磁共振檢查顯示,短徑gt;1 cm的淋巴結可認定為轉移,表現為T2WI和DWI序列高信號,表觀擴散系數(ADC)減低,轉移部位:腹主動脈旁、盆腔) [5]、分化程度(低分化、中高分化) [6]、脈管癌栓(有、無)(核磁共振或者CT等影像學檢查可以見到血管或淋巴管出現充盈缺損即為有脈管癌栓)、腫瘤直徑(≥ 4 cm、 lt;4 cm)等。②以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并行Log-rank檢驗分析不同臨床病理特征宮頸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單因素分析行χ2檢驗,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影響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相關因素;以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行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COX分析 單因素COX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中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患者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而兩組患者年齡、腫瘤直徑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COX分析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均為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均Plt;0.05),見表2。
2.3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生存分析 139例患者中腫瘤分期Ⅲ ~ Ⅳ期患者1年生存率為23.08%,低于Ⅰ ~ Ⅱ期患者的90.48%(χ2=55.654, Plt;0.05),見圖1-A;無輔助治療患者1年生存率為77.91%,低于有輔助治療患者的94.34%(χ2=6.434, Plt;0.05),見圖1-B;有淋巴結轉移患者1年生存率為56.00%,低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的90.35%(χ2=19.329, Plt;0.05),見圖1-C;低分化患者1年生存率為70.37%,低于中高分化患者的92.94%(χ2=12.668,Plt;0.05),見圖1-D;有脈管癌栓患者1年生存率為45.83%,低于無脈管癌栓患者的92.17%(χ2=37.156,Plt;0.05),見圖1-E。
3 討論
宮頸腺癌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或大量稀薄黏液性白帶,因腫瘤為內生性,故婦科檢查或陰道鏡檢對早期患者不易發現。宮頸腺癌的細胞學陽性率低,甚至宮頸活檢亦難以準確鑒別,如未能夠于早期及時診斷,將導致治療延誤,甚至預后不良。
本研究中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腫瘤分期Ⅲ~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程度、有脈管癌栓均是影響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腫瘤分期高、出現淋巴結轉移則說明腫瘤已處于晚期階段,治療較為棘手,其治療方案復雜且難以取得理想療效,預后較差[7];此外,淋巴管為癌細胞轉移的主要途徑之一,當宮頸腺癌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時可能存在潛在的淋巴脈管浸潤,增加了脈管癌栓的發生風險,若發生脈管癌栓則說明腫瘤細胞隨血液附著在血管壁上,因此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大大提升,嚴重影響其預后[8]。張威等[9]研究發現,分化程度是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與之基本相符,腫瘤分化程度低,與該部位的正常細胞的結構、形態、大小的差異較大,故其惡性程度較高,治療不易,預后較差。因此本研究中腫瘤分期Ⅲ ~ Ⅳ期、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及有脈管癌栓患者的
1年生存率均分別低于腫瘤分期Ⅰ ~ Ⅱ期、無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及無脈管癌栓患者。目前,宮頸腺癌的治療提倡采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雖然手術治療是按照宮頸癌臨床分期所制定的,但由于腺體細胞癌變可能更容易發生血行轉移,手術雖然去除原發病變組織,但依然會有潛在轉移風險,若未予以輔助治療,腫瘤極易復發,從而影響患者預后,因此無輔助治療的患者預后較差[10]。且本研究顯示,無輔助治療患者1年生存率為77.91%,低于有輔助治療患者的94.34%,提示采取適宜的輔助治療對于改善宮頸腺癌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因此建議大力推廣開展宮頸癌普查工作,重視有高危婦女的篩查,提倡早發現、早治療;同時針對宮頸腺癌患者可采取術前新輔助化療或術后放化療等輔助治療措施,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以此提高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生存率,延長其生存期。
綜上,腫瘤分期Ⅲ ~ Ⅳ期、無輔助治療、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有脈管癌栓均為影響宮頸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需對上述高危人群患者予以重視,積極施以個體化治療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改善其預后。但宮頸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較為復雜,而影響其預后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因此有關宮頸腺癌患者的相關預后影響因素仍需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程易凡, 謝幸. 宮頸腺癌的篩查[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6, 32(8): 563-565.
MENG Y F, CHU T, LIN S T,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with different histological typ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Gynecol Oncol, 2021, 163(3): 545-551.
蘇應寬, 徐增祥, 江森. 新編實用婦科學[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132-133.
林仲秋. FIGO/IGCS婦科惡性腫瘤分期及臨床實踐指南之三:宮頸癌[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08, 35(3): 226-228.
宋彬,羅婭紅,彭衛軍,等.宮頸癌磁共振檢查及診斷規范專家共識[J].腫瘤影像學, 2017, 26(4): 250-254.
楊蔚, 強金偉, 田海萍, 等. 標準化ADC評估宮頸癌的組織學類型及分化程度[J].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7, 23(6): 521-525.
涂海燕, 章玲玲, 李凌, 等. 95例局部晚期宮頸腺鱗癌患者的生存及預后分析[J]. 實用癌癥雜志, 2022, 37(9): 1522-1525.
周瀅, 姜繼勇. 早期宮頸癌淋巴脈管間隙浸潤與臨床病理因素及預后的關系[J].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8, 34(3): 203-207.
張威, 劉麗雅, 馮文龍, 等. ⅢC1期宮頸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 57(6): 826-829.
葉俠, 朱必清, 黃健, 等. 132例中晚期宮頸腺癌治療后生存分析[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22, 27(2): 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