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80-05DOI:10.16655/j.cnki.2095-2813.2212-1579-9719基金項目:無(20212022hjrkx0011)。作者簡介:肖鑫(1988—),女,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通信作者:張力(1983—),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郭玉江(1987—),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摘 "要:通過實驗研究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對高職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按照該模式要求設置適合我院學生的武術課程,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加強武德的學習,增強文化自信。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武術教學與“教會、勤練、常賽”全局化思考結合,以武術所需基本素質為基礎,從中選拔較好的學生進行訓練,為參加比賽儲備后備人才。
關鍵詞: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武術教學;高職;比賽
Practice research on Wushu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Sel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Chinese health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XIAO Xin ""ZHANG li """GUO Yujiang
(Karam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rama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4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hinese health sports curriculum model on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l set up suitable for our students martial arts courses,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tial virtues,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healthy sports curriculum model of wushu teaching and the overall thinking of \"church, practice frequently and compete ofte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qualities required by Wushu, good students are selected for training, so as to reserve reserve talents for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ons.
Key words: Chinese health sports curriculum model; Wushu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ame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由我國長江學者華東師范大學季瀏教授引領提出,旨在落實“立德樹人”精神,踐行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力圖構建符合中國國情、能有效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體育課程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能力、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1]。武術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術能夠培育學生愛國愛民族之心,通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武術教學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增加武術學習的興趣,加強武德的宣傳與學習,掌握一項鍛煉身體的運動技能,能夠堅持運動并且很好的運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同時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在高職院校想要選拔優秀的武術運動員實屬不易,將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武術教學與“教會、勤練、常賽”全局化相結合,以武術所需基本素質為基礎,授課的同時從中選拔素質較好、武術動作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訓練,促進學院武術隊的發展,為參加比賽儲備后備人才。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2021級學生80人,實驗組和對照組女生各15人,男生各2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80名學生進行一學期教學實驗,實驗組采用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實驗前對兩組學生進行指標項目測試[2],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結束后,再次對兩組學生進行相同指標測試,通過所得數據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后的橫向對比分析。
1.2.2 測試指標
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根據武術教學和學習特點,選取相應的評定指標進行實驗測試和數據分析,身體形態評定指標項目身高、體重;身體機能評定指標肺活量;身體素質評定指標、立定跳遠[3]、男1000米女800米;武術專項素質評定指標坐位體前屈、原地起跳摸高、俯臥撐、單腿深蹲、1分鐘跳繩、簡化太極拳;通過調查問卷評定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1.2.3 數理統計與分析
運用SPSS2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構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高職武術教學
2.1教學目標
通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4],增強體能,提高自身鍛煉意識,養成鍛煉的習慣,健康飲食,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識并能夠積極預防運動損傷和疾病,減少職業病的發生,通過運動消除疲勞并且能夠很好的調控自身的多樣情緒,保持良好心態,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在各項運動中遵守規則,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5],成為擁有良好體育品德的新時代大學生。
2.2教學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對學科帶頭人進行咨詢和訪談,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主要的教學內容不會有太大變化,最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能。教學內容以簡化太極拳為主,根據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結構要求,設計符合該模式要求的教學計劃,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設計學習內容多樣化的學練方式和新穎的體能練習內容等[6]。
根據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要求,在運動密度方面,武術課程每節課運動密度達到75%,運動負荷方面,準備活動、基本功的練習、簡化太極拳以及體能練習平均達到140-160 次/min運動強度,在課堂中做到精講多練[7],讓學生正確的掌握技術動作要領,領會其動作的功防含義,真正領會武術精神,增加多元比賽情境,營造比賽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賽場上的緊張和激動。每節課體能練習根據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調多樣化和趣味化要求,利用互聯網前沿信息,體能練習設置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基本運動能力跑跳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前半部分基本功練習,另一部分TABATA 配樂體能練習,通過查閱資料查找增強學生上肢、核心及下肢的練習內容,由于場地和上課環境受限,選定內容是簡單且易操作,分別找出開合跳、俯臥撐、深蹲、平板支撐、波比跳、高抬腿、提膝擊掌、俯身登山跑這八個動作,這些動作易操作也比較新潮,且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為了提高學生整體身體素質,每周布置體育作業,所有學生每周進行兩次一千米體育鍛煉,要求兩次間隔保證在二至三天,男女生分別在13分鐘和17分鐘以內完成,通過跑步軟件進行監督,該作業的完成度納入期末總評。
2.3教學考核辦法
體育教學的教學評價也是非常重要,這不僅體現學生學習的結果,也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最后的考核中不僅注重學生最終考試結果,也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中的具體表現。體育與健康課程考核分數比例權重為平時成績40%,體育鍛煉20%,運動技能40%。
3 結果與分析
3.1"身體形態
BMI可以衡量成年人胖瘦程度、評價營養狀況和是否達到健康的標準,得出研究結果(見表1):
3.2 身體機能
肺活量可以反映心肺機能的高低,實驗后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實驗組肺活量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后實驗組整體比對照組整體增加369.4ml,男生增加185.1ml,差距較小,但是兩組女生相差較大,達到了402.3ml。經常運動和適量運動強度能夠提高身體機能,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做到精講多練,再加上每節課必做的體能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生上課時的運動時間,上課的運動密度不少于75%,運動強度有所增加,再加上每周布置的體育作業,所以實驗組肺活量提高非常顯著。
3.3 身體素質
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實驗后對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見表3):
結果顯示,50米、立定跳遠、耐力素質有顯著性差異(Plt;0.01)。50米實驗組比對照組縮短了0.43秒,立定跳遠兩組整體相差15.6cm。耐力跑實驗組整體成績比對照組整體成績提前11.92秒,實驗組學生在課上的練習密度不少于75%,比常規教學的密度大,除去老師講解時間,其他時間都在進行不間斷的練習,再加上體能訓練的補給,運動強度明顯增加,運動負荷增加,課上休息的時間減少,對身體素質提升有促進作用,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教學效果高于對照組的常規教學。
3.4 專項素質
通過武術所需基本身體素質為基準,選拔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進行訓練并參加比賽,武術所需基本素質包含較好的柔韌性、較強的下肢力量和核心力量,分析得出研究結果(見表4):
結果顯示,原地起跳摸高無顯著差異性(Pgt;0.05),彈跳能力不是通過短時間就能有很高的提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專項練習才能有所提升。50米、立定跳遠、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有顯著性差異(Plt;0.01),實驗組通過正踢腿、側踢腿,壓腿及弓步馬步等基本功的專項練習,促進了學生的柔韌性。單腿深蹲需要大腿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肌肉力量及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對身體的核心力量是極大的考驗。跳繩對身體手腳的協調及腿部特別是踝關節的力量要求比較高,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課堂中不僅精講動作要領,每節課練習密度增加,較大強度練習對學生腿部力量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課上精講多練及體能練習的補給,取得的實驗效果也說明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優于常規教學。
3.5運動技能
武術課程主要學習簡化太極拳和武術基本功,評分標準分為動作節奏、精神面貌、動作完成度,期末考試由三位老師共同賦分算出運動技能的分數。動作節奏主要通過演練動作的協調、優美及全套動作完成速度的快慢來判定,滿分10分。精神面貌通過精氣神、神態自然、精神飽滿來體現,滿分10分。動作完成度通過熟練度、準確度、力度及細節來衡量,滿分80分,動作熟練度要求動作連貫、圓活;動作準確度要求動作規范、路線、方向正確;動作力度要求運勁順達,無松懈過余僵硬;動作細節要求無遺漏、無動作失衡不穩,得出研究結果(見表5):
結果顯示,運動技能總分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組動作節奏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班學生動作的協調、優美及全套動作完成速度的快慢掌握比較好,實驗組跟隨中國古典音樂演練學習動作,緩慢的節奏會引導學生動作減慢,對照組在練習和考試中,完成動作的時間明顯短于實驗組,動作的節奏存在忽快忽慢的問題,太極拳要求動作連貫協調,行云流水,不可忽快忽慢,所以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優于常規教學。精神面貌無顯著性差異(Pgt;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考試過程中都能夠做到神態自然,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都能夠把自己良好的狀態展現出來。動作完成度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組教學動作練習密度高達75%,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練習所學內容,體育本身就是實踐性課程,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技術動作,才能掌握技術動作。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雖然對動作的講解比較詳細,每節課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但是課上練習時間明顯短于實驗組,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學內容,導致考試時出現動作遺忘不熟練不連貫,技術動作不規范,身體重心不穩定等現象,由此看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教學效果更好。
3.6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學生在大學時代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對以后生活和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做事要遵守規則,這也是擁有良好的體育品德的前提。查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相關碩士論文問卷量表,設計調查表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問卷調查,分數越高說明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越好,得出研究結果(見表6、表7):
健康行為總分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組通過理論課和實踐課對學生進行關于健康行為知識方面的引導,課上講解武術健身原理、健身養生等相關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俗易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對實驗組學生生活等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體育品德總分有顯著性差異(Plt;0.05)。實驗組在教學中會采取模擬比賽現場競賽方式進行演練,通過練習和講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感受遵守規則,尊重隊友和對手等,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注重體育品德的培養和講授,上課有意識進行引導,更能促進學生體育品德的養成,說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產生積極的影響。
4 結論與建議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生身體形態方面、彈跳能力無顯著提高,但是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坐位體前屈、俯臥撐、左右腿深蹲、一分鐘跳繩、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均有顯著提高,總體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教學優于常規教學模式.
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武術教學與“教會、勤練、常賽”全局化思考相結合,依據武術所需基本素質指標要求,授課的同時挖掘并挑選身體素質較好、武術動作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武術訓練,從中選拔納入學院武術隊,對學院武術隊的選拔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武術大賽選拔人才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最終代表學院參加武術比賽或者進行體育展示,鍛煉自己能力的同時為學院爭得榮譽。
參考文獻:
[1]蔡苡寧.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初中體育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贛南師范大學,2019.
[2]張武,王英.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研究[J].吉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2):45-46.
[3]張瑞祺,高建勝,崔巍,薄建柱,孟乃杰.“三走”活動背景下大學生體質狀況與體育教學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09):212-214.
[4]申亞雄.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下水平二學生體能練習方案設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5]馬俊龍,付雯,廖雨.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和實施途徑[J].教育評論,2021(05):136-139.
[6]董翠香,呂慧敏.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確立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J]. 體育科學, 2020, 40(6): 24-31.
[7]蘇堅貞,季瀏.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運動密度”概念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05):4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