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從體育課程思政的角度研究如何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表明: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青少年的陽剛之氣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發展;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體育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與開展過程與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高度協同,可以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促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字:體育;課程思政;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A study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eenag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ulingwang
(School of Education, Xizang University, Lhasa, Tibet 850000)
Absrtact: 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cast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young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young people, cultivate their patriotism, strengthen their masculinity and prevent their femi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guide you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the world; The curriculum go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highly coordinated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 high recognition of the great motherland,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culture, the CPC,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young people on campus, and developing through the school as an educational center,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mong young people, enhanc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n the other hand.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ting cell; Youth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對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同是祖國永葆青春、永續向前、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新時代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精神支撐[1]。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歷了從“牢固樹立”到“積極培養”,再到“鑄牢”的升華過程[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可以通過體育課程這一物質載體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同身受地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促進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進一步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校的開展有利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的創新改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實效。
1、"體育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勢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到:“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到:“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4]。自此,我國各學校形成了良好的課程思政大環境,體育課程本身擁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在如此好的課程思政大環境下體育課程思政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將豐富的體育內涵和體育技術資源在思政價值引領下,對青少年的三觀起到觀念引導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是我國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本身有一種凝聚人心的內趨動力,是增強國人凝聚力促進各民族團結交流的途徑,體育課程是學生各個學習階段的必修課,體育課程是人人參與的實踐課程,給人的參與體驗感很強,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時候身體易產生多巴胺,讓人腦產生愉悅的感覺,緩解學習生活多帶來的各方面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體育實踐課開展課程思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其先天優勢。
2、體育課程思政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國民健康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是人力資本的支柱,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形象的重要代言,是綜合國力的體現[5]。”體育是強身健體最有效的方法,體育課程教授的主要內容是體育技能,但體育課程還可以教授的內容是超越技能本身的體育精神、體育文化以及其他中國精神的培育,是體育課程育人的靈魂和體育課程開展的精髓 。體育課程思政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一直存在,如:在課堂上講述或者播放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體育賽事或者是登上領獎臺的高光時刻國歌響起國旗升起的瞬間,但是對于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并沒有進行系統的梳理,如今體育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的概念以學校為平臺進行系統的整理發展,是對體育精神體育文化系統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體育育人課程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
體育課程思政最主要的呈現方式就是把體育精神、體育文化以及其他中國精神潛移默化地融攝到體育課程中,將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以及其他中國精神具象化,使之與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要求結合起來。如將女排精神、國乒精神、登山精神、“兩路”精神、抗疫精神等融入體育課程中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獨特育人優勢。我國登山事業起步晚卻在最短的時間內躋身于世界前列,讓學生觀看北坡登頂的紀錄片,感受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榮譽奮力拼搏的精神;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中國人民急需某種精神自信站上世界舞臺,女排奪冠的精彩瞬間給了國人這種勇氣和自信,無疑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文化自信是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基礎上的開拓前進,是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堅持,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感油然而生。
3、體育課程思政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
青少年正處在塑造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下簡稱“三觀”)的關鍵時期,在信息獲取多渠道便捷迅速的今天,學生的三觀可變性大、可塑性強,他們很容易被網絡上的錯誤價值引導帶偏,學校是培育青少年的聚集地,學校各科開展課程思政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前提。體育課程、體育競賽等體育活動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參與形式,體育課程思政融攝正能量的精神,更容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傳遞科學的價值導向。
青少年是比較關注和樂于參與體育賽事、體育發展的人群,有的還有自己崇拜的體育明星,同學們崇拜的體育明星對象有的是中國體育明星,也有的是國外體育明星,但對于與我國大國地位不符的足球項目,有的學生盲目崇拜外國明星而貶低中國足球明星,這種情況就需要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來矯正,通過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幫助學生正視我國足球事業發展狀況,充分認識到我國足球項目起步較晚,但國內足球明星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艱辛,取得目前的成績已經不容易。
體育課程涉及到體育精神、體育文化是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主要內容和靈魂,本身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深度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將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借助體育課程這一實踐載體展現出來打造優質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回歸體育育人本位,有效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021年對于教育部答復《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一度上了熱搜,家長和學校對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越來越重視。陽剛之氣是一種自信、勇敢、果斷、大方、關愛等是一種正面的力量,是社會競爭中獲得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優良品質,不僅僅是男生需要培養陽剛之氣,女生也需要培養陽剛之氣,體育可以“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是培養學生陽剛之氣的主要途徑。體育課程思政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陽剛之氣的同時,還可以作為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將抽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
4、體育課程思政增進青少年“五個認同”
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理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增強青少年“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知、態度等心理活動的反映。體育是一門“外語”,語言不通、陌生人都可以通過體育運動這一橋梁成為朋友,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聯系在一起進行交流、交融增強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互動,強化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
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遞,將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在體育課程中呈現,充分展現體育課程育人價值本位。體育運動很容易讓中華民族人民的個人情感和對中華民族的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利于增進青少年的“五個認同”。
疫情防控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體現,將抗疫精神融入體育課程中,有助于學生產生共鳴,增進社會責任感。體育在疫情期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同時也是一種戰勝疫情的精神支持,人們相信體育鍛煉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可以增強自身抵抗力,可以幫助感染者恢復身體。抗疫精神通過體育課程這一實物載體來弘揚,讓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華文化的高度凝聚力。偉大的“兩路精神”用生命和血肉鑄成的精神,同學們進藏求學、出藏求學的交通越來月便利,從最初的徒步或者騎駱駝進藏需要幾個月才能到達的路程,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這種便利的落差讓今天的青少年們倍感先輩的不易和偉大。將“兩路精神”融入到體育課程中去,讓新時代的年輕人了解先輩們是如何鑄就云端上的坦途的。體育課程思政聚焦體育育人價值本源,將中國精神、紅色文化融入體育課程中有利于青少年對中國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內化,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增強青少年的“五個認同”。
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促進體育課程思政發展
體育課程思政是近幾年新生的事物,在思政環境下體育課程思政是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大方向。在根深蒂固的重智育輕體育的教育大環境下,體育育人價值逐漸迷失,而體育課程思政的提出是體育育人價值復歸邁出的關鍵一步。體育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的挖掘體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而是在育人育才相統一的要求下,將體育思政元素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系統整合,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的思想發展,讓體育課程與其他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6]。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到鑄牢,無疑是促進了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進程,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和開展注射了加強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抽象的范疇,而體育課程思政是實踐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可以通過體育課程這一實踐載體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體育課程思政指引了方向,充盈了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內容與開展的形式。學校是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展和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都是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讓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感受個人與國家使命的耦合,以及個人情感與人文精神的共鳴,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7]。
6、結語
人類科學家科澤認為:“能夠表達團結感的最好方式便是共同參與象征活動”體育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參與感,在教師的刻意引導下能夠激發學生強大的凝聚力。中華體育精神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就起到了引導人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凝聚人心的關鍵作用。體育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是將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在體育課程中傳承發展。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和發展,加速了體育課程育人本位的回歸,將體育精神、體育文化系統地融入到體育課程中,使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學校體育課程思政有效開展有利于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校的宣傳實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促進了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和成熟。
參考文獻:
[1]"高小杰.弘揚民族傳統體育對鑄牢青少年民族認同感的價值審思及實踐路徑[J].青少年體育,2022(05):26-27.
[2]"彭響,劉如,張繼生.民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02):59-64.DOI:10.15930/j.cnki.wtxb.20200323.010.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7.
[4]"新華社.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5]"白晉湘,萬義,龍佩林.探尋傳統體育文化之根 傳承現代體育文明之魂——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1):119-128.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17.01.020.
[6]"趙廣濤.“非遺”傳承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0(02):28-31.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21.02.006.
[7]"張君,劉超言.中國登山冒險電影的家國情懷與人文精神表達——以《攀登者》為例[J].出版廣角,2020(01):70-72.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1.020.