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醫融合的時代大背景下,體育與醫療兩大部門的融合,不僅是物質力量的相融,更是精神層面教育方法與理念的交融。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力求發現能使以理論教學為主的醫學人文教育,落實于以實踐為主的體育教學中的方法與路徑。探索一條屬于醫學人文教育與體育教學的理論聯系實踐之路。
關鍵字:醫學人文教育;體育教學;路徑;探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Dong Kui 1, Zhu Dandan 2*
(1.Sports Department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4)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care is not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material strength, 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ideas at the spiritual level.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methods and paths that can make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based on theory teaching implement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practice. To explore a way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hich belongs to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ay; explore
醫患沖突與矛盾,造成了醫療部門資源上的不必要浪費,不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美好社會。醫學生學習階段人文素養缺乏是導致其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是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醫學文化是引領醫學正確發展的文化[1]。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以知促行、以行融知為新時代體醫深度融與醫學生培育開辟了新途徑。
1 研究目的與方法
1.1 研究目的
人民健康,是關乎實現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目前我國老齡化與青少年體質下滑問題日益凸顯。在2014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1242萬人, 占總人口的15.5%;到2020年, 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 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2%, 預計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占人口總數的31%,達到4億人[2]。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健康歸因于醫療衛生服務,卻忽略了“防病”與“治未病”的體育健身活動。結果導致大量的醫療資源流失,醫院人滿為患而健身房、運動場門可羅雀。我們應該當將已病圖治的被動的健康觀念,轉變為未病先防的主動的健康觀。僅把健康看作無病,不聯系知情意行的發展顯然不是正確的健康觀。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指出現代的健康觀是一個整體健康, 包括社會適應良好、軀體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 而不是單純的指病弱或疾病。體育健身與醫療衛生服務,都旨在使人民過上物質精神世界健康美滿生活。雖然有共同目的,但兩大部門仍沒有做到完全的融合。體育治體、醫學治醫的現象還是常態,國家為促進兩大部門進行深度融合出臺一系類方針政策。針對目前體醫融合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旨在了解體醫融合發展脈絡,分析現存問題與融合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為今后的體醫融合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政策分析意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云南師范大學的圖書館網址登錄中國學術期刊網和維普期刊數據庫,檢索查閱2010-2022年期間有關體醫融合等方面的期刊和論文,并通過各類網站查閱兩者之間相關聯的信息,將查閱到的信息進行收集、解析與歸納,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和理論憑據。
1.2.2 邏輯分析法
根據邏輯推理的基本原則,運用概括、類似、推演等邏輯方法,對研究結果和收集的數據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結合相關體育學及運動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推理分析。
2 研究結果
2.1 醫學人文教育與體育教學的根本要義
2.1.1 醫學人文教育的內涵
醫學具有社會性與科學性雙重屬性。社會性是指社會性動物的意識表現形式,它使存在與社會內部的群居個體擁有強于脫離群體而存在的單個個體的生存本領。醫學的社會屬性主要體現在醫患關系上。如同情與幫助、依賴與被依賴、配合與治療等。科學性是指概念、原理、定義和論證等內容的敘述是否清楚、確切,與客觀事實是否相符。醫學要想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必需實事求是、對癥下藥。醫師犯“經驗主義”對于顯性癥狀也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對于潛在危害因素是不易察覺的,處理不當會加重病情。是故為獲取準確的病情信息,診斷還需借助核磁共振、動態血壓計與心電圖等高科技儀器。這亦是“求真務實”科學精神的體現。醫療最終體現醫學的基本價值,科學性與社會性相結合其歸根結底是為人民服務。醫學人文精神、人文技能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醫務人員終身學習、終身感悟[3]。
醫學人文教育對醫學生價值導向起到塑造作用,單純從生物性或理性出發認識醫學是偏頗的、沒有人情味兒的。醫學因人文關懷而彰顯溫度,脫離人文價值最終只會淪為機械醫學。生物——心理——社會三維度相融是培養醫學生的新型標準,人文教育為三者牽線搭橋。醫學人文教育既包括對醫學生或醫療從業人員人文知識的傳授,又包括對其思想上人文精神之培育。從知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人文知識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升華形式。
2.1.2 體育教學的內涵
體育教學是按一定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雙邊性教育過程。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品質等是基本任務。體育教學以體育人、以文化人并舉是內在要求。運動技能與知識的習得,因身體活動的頻繁性與體力的相對消耗性存在一定風險與損傷。這一性質決定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必須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投入足夠的人文關懷。給予足夠關注在學生的身體狀況,情感表達與情緒體驗等方面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醫者仁心,醫學人文教育對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是固本清流。《大醫精誠》提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不問出生貧富,醫生都應一視同仁為其治療,懸壺濟世彰顯良醫本色。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促進學生體能、知識與技能發展同時,通過融合人文教育潛移默化的塑造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是內在之義。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體育教育符合新時代學生培育需求,是大勢所趨。
2.2 現存困境
2.2.1 學科交叉專業性弱
“體醫融合”貫穿于人的生命全周期,追求的是醫中有體、體中有醫將體育運動與醫療衛生服務中對全民健康起作用的因素,進行歸納整合。如運動康復治療、運動醫務監督等。體醫融合政策指引在國家,但是實施主體在人。這要求體育與醫學類院校共同培養復合型人才,體育人兼顧衛生保健知識可以做“小醫生”,醫生本身也是運動者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具備良好的身體健康。但實際卻不是如此,體育與醫學融合仍不充分,秉承術業有專攻的傳特思想。兩大部門在資源配置、制度管理、人才流動方面,沒有做到真正融合,其意義上的交融旨在促進自身利益最大化。高校醫學生群體由于其特殊性,相較于非醫專業學生,亞健康分值更高,亞健康檢出率也更高[4]。一定上還是與體育課程安排不多、運動是良醫觀念淡薄日常較少進行體育運動有關,由此可見在學科交叉發展上,體育與醫學融合尚處于還處于不平衡、不充分階段。
2.2.2 與醫生切身利益相關,招致產生不愿意“融合”傾向
《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己病”的思想;與新時代推行以預防為中心的“自主型”健康觀不謀而合。都旨在提早預防與干預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潛在癥狀,早發現、早治療促進人民健康。但實施上,提前的干預治療,是較少的。多數的病人,仍是等發病才“病急投醫”。這導致大量醫療資源浪費,體育健身為時已晚。病人的不斷增長,醫療衛生系統也隨之深化改革,相比體醫融合的產物如運動康復、運動營養等服務所帶來的收益,后者給醫生所帶來的利益遠不如前者。在與生存相關的利益面前,醫生難免對體醫深度融合,產生抵觸情緒。
2.2.3 民眾“運動是良醫”觀念淡薄
2007年,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聯合美國醫學學會發起了口號為“運動是良醫”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倡議行動,致力于在醫療體系中推行體力活動評估和運動處方的使用。兩年后, 該倡議行動的理念和方法已被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接納和推廣[5]。口號是外來傳入,但其蘊含的思想。在中國早已流傳。如華佗創立五禽戲,以健身氣功達促進大眾體質,增進健康的功效。孔子倡導培育具有“仁義禮智信”的仁人君子,對弟子教導以六藝為主。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其眾的樂、射、御。分別代表樂舞、射箭與駕車。從今天的體育視角看,三者中都始于體育范疇。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武”的封建思想籠罩下,古之先賢沖破思想牢籠,創立的體醫融合健康觀需要后人繼承發展。為此我國爭對全民健康,出臺了有關體育與醫療衛生服務融合的一連串政策法規。但實際民眾未病先防觀念依舊淡薄,寧可在正在生病時,花費高額的治療與檢查費用。卻舍不得做健康的投資,從工作安排中抽出一小時鍛進行鍛煉或少吃一頓飯垃圾食品辦理一張健身卡。體醫融合防病、控病的健康觀念傳播上仍然任重道遠。
2.3 現實路徑探索與實踐
2.3.1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2.3.2 遵循育人化人的內在精神
醫學教育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二元的有機結合。培養醫學生成長為新時代具有國家自豪感、民族認同感與具備高水平醫術的復合型人才。僅通過醫學本專業的知識獲取與理論實踐其具備本學科專業知識和高超的醫療技術最終只能批量的生產“醫療工匠”,要想成為真正的醫學大師在高超醫術的前提下,擁有救人濟世的情懷、無私奉獻精神、遠大社會抱負。要能夠結合人文學科知識如哲學、倫理、道德、法律的觀念為指導開展醫療服務和醫療實踐,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和人際關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醫學人文教育流淌于中華醫學發展歷程之中,與儒家文化緊密聯系并從中汲取育人精髓。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序,提出了仁愛濟世、清廉正直、認真負責、刻苦鉆研、破除迷信、反對巫醫的思想主張[6]。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仁和禮君子道德觀,要學做事先學做人。
2.3.3 把握體育教育的基本內容
教育不等于教學,教育包含教育,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種基本途徑。除教學以外,課外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途徑向學生進行全面教育。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中心。體育教學與體育教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體育教育包括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中滲透著體育教育。醫學人文教育與體育教學要想產生共鳴,體育教育是其之間傳遞人文知識與精神的中介。在體育與教育兩者的關系問題上,宋君復認為體育的本質是教育,它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體育與教育均以“育人”為本,兩者一脈相承,是不可分割的“育人共同體”[7]。教師通過體育課堂中組織技能與知識學習、小游戲,團隊競賽等活動。使學生感受不同的情緒體驗,在游戲競賽與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情感升華與品德修的進步。醫學人文教育應配合體育課存在的思政元素融合發力,教師且不能將二者混淆。相對于思政教育。醫學人文教育所含之范圍是更廣的。思政元素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質更加緊密,而醫學人文教育是眾多學科的綜合發力,包括人文學科(文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和宗教),社會學科(人類學、文化研究、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基于社會人文大環境,探索醫學相關人力、物力、價值觀念與制度管理模式效益的最優化。
2.3.4 實行雙主體驅動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性活動。遵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原則與教師主導性作用,是教學順利進行性的前提與保障。學生主體地位,不是機械的、不發展的。而在與教師互動交流中,積極的學習與探索外部世界。教師主導作用的運用,要以“教學相長”為目標。在滿足學生發張需求的同時完善教學所需的知識、觀念、方法與技能等。最終在醫療行為中實現醫患共贏,在教學活動中形成師生互利的格局[8]。
受教育與教育者在體育教學中,獎懲機制的建立與完善能為雙主體驅動提供制度保障。受教育者主體是學生,教育者分為兩類,一是科任教師、二各級各類的領導(體育主管副校長、體育科研組長、競賽處處長等)與有關部門(人文主義部門、歷史與哲學學院、藝術學院與體育學院等)。醫學人文教育需要多層面協同作用,在體育教學中萌發生機。體育教師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納入工作職責和教學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制訂和實施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計劃。醫學生體育學習與考核中,凸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與綜合成績緊密聯系。抓典型、樹榜樣。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考評,與學生體能、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醫學人文知識與精神等的各項素質協調發展掛鉤。學生既要評選運動技能標兵,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現其人文精神“閃光點”評選人文精神標兵。導向激勵助力,雙主體人文精神共同發展。
3 小結
綜上所述,醫學高校可以通過體育教學及身體實踐為載體。將醫學人文知識與精神,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師生互動交往中,潛移默化的雙向提高醫學生醫學生與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真正做到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趙洪霞. 醫學院校英語教師醫學人文素養的發展途徑與建議[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8):55-57.
[2]張菀煜.“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參與意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3]張寒,齊璐璐. 將抗疫口述史引入醫學人文教育的路徑探索與思考[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22,35(13):2328-2331.
[4]杜志偉,秦升,陳煜,蘇蕊,燕居松,孫振興. 某高校醫學生亞健康狀態與體育運動及睡眠狀況的相關研究[J]. 中國校醫,2022,36(06):408-411+423.
[5]第59屆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暨第3屆“運動是良醫”世界大會專欄導讀[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8):36.
[6]李艷. 中國古代醫德教育對現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啟示[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5):52-53.
[7]周曉剛,李啟迪. 以體育人:宋君復體育思想要義探索與價值審思[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7):144-152.
[8]王仙金. 教學醫院文化與醫學生人文教育關系的思考[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21):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