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焜(1971—),女,本科,中級-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后勤管理。作者簡介:周麗(1979—),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痦椖浚?019年國家社科基金(19BTY016)。DOI:10.16655/j.cnki.2095-2813.2301-1579-1422中圖分類號:G853/857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編號:19BTY016 北京體育大學校自主課題(平臺專項)一般項目(2022YB019)
作者簡介:周麗(1979-),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通信作者簡介:段全偉(1970-),男,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方法,對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產業屬性和產業化內涵進行分析。通過對理論研究的述評,并將實踐探索案例劃分為“民族體育+旅游”“民間體育+體育小鎮建設”和“民俗體育+節慶活動”三種類型,提出可能會對產業化發展產生阻礙的五對現實因素,即商品屬性與政治屬性、區位優勢與經濟基礎、產業融合與產業化進程、項目傳承與項目轉化、群眾利益與市場意識,并逐一提出矛盾化解路徑,以期能為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產業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產業化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nongovernmental"and folk sports
ZHOU"Li1"DUAN"Quanwei2 LI"Fang3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0000"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Province,100084"China; 3.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Province,332005"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attribute and industrialization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folk and folk sports. By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ividing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cases into three types: \"national sports+tourism\", \"folk sports+sports town construction\" and \"folk sports+festivals\", five pairs of practical factors that ma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re proposed, namely, commodity attributes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oject inheritance and project transformation, mass interests and market awareness, And put forward one by on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folk and folk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 sports; Folk sports; Folk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文獻標志碼:G852.9 """"""""""中圖分類號:A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武術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對堅持民族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對弘揚民族精神、實現體育強國之夢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武術、舞龍舞獅、賽龍舟……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區域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雖不像奧運項目那樣家喻戶曉,但在不少民族地區的社區、校園里擁有廣泛受眾,承載著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任,并且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2019年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既是我國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新突破點與增長點。
2020年,楊樺教授等在對國家“十四五”體育學發展規劃調研分析時指出,“十三五”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凸顯出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但很多方面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如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研究。他還強調,對于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研究,至少應該包括“如何評估和甄選具有產業化潛力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如何看待和控制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對其文化內涵和形態的改變;如何在發展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與保護當地自然、人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深入推進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產業扶貧等目標的實現”[](以下簡稱“四如何”問題)。對于以上“四如何”的解答,將是“十四五”時期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在試圖分析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屬性與特點,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進行述評的基礎上,分析已有實踐探索案例的優勢與局限性,提出產業化矛盾與破解路徑,以期為回答“四如何”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1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屬性與產業化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屬性
《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國統發〔2019〕26號)中,對“體育產業”的定義為“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各種體育產品(貨物和服務)和體育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為基礎,共劃分為11個大類。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含體育產業中的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體育教育與培訓、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5個大類,其他6類如體育場地與設施管理等,雖有部分涉及,但未能形成規模,可作為今后產業化的突破點。除了經濟價值,民族、民間、民俗體育作為傳統文化的承載體,還具有其他體育產業所不具備的獨特的文化價值[]。如具備文化核心領域的內容創作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具備文化相關領域的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故本文認為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具有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其產業屬性如圖1。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
體育產業化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將體育服務產品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系統產業的過程。這種過程特別強調兩點:一是強調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二是強調選擇推動體育產業走向成熟和強盛的有效經濟運行方式[]。而文化產業化的要素可簡單表述為:文化資源+企業(管理+技術+資本)+市場[]。故本研究認為,我國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度挖掘民族、民間、民俗體育資源,并將其合理地轉化為具有一定商品屬性的經濟產物,從而實現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連通。
2 理論研究述評
2.1 總體研究趨勢
以“(民族體育OR民間體育OR民俗體育)AND產業”為邏輯關系在中國知網進行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或CSSCI)論文305篇,發表年度趨勢如圖2。首篇論文為學者沈陽1999年刊發于《經濟問題探索》期刊的論文《試論云南寧體育產業的支柱及其發展》。進入21世紀后,涉及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的相關論文逐年增多,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迎來第一次發表高峰;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民族體育再次獲得高關注度,單年發文量達到最值31篇;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首次對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提出指導性意見,帶動了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研究迎來第三次高峰。之后,每年有約15篇左右的發文量,該領域研究進入平穩發展期。
2.2 研究主題分布
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研究主題聚類結果分別為:產業化、中國、體育產業、體育資源、民族體育、民族地區和農村體育。前十位高頻關鍵詞見表1。
結合表1與聚類分析結果可知:
(1)當前對于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的研究緊緊追隨體育產業的研究熱點;
(2)研究對象主要以某一民族地區或某一民族傳統節日中的民族體育活動;
(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基于產業經濟學的量化研究較少;
(4)研究內容與地區經濟結合較為緊密,較少結合項目特點;
(5)研究結論以宏觀對策建議為主,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6)依附于旅游或節慶活動的融合產業研究較多,民族、民間、民俗體育單一產業研究較少。
2.3 研究特點
對當前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理論研究進行評述,同周建東和葛書林教授[]在對民俗體育旅游進行回溯與展望所得的結論基本一致,該領域當前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研究多從實用主義出發,缺乏經濟學、人類學、民俗學或旅游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其次,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源于其他學科的“外來”理論對于該領域的理論可行性問題還沒有獲得應有的關注;再次,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呈現“艱深”與“淺近”的兩極化態勢,“艱深”體現在或從過于宏觀或全局的理論視角探討產業化問題,缺少“長期樸素的直觀運動體驗和感悟”,使處于普及推廣階段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不易被群眾迅速接受,而“淺近”則表現為僅對某單一項目的產業化進行研究,或對某一民俗節日中的體育表演活動進行研究,研究視野過于局限,不足以構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最后,西方理論的“水土不服”問題在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研究過程中依然表現明顯,產業化的目的是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發新時期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活力,而源自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經濟理論,在國家積極構建學術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未能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產業化研究良好適配。
3 實踐探索案例
近年來,各地方體育局加大對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的培育建設,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及示范帶動作用,著力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以點帶面促進體育產業提質升級。民族地區充分利用其蘊含的豐富民族體育資源,通過與旅游、體育休閑小鎮建設和節慶活動等項目相結合,深度激活民族體育產業活力,已初步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借鑒、市場前景較好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項目。
3.1“民族體育+旅游”
隨著全民運動熱潮日益高漲,尤其是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后,體育健身運動愈發常態化、休閑化,民族地區借此機會大力開展“民族體育+旅游”的活動形式。在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國家5A級旅游景區獨秀峰王城景區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開展蹴鞠、投壺、踢毽子等傳統體育項目,深化景區內涵,讓游客在游覽名勝古跡的過程中,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桂林市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納入體育旅游發展規劃設計,打造了一批如竹竿舞、儺舞、舞獅等常態化的民族體育體驗項目,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
3.2“民間體育+體育小鎮”
2019年4月中旬,廣西歌婭思谷民族體育運動基地被認定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該項目創新打造“體、旅、文、商、農”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大力發展民族體育運動,打造特色彰顯的體育小鎮。歌婭思谷所在小鎮是瑤族的聚集區,這里的白褲瑤文化被聯合國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該區域有深厚的民族體育傳統,是傳承發展民族體育和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勝地?;厮诘赜?1個少數民族,在春節、元宵、三月三、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舞獅、舞龍、打陀螺、板鞋舞、踩高蹺、拋繡球、打腰鼓、斗牛等競技體育運動,夯實了建設民族體育特色基地的堅實基礎?;毓步ㄓ?0多個體育運動場所及民族體育表演實景舞臺等,其中包括5個達到國家級標準可提供運動會賽事的訓練基地,同時加強對民族體育運動員的培養,致力于打造一批民族體育名人、傳承弘揚民族體育優秀傳統、創新培育體育特色品牌,提升旅游產業經濟效益、著力打響“最炫民族風”的體育休閑小鎮金字招牌。
3.3“民俗體育+節慶活動”
2014年,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每年放假兩天,屆時廣西各地將舉辦的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活動。自2016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市、縣(區)三級聯動連續開展“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每年吸引眾多區內外群眾參與。在2020年疫情期間,廣西創新舉辦了“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線上活動,總參與人數超1.19億人次。河北省借助2022年冬奧會籌辦之際,積極開發民族冰雪運動,在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辦“冰上龍舟爭霸賽”,成功引燃“木蘭圍場”冰雪經濟新引擎[]。
4 產業化矛盾與化解路徑
在產業化進程中,如何化解民族、民間、民俗體育自身特性與產業化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實現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良性發展的關鍵。在充分分析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特質的基礎上,對可能會對產業化發展產生阻礙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商品屬性與政治屬性、區位優勢與經濟基礎、產業融合與產業化進程、項目傳承與項目轉化、群眾利益與市場意識五對現實因素,可能是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發展的矛盾所在。但以上矛盾點并非完全不可調和,在政府主導、企業專業化運營、群眾廣泛參與和科技助力的共同推動下,有希望實現各矛盾點的動態平衡。
4.1 商品屬性與政治屬性
我國民族、民間、民俗體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從新中國建立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總是以一種政治工具的面貌,為實現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國家認同而貢獻力量。但產業化的前提是商品化,這就需要民族、民間、民俗體育增強其商品屬性,即符合市場需求,實現經濟效益轉化。如體育旅游就是以旅游商品的形式,為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提供集各種服務于一體的具有經營性質的項目群,其中包括娛樂、健身、交際、休閑等項目,且具備一定的體育設施和資源[]。同時,也并不能一味地增強商品屬性而忽視其政治屬性,作為凝聚中華民族強有力的“粘合劑”,永遠是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根本屬性,在合理商品化的過程中,依然可以享受助力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紅利,實現以政治屬性為根本,以商品屬性為第二屬性的產業化發展。
4.2 區位優勢與經濟基礎
發展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民族八省區(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貴州、云南、青海3個?。┚哂刑烊坏膮^位優勢與資源優勢。一方面,民族八省區擁有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眾多,民族體育人口基數較大,民族、民間、民俗體育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具備產業化發展的人文基礎;另一方面,民族八省區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為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發展提供環境基礎。如基于“點軸系統”進行的內蒙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依托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饒遠教授等[]對云南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發展對策進行的思考。以上諸多發展倡議均建立在民族八省區的區位優勢基礎之上,然而產業化需以地方經濟基礎為依托,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 143 670億元,增速8.1%,其中民族八省區GDP排名見表2。民族八省區中除貴州與全國增速持平外,其余省份無論是增速還是GDP總量均處于全國末端,這將直接導致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產業化動力不足。
針對區位優勢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應在堅持以民族地區為發展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主陣地的基礎上,開發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現代化程度較發達地區作為產業化的新增長點,在保有區位優勢的同時,以宏大經濟總量帶動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發展。
4.3 產業融合與產業化進程
學者吳強認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借助于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尤其是與旅游業的耦合才能實現,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生融合是當前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必要前提[];劉鳳虎等在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AHP模型時也指出,富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資源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優勢之一[2];朱鵬等認為發展體育賽事、休閑旅游或教育培訓等服務業是鄉村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之一[];葛書林等強調體育旅游產業是體育產業市場細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與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有效路徑,但過度依賴旅游產業,將導致本就不完整的產業鏈條錯失修補機會,嚴重阻滯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進程,產業融合與產業化進程間存在矛盾。建議依據當前產業規模,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合理分層,對處于優勢發展階段的產業,精心規劃獨立的產業化舉措,而對處于弱勢階段的產業,仍可堅持融合發展道路,從而實現產業融合與產業化進程的協調發展,同步推進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
4.4 項目傳承與項目轉化
傳統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現代社會傳承模式由封閉傳承轉化為開放式傳承[],而為滿足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需求,傳統體育項目在豐富傳承渠道、完善傳承體系的同時,也應注重項目的現代化轉化,這就引出又一個產業化矛盾,即項目傳承與項目轉化。項目轉化的目的是為迎合大眾觀感、提高項目經濟價值、增加項目娛樂性和提升項目可參與度等等,但轉化的過程中難免會丟失部分項目傳統,且項目的內涵、形式等傳承因素會隨著傳承代際的增加而損耗愈多。平衡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徑是項目的成功轉化。武術一直試圖通過自身的“標準化”而躋身奧運會行列,但以西方體育模式形塑中國傳統武術并不是成功轉化的范本。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項目轉化應在繼承與發揚項目自身文化要素與精神氣質的基礎上,以利于產業化發展為宗旨,最大程度實現傳承與轉化的雙贏。
4.5 群眾利益與市場意識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化的目的之一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這要求產業從業人員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只有按照市場規律、符合市場需求,產業化才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西方體育產業的資本主要包含證券和風險投資兩大部分,但因我國民族體育產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再加之民族區域的經濟制約因素,難以創建“投資-盈利-再投資”[]的發展模式。目前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資源的開發主要由民委、體育局和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進行事業性投入,社會、集體、個人、外資進行商業經營性投入甚少,投資渠道單一,多元化的社會投資主體格局尚未形成[]。地方政府為拉動投資,試圖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質,但這難免會與群眾利益產生沖突??赏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努力化解群眾利益與市場意識的沖突。產業化初期,地方政府應在不損害群眾利益的條件下,主動作為,勇于承擔一定風險,使民族、民間、民俗產業初步建立;產業化中期,政府與企業配合,積極發揮市場的調節與杠桿作用,使產業發展進入良性高速道;產業化后期,可通過建立基金會、發行彩票等多種方式,實現產業利益全民共享。
5 結語
受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影響,2020年以來全球體育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體育組織對全球體育掌控力下滑,體育意識形態化回潮,全球體育產業增長乏力[],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產業也遭受了重大挫折,處于建設初期的諸多企業未能戰勝危機而紛紛夭折,產業化進程遭到重創。但202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在向全球充分展示中國大國擔當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借助冬奧會的廣闊舞臺,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積極作為。建立以產代學、產學結合的體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運營,傳承民族體育文化[],通過對民間體育活動“踢蓋火”的挖掘整理,“冰蹴球”作為表演項目亮相冬奧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國外運動員參與體驗,而轉型為可在陸地進行的冰蹴球器材生產進一步擴大了項目的開展范圍,同步研發的冰蹴球文創產品在冬奧期間獲得巨大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