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梳理了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優勢,發現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缺乏統籌規劃,"基礎設施不完善;節慶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滯后,市場秩序不規范;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商業化氣息嚴重等問題,提出建立合作機構,完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節慶體育旅游產業,規范市場秩序;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政府管理規劃等建議。
關鍵詞: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民族傳統文化;旅游開發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Wang "Dongd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Minzu College "Sichuan Kangding 626001)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field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combs the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and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 the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lacks overall planning and has a serious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lags behind and the market order is not standardiz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is not perfect.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institutions and strengthen government management planning; Vigorously develop the festival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and standardize the market order;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Tibetan-Qiang-Yi Corridor; Festival sports;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藏羌彝走廊位于川、黔、云、藏、陜、甘、青等七省(區)交匯處,"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昌都地區、林芝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等7個省(區)的11個市(州、地區)。該區域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藏、羌、彝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760萬。藏羌彝走廊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繁衍遷徙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區域內自然生態獨特,文化形態多樣,文化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沉積帶。[1]而節慶體育是諸多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傳承地方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人文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優化旅游產品的作用。民族節慶體育作為一種特色社會文化,對游客極具吸引力,便于開展旅游活動和發展旅游產業。[2]
1.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優勢
1.1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藏羌彝走廊是呈天然走廊型通道地帶,東臨成都平原,西靠青藏高原,南接云貴高原,北接甘青黃土高原,大體包括甘青南部、川西北高原、西藏東部邊緣及云南西北部在內的交匯地帶,走廊內山系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峰戀疊崎,自北向南逐漸降低,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而獨特。[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藏羌彝走廊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它形成了天然的地貌屏障和生態屏障,氣候條件特別,天氣涼爽宜人,千百年來,藏羌彝等諸多少數民族在這繁衍生息、遷徙往來,是避暑的勝地,是旅游、休閑、觀光的理想場所。[4]交通運輸作為聯系游客與旅游景點的紐帶,在區域旅游業的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藏羌彝走廊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產業走廊,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對節慶體育資源的開發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西藏、四川、云南、貴州、陜西、青海、甘肅等省建成相互貫通的交通網絡;稻城亞丁機場、格薩爾機場、瀘沽湖機場、迪慶香格里拉等機場開通;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公路與景區、各景區之間、節慶體育舉辦點互通等,提升了藏羌彝走廊交通便利化水平,實現道路相連、美景成串,節約了旅游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打通了節慶體育旅游的“最后一公里”。
1.2節慶體育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藏羌彝走廊位于中國西部腹心,有著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區域內少數民族眾多,分布著藏、羌、彝、白、納西、怒、普米、傈僳、獨龍、拉祜、阿昌、哈尼、基諾、景頗等民族,擁有豐厚的格薩爾文化、納西文化、大禹文化、氐羌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吐蕃文化、康巴文化等,具有火把節、羌年、羌笛、唐卡、於菟、羊皮鼓舞、刺繡、壁畫、雕塑等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節慶體育旅游資源富集(如表1)。
1.3節慶體育旅游迎來轉折點
受新冠疫情影響,居民消費受到了較為明顯的沖擊,作為國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業遭受重創,但這個沖擊也只是造成了消費的短期壓抑,國內的內需發展潛力十分巨大。2022年12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優化防疫“新十條”。 “新十條”中提出,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范圍、減少頻次。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6]“新十條”發布后,國內多地已陸續啟動優化防控措施,極大推動了當地旅游經濟增長。通過消費數據來看,國內旅游充分起到了擴內需、促消費、保民生的作用,展示出了國內消費水平強大的生命力。[7]。這為藏羌彝走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藏羌彝走廊可以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和節慶體育特色來大力發展節慶體育旅游業,促進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節慶體育旅游市場就此迎來重要轉折點。
2.制約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的因素
2.1缺乏統籌規劃,"基礎設施不完善
藏羌彝走廊涉及川、黔、云、藏、陜、甘、青等七省(區),2014年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制定《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要求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相關地區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財政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區域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扶持、服務與督查。[1]事實上,因藏羌彝走廊涉及省份較多,面積過大,沒有具體的行政機構組織進行協調管理,節慶體育旅游統籌規劃太過困難,不同省市(州)各自為政,缺乏頂層設計和通盤規劃。節慶體育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例如節假日人流量和車流量大的時候,很多道路出現堵塞的現象;硬件設施不足,節慶體育舉辦地停車位、公共廁所、旅途休息點較少,難以滿足旅客的需求;衛生間的衛生情況不如人意;與旅游相關的住宿、餐飲、娛樂、救援等基礎服務設施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在軟件方面,信息設施匱乏,網絡信號未實現全覆蓋等。
2.2節慶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滯后,市場秩序不規范
一是對節慶文化內涵挖掘不深、投入不足,旅游商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地方特色體現不明顯,缺乏差異化、體驗化、個性化,導致節日慶典內涵單一、形式雷同。二是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不高。與許多地方相比,缺乏參與性、體驗性強的節慶體育旅游產品,節慶體育旅游從業人員的營銷能力和服務水平都有待提高,與旅客的心理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三是資源整合提升滯后。雖然節慶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但是開發起步較晚,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顯著,資源開發建設緩慢,普遍存在“散、小、弱”問題,缺少精品項目,市場競爭力非常有限。四是市場秩序不規范,游客權益受損事件時有發生。由于節慶體育旅游市場經營主體不成熟,一些擾亂節慶體育旅游市場秩序的行為時有發生。如旅行社市場信用缺失,不以實價招徠游客,買團、賣團、惡性競爭、欺客宰客短期行為嚴重;旅游企業以不實宣傳誘導游客,發布虛假廣告,違規違章經營;未取得導游證而從事導游活動、辱罵游客、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游客參加購物活動、向游客兜售物品、擅自增減旅游項目等。不良的市場秩序現象對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市場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制約著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
2.3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商業化氣息嚴重
近年來隨著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宣傳工作的大力開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藏羌彝走廊旅游觀光。與此同時,在開發節慶體育旅游的過程中存在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一是節慶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時,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就地隨意采石砍樹等破壞了旅游生態環境的協調完整性。[8]二是節慶體育舉辦點沒有進行規范管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超負荷接待游客,加上部分游客自身素質欠缺,旅游不文明現象普遍存在。如節慶體育旅游旺季期間,部分進入草原的自駕車輛隨意碾壓草原,游客在野外搭帳篷、留下的生活污水、糞便以及亂擲垃圾、廢瓶、廢紙、罐頭盒等對生態環境產生污染。[9]三是節慶體育舉辦點小商販盛行,產生的生活污水和餐飲污水以及大量游客產生了難以處理的固體廢棄物旅游垃圾,影響節慶體育舉辦地周邊清潔和衛生,生態環境污染嚴重。[10]節慶體育旅游商業氛圍濃厚。為了開發進行招商引資,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市場化運作,景區開發后實行門票收入和景區收入“雙線”政策,即第三方負責景區開發、管理,景區門票收入歸政府,第三方自負盈虧。第三方對經濟價值的過度追求導致過度商業化問題,入景區層層收費、雁過拔毛等問題飽受詬病。部分景區變身大集市,景區內購物場所數量較多,到處都是紅柳烤肉、珍珠奶茶、鐵板魷魚、手工藝品;上廁所先過商業街、景觀照相引誘消費、物品不明碼標價等較為普遍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景區過度商業化會給景區造成負面評價,這些負面評價容易使景區喪失潛在游客,影響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3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3.1建立合作機構,完善基礎設施
各省級相關政府應根據《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與方案的要求,打破區域壁壘,建立合作機構,共同策劃合作項目,共同制定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發展整體規劃。結合節慶體育和自然生態資源統籌做好節日旅游、鄉村旅游、景觀旅游、紅色旅游相結合旅游模式的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探索節慶體育旅游發展的新模式。[1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節慶體育舉辦地停車位、公共廁所、旅途休息點。加強節慶體育旅游基礎設施規劃,配套相關的住宿、餐飲、娛樂、救援等服務設施;可在人流密集處設置自動售貨機為"24 小時營業的微型超市,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
3.2大力發展節慶體育旅游產業,規范市場秩序
充分發揮藏羌彝走廊文化底蘊深厚、節慶體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產業,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高文化產業海內外知名度。深入挖掘康巴文化、格薩爾文化、氐羌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資源,辦好火把節、彝繡文化節、轉山會、羌歷年等重大節慶活動。加強員工專業服務意識的培養,開展服務培訓,邀請服務優秀的人員和禮儀老師進行服務知識講解;設置意見箱,對游客投訴的問題進行核實,及時處理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執法力度,不斷健全完善旅游誠信評價體系,實施“紅黑榜”制度,避免旅行社為爭奪客源采取“零負團”“買賣團”等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占領市場,消除滋生“黑導游”的土壤;建立全方位的監督管理體系,并對違反行業規定的不良行為加大處置力度;重點開展旅游購物場所集中整治工作,堅決查處強制購物、無照經營、虛假宣傳、不明碼標價等違法違規行為,推進節慶體育旅游市場秩序健康有序發展。
3.3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政府管理規劃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建議出臺節慶體育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規章制度,成立由文旅部門牽頭,生態環境、市場監管、森林公安、消防、衛生等多部門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監督檢查,形成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及時查處各類違法行為。[12]必須加強環保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生態旅游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利用抖音、快手、公眾號等媒體進行環保理念宣傳,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從而將生態環境保護行為融入日常行為中。建好換乘系統,在旅游旺季安排旅游巴士往返各大景點,實現有效內循環,對于經濟較差的地區,可以考慮對政府單位已有的公共車輛進行調配租用,旺季時調度使用,淡季時歸回原單位。重新對景區的功能進行定位,經營者要從旅游景點公益化發展的角度等對景區進行管理,既能夠吸引游客來參觀,又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設立獨立的休息商業區,讓游客在休息中購物,創造一種良好的購物環境,嚴格控制商業化比例,不可喧賓奪主,刨除“金錢至上”發展理念,政府要不定時對景區進行抽查,通過明察暗訪,做好記錄,對發現的各種違規問題進行處罰并做好出發后的指導工作。
4.結語
2021-2025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中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也是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旅游在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只要注重科學開發和管理,制定相應措施和解決辦法,相信節慶體育旅游的“春天”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文化部 財政部.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的通知[EB/OL].(2014-03-03)[2023-01-1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51.htm.
[2]盧曉.基于利益干系人的標志性節慶與地方產業互動發展研究——以中國豆腐文化節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02):95-99.
[3]王海燕. 藏羌彝走廊邪神信仰一體多元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4]李妍婕.藏羌彝——一條多彩的文化走廊[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4(06):66-67.
[5]易玉婷.交通便利性與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關系分析——以長三角北沿江地區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20,42(07):36-39.
[6]關震,閻西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注意的幾個關系[J].理論界,2017(11):15-21.
[7]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EB/OL].(2022-12-07)[2023-01-16].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07/content_5730443.htm.
[8]宋春艷.關于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55-56.
[9]馬媛媛.草原生態旅游綠色發展對策研究——以內蒙古正藍旗草原旅游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0(05):139-140.
[10]"文佳,黃艷猗.新疆那拉提草原旅游資源分析及生態開發保護思路[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12):199-200.
[11]施愛芹,程成,劉嘉欣,藍輝.基于地域特色的節慶旅游文創開發策略[J].社會科學家,2021(11):55-60.
[12]馬媛媛.草原生態旅游綠色發展對策研究——以內蒙古正藍旗草原旅游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0(0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