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物流發展是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揮其傳統文化和資源方面的優勢,二者結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當前農村物流已取得積極成效但在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技術提高方面還存在短板。文章以PDCA模型為理論基礎,分析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智慧物流存在的問題,并從計劃—執行—檢查—行動四個階段提出改進策略,以期推動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智慧物流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智慧物流;PDCA循環;農村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8.01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sources as their advan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ently, rural logistics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PDCA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smart logistics in ethnic minority rural area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four stages of planning, execution, inspection, and a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logistics in ethnic minority rural areas.
Key words: smart logistics; PDCA cycle; rural logistics
收稿日期:2023-06-12
作者簡介:姜雪雪(1999—),女,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引文格式:姜雪雪.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智慧物流形成路徑探析——基于PDCA循環模型的分析[J].物流科技,2023,46(18):56-58.
0" " 引" " 言
在促進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物流成為聯結農村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將信息化技術融入物流體系,推動農村智慧物流體系的建設,實現農村物流的精細化管理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在許多農村中都分布著少數民族村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與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大優勢和關鍵點,許多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與民族特色工藝品為地區經濟發展打開了致富的大門,也為樹立當地特色民族品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發展契機。隨著少數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傳統物流在基礎設施、物流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不足制約了優質民族特色產品的輸出。如何發揮少數民族的特色資源優勢,利用現代智慧物流技術實現城鄉經濟交換,是農村經濟實現長久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1" " 概念與理論基礎
1.1" " 智慧物流
2009年“智慧物流”概念在國內被正式提出。智慧物流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綜合物流作業系統,能夠將各環節的操作過程與資源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運用[1]。應用物流智能技術能夠實現農村物流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可視化,使勞動密集型物流體系向人工智能型轉變,其具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效率,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融合,帶動地區智慧化建設等優勢。發展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智慧物流能夠將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以極高的效率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利用智慧物流平臺對特色產品的生產、運輸、配送等環節加以管理,能夠最大限度地追求農戶利潤最大化,客戶體驗最優化。
1.2" " PDCA循環模式
PDCA 模型最初是由現代質量管理的奠基者、統計質量控制之父W·A·Shewhart在1930年提出的,后經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結合企業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進一步完善,提出了“計劃-執行-評價-改進(Plan-Do-Check-Act)”模型[2]。PDCA模型指組織行動按照計劃-執行-評價-改進的順序開展,形成大環帶小環,環環相扣不斷前進的循環機制。本文借鑒PDCA循環模式對農村物流產品從生產到配送的一系列活動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調控與管理,構建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物流體系,以促進農村智慧物流的形成與發展。
2" " 農村民族特色產品智慧物流發展現狀——以貴州省為例
貴州省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鄉村眾多的省份。作為我國民族八省區之一,擁有多個世居少數民族,全省共有54個民族,少數民族占比36.11%,約有1 250余萬人,各民族在省內多個縣(市、區、特區)都有所分布,民族文化特色與資源豐富。同時,鄉村居民占全省人口的66.19%[3],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產品輸出的物流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態勢產生影響。
2.1" " 少數民族農村發展智慧物流意識不強
近年來,該地區的民族特色產品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但受到傳統農業生產者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家庭小作坊為主的產品生產模式,更注重產品的生產過程而忽視了產品的物流運輸過程。同時,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物流管理人員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對快遞信息進行記錄,缺乏對特色產品及智慧物流鏈接相關知識的培訓,對新興技術認識不足,難以產生主動學習與了解智慧物流相關知識的意愿和動力,面對互聯網,智能化操作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僅不利于特色產品的量化、集約生產,也制約了民族產品的流通范圍。
2.2" " 少數民族農村智慧物流基礎建設落后
貴州農村地區眾多,貧困程度較深,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仍需防止發生返貧現象。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難以滿足智慧物流發展的需要。農村信息化網絡是智慧物流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但當前貴州農村網絡還存在信號不穩定、網絡連接速度慢等問題,缺乏數據傳遞與分析平臺,制約了智慧物流的信息化發展。同時,缺乏物流全過程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運輸設備與工具落后,生產與運輸模式落后導致產品難以追溯,信息的有效性與客戶的滿意程度無法得到保障。
2.3" " 少數民族農村智慧物流標準體系滯后
農村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建設缺乏規范性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特色農產品、民族特色工藝品物流編碼、物流信息傳輸格式缺乏統一的標準,增加了跨地區、跨部門物流信息流動的成本,加大了農村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缺乏對農村智慧物流行業管理的規范,導致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之間信息溝通不暢,難以實現特色民族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嚴重制約了智慧物流信息網絡的構建。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建設的滯后增大了管理的難度,各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存在阻礙。
2.4" " 少數民族農村智慧物流人才缺乏
智慧物流建設不僅需要專業的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能型管理人才。傳統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的人才已不相適應,當前智慧物流管理更強調信息技術、大數據管理思維、標準化服務等相關內容,掌握技術的關鍵人才相對匱乏。而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經濟欠發達等眾多原因,對高端技術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也難以留住人才。同時,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內部人口流失嚴重,也缺乏相應的智慧物流培訓課程,導致目前服務于農村地區的物流管理人才并不具備專業的智慧管理思維與技術,大多仍舊采用傳統的物流管理方法,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特色產品的輸出,導致物流管理體系雜亂。
從智慧物流意識、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體系以及技術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可以看出當前民族特色產品的輸出與智慧物流的連接仍存在困難,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物流管理能力難度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物流體系的構建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應該從多個層面出發,覆蓋整個物流管理的全過程去尋求智慧物流的建設路徑。
3" " 基于PDCA循環模型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智慧物流優化路徑
3.1" " 計劃(P)環節:構建智慧物流體系,制定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物流發展規劃
智慧物流與傳統物流相比,其特點為運輸速度更快,服務范圍更廣,物流服務質量更高[4]。因此,需要智慧物流的一體化建設來支撐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發展。其中需要運用的基礎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在智慧物流產業鏈開端,建立智慧物流電子商務系統,運用技術手段對加工產品等基本信息進行輸入與存儲,以便于運輸過程中進行追蹤與監控。其次,在特色民族產品的運輸過程中需要連接產業鏈的前端與后端,建立智慧物流運輸系統,實現智慧物流運輸過程中的科學監控與管理,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同時,為了規范智慧物流全流程的發展,還應該搭建智慧物流監督操作平臺,將相關監管人員納入智慧物流管理體系中,審核物流運輸設備、操作人員、運輸操作流程等的合理合法性。
同時,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以政策法規的形式確定智慧物流在農村發展規劃中的地位。農村地區智慧物流的發展需要兼顧多方需求,針對特色產品涉及多個系統、體系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應有的組織協調能力對農村物流企業予以支持,促進鄉村小作坊與物流企業的協調合作。在此基礎上制定農村物流發展規劃[5]。進一步完善物流數據使用、物流行業發展相關政策法規,才能促進智慧物流行業實現法制化、規范化。
3.2" " 執行(D)環節:提高智慧物流技術水平,培養少數民族人才隊伍
整體而言,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發展特色民族產品的優勢,促進產品運輸與產業升級需要技術及人才的支持。農村智慧物流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物流信息化建設難度過大,缺乏基礎性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首先應當提高農村智慧物流過程的信息化水平,農村智慧化物流系統要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實現與產品信息存儲、物流運輸、配送等設備的聯通,將智慧系統納入物流管理的全過程,充分收集各環節的數據與信息,及時研判產品的物流現狀與進展,反饋給相應的管理者與顧客,以提高服務質量。其次,要充分利用相關技術手段,例如遙感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定位技術等,構建集品質管理、服務管理于一體的現代智慧物流管理體系,借助智慧物流設施也能一定程度上減小勞動難度與強度,有效實現物流運輸過程的智慧化、便捷化。
人才是發展農村智慧物流的核心要素[6]。當前少數民族農村對外來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內部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的問題阻礙了農村智慧物流的發展。因此,應采取多種措施在引進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加快建設智慧物流少數民族隊伍。推動校企合作、校村合作,鼓勵高素質物流人才返鄉,通過一系列激勵與引導機制留住專業人才。同時,開啟線上與線下培訓,通過線上視頻幫扶、線下短期培訓的形式提高民族特色產品經營者對物流知識及相關智慧化商務的運用能力,可以避免對當地民族語言、特色文化了解不足的問題發生。
3.3" " 檢查(C)環節:統籌智慧物流發展與管理,提高農村物流服務質量
智慧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標準體系的建立,對于缺乏規范管理的農村地區的物流尤其重要。特色產品物流編碼,在運輸操作中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能對農村物流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有利于打破各地區的物流信息屏障,促進優質特色產品的互聯互通,實現智慧化物流服務覆蓋范圍更廣的目標。建立協調智慧物流標準化的組織機構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智慧物流建設前期,各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擁有不同的資源稟賦,需要相關組織機構進行引導與整合,建立既符合規范又與民族特色產業相適應的智慧物流體系。
農村物流管理者要嚴格按照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對其進行管理,深刻把握當地民族特色產品與現有物流的建設現狀,統籌規劃發展圖景,建立專業的管理機構,對物流設施設備進行管理,對物流信息化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引導形成智慧物流市場,推動當地智慧物流實現標準化發展。同時,及時收集、分析智慧物流發展現狀的相關數據,對不利因素進行及時糾偏,從中挖掘能夠不斷發展物流相關服務項目的優化策略,在不斷改進的循環中推進智慧物流體系建立。
3.4" " 行動(A)環節:搭建公共信息平臺,積極推動農村地區智慧物流模式創新
公共信息平臺作為面向智慧物流整個系統的信息反饋中心,是實現智慧物流高效運作與不斷改進的技術平臺。公共信息平臺要注重智慧物流系統信息的智能化收集和管理,表現為系統中的各個環節相互連接,共享環節的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通,打破環節間的溝通壁壘,即時分享物流信息,實現各環節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同時,將物流設備、交通運輸體系、特色民族產品等一系列相關內容納入公共信息平臺,有助于實現產品的追溯與監控,監管部門、經營者、物流企業等智慧物流的主體作為公共信息分享的主體,要實現監督與管理的智能化,促進物流公共信息的跨環節溝通與多部門間的信息合作。
農村智慧物流的實現需要智慧技術作為動力,以信息共享平臺為支撐,探索多產業參與、多鏈條協作的共享型發展模式[7]。其一,要發揮民族地區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并以此為中心,打造智慧物流產業集群,通過小作坊與大企業聯動,拓寬智慧物流系統的發展空間,降低技術投入成本。其二,以大數據為依托,探索多種形式的聯運、城市與鄉村共同配送等創新發展模式,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戶利用特色資源與電商企業、特色產品生產企業等進行合作,依托多個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在共享中實現農村智慧物流的升級。
通過PDCA循環模型分析智慧物流從生產到配送所進行的有效計劃、實施、調控、管理等多方面的經濟活動,強調其發展模式是一個持續不斷改進的過程,最后一環節仍待解決的問題又會進入循環中,形成螺旋式上升與發展。
4" " 結" " 語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技術的發展,傳統物流業轉向智慧物流的需求愈發強勁,這對本就發展遲緩的農村物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促進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發揮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傳播民族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就需要從計劃層面構建智慧物流體系,制定發展規劃;從執行層面加強技術設施的開發與應用,提高人才信息化的素質;同時,也需要物流管理部門加強監管,建立統一的智慧物流標準體系,在共享信息平臺中改進現有的問題,提升農村物流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 伍寧杰.“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物流轉型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8(12):116-119.
[2] 李貞剛,王紅,陳強.基于PDCA模式的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2):32-40,104.
[3] 吳雪.貴州省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行動計劃路徑與制度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20(12):44-45.
[4] 楊延海.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體系與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1):98-102.
[5] 游德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智慧物流發展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22):40-41.
[6] 依紹華.我國鄉村智慧物流發展的路徑探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5):24-27.
[7] 朱震峰.共享經濟背景下鄉村智慧物流體系構建及運行[J].農業經濟,2022(1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